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半个月里,有几户人家勒紧裤腰带,咬着牙的拿出了家中所有的积蓄,去买了桐油和棉布,就为了跟沈家学着用大棚种植。
他们想的是,早一年种上反季的蔬菜,就能多挣一年的钱。吴婆子说的对,钱是挣出来的,不是省出来的。挣不到钱的,就是再节省,也省不出两个大子来。沈家既然能划出两亩的地来,定是有个八九分能赚钱把握,不然怎会舍得圈出种粮食的地来。
他们没有那么多本钱买棉布,也怕种的多了到时候要亏本,便先划出个半分的地来试试!
一切准备就绪,接下来便是播种。
若想在冬日里吃上夏日的时蔬,七八月的时候便要播种。但眼下已是十月底,此时播下菜种,最快也得来年开春才能采摘。
沈杳撒着菜种子,心中暗道可惜,若是蔬菜能赶在年前上市,定然能卖个好价钱。
“要我说,就该多种些辣椒,这天底下,能有谁不爱吃辣?多种辣椒,肯定能大卖!”
吴婆子对沈老三的话嗤之以鼻,嘲道:“你大哥就不爱吃辣椒!要我说,该多种西红柿!不但能做汤还能凉拌,更是能当水果吃。你想啊,这寒冬腊月的缺乏瓜果,这水灵灵的西红柿,谁能不爱?”
沈老头被吵的脑仁疼,没好气的道:“吵吵啥?大棚有六块,夏日的时令菜种类也多,家中都留了种,不如一个大棚种一样,谁也别挣!”
“爷爷说的对!咱呀,每样都种上一点。”
就这么的,沈家的六个大棚里分别种上了辣椒,茄子,西红柿,黄瓜,空心菜和豆角。
两亩地的菜籽全部种下,沈老头带着几个儿子封了大棚的门,又给大棚盖上了草帘子。
一晃眼,就进了腊月。
撒在大棚里菜籽早已发了芽生了根,已长到手指头来长,一片郁郁葱葱。
自从搭建了大棚,沈老头一门心思全都扑在了上面。
按照孙女说的,天晴时,沈老头就将草帘子卷上去,让阳光透过油布照耀着棚内的菜面。等到夜幕降临时,再去到地里将草帘子放下来,以起到保温的作用。
若是棚内的温度低了,沈老头便会将大棚里的炉子点上,以此来给棚内增温。
“估计春生几个小时候,三哥都没这么上心过。”
不止沈老头的一颗心全系在了大棚里,就连整个大柳村的乡亲们,都惦记着大棚。
这不,一大早的几个叔公便跟着沈老头一起了地里,时不时的还打趣沈老头几句。
“说起来,我们几个都不如老五。当初老五一听三哥说这事,第二天就跟着搭起了大棚。我昨儿个路过,伸头朝他家棚里看了一夜。虽说老五家的菜秧子没三哥家的壮实,但好歹是生根发芽了,瞧着还不孬。”
听到自己被提及,村长只笑不语。倒是村长身边的何老头,自嘲的笑了笑,道:“要不五哥能当村长!虽说五哥也没读过书,但脑子还是比我们哥几个好使。你看,就大棚这事,等来年开春,五哥那一亩地的菜估计能卖不少钱。”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言语中尽是懊恼之意。
说到底,当初他们不够信任沈家,不想冒任何的风险。如今见有钱可赚,又纷纷懊恼悔恨起来。
可这世上,哪有后悔药可吃。
“没什么好懊恼的,今年没种明年种上就是,咱又不是一锤子的买卖,慌什么!”看着长势喜人的菜秧,沈老头心中畅快,笑着安慰。
“三哥说的是!我啊,明儿个就去后山砍竹子,先将大棚搭起来。”
“竹子我家后院倒是有,我寻思着,牛沽湖那边还有不少的荒地,去开上几亩养几年,到时候拿来种点粮食。村里种粮食的那片地,全用来搭大棚!”
沈老头听到二叔公如此说,眼前一亮,道:“二哥这个法子好,牛沽湖那边的荒地怕是有个百来亩,要不咱们都去开了!反正那块地是无主的,谁家开出来便算谁的。且那块地离我们村也不远,照看起来也方便。”
“那……明日我去躺县城,找县丞大人问问那块地!”村长正了神色,心中盘算起来。
沈老头说的不错,牛沽湖那边的荒地近百亩,距离大柳村不到两里的路。又是在湖边,真要开出来种粮食,灌溉也方便。
而这块地之所以一直蛮荒至今无人开垦,只因历时粮食产量极低。一亩田地种出来的粮食不过百来斤,交完税后便所剩无几。
虽说新开出来的荒地免三年的赋税,可新地贫瘠,种不出什么东西。若要想熟一块地,起码得要个五六年。按这么算来,新地在种粮食之前,得先倒贴三年的赋税,还要花费人力去整治土地。
因此,即便吃了上顿没下顿,庄户人家也不愿意去大面积的开荒。
他们贫穷并非是没有土地,而是土地里产出太低,赋税又高。
但眼下却是不一样。如今土地可以搭大棚种植反季的蔬菜,有着高价的产出。且当朝规定,无论在土地上种什么,都按种粮食的产量来交税。这么算来,一亩地反季蔬菜,价值比一亩地的粮食应是要多上不少。如此,可种植的土地自然是越多越好。
“你去县里时,来我家说一声,让老三架着牛车送你去!”
“行,那我就谢谢三哥了!”
沈老头从背后抽出手,摆了摆:“都是为了咱们大柳村的将来,与我这般客气作甚!”
“三哥既然这般说,那我可就不客气了!明儿个就麻烦老三送我一趟了。”
说完,几位叔公伯爷们,又同沈老头进了大棚查看秧苗。
另一头的沈家,沈杳趴在炕上,手中是一封刚拆开来的信。
信是在金陵的司玄知让人送来的。同信一起送过来的,是一方锦盒。盒子里是两本游记和几支绒花。
将目光从绒花上挪开,沈杳又看起了手中的信。
司玄知在信中说,金陵城繁华无比,热闹非凡,若有机会,他定要带沈杳来金陵看一看。
看到这,沈杳不自觉的笑了一下。
司玄知又说,金陵离扬州倒是极近。初到金陵时,大舅舅便带他去了扬州游玩。在去扬州的路上,他们路过一个叫仪征的县城,仪征县内种植了大片的芍药。他们去时,芍药花开的正艳,晃了他的眼。
他觉得骄阳下的芍药花极美,他说,将来定要带沈杳来看一看。
沈杳的嘴角,扬的更高了。
再往下看,司玄知又说,他在上个月通过了松阳书院的入学考试,等过完了年,他便会去松阳书院读书。
他说,松阳书院是金陵城最好的书院。
他还说,若是沈杳也能来这所书院读书,成绩定是会名列前茅。
信的最后,司玄知说他逛书肆时淘到了两本游记,里面记录了各地的山川河流,风俗习惯,以及人文趣事。他知道沈杳爱看这些,便买下了这两本游记一道送来。
另外,一起送回来的还有一些海鱼干和几盒点心。那是他外祖家送与他祖父的,他寻了舅舅,让匀出了一小点送与沈杳。
除此以外,便是一些絮絮叨叨嘱咐的话。什么他在金陵很好,让沈杳莫要担心。什么沈杳太瘦弱了,该多吃些才是,诸如此类。
只是关于绒花之事,只字未提。
将信铺平整,再仔细叠好装入信封,最后放进抽屉里。
瞥一眼窗户,才发现之前还艳阳高照的天,不知何时阴了。
这天,估摸着是要下雨。
不再理会窗外,沈杳又爬到炕上收拾锦盒,突然想起那封信,又不自觉的笑开了。
她还记得,初见司玄知时,他总是冷着个脸,话也极少,像极后世那些小说里的高冷男神。可曾经那个高冷的小正太,怎么突然变得这般话多。一封信里三四页的纸,写满了他的各种见闻,还有一些絮絮叨叨的碎碎念。
第61章
过了腊月十五,大柳村里过年的气氛逐渐浓厚。
趁着天晴,各家各户都进了山里去砍柴,以备正月里那几天用。
往年砍柴,都是由沈老头带着几个儿子一起。但今年只让沈家三兄弟进了山,沈老头则是去了大棚。
距离下种已有两个月,几个大棚里的蔬菜刚到花期,是以这几日沈老头对大棚里的蔬菜格外上心,一天得进去大棚里好几回。
沈杳倒是劝过,说进出的多了,来回掀帘子易将寒风带进大棚里。可沈老头哪里听的进去,时不时的就进棚内看上两眼。
沈杳无奈摊手,只得随着沈老头一同进了大棚。
棚内的蔬菜长势不错,大部分植株已经打了花苞,有少几颗更是开了花。
因着有油布的隔离,棚内不通风,温度高湿度又低,沈杳又穿着袄子,只来回查看了几株辣椒的长势,就觉得有些微微出汗。
只是脱了袄子,又觉着有一丝丝的凉意。沈杳伸手在半空中摆动两下,向着沈老头到:“爷,这棚子里的气温又些低了,咱们得生炉子。不然温度低了,花开不好,影响结果。”
“成,我这就回去抱些柴火,再拿火折子。”
刚走到大棚门口,沈老头想到大哥家三个大棚,转过身来对沈杳交代到:“你去趟你大爷爷家,看你大爷爷家的大棚里要不要生炉子!”
沈杳点头领命,拿过袄子穿上,跟沈老头前后脚的出了大棚。
路上,沈杳的脑子里不断的回忆着前世所学,边想边掰着手指头算。若是不出意外,等到来年的二月,这批蔬菜就能上市。
再说沈老头回家抱了柴火拿了火折子,路上碰见人,别个一问,得知是大棚里的温度不够,需生了炉子来升温。这一传十,十传白的,就传到了那些跟着沈家搭建了大棚的村民耳里。
他们倒也学着沈家在大棚里放了炉子,也知道若是棚内温度不够,得点了炉子来加温。可什么样的温度算够,什么时候得生炉子,他们倒是摸不准。现下沈老头要生炉子,便纷纷聚集过来讨教。
是以沈杳再回大棚时,沈家的大棚前站了不老少人。
一见沈杳来,纷纷上前:“杳杳,麻烦你跟根子叔去我家大棚看看,看看要不要生炉子。”
其他人见状,也邀请沈杳去帮忙查看。
他们知道,不论是种植山芋还是这次的大棚种菜,都是沈家这小孙女的主意。关于种植的一应事项,都是这小姑娘最在行。他们既然选择了跟随了沈家的脚步,搭建了大棚种上了蔬菜,那么如今自然是以沈杳马首是瞻。
这投出去的钱,能不能赚,亦或是能不能回本,都指望着沈杳了。是以此刻,众人都向沈杳投以热切的目光。
“叔伯婶子们,你们也别围在这儿了,都进棚子!”
众人不明所以,但沈杳发了话,他们自然乖乖跟着进去。
进了棚子,沈杳向众人讲解了什么时候该升温,什么时候该降温,什么时候又该曾加湿度。
沈杳说的细致,众人也听的认真。听完甚至在心中感叹,这沈家的小丫头不愧是神童投身。只是跟司家的小孙子学着认了两年的字,自己看书,便能懂的这样多。
若不是他们亲眼所见,哪里敢相信这世上有这样的神童。
这沈家,真是好福气。
想到这,刘根子为了表示感谢,便道:“等这批蔬菜上了市卖了钱,我定给杳杳买糖吃!”
边上的王桂花嗤笑一声,不屑的道:“还有半个月,杳杳就八岁了,是个小姑娘了!小姑娘家家的,自然是买花来戴,买什么糖?”
说完换了笑脸,拉过沈杳的手:“等菜卖了,婶子给杳杳买花戴!”
沈杳也不客气,像个小大人似的:“那杳杳可就等着叔伯婶子们的糖和头花了!”
“哟,这丫头,倒是不客气。”
“好说,好说!若真赚了钱,自然少不了杳杳糖吃!”
众人笑的开怀,仿佛这批返季的蔬菜真的能卖出个大价钱。
又是几日过去,到了腊月二十。
“再有四天便是小年,咱家的年货都还没买,得趁着小年之前将该备的年货备上才是。”
吴婆子盘坐在炕上,一一细数着要置办哪些东西。沈杳坐在一旁,听到今年要备的年货比起去年要少上不少。想来是因着前头吴婆子昏倒,买人参归脾丸花了好几十两的银子,再加上搭大棚用的棉布,桐油,炉子,这一下子沈家的存银去了大半。是以这个年,吴婆子才这般能省则省。
可再省,省不了三个亲家和大爷爷家的年礼。
值得庆幸的是猪圈里两头猪养的膘肥体壮。杀掉一头当作年猪,除了送礼的,再留些下来自家过年吃的,还能卖掉大半,也算是解了燃眉之急。
这么一算,吴婆子的心又宽了些。
除了大人们间的礼尚往来,孩子们的零嘴也需要备上。
沈杳突然想起来上一世吃过的山芋角,眼前一亮,忙跟吴婆子提起。
山芋角,顾名思义,就是用山芋来做的,却不同于铺子里买的红薯干。
红薯干是将山芋去皮,蒸熟后切成长条,在太阳底下晒上个三日便可食用。红薯干香甜软弹,有嚼劲。而山芋角的制作工序要繁琐上许多,口感上也有着天差地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