(综历史同人)开局给汉武帝直播晚年[历史直播]——鱼筐提水【完结】
时间:2024-03-11 14:41:40

  如果陛下崩逝……传位扶苏……扶苏公子虽然很有能力,但是他不重法家,他对我李斯并不重视啊!扶苏公子的心腹是蒙恬、是蒙毅,而不是他李斯啊!
  所以我会选一个可以掌控的“秦二世”来延续我的理想,我会把持朝政,把法家的思想传递下去,把大秦的统治绵延下去……
  所以我会和赵高勾结矫诏,会毫不留情地杀死扶苏和蒙家兄弟……
  可是……“卒以亡秦”吗?
  这些行为、这些动作“卒以亡秦”吗?
  竟然是我导致了大秦的毁灭吗?!
  这位一直自信到自负的大秦丞相跪伏在那里,一身灰暗,再迟钝的人也能看出李斯身上那种绝望的死寂。
  上首的帝王叹了一口气,君臣相得这么多年,他当然能看出来李斯的痛苦不是为了他矫诏,不是因为他杀死了扶苏和蒙家兄弟,而是因为他毁掉了秦朝。
  这个纯粹的政治动物,亲手毁掉了他一生最骄傲的杰作。
  嬴政在刚看到秦朝灭亡原因时的滔天怒火消去了大半——任谁看到自己愤怒的对象比自己还要痛苦,也不会再有多么愤怒了。
  是的,嬴政也痛苦,但是这个灭亡方式实在是有些过于离谱,反倒是让他没有“当事人”李斯那么代入。
  他挥挥手,一旁的侍卫把赵高和李斯拖到一边,看管起来。
  “先看吧,看完了再算总账。”
  【在这起事件中,有两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第一,秦始皇有那么多心腹重臣,怎么就让赵高和李斯轻易矫诏了呢?
  第二,为什么一收到矫诏,扶苏就真的自尽了呢?
  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问题,秦始皇有那么多心腹重臣,蒙恬、蒙毅、冯去疾……怎么就让赵高和李斯轻易矫诏、赐死扶苏了呢?
  那时处于一个极其特殊的环境。
  当时,公子扶苏因为“焚书坑儒”一事对嬴政上谏,认为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如果在这时用严刑重法去统治他们的话,可能会造成天下动荡不安。
  “始皇怒,使扶苏北监蒙恬于上郡。”
  公子扶苏离开了政治中心,来到了上郡边境。
  这时的秦始皇一定是对扶苏寄予厚望的,因为上郡有着蒙恬率领的三十万兵马。作为一个合格的政治家,秦始皇不会允许一个失去继承权的儿子去掌握兵权。
  扶苏离开之后,秦始皇开始了他的又一次东巡。
  “左丞相斯从,右丞相去疾守。少子胡亥爱慕请从,上许之……至平原津而病。”
  为了维持帝国必要的运转,很多重臣都留在了咸阳,和始皇一起东巡的重要人物,只有李斯、蒙毅、赵高,和一位“爱慕请从”的胡亥。
  在这次东巡中,始皇病笃。在他病重时,写下了遗诏,是给自己在上郡监军的长子:“与丧会咸阳而葬。”
  本来,这封遗诏是能传递出去的,如果……如果蒙毅在的话。
  毕竟蒙毅可是“位至上卿,出则参乘,入则御前”的人物,如果秦始皇有遗诏一定会告诉他,而以蒙毅、扶苏的关系和蒙毅对始皇的忠诚,也不会导致遗诏被修改的事发生。
  但是,仿佛天注定一般——“使蒙毅还祷山川,未及还”。
  蒙毅代替病重的秦始皇去向山川祷告了,还没有回来啊!
  扶苏不在身边、冯去疾不在身边、蒙恬不在身边、蒙毅也不在身边……
  而那封遗诏,在中车府令赵高手里。
  于是一切都不可收拾了。】
  蒙毅一拳捶到身前的小几上,发出“砰”的一声巨响,小几摇晃了几下,居然裂开了一条缝。
  也就这个时候,才能看出这位文臣是在世代武将的蒙家长大的。
  他旋身而起:“陛下,臣……”
  蒙毅卡壳了,他也不知道自己该说什么。他有千言万语堵在胸口,却什么也说不出来。
  陛下,是我的错,如果我能回来……
  陛下,我辜负了您的信任……
  蒙毅想这么说,却怎么也说不出口。
  使蒙毅还祷山川,未及还……
  祷山川,未及还……
  未及还……
  这句话在蒙毅的耳边不停重复循环,他仿佛一瞬间理解了刚才李斯的痛苦——
  是我的一个过错,酿成了这样的后果啊。
  如果我能及时赶回来……
  那种悲伤,是一种撕心裂肺的剧痛。
  天幕没有照顾他们的茫然和痛苦,依旧一板一眼地向下播放。
  【苏轼在《始皇论》中怎么认为呢?
  “不幸道病,祷祠山川,尚有人也,而遣蒙毅,故高、斯得成其谋。始皇之遣毅,毅见始皇病,太子未立,而去左右,皆不可以言智。”
  无论是秦始皇把蒙毅派出去祭祀山川,还是蒙毅真的就这么离开了,都不是什么智慧的行为啊。
  秦始皇是不是觉得自己还能撑下去?
  秦始皇是不是那样的信任自己的丞相?
  蒙毅是不是觉得自己一定能赶得及?
  ……
  但是秦始皇怎么就真的在这里闭上了眼睛,李斯、赵高真的就这样罔顾了君主的意愿,蒙毅真的没有来得及回来……
  “天之亡人国,其祸败必出于智所不及。”
  天要亡秦啊!
  秦始皇本来有着极高的政治素养,他派遣蒙恬领兵三十万,威振北方,公子扶苏监军,对外没有顾虑;在朝廷内部以蒙毅为谋臣,对内没有祸患。这几个人互相牵制,又互相支持,形成一股强大的势力,本来是不致于引起混乱的。
  但是,就在那么一个巧妙的时间节点,崩逝的秦始皇身边没有了这些人,只剩下了心有贰意的李斯和赵高。
  于是,祸患将起了。】
第23章
  《始皇论》(中)
  嬴政的眸光扫过安静的群臣,茫然的蒙毅,灰败的李斯,怔愣的扶苏……他暗吁一口气。
  “天之亡人国,其祸败必出于智所不及。”
  嬴政深知,最“智所不及”的人是他。
  他没有做到让扶苏坚信自己的地位;他在危急的时候让蒙毅离开;他没有料到李斯真的被权势吞没了本心;他明知道赵高似忠实奸,但却因为赵高实在是懂他,始终把赵高带在身边。
  但是他真的不能料到这些事吗?
  嬴政对扶苏的态度很复杂。
  这是他最骄傲的儿子,与人为善,刚毅直率。如果他有一天去世,他希望扶苏继承他的帝位。
  但是嬴政最想的是扶苏继位吗?不是,他最想的是长生。
  如果他能长生,那就不需要纠结继位者是谁,他可以一直一直统治着大秦,直至永远。
  这个时候,扶苏的地位就很尴尬了。
  所以他没有让扶苏对自己有足够的信心,这是他的过错。
  而李斯呢?嬴政知道李斯是一个冷酷的政治动物,但是几十年的君臣相得让他有时会忘记这一点。
  他突然想起李斯曾经与他笑谈的那段经历。
  在李斯当小吏时,他看到厕所里吃大便的老鼠,遇人或狗到厕所来,它们都赶快逃走;但在米仓看到的老鼠,一只只吃得又大又肥,悠哉游哉地在米堆中嬉戏交.配,没有人或狗带来的威胁和惊恐①。
  那时,李斯感慨地对他说:“一个人有没有出息,就如同老鼠一样,是由自己所处的环境决定的。”
  ——所以,你是一个能臣还是一个奸臣,是由朕的生死决定的吗?
  嬴政叹息着看向李斯,迎上他晦涩哀伤的眼睛。
  这对君臣都知道,在嬴政崩逝之前,李斯尚且还能为大秦效力,戴罪立功。但是,一旦嬴政崩逝,李斯就绝对不能再活下去了——嬴政绝不会给继任者留下不能掌控的臣子。
  ……与君同休。
  李斯闭上眼,也罢。
  他沉默叩首,无声地感谢帝王隆恩。
  【第二个问题,为什么一收到矫诏,扶苏就真的自尽了呢?
  是扶苏没有勇气反对这封赐死的诏令吗?
  是秦始皇之前就已经透露出厌弃扶苏的态度了吗?
  是扶苏懦弱到不敢忤逆君父吗?
  公子扶苏是秦始皇长子,秦人十分爱戴他。在他自杀后,陈胜假借扶苏的名字起义仍然能够祸乱天下。
  扶苏为人“仁”,能得到人们“刚毅而武勇,信人而奋士”的极高评价。
  此时,扶苏和蒙恬在外把持重兵,有着起兵的能力。但是他居然就这样自杀了,这是为什么呢?
  《始皇论》中提出了一个观点:“以秦法重故也”。
  秦朝是彻彻底底的法家拥簇。自秦孝公时商鞅变法起,就采用连坐、告奸等制度,依重典严法治国。
  重典严法的秦制在扩大统治权力、增强秦国国力的同时,也使得秦人们“以殊死为轻典,以参夷为常法。人臣狼顾胁息,以得死为幸”。
  斩首是轻刑,夷三族是常态。臣子们十分恐惧,把死亡作为幸运的事啊!
  秦法规定,“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所以荆轲刺秦时,臣子们全都在殿下不敢上前帮助嬴政脱险,留下流传千古的“王负剑”传说。
  为什么群臣不敢去帮助秦王呢?
  因为秦法的严苛举世皆知,不会因为其他原因而免除处罚。如果臣子无诏上殿,不仅不会被奖励,还可能会被杀死,甚至会影响到他的族人。
  沙丘之变也同样如此。
  深思熟虑的李斯知道,赐死的诏书一旦下达,上郡的扶苏和蒙恬就绝不会活下去。始皇“威令素行”,公子扶苏不会违背秦法规定,用那三十万大军反攻始皇;也不会违背父皇的意志,苟且偷生。
  对于扶苏而言,什么是最重要的呢?
  是权力?是自己?是子女?
  在秦始皇教导下长大的公子扶苏,心中最重要的应该是大秦。
  秦朝的立国之本是法制。
  当年商鞅徙木立信,方才让人民对法律敢于信服。为此,他不惜得罪秦朝的宗室群臣,甚至对当时的太子之师公子虔处以割鼻酷刑。
  因为“法之不行,自上犯之。②”
  现在,扶苏手中有一封不知是真是假的诏书,这封诏书是真的也就罢了,如果这是假的,他能用边关的三十万兵马攻打咸阳吗?
  他不能。
  后世唐朝一朝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杀兄弑弟上位。他虽然的确是最好的帝王人选,但是这样的登基方式也造成了整个唐朝伴随着无数的宫廷政变和亲人夺权,皇权的威慑力极大减弱,也造成了相当程度上的社会动荡。
  此时的扶苏不知道唐朝的乱象,但是他就面临着这样的困境。如果他真的起兵,秦朝等级森严的法制就会自上而下的化为泡影,自商鞅变法而来的法律信用一朝崩塌。那些蠢蠢欲动的六国遗民就可以有了犯上的借口——
  “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公子扶苏都不遵守秦朝的法律了,还有什么资格要求我们遵守呢?
  所以扶苏会自杀,也只能自杀。
  那么,扶苏会发觉这诏书是被篡改的吗?
  可能性很小。
  要知道,秦始皇的威望十分之高。公子扶苏和蒙恬“不敢复请,亦知始皇之鸷悍而不可回也,岂料其伪也哉?”
  秦始皇是在东巡途中重病,同时秘而不宣。远在上郡、消息滞后的公子扶苏和蒙恬将军怎么料想到他们仅仅四十九岁的皇帝就此一病而去了呢?
  而且……而且,那是秦始皇啊!
  他是嬴政,是统一六国的大帝,是开拓一个新世界的雄主。
  他是蒙恬身后信重他的主上,是公子扶苏心中重视他的君父,是“秦人视其君如雷电鬼神之不可测”,是用一个名字镇压天下叛乱的——
  无上的神。
  这样的秦始皇,谁能想到他会暴毙于沙丘呢?
  ——谁敢质疑他的权威呢?】
第24章
  《始皇论》(下)
  扶苏看着天幕,不禁泪流满面。
  他真的从未想过他的父皇会崩逝。
  不同于后世帝王家父子之间的提防和猜疑,扶苏对嬴政其实有一种灼热的崇拜——
  这个立前所未有之功业,有如高山一样矗立的男人,是他的君主、他的父亲啊。
  但是这座山崩塌了。
  扶苏自尽,他自觉有愧于大秦、有愧于蒙恬、有愧于公子高……但是此时的他有些恐惧地感受到自己心底的庆幸。
  ——在这个时候死去,就不会知道父皇山陵崩了。
  然后更大的愧怍自心底袭来——扶苏!你怎么能如此懦弱!父皇教导了你那么多年,他崩逝后,你本该支撑起大秦,继续走下去,但是你竟茫然不知所措,还有这般庆幸之意……
  于是总是温文尔雅的公子扶苏难得失态地伏地痛哭,留给其他人杂七杂八的思绪和考量。
  【哦,不对,有人——蒙恬质疑了。
  这位帝王心腹敏锐地察觉到诏书的问题,他劝诫公子扶苏说,始皇没有确立太子,让您作我三十万大军的监军,这是多么重要的任务!现在只有一个使者前来送来旨意,您怎么知道这不是假传圣旨呢?
  这样条理分明的苦心劝告却没有止住扶苏。
  我们不知道扶苏想到了什么。
  是晋献公派太子申生带兵,最后想要申生死?还是楚平王欲废太子建时, 让太子建居城父守边?
  我们知道的是,最终——最终在使者的催促下,扶苏并没有听从蒙恬的苦劝,他引剑自尽,只留下一句话:“父而赐子死,尚安复请?!”
  父而赐子死,尚安复请?!
  如果我的君父要让我去死的话,我为什么还要再去问他一遍呢?!
  “刚毅而武勇,信人而奋士”的公子扶苏就这样死在上郡的寒风中,而对赐死诏书半信半疑的蒙恬却也并没有逃过这一劫。
  作为李斯、赵高的政治对手,他和弟弟蒙毅被囚禁、卸职、毁谤……赵高怨恨曾经犯罪时蒙毅没有袒护他,极力诬陷蒙氏兄弟,检举弹劾他们。
  于是蒙毅被杀,蒙恬吞药自尽。
  在死前,蒙恬留下两句泣血之语。
  “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功信於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馀万,身虽囚系,其势足以倍畔,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主也。”
  ——从我的先辈开始,蒙氏子孙三代都是秦将,世代忠良,深受皇恩。我拥兵三十多万,足以自立为王;虽然被囚禁下狱,势力也足以反叛。
  但我不会这么做啊!
  我自然知道我一定会死,但我忘不了先王的恩典,不敢违背父辈的教诲。
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