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原以为自己这般性子,无多少好友。
但到了提笔写信时发现自己好友还是很多的,史吉,欧阳发,王巩等等,还有几位堂兄,更有远在眉州的郭太白等人……忙的很。
他不过刚提笔写了两封信,苏轼就匆匆忙忙走了进来::“八郎,八郎,不好了,官家差人请你进宫了!”
苏辙放下笔,正好瞧见苏轼急急忙忙走了进来。
苏辙一点不意外,对着苏轼道:“六哥,慎言!”
“官家差人请我进宫,这是恩赐,怎会不好?”
苏轼低声道:“我这是关心则乱,担心你呢!你放心,这话我也就在家里说说而已……”
苏辙笑着站起身来,边换衣裳边与他道:“我知道的,我也只是警醒你而已。”
等着苏辙要出去时,苏轼正色道:“八郎,你要小心!”
他是忧心忡忡。
苏辙含笑:“六哥,你就等着我的好消息吧!”
他昂首阔步走了出去。
这一天,来的比他想象中更早一些。
一路上,他是胸有成竹。
等他行至御书房,发现官家竟站在廊下,看似是在赏廊下刚搬来的木芙蓉,但他知道,官家却是在等他。
苏辙上前行礼道:“草民苏辙见过官家……”
他不过为微微躬身,就被官家快步扶了起来:“子由,你与朕还需要这样见外吗?”
“将近一月未见,不知你可还好?”
第109章
苏辙恭声回话。
他说起这些日子自己捣鼓出来的一些农用工具, 又说起过些日子打算四处走访看看。
人呐,提起自己感兴趣的事是容光焕发,他也是一样, 如今满脸都是笑:“……都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我读的书虽比不上欧阳大人,司马大人多,但勉强也算饱读诗书, 可若说起来, 我长这么大,却没去过什么地方。”
“所以我打算四处走走看看,正好走访走访老百姓, 向些年老的百姓取取经,能不能研究出什么新的农作物或者嫁接新的果实来。”
“若真能如此,老百姓又能增加一笔收入。”
官家在看到他那一瞬间,就觉得心情好了不少。
如今官家面上难得带了几分笑容:“连朕都听说老百姓们如今对你很是拥护, 也难怪他们如此喜欢你。”
“若朕是寻常老百姓,也会喜欢你的。”
苏辙笑了笑:“我以为官家听说这事儿会不喜……”
“难道在你心里, 朕就是如此小肚鸡肠之人?”官家面上笑意不减,道“朕高兴都来不及了!若朝中皆是你这般为国为民的官员, 何愁我朝不繁荣昌盛?”
“朕又不是王安石,难不成还能因此不高兴吗……”
提起王安石,苏辙没有接话。
当初王安石是一朝宰相, 他都不好说非议王安石。
如今他乃一介白身,更不好说王安石的坏话。
官家的目光落在手中的茶盅上, 淡淡道:“子由啊, 朕输了,当日你说的没错, 王安石这人的确不能重用!”
现下偌大一个御书房并无旁人在场,只有官家与苏辙两人。
苏辙明白官家这话是什么意思。
当日他来到御书房,与官家说打算辞官,可不管他怎么说,官家都不答应。
他便给官家出了个主意。
官家允他辞官三个月,让官家好好看看王安石是什么德行。
若官家觉得王安石是个值得信赖之人,那从此之后他就不再入仕,毕竟他的意见与王安石相悖,朝中有他无他就不再重要。
若官家觉得王安石不值信赖,他会再次回到朝廷,不过请官家斟酌一二他的变法之策,毕竟王安石这个人都靠不住,他的变法之策哪里靠得住?
官家一开始还有几分犹豫。
因为此时他老人家对王安石是十分信赖,怎会觉得王安石靠不住?
可那时候的苏辙却是正色道――若王安石真是值您信赖之人,微臣辞官也是早晚的事,您又何必犹豫?当年微臣父亲写文章辱骂王安石,如今微臣兄长又与王安石势同水火,您觉得即便微臣为官,能与王安石和平共处吗?自是不能的,与其说有朝一日我与王安石闹到反目成仇的地步,还不如早早辞官!
官家还想再劝,可见苏辙心意已决,便打算按照苏辙的法子先试一试,大不了等着变法一事已定,再请苏辙回来。
回想当日之事,官家仍觉得历历在目:“回想朕这一辈子,可谓顺风顺水,以为王安石会像范镇,欧阳修,司马光等大臣一样对朝廷忠心耿耿。”
“可如今朕发现自己想错了,因南郊祭祀一事,司马光意欲辞官,朕几次挽留,而后即便朕下令不再厚赏朝中官员,但司马光仍是心意不改。”
“王安石几次劝诫,见朕并未回心转意,却在别的方面给那些大臣们将这些赏赐补上。”
“王安石一年俸禄才几个钱?只怕动用的还是朝中银钱或搜刮的民脂民膏,朕知道他想要拉拢人心,却也不是这样个拉拢法……”
至于王安石几次三番妄图说服他变法这事儿,他竟有些不好意思说。
当然。
就算官家不说,苏辙也能想到。
官家微微叹了口气,道:“子由,你回来吧。”
“朕需要你,朝廷需要你,老百姓们更需要你。”
苏辙正色道:“臣领命。”
这次回朝,他会比王安石当年更加来势汹汹。
殊不知,王安石已在官家身边安插了眼线。
苏辙前脚刚进宫,后脚王安石就知晓了这事儿。
等着王安石紧赶慢赶赶到御书房时,官家圣旨已下,封苏辙为正二品的参知政事。
王安石如五雷轰顶。
参知政事,就是副宰相的职位,即便欧阳修门生遍布天下,年过五旬才当上副宰相。
尚未到二十五岁的副宰相?
不管放在何朝何代都很是耀眼!
王安石忙道:“还请官家三思,先前苏辙已主动辞官,想必已有归隐之心,大概不能像从前一样为朝廷为百姓效力。”
“更何况,朝中有不少肱骨之臣,他们对朝廷尽心尽力,若见官家封二十多岁的少年郎为参知政事,难免会寒心……”
这话若放在从前,官家兴许会觉得王安石是以大局为重,但如今……官家只摆摆手,道:“这件事,朕心意已决,你不必再劝。”
王安石却不肯作罢,还继续道:“官家三思啊,这件事非同小可……”
官家却对他的忍耐已到了极限,冷声道:“朕圣旨已下,怎么,王大人这是打算抗旨?”
这话就说的太严重了些。
王安石不敢再多言。
从前苏辙不在,他莽撞些就莽撞些,毕竟朝中大多都是他的人,官家不重用他还能重用谁?如今苏辙回来,他不敢也不会与官家硬碰硬!
王安石只能告退。
恰逢又有官员求见官家,苏辙便也退了出去。
深秋的天,放眼望去一片萧瑟,就连巍峨雄伟的宫殿似乎都是灰蒙蒙的。
但苏辙却是心情大好。
若他没记错的话,历史上的苏辙最高官至参知政事,但那却是几十年之后的事,照这般速度下去,他很快就能当上宰相啦!
与他并肩而行的王安石却是脸色铁青,低声道:“子由啊,我到底还是低估了你。”
“先前我想着你对我有恩,不管我们闹到哪个地步都会对你网开一面,可如今看来,却是我妇人之仁,若是你不在世上,就不再会有今日这等事!”
他后悔。
后悔自己没在苏辙辞官之后杀了苏辙,即便官家怀疑他,却因没有证据,顶多将他冷落一阵,不会将他怎么样的。
“王大人却比我想象中更加心狠一些。”苏辙看向他,面上笑意更深:“有道是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当初我对王大人有恩,没想到如今你却打算要了我的性命。”
“只是您能想到的事,下官也能想到,若下官死了,您也活不长的。”
“下官什么都不多,就是钱多,数十万贯钱买您一条命,想必很多人感兴趣的。”
“不瞒您说,我向来不做没有把握的事,不打没有准备的仗,当日辞官如此,今日回朝更是如此,还望王大人三思。”
他笑着继续往前走,不急不缓道:“当日王大人提起巨鹿郡公父子是满脸鄙夷,没想到如今却要走上巨鹿郡公的老路,可惜啊可惜,可惜我从前还以为王大人是个君子……”
王安石被苏辙说的是哑口无言。
他敢杀苏辙吗?
敢倒是敢,却是不会。
他不想一辈子自己身上背负骂名,如今想要吓唬吓唬苏辙,却发现这人一点都不怕。
苏辙压根没搭理王安石的意思,径直回家去了。
苏家上下所有人见到苏辙平安归来,悬着的一颗心这才放了下来。
可惜下一刻他们就听说了苏辙升官的消息。
有人高兴,有人难受。
苏轼与陈太初自是高兴不已,直言以苏轼的才学若赋闲在家,实在是太浪费。
程氏与苏八娘等人却是唉声叹气,用她们的话来说,什么抱负什么志向都是假的,唯有一家人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在一起才是真的。
特别是那程氏,更是红了眼眶:“……你们几人入朝为官一日,我这心里就不踏实一日,好不容易过了几天好日子,只用担心六郎一人,没想到你这孩子又闹出这等事来!”
苏辙很是无奈。
可站在一个母亲的角度,他觉得程氏这话也没错。
他原以为苏洵懂他,谁知道从前一心想要走科举入仕的苏洵也是微微颔首,看样子很是赞同程氏的话。
苏辙没法子,只能耐着性子劝程氏。
可她不劝还好,一开口相劝,程氏的眼泪落的是更厉害了。
苏辙只能看向苏轼。
苏轼笑着上前,一把就搂住程氏的肩膀:“娘,您这是做什么?别人儿子升官,那是高兴都来不及,怎么到了您这儿却是哭哭啼啼的”
"您以为八郎赋闲在家,就能一辈子当个富贵闲人吗?"
“王安石哪里会放过他?哪里会放过咱们?”
“想必是王安石知道官家如今还惦念着八郎,所以不敢下手,再过个一两年,官家对八郎的感情淡了,王安石就会下手的。”
“有道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唯有斩草除根,才能以绝后患。”
“当然,八郎对王安石有恩,兴许王安石不会这样歹毒,但以王安石的性子,卸掉八郎一条腿一只胳膊,要八郎以后再难入仕这等事,我想他还是做的出来的!”
第110章
程氏光是想想这等画面, 就吓得直皱眉头。
苏辙适时上前,道:“娘,辞官也好, 回朝也好, 如今一切尽在我的掌握之中,不会有事的。”
“真的?”程氏将信将疑。
苏辙颔首:“自然是千真万确。”
程氏这才没有说话,只长长叹了口气。
有些话她没说, 她就巴不得苏辙能够安全健康呆在家中, 最好能多多生几个胖娃娃,如今苏轼与苏八娘都儿女双全,这叫她如何不急?
苏辙并不知程氏的心思。
翌日一早。
他如从前一样早早起身, 打算上朝。
只是他走出苏家大门,瞧见这般阵仗却是惊呆了。
簇拥在苏家门口的老百姓足足有数百人,一个个笑的比过年还开心,一开口就道:“今日我们一起来送苏大人上朝呢!”
“对, 我们给苏大人壮壮势,免得叫有些小人以为咱们苏大人是好欺负的!”
“原先我还以为官家老糊涂了, 没想到官家眼睛却是好得很,没放过苏大人这颗明珠……”
苏辙心里很是感动。
毕竟那些老百姓们说了, 也就时间匆忙,知晓这件事的人不多,不然前来送他上朝的人会更多。
苏辙忙道:“多谢各位, 不必大费周章……”
可他的话还没说完,就被人声湮灭。
一个个老百姓直说来都来了, 总不能将他们赶回去吧?
这次, 苏辙说什么他们都不肯离开。
苏辙怕耽误上朝的时辰,便只能先往皇宫的方向赶。
因老百姓都是步行。
他自是不好坐轿子, 便也靠双足走去上朝。
一路上,老百姓们对他是千叮咛万嘱咐,说的他心里暖烘烘的。
有些老百姓见他们这般阵仗,不免好奇问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不问不知道,一问之后也跟着凑热闹起来。
等着苏辙行至宫门口,跟在他身后的老百姓足足有三百余人之多,声势浩大,引得经过之人纷纷驻足相看,更是评头论足。
苏辙转身,看向老百姓们,扬声道:“多谢各位了,还请大家放心,我一定不会辜负大家,会当个好官的。”
众人更是齐齐鼓掌,连声称好。
等着苏辙步入金銮殿。
王安石等人已到了。
先前苏辙与王安石之间隔着三四个人,如今却径直站在了王安石身后。
王安石听到议论声,知晓苏辙来了,头也未回,冷声道:“苏大人好大的架子啊,我听说那些老百姓为了苏大人连官家都敢骂,我劝苏大人还是小心些,免得引火上身。”
“官家就算脾气再好,却也是一国之君,容不得一个臣子骑在自己头上作威作福的。”
“多谢王大人提醒。”苏辙能感受到不少官员的眼神都落在他们身上,但他却是一点不在意,含笑道:“原来这些话王大人也知道,下官还以为王大人不知道呢!”
“君臣君臣,先有君,再有臣。”
“下官希望王大人能谨记这句话。”
他笑了笑:“不过今日那些老百姓送下官上朝时,下官好像还看到了王大人的轿子。”
“下官还见到王大人掀开帘子看了好一会儿,脸色更是难看到了极点,不知王大人可是嫉妒?”
毕竟王安石在老百姓中的风评可不算好。
王安石再次冷笑一声,正欲开口说话时,官家就已经走了出来。
王安石话到了嘴边只能咽了下去。
官家当众给足了苏辙面子,不仅再次重申将苏辙封为正二品的参知政事,更道苏辙这次之所以愿意回朝,是他三请四邀的缘故。
官家更是扬声道:“……虽说苏大人年轻,但自古英雄出少年,苏大人沉稳有为,有此英才,是我朝之幸。”
众人连声应是。
官家又道:“至于变法一事,先前河南河北一带已采取王大人之策,朕昨日思量再三,决心湖北湖南一带采取苏大人变法之策,过些日子再做决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