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历史同人)开局给汉武帝直播晚年[历史直播]——鱼筐提水【完结】
时间:2024-03-11 14:41:40

  而等到那时,他们都已不在人世。】
  期末考中场休息!期末熬的夜,都是选专业时脑子进的水……
  话说为什么安史之乱这么长……
第50章
  睢阳邺城
  【之前提到,杜甫逃出长安,冒着死亡的风险投奔李亨,想要在此一展他“致君尧舜上”的宏愿。
  杜甫对于李亨的评价很高,他在《北征》诗中写道:“君诚中兴主,经纬固密勿”;在《送灵州李判官》诗中也赞颂李亨:“近贺中兴主,神兵动朔方”,歌颂唐肃宗李亨是唐朝的“中兴主”。
  可是,李亨真的是一个“中兴主”吗?
  李亨作为新皇,一心想要收复失两京,剿灭叛军,证明自己比昏庸无能的父皇更出色。
  ——的确,在前一任皇帝狼狈出逃、苟且偏安的当下,太子李亨继位于灵武,让大唐王朝重新有了主心骨。大将郭子仪、李光弼等纷纷相继率军勤王,于是“军声遂振,兴复之势,民有望焉”。
  而此时,叛军一个致命的弱点,也逐渐显露出来。
  安禄山起兵叛乱,虽然成果甚大,但是不可否认他的根据地只有小小的范阳。从范阳而出,短短时间占据小半个中原,这就意味着安禄山的兵力铺排得太过分散,战线拉的太长。
  李亨最重要的谋臣李泌就曾对他说过:“陛下无欲速”。毕竟战线过长,就意味着易于击破。
  因此,李泌认为,灵武朝廷不应该急于收复长安、洛阳,而应该把首要目标定为削弱叛军的有生力量,让他们在长达数千里的漫长战线上疲于奔命、首尾难顾,然后再绕后偷袭,攻取叛军的老巢范阳,断了叛军的后路。这样,剩下的散兵游勇就不足为惧了。】
  “的确不能急功近利。”李靖用一个将军的眼光评价这个战略部署,“如果单纯从军事的角度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方案。”
  李世民作为在战场上厮杀出来的皇帝,自然也能看出这个战略的优势,他暗暗点点头,心想后世里多少还是有正常人的。
  ——之前那么多能力感人的家伙,他都要怀疑是不是大唐的风水有问题了!
  但是,同样在政治上相当出色的李世民,不禁在心中生出隐忧:“可是那些手握军权的将军,真的还会听朝廷的话吗?”
  他摇摇头,把这个猜测压在了心底。
  【李亨一开始对于这个方案是首肯的。但是公元757年年初发生的一件事,改变了他的想法。
  ——安禄山死了。
  这个称得上一代枭雄的男人脾气暴躁,尤其是在病痛缠身的晚年,动辄对大臣、儿子打骂鞭挞。他的太子担心父皇会另立幼子,于是勾结安禄山的身边人,将其杀死,篡位称帝。
  安禄山的结局咎由自取,但是他的死亡显而易见导致了安史叛军的凝聚力大大降低。这难道不是一鼓作气的好时候吗?
  李亨前所未有地兴奋了,他甚至想自己是不是真的有天命在身,要不然怎么登基没多少时间安禄山就死了?安禄山一死,难道胜利还远吗?
  于是李亨志得意满地说:“今战必胜,攻必取,何暇千里先事范阳乎?”
  ——他大手一挥,要先收回长安和洛阳。】
  房玄龄的下颚微微抽动,他牙关紧咬的时间太长了,长到脸上的肌肉都感到酸痛。在他身边,本就冷峭的魏徵脸上更加冷峻,他们对视一眼,房玄龄率先开口道:“安禄山死了,还有他的属下在,哪里就称得上‘战必胜,攻必取’了?!”
  魏徵接口:“还有史思明,‘安史之乱’这个名号一定不是硬凑出来的,看来安禄山死后就是这个史思明领军了。”
  他顿了顿,又道:“当然,这是咱们从结果推过程,他们当时的人想不到也……也正常。”
  房玄龄冷笑道:“玄成,你不要为他们遮掩,他们是想不到史思明,可是难道不该想到有一个领导者会脱颖而出吗?”
  房玄龄的声音像是要泣血:“偌大一个朝廷,就没有一个人说出口吗?!衮衮诸公……衮衮诸公啊!”
  正在这时,武将那边也传来愤怒的高呼:“他所倚仗的不过是大漠西边的骑兵和各西北民族的兵力罢了!如果要是先去攻打京城,时间必定是在在春季,关东热得早,马容易生病,士兵都想回家,哪里能在这个时候打仗!叛军将士可以休养生息,必定会再次南侵……他他他……怎么能这样在军策上朝夕反复!”
  李世民简直要怀疑自己的遗传了,为什么他的后代没有一个继承到他的军事基因。
  李家是真正打下来的天下,无论是李渊、李建成还是平阳公主都在军事、战场上相当有建树,李世民更是其中翘楚。
  可是……可是看看李隆基!看看李亨!这真的是他们李家的后代吗?
  李世民简直欲哭无泪。
  “……好谋无断、急功近利。哎……”
  还能说什么呢?只有叹息。
  【李亨即位后,河南节度副使张巡困守睢阳,他向节度使贺兰进明求援,贺兰进明却同样见死不救。睢阳保卫战极为惨烈,城中守军粮尽,最后不得不以人为食。而在这弥漫着血红色的十个月里,兵力最多时也不满七千人的睢阳城,竟然歼灭了叛军十二万人!
  要知道,在睢阳之战时,中原大部分地区都已经陷落敌手,朝廷仅剩下长江、淮河流域的赋税支撑。睢阳是江淮流域的重镇,一旦失守,就会导致运河阻塞,后果不堪设想。
  在睢阳之战期间,朝廷在江淮流域赋税的供养下逐渐恢复了力量,睢阳城破前一个月收复长安,睢阳陷落后十天天收复洛阳,而叛军再也无力南下。
  可以说唐朝天下得以保全,全仰赖睢阳这坚守的十个月。
  睢阳城破,张巡等人全部殉难,仅仅三天后,张镐就率军赶到,重新夺回了睢阳。
  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睢阳依旧是大唐的领土,那被剿灭的十二万叛军全仰赖朝廷的英明领导。
  ……可是又有谁记得在睢阳的军民以人为食时,欢饮达旦的贺兰进明那淡淡的一句——“睢阳存亡之事已定,出兵又有何用”的话呢?!
  唯有染血的睢阳城记得,城上飘着的英魂记得。】
  贞观年间。
  李世民在看到睢阳城中吃人的惨状时就双目赤红拍案而起,光屏上那些人一边哭着一边吃掉自己同类的样子是在让人心惊,也让人心疼。
  光屏上睢阳城的惨剧一幕幕地上演,几乎把人打光的四百多场战役、瘦弱得拉不开弓的城中守军、率精锐骑兵突围求援不得,斩断自己一根手指回返的南霁云、战前有四万户口,城破只剩下四百活人的睢阳城……贞观年间的诸位臣子摒住了呼吸,他们说不出话,他们也不配评价。
  ——这座城和守这座城的人自己就已经顶天立地。
  “张巡是个好将军。”李世民红了眼圈,但众人也能看出他身上散发出的几欲噬人的怒意,他缓缓踱步而走,眼睛定定地看着光屏,“饥年人相食,实乃天灾;而这样的人祸……那些人如何能做官员?如何能做皇帝?”
  “为什么没有救援?!”
  “他们怎么配?!”
  愤怒的声音在宫殿中空洞地回响,李世民茫然地抬头,却只看见满是乌云的天空。
  【李亨的军事能力,真的对不起他那些能征善战的祖宗们。
  邺城之战,这是唐朝历史上最惨痛的一战。
  至德二年,也就是公元757年十月,洛阳被官军收复。安庆绪率领着残部逃到邺城,史思明则在范阳称帝,与安庆绪分庭抗礼。
  为了彻底平定叛乱,李亨在公元758年九月,命令郭子仪等七个节度使和平卢兵马使董秦共领步骑约二十万,北进主攻安庆绪,又命李光弼、王思礼两个节度使率领部众助力进攻。
  号称六十万的唐军浩浩荡荡地向邺城进发。可是结果却不如人意,反而被史思明率五万之众击溃。
  六十万对五万,六十万的一方败了。这又是为什么呢?
  一场大规模战役的失败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信息、装备、明暗甚至偶尔的运气都可能造就以少胜多的战果。可是,最重要的原因是什么呢?
  六十万的大军,李亨竟然没有设立一个元帅!
  谁敢信啊,一方大军没有元帅!
  七个节度使各自为政,没有统一的指挥和协调的配合,互相掣肘,怎能发挥全部的能力?
  更不用提作为监军的宦官没有军事才能,极大地干扰了各位将军的作战计划。
  这场战役又怎能不败呢?!】
  方才李世民悲愤的呼号仿佛还在天际回响,伴随着光屏的播放,天空中应景地响了一声闷雷,好像连老天也为此而感到惊痛愤怒。
  李靖的嘴唇颤抖着,心口痛得几乎要背过气去。六十万……为什么没有元帅,这么大的体量,六十万……这种体量的军队如果没有指挥官那就是一种灾难,六十万……会不会出现自己的部队打自己人,六十万……
  六十万!
  我们!大唐!六十万兵力!
  六十万!大好男儿!
  李靖粗糙的脸上有水痕划过,转瞬间消失不见,他轻轻嘟囔一声:“又下雨了……”
  【这样的李亨,配得上杜甫的那一句“中兴主”的歌颂吗?
  是的,李亨迅速收回了两京,稳固了摇摇欲坠的李唐王朝,但是同时,因为他的各种错误部署,大唐人口锐减、国力耗损。曾经承平日久,百姓不知兵戈之利的中原大地赤地千里、鬼影幢幢。
  公元761年三月,史思明走了他的老前辈安禄山的老路,被儿子史朝义所杀。
  两年后的春天,田承嗣将史朝义母亲和妻子献给官军,献莫州投降。史朝义率领着五千骑兵逃向范阳,又被部下献范阳投降。
  史朝义无路可走,在树林中自缢而死,历时三代皇帝、七年两个月之久的安史之乱终告结束。
  而这时,距离李隆基和李亨去世已经有了一年。】
  “七年!整整七年!”
  隋末大乱,中原严重分裂,经过九年的统一战争后唐朝建立。
  九年的隋末战乱,就将一个曾经富庶安平的中原糟蹋到了唐初那样百废待兴的地步。
  经历过那段历史的人几乎不敢想象,这次七年的战乱,又会怎样将这片土地伤害得千疮百孔。
  【在后期的安史之乱中,杜甫仿佛隐身了一样。
  他的一生就是被安史之乱影响的一生,在跟随李亨回到长安后不久,他就被贬任华州。这一年,杜甫四十七岁,终身再也没有回到长安。
  李亨收复两京是他的高光时刻,之后的年月几乎都是黑暗的;杜甫在同一时间也在官场上得到了他此生最高的官职,再往后,他的生活就随着唐王朝一起坠落下去。
  杜甫只每日上山拾橡栗,荷锄雪中挖黄独等草根为家人充饥——由此可见,经年的战乱使得大唐普通民众的生活变成了什么样子。
  是一家子的男人都在战场上身亡,征兵的小吏还来“夜捉人”的老妇人;是“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的刚过门的新嫁娘;是“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的中原大地。
  何乡为乐土?安敢尚盘桓?
  举目四望,这一片茫茫,敢问何处是乐土?敢问何处是故园?】
  光屏上打出许多杜甫的诗,那些诗闪得很快,他们瞪大眼睛看得很仔细才能看全诗句,还时不时就漏掉几句。
  但是从他们能够读到的那些诗句中,他们就能看出,这场残酷的战争,究竟让百姓的生活到了什么地步。
  “中原无书归不得,手脚冻皴皮肉死……”
  “黄独无苗山雪盛,短衣数挽不掩胫。此时与子空归来,男呻女吟四壁静……”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看着看着,李世民不禁泪流满面:“何至于此……何至于此!”
  【可以想见,后半生的杜甫在穷困潦倒中度过,公元770年,老迈衰朽的杜甫在从潭州去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上去世。
  几乎伴随了安史之乱半生的杜甫去世了,但是安史之乱的余波却没有停止。
  当时,唐王朝为了迅速结束战争,不得不迁就安史之乱中的降将,让他们在各地当节度使,自率其兵、自领其政、自统其民,为唐朝末期藩镇之祸埋下了祸根。
  经过多年的经营,各路节度使俨然已是国中之国。从此朝廷政令不通河北,直至唐亡。
  进入唐末五代,很久都不隶属朝廷的河北在一个又一个短命王朝的手中辗转。其中,后晋皇帝石敬瑭为了报答契丹对他的拥立之功,甘当“儿皇帝”,把以河北为主体的幽云十六州割让给了契丹。此后,河北就成为无数汉族文人的歌哭之所,汉人武将午夜梦回时誓死收复的失地。
  但是——直到安史之乱结束六百多年后,河北才再次成为中原大一统王朝的领土。
  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诚然如是。】
  在悠扬忧伤的歌声中,光屏消失了,连日的乌云好像也被带走。在光屏降临前还阴沉沉的天空放出了阳光。
  有将军虎目含泪,“扑通”跪倒在地对着光屏消失的方向磕了几个响头,又利落地爬起来。
  但是没有人鄙夷他的激动,所有人都暂时忘了刚才所见内容带来的冲击,他们——尤其是李世民的心里只剩下了狂喜。
  连日的大雨终于停住了!
  太阳——出来了!
  一下子写完安史之乱,可能会有些赶?如果会有这种感觉的话我会再修修文的~
  最近学习得焦头烂额,啧,逻辑性的东西多一点……码字的时候就总是感觉干巴巴的,想像写论文一样列证据给结论,总之就是(比划比划),如果感觉哪里不太多可以评论出来,我会修的~
第51章
  唐朝后续
  在光屏刚刚消失的十几天里,贞观年间的诸位却没有时间去做什么与之相关的事。
  连日的大雨浇坏了农田,损毁了房屋,无数灾民还饿着肚子睡在旷野中,皇帝朝臣夙兴夜寐,帝国的中枢因为天灾高速运转着。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当世未靖,又怎么能有精力去担忧未来?
  幸好,幸好光屏离开后,多日都是艳阳天。
  一个月后。
  “……有司拨款赈济受灾地区的百姓,让他们快速恢复到原来的生活状态。又古语有云‘大灾之后必有大疫’,按照圣人的吩咐,派遣医药博士携带药品去受灾严重的地方,防止有疫情爆发,取得了很好的结果,并没有疫病出现……”
  李世民侧耳细听臣子的禀报,心底松了一口气。终于,一切都差不多走上了正轨,这场雨灾就算是挺过去了。
  可是随即另一件事又梗上了他的心头,李世民给身边的侍从使了个眼色。
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