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开元后期至天宝年间,李林甫、杨国忠等奸臣弄权,久居相位,造成了朝政的衰微和吏治的腐败。
除了奸相独揽朝政外,无论是李林甫、杨国忠派系之间的争斗内耗、李隆基后宫女人之间的权力争斗还是对太子之位的尔虞我诈,都极大地消耗着唐王朝的行政资源,导致朝政的衰微。
作为帝国的最高统治者,李隆基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于开元十三年进行了泰山封禅。
此次封禅花费了巨资,沿途千余里护送迎驾,王公大臣随同,交通、食宿所耗费的国帑不计其数。
此后,仿佛天下大同的盛世让李隆基骄奢渐生,他纵情声色、荒废政事,不仅大兴土木兴建宫室,还频繁举办宴会,与“善音律歌舞”的杨玉环一起消磨时光。统治者的奢靡使得整个朝廷缺乏清明正直的精神,变得醉生梦死、腐化堕落。
李隆基专门设置了琼林、大盈两内库,任用王鉷善于敛财、曲意媚上的臣子来充实府库,供自己挥霍享乐。有时他一盘菜的花费,就抵得上十户中等人家的家产。
静水流深,唐朝的隐忧尚没有被解决,佞臣们为了迎合帝王的喜好,已经开始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同时借机揽财,这进一步导致了吏治的腐败和奢靡之风的蔓延。
社会矛盾尖锐;朝政腐朽;兵力中空,军事防卫格局“弱干强枝”、“内轻外重”;节度使空前增多,镇边将领却蕃族化、固定化;奸臣弄权、派系纷争;帝王荒淫昏聩……
百般风雨欲来,只待一声惊雷。】
也许是绝望到了最低谷,触底反弹;也可能是被刺激狠了,李靖的灵魂好似飘荡在半空中,一半的大脑收集着光屏中的信息,另一半大脑竟然还能顺畅地思考起所谓的“安史之乱”。
为什么叫“安史之乱”呢?
是因为刚刚光屏中多次提到的那个名字吗?那个……“安禄山?”
还是“安思顺”?
那个“史”又是谁呢?
第47章
高、封、哥舒
【唐朝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初九,兼任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发动属下唐兵以及同罗、奚、契丹、室韦等蕃兵(但是主要是唐兵)共15万兵力,号称20万,以奉皇帝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直指长安。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李靖怔怔地看着光屏,颓然闭上了双眸。
【安禄山的兵马极其强壮,步骑精锐。而当时的唐朝“丁壮之人不识兵器”,承平已久,百姓已经有好几代人都没有经历过战事了。
安禄山从河北范阳起兵,而当时的河北基本上都处在安禄山的统辖范围内,所以安禄山打下河北几乎没有费什么力气。他的叛军所经过的州县,要么县令开门迎接叛军,要么当地官员弃城逃跑,要么被叛军擒杀,叛军很快就控制了河北。
尽管安禄山图谋叛乱已久,但李隆基的确一直对他不薄。安禄山刚刚造反时,李隆基并不相信,认为这是不满安禄山之人所编造的假话。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许多地方官员纷纷上奏,李隆基终于不能再以看笑话的态度去看这件事了。他意识到——安禄山,备受他宠爱信任的蕃将养子,真的反了。
安禄山起兵九天以后,十一月十五日,李隆基久违地从醉生梦死中清醒过来,看着手头一份份加急奏折,在不敢置信和恼羞成怒中转动他已经许久不用的脑子,艰难地思考要怎么平叛。】
“糊涂!”
李世民用力一拍大腿,恨铁不成钢地看着光屏中那个老态横生、慌乱无主的帝王。他欲哭无泪,“这么就赶上了这么一个糊涂废物!”
似乎是之前的情绪爆发带走了魏徵太多的精力,他郁郁颓坐在那里,一张面目无悲无喜,只能从他眼底深处看出一点深重的痛苦来。
【李隆基和当时的宰相杨国忠一起商议平叛之策,他任命安西节度使封常清防守洛阳,又任命他的第六子荣王李琬为元帅、右金吾大将军高仙芝为副元帅,举兵东征。
长安的反应太过缓慢,募兵时间又太过仓促,唐朝的精锐边军大多都来不及赶回。高仙芝、封常清临时在长安、洛阳募兵,得到的大多都是缺乏战斗经验、没有经过训练的市井子弟,他们深知,如果拉着这样的队伍上战场,简直就是羊入虎口。
但是他们没有选择。
封常清在洛阳坚守,但是叛军势大,抵挡不住的他一退再退,上东门、都亭驿、宣仁门、谷水……封常清从洛阳一路退至陕郡,在这里他遇到了高仙芝,二人觉得与叛军正面交锋难以取胜,于是退守潼关。
十二月十二日,安禄山攻入洛阳,兴兵潼关。
封常清、高仙芝采用防守的计策,坚守潼关不出。这本来是最好的处理办法,但是可惜的是,当时他们军中的监军宦官边令诚喜欢干预高仙芝的军令,但是高仙芝不听从,这让边令诚怀恨在心。
边令诚入朝报告军务时,向李隆基诬告高仙芝、封常清贪生怕死,不愿出兵,李隆基听信了他的诬告,处斩封常清、高仙芝。
封常清临死前献《封常清谢死表文》,字字蘸血,催人泪下。
高仙芝被处斩前,士兵们齐呼冤枉,“其声殷地”,声音惊天动地。
——这是唐王朝自毁长城的开始。】
贞观时期的众人遇到的皇帝不是李隆基那样不懂得军事还非要插手的废物点心,而是李世民这个能带着他们南征北战安邦定国,成事后也不搞鸟尽弓藏的千古一帝。在看到高仙芝、封常清的凄惨遭遇后,他们打心底里觉得,自己跟着的这位主君真是太好了。
李世民敏感地察觉到底下武将的心思,哭笑不得。每一个帝王都希望自己在臣下心中是古往今来最好的那一个,但是他自信自己不需要通过贬低他人来提升自己在臣下心中的地位。更何况……更何况现在衬托他的,还是流着他李唐血脉的后人!
李世民不知道是该为这样的事实难过,还是该为李隆基的多疑而愤怒,还是为了两位将军的枉死而悲痛。千百种滋味流入心头,他竟然冷冷的笑了一声。
——气急反笑。
“果真是自毁长城……”他又冷笑了两声,气过了头,反而平静了下来,“看看,你还能有多离谱。”
【封常清、高仙芝无辜冤死后,李隆基病急乱投医,起用病废在家的陇右节度使哥舒翰,令其率军二十万,镇守潼关。而哥舒翰进驻潼关后,同样立即加固城防,深沟高垒,闭关固守。
……正如当初的封常清、高仙芝一样。
哥舒翰不愧是经年老将,安禄山派去进攻潼关的将领纷纷折戟,屡次强攻都宣告失败,他被阻隔在潼关之外,不能继续西进。于是,安禄山想到一个好主意。
他命令部下将领将老弱病残的士卒屯兵在陕郡,而将精锐部队隐蔽起来,散布出去自己在陕郡“兵不满四千,皆赢弱无备”的假消息,以迷惑敌方视线。
不知道这样的做法到底是为了迷惑老于战阵的哥舒翰,还是为了迷惑志大才疏的李隆基,借刀杀人,总之,安禄山的计策成功了。
五月,李隆基接到叛将崔乾佑在陕郡“兵不满四千,皆赢弱无备”的情报,派遣使者命令哥舒翰出兵,收复陕洛一带地区。
哥舒翰却是十分清醒,他立即上书李隆基,劝阻皇帝:“安禄山是久经战阵的将军了,多年征战,如今他起兵叛乱,不会只有这么一点疲老的弱兵留在陕郡的。如果我们现在从潼关出兵,就正中安禄山的计谋啦!”
简直就是在说,只有安禄山疯了,才会这么安排兵力。只要圣人您觉得安禄山没疯,就不要相信他的屁话。
也许是哥舒翰害怕,就算这么明白地说了,李隆基也不能理解他的意思,还好言好语呕心沥血地安抚着急的李隆基:
“安禄山是叛军,他动用大军远征,应该求速求快。但是我们官军是抵挡他们的,又有着地形险要、易守难攻的潼关,只要坚守就好了。等到那些叛军失去民心,发生内乱的时候,我们再趁机攻打,就能用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战果。”
与此同时,郭子仪、李光弼等在另一个战场上迎战史思明的将领——或者说稍微有点军事素养的人,都认为潼关不可轻出,只要坚守,就是胜利。但是,宰相杨国忠却因为之前的龃龉害怕哥舒翰算计自己,对李隆基进言,哥舒翰按兵不动,会错失良机。
李隆基不在乎那些人手都写断了的奏折啊。或许是多年的高高在上蒙蔽了他的眼睛,也许是被叛军紧逼的恐慌让他手足无措,总之,他无视哥舒翰和其他将领的的进言,如杨国忠所说,连续派遣使者催促哥舒翰出战。
哥舒翰被逼无奈,抚膺恸哭。】
那时的哥舒翰,想到之前的高、封二将军了吗?
那时的哥舒翰,是否已经预料到自己的失利?
那一场哭泣,是为了谁?为了被斩首的两位将军?为了自己?为了不听人言的帝王?为了二十万赴死的大唐子民?还是为了江河日下的大唐?
还是……都有呢?
【哥舒翰被迫于六月初四领兵出关,三天后,在灵宝西原与安禄山的部下崔乾佑相遇。
这是一次精心谋划的伏击战,官军被诱进山谷,而崔乾佑命令部下的叛军预先把精兵埋伏在山上。在官军大部队进入隘道后,叛军伏兵突起,从山上投下滚木檑石,又在山谷的前方燃起草车。官军在慌乱中挤作一团,死伤不计其数;又以为敌人在前方的烟气中,闭着眼睛向前拼杀,乱发弩箭。】
光屏上的画面逐渐到了日落时分,崔乾佑命令部下迂回到官军背后杀出,官军被前后夹击,乱作一团。
贞观众人目眦欲裂地看着那些穿着官兵服饰的兵士四处奔逃,纷纷溃散,有的弃甲而逃,有的被挤入黄河淹死,惨叫声惊天动地,简直是一场虐杀。潼关外挖的三条战壕被掉进去的人和马填满,后面的人踩着前方同僚的尸体过去。
哥舒翰部下只剩下数百骑,狼狈窜逃回潼关。将近二十万军队,逃回潼关的只有八千余人。
初九,崔乾佑攻占潼关,哥舒翰被绑缚敌营。
【人、地、两、失。】
光屏旁白沉重的声音字字泣血。
李靖喘着粗气,眼含热泪。
他心疼啊,二十万大军,干什么不行,就这么轻飘飘地埋葬在潼关之外——只因为一个荒谬的指令。
他觉得自己心脏都要跳出毛病了。
“老、竖!此狗鼠辈也!”
李靖还没从心痛中缓过来,就听见旁边有人掷地有声地骂。
声音极大。
……别吧,毕竟是我主后人。
他迷茫地回过头看了一眼,想知道这是哪位大神这么有胆,就看见了侯君集因愤怒涨红的一张脸。
……行,如果是这人倒是真的什么话都说得出口。不过二人虽有旧怨,李靖还是轻轻地碰了碰侯君集,提醒他不要骂得太“忘我”。
侯君集淡淡地看了他一眼,从鼻子里轻嗤一声,道:“怎么啦,我已经给他留脸了。”
【潼关的地势非常特殊,往西就是一马平川的渭河平原,长安和潼关之间基本无险可守。这意味着一旦敌军自东向西攻克潼关,长安是很难守住的。
潼关失守后,长安大乱。六月十二日,李隆基颁下制书,说要御驾亲征。
这天,皇帝的禁军仪仗迁到大明宫龙,武大将军陈玄礼整编六军,赏赐兵士钱财,挑出九百匹马,外界一无所知。
第二天黎明,李隆基带着贵妃姐妹、皇子皇孙、公主妃子和几个近臣近侍从延秋门出逃。
是的,天子从国都悄悄地——出逃了!】
昨天查资料发现《轮台歌》就是送的封常清,以前都没怎么关注过这个“封大夫”,突然一下子看到结合他的身死……真的很有冲击力
下一章就是两京沦陷,终于有杜甫了……这两章都没有杜甫我写着感觉好跑题哈哈哈
期末月……哇呜呜呜呜呜……
第48章
长安沦陷
【在安史之乱开始时,无论是安禄山还是李隆基都没有想过长安会失陷。
……这太离谱了。
那可是大唐,那可是长安!
事实上,在安史之乱的初期,虽然中央的皇帝和官员拉跨,但是地方唐军的胜率是十分可观的。
李光弼、郭子仪在当时主要迎战的是“安史”二人中的“史”,也就是史思明的部卒。
他们之间的战斗过程大致就是李光弼、郭子仪二人大败史思明,然后“贼疲,乃退。……乘之,又败之……围之……大破之”。
……诸如此类循环不断,就算史思明出奇计切断了唐军的粮道,也被李光弼轻巧化解。李光弼、郭子仪一路高歌,直接把叛军的根据地范阳郡与各地的联系切断,叛军“将士家在渔阳者无不摇心”,军心大乱。
强劲的将领率领着军队,成为了大唐的防线。
同时,安禄山的河北根据地内也不是铁板一块。
虽然在李隆基没有反应过来时,安禄山极快地占据了河北地区,但是就连他大本营的官员也不是十分相信他可以反叛成功,甚至有些官员是假意投降,寻机反叛。
河北范阳的节度副使贾循被人轻轻一劝,就犹豫不决想要背叛安禄山,而此前,常山太守颜杲卿在河北大地一声高呼“大军朝夕当至!”就造成了“河北诸郡响应”的结果,河北的十七个郡选择重新归附朝廷,二十多万兵力投降。
颜杲卿还联合自己的堂弟颜真卿等人在河北掀起了反叛之风。他们组织义军,训练兵卒,阻断叛军归路,从腹背攻击叛军,引得各郡县纷纷响应,牵制住了部分叛军的兵力。
甚至安禄山本人也是惶恐的。他攻占洛阳称帝后,眼看着郭子仪、李光弼等唐军将领高歌猛进,自己在潼关的军事行动又迟迟难以奏效,迁怒之下,召来曾怂恿蛊惑他起兵的高尚、严庄二人,暴躁言道:
“你当年让我反,说已经到了万全的时机了。现在我的大军在潼关几个月都不得寸进,北路大军生机已绝,等到唐军合围,我有的地盘也就剩下汴州、郑州这几个州罢了,你曾经说的万全在哪里呢?”
这样的局势,难道对于唐军来说不是一片光明吗?
可是潼关被攻破,安禄山的叛军奔驰在一马平川的渭河平原上。帝王出逃入蜀,局面迅速发生了变化。】
“原本,战争初期,官军是占优的,地方官员和百姓也都心向大唐……”李世民在一片寂静中开口。
李靖接着他的话口说道:“可是潼关失守、长安沦陷,士气一下子就低落下去了,国破家亡的危机感让人心离散。”
“哈哈!药师,你有话没有说出口吧!”李世民惨笑了两声,倒并非是针对李靖,而是悲愤于后世的衰败,“皇帝对局势如此恐慌,又对平叛急功近利,不惜自断臂膀。那些被派出平叛的将领又怎么能信任他?他们又怎么不会产生自保的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