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想帮助别人没错,但是要衡量一下自己的能力,绝对不能连累家人。
班纳特先生久居乡里,对这些并不敏感,也没有想到这点。
万幸,《女士杂志》的创办人,是一位资深且理智的生意人,而不是热血青年。
不然一旦登报,就无法挽回了。
她又写了一封感谢信给这位编辑和创办人,感谢她们的提示,表示自己会将这份作品封存,也请两位务必保密。
不久就接到了编辑的回信,称她和创始人一定会信守承诺,无论如何,都会替她保守秘密,请她不必担心。
班纳特家只知道玛丽的作品没有被选上,却不知道原因。
她们安慰玛丽,告诉她一次没选上很正常,让她不要放弃创作,任何出名的画家都不是一天练成的,丽萃只是过于幸运才被选上了。
三月,丽萃的文章在《女士杂志》上刊登后,班纳特太太开始带着丽萃到处做客,将这件事大肆宣传。
菲利普姨妈向来喜欢侄女,见到丽萃这么有出息,比班纳特太太还要高兴,逢人就夸,恨不得让麦里屯所有人都拜读一下侄女的作品。
一时间,大家都知道班纳特家的二女儿,伊丽莎白,居然是个才女,作品都在杂志上刊登了。
伊丽莎白不胜其烦,这种活动实在影响她的创作。
但是看到妈妈和姨妈都这么开心,她又觉得配合一下,也无所谓。
反正在待人处事上,她一向玲珑剔透、游刃有余。
同龄男士们都开始期待,据说今年8月份,伊丽莎白小姐就要进入社交际。到时候,他们可要好好与这位才女探讨文学。
而玛丽则沉下心来,将原画修改了一下,主要是将2枚硬币隐去,画面营造的氛围也不像之前那样过于惨淡,把握好尺度,点到为止的体现女工贫苦的生活。
这样的话,既能博取人们的同情,又不至于太过批判。
愚人节后,才将改好的画作重新寄出去,这次改寄《绅士的杂志》。
这本杂志,内容包罗万象,涉及文艺、科学、新闻等众多领域,而且创办人作风大胆,刊登的可能性更大。
这幅画上,她没有用玛丽·班纳特私章,反而给自己取了一个布朗·琼斯的男子笔名,她还去了一个较远的镇子寄信,留下的回信地址也是那个镇子的邮局。
第13章 乡村生活13
《绅士的杂志》的编辑克林顿先生,收到了一位布朗·琼斯先生的作品。
他们杂志从创办到现在也几十年了,收到过各式各样的投稿,画作当然不在少数。
从贵族少女、农女、妇女,甚至还有□□,应有尽有;近年来,随着工厂越铺越大,女工群体增大,她们也逐渐进入画师的笔下。
作为资深文艺版面的编辑,他也收到过几幅,大都是展示女工穷困的生活。
吸引克林顿先生的是,这幅画的笔法特别、极度真实,仿佛女工就站在他面前望着他。
她的眼神,不是全然的麻木或者愤怒。
是那种绝望中带着希望,希望中又蕴含着无限失望的复杂情绪,让人一下子走进了她的内心。
那种被命运拨弄的无奈,与奋力的挣扎,让人忍不住产生一种想要拉她一把,将她救出漩涡的冲动。
画师的功力确实不浅,如果刊登出去,应该能引起不少读者的共鸣。
想到这里,他当即拍板决定和这位先生合作,还大方的开出了15英镑出版价格。
玛丽收到信后,立即回复,同意他的要求。
关于画画出版的问题,玛丽早就询问过,现在是可以实现彩色印刷的。
1893年,世界上第一台彩色印刷机诞生,《纽约世界报》首次使用。
但实际上,早在1457年,英国就有红蓝印刷的宗教书籍,经过后续发展,已经可以实现彩色印刷,只是成本比较高昂。
绅士的杂志,在插画页使用就是彩色印刷,印刷后的成画,虽然不会和原作品完全一样,但也尽可能的被还原,再展示到读者面前。
至于玛丽的原作,会在完成首轮印刷后,寄还给她。
《回家路上的女工》面世后,受到了不小的关注。
多数人人为这位布朗·琼斯先生写实的画技所吸引,也有部分人和简一样,对女工的生活产生了同情。
后来,玛丽又创作了两幅底层劳动人民的作品,都引发了不小的热度。
《手套工厂的小珍妮》,描绘了十二岁的小珍妮很早就被父母送到工厂打童工,头发干枯、脸颊暗黄消瘦的小姑娘,在工作了12个小时后,累脸色惨白、快要站不住,只能靠在墙上休息。
这幅作品的热度比一部还要高,孩子,尤其是漂亮可爱的女孩子过着无比艰难的生活,特别能激起母爱,一时间,民间还出现了反对童工的声音。
可是这些穷人家的孩子如果不出去做工,可能还会饿死,不管如何选择,都是两难。
《路易莎的午餐》是一位中年女性,她满脸沧桑,因为常年埋头工作而驼背,但是她小心翼翼、无比满足地吃着在车间提供的午餐,一小份有些发霉的黑面包,一份豆子,仿佛这是世间难得的美味。
这幅作品最为催泪,对一份发霉的黑面包,她都如此珍惜,小心翼翼地咀嚼,她平日里的生活是什么样子,可想而知。
面对困苦的生活,如果你愤怒,歇斯底里的抱怨,人们只会觉得你可怜,然后会将你抛之脑后;一旦你甘之若素,习以为常,反而有无数人开始站出来,为你不公的待遇鸣不平,对你怒其不争这种情绪更强烈,更让他们抓心挠肺。
人们开始反省自己平日的吃食用度,实在太奢侈。
他们自发的组织人手、财物、衣服、食物,捐赠给工厂里的女工。
连工厂主们的老母亲、太太和孩子,都开始埋怨自己的丈夫,太过刻薄,嘱咐他们要善待工厂的女工,改善她们的伙食。
三幅作品之后,布朗·琼斯,算是彻底打开了在英国画圈的知名度,成为了为命运悲惨的女工代言人。
班纳特家只有丽萃和简看过《回家路上的女工》这幅作品的第一版本。
虽然第二幅有所不同,但丽萃知道后,还是怀疑玛丽就是布朗·琼斯先生,她和简一起过来逼问玛丽。
玛丽坦白承认,也跟两人说清其中的利害关系,她之所以化名投稿,就是不想引起任何关注,也请两位姐姐帮她保密。
两人的得到肯定的答案后,惊讶于妹妹居然闯出了这样大的名气,又纷纷表示理解,承诺一定会帮她保守秘密。
连带着《绅士的杂志》的销售量都提高了不少,不少读者写信来表示对布朗先生的喜爱,克林顿先生深感自己眼光的独到、敏锐。
可惜布朗先生,一直不愿意和他面基,两人一直保持书信往来。
玛丽的思路是:
第一步:要把问题摆到桌面上,让整个社会认识到问题所在。
第二步:提供一些方向,以及解决措施,慢慢的潜移默化,启发民智,解决问题。
当然,这些都不是一簇而就的,可能需要几年,甚至更久的时间。
她的第一部 作品,确实太过直接,用更委婉一点的方式达成目的,才安全。
现在第一步已经做到了。
紧跟着,她又创作了三幅作品,一次性寄出去,并且在信中嘱咐克林顿先生,请他分三次发表。
玛丽怕频繁往来会暴露身份,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在三幅画寄出去后,就彻底的抛弃了布朗·琼斯这个身份。
克林顿先生一开始有些疑惑,但还是照办了。
直到后来,他再也没有联系到这位布朗先生,才反应过来他的用意。
这位先生每次给他寄信的地址都不同,留下的回信地址也都不同,他原先还以为是因为他到处旅居,作画所致。
现在想来,根本就是断绝他们联络的后路。
他亲自到寄信的几个地址查找了一番,都没人知道布朗·琼斯先生是何方神圣。
《回家路上的女工2》中女工不再是凄苦的模样,她穿上了厚棉袄,围着围巾,眼神晶亮有神,身板挺直,工厂主因为她表现优异,甚至超过男性,让她当上了组长,在车间里发号施令,周围的男工们看向她,露出敬佩中夹杂着羡慕的眼神。
这让读者,尤其是男读者有些难以接受,女性一向以弱者姿态存在于世间,原来的女工十分可怜,激起了他们的同情心。
但是现在,画风一转,原先的弱者以强者的姿态重新出现,展示女性卓越的工作能力,超过男性,这显然让很多男性无法接受。
关于女性的工作能力问题,还引发了新的一轮争议。
《手套工厂的小珍妮2》中善良的工厂主出现在小珍妮面前,他指着钟表,要求珍妮每天的工作时间不超过8小时,小珍妮获得了足够多的休息时间,原本干枯的脸颊,出现了些许婴儿肥,尤其可爱。
8小时工作制这个概念,首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
之前困扰人们的问题,得到了解决,穷苦人间的孩子,还是可以出来做工养活自己的。
只要减少他们的工作时间,让他们健康成长,不就两全其美了。
《路易莎的午餐2》,路易莎和其他工人们,一起吃上了白面包配上猪肉的工厂午餐,虽然猪肉只有非常小的一块,但是她一边吃着,一边幸福的眯起了眼睛。
玛丽给原先的三部作品编上了续集,描绘了一下女性未来工作的样貌,女性在职场,同样可以开辟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
三部作品的核心观点就是升职加薪、减负、提升福利待遇,给工人们提供了一些思路。
工厂主们暂时不想改变,也没关系。
随着这些概念的普及,相信越来越多的底层人民,能够会开始为自己斗争。
原来,像机器一样工作的工人们,他们不知道有这条路可以走。
一旦有人给他们指明了方向,他们将汇聚成一道可怕的力量,推动历史的洪流,滚滚向前。
几个月后,当这些东西悄然在全英国流传后,后知后觉的资本家们,才反应过来,恨的牙痒痒。
这个布朗·琼斯表面上是同情女工贫苦生活,又来通过幻想让女工过上了好日子。
实际上是给工人们灌输先进思想,现在他们工厂里可有不少工人开始按照那位布朗先生提示的方法,跟他们提要求、对着干,简直可恶。
他们陆续的找上《绅士的杂志》,要求他们交出布朗·琼斯的地址,可惜克林顿先生对他的来历去向也一无所知。
找不到始作俑者,他们就只能找杂志创始人凯夫先生的麻烦。
但是这位凯夫先生背后的势力也不小,并不畏惧,反而因为布朗·琼斯给他们带来了极高的话题度和销量而欣喜不已。
1793年,4月,天气转暖。
功成身退的玛丽,躺在家里的摇椅上,反思自己。
说好的当一辈子咸鱼呢,说好的一直躺平呢。
这几年,她都做了什么?
先是提前完成了学业,然后居然还当起了画家,完全违背了她的做人的守则。
她为何要如此勤奋上进努力,她现在是富婆,富婆应该享受生活。
不行,不行,她宣布正式恢复自己咸鱼的身份,势必做些和自己身份匹配的上的事情,譬如吃喝玩乐。
第14章 乡村生活14
她想吃黄油曲奇了,然后跑去厨房问厨娘会不会做。
“曲奇?我可从未听说过那是什么,也许是一种新奇的蛋糕?”苏珊大妈不满地嚷嚷道,“我的好小姐,你就别再考验你可怜的厨娘了。我一辈子都在朗博恩的厨房里打转,见识实在没有你们会读书的小姐多。”
原来十九世纪初的英国,真的没有饼干。
她之前看过一则小故事,十九世纪五十年代,法国比斯湾,狂风使得一艘英国帆船触礁搁浅,船员死里逃生来到一个荒无人烟的小岛。
风停后,人们回到船上找吃的,但是奶油、砂糖、面粉全被水泡了,他们只好将泡在一起的面糊带回岛上,并将他们捏成一个个小团,烤熟后吃了。
意外的是,烤熟的面团又松又脆,味道可口。为了纪念这次脱险,船员们回到英国后,用这次的海湾“比斯湾”命名这些小饼,也就是后世常见的饼干biscuit。
既然没有现货,为了满足口腹之欲,她只能指挥厨娘开始制作,黄油打发,然后面粉、蛋黄、砂糖、奶油,搅拌成糊糊,挤成圆饼状,撒上果干丁,放进烤箱。
玛丽提供方向,厨娘根据她的经验配置比例,经过三两次试验,成功复制了一盘完美的曲奇饼干。
下午茶时间,大家配着奶茶,品尝了口感酥脆的新点心,眼前一亮,美味。
玛丽又搞出了小发明,为避免暴躁的小舅子再次错失良机,主要是怕嘉纳德先生再次来信批评他们。
班纳特先生不顾女士们的责备的眼神,眼疾手快的吃完小半盘子曲奇,优雅地用餐巾抹掉嘴角的残渣,然后步伐轻快的带着玛丽回到书房。
玛丽将方子写出来,交给班纳特先生寄出去。
远在伦敦的嘉纳德先生,左眼皮突然跳了起来,如果他是东方人,应该知道这是财运将近的预兆。
周六,一家人才教堂做完弥撒后,姐妹几个相约去镇上买些日用品。
偶遇了朗格小姐小姐,她刚从亲戚家回来。
“简,见到你们真是太开心了。我在姑奶奶家呆了2个月,每天陪着她读书弹琴,实在是有些乏味了。”
“詹妮弗,你竟然去了那么久,我原以为你住上两周就会回来的。”
“谁说不是呢,我每年都去,都快成为常例了。只是今年姑奶奶身体格外不好,她让我多待一段时间,还承诺给我20英镑的零花钱。虽说照顾亲戚是应有之义,不过谁又会嫌零花钱多呢。”
“20英镑,那可不少,你姑奶奶出手真大方。”
“她是个寡居的富有老太太,她的儿子,也就是我的表叔,在德国经商,不经常回来。她一个人定居在康伯纳小镇上,挺寂寞的。”
“康伯纳?是三十英里外的那个镇子?”
“是的,简,你也去过?”
“没有,詹妮弗,我只是听说过。”
“如果你们没去过,那我建议你们6月底可以去一趟。那里风景十分不错。”詹妮弗小姐缓了缓,又道,“我听说斯特朗阁下突发奇想,决定在镇子及周边举办一次盛大的文化节。他是位大人物,到时候肯定会广邀亲朋好友,活动一定很盛大,你们可以去开开眼界。”
“詹妮弗,既然他是个大人物,又怎么会邀请我们参加?”简十分有自知之明。
詹妮弗小姐掩嘴而笑:“哦,简,你太可爱了,我说的可不是那种登堂入室的舞会或者宴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