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轨——余姗姗【完结】
时间:2024-11-20 17:16:16

  专案小组办案谨慎,何况这个案子已经宣扬到网上,在那么多目光注视下,谁敢担这个责任?以前也不是没发生过,嫌疑犯突然在警局暴毙,尽管都是个例,但是谁敢赌呢?
  就这样,林纯的病房成了询问室。
  许垚每天都会过来探望,顺便听林纯讲故事。
  这一次,傅明裕的询问策略有了变化,他已经开始结合《恋爱脑的终极反杀》和《是谁杀了她》两本小说的内容交叉询问,为的就是测试林纯。
  ……
  ……
  《恋爱脑的终极反杀》
  作者:方米
  在成为萧婓女朋友的第三个月,他的房子装修好了。
  萧婓说还给我留了一个房间,若我愿意,随时可以搬过来住。
  我喜悦且羞涩,还幻想出住进以后我们会发生什么事。
  可我的好心情并没有持续多久,两个不速之客就出现在我和萧婓面前——分局民警。
  他们说有一些问题希望萧婓和他们回去一趟说清楚,我震惊了,第一反应就是,萧婓为了在家族中出头,一定是干了什么出格的事,比如贪了公司的钱。
  我忐忑着,焦虑着,直到来到警局,被民警请到了另外一间房间,开始接受一男一女两位民警的问话。
  大概是我表现得比较心虚,他们看我的眼神也透着审视和古怪。
  或许在我心里已经判定了,萧婓是会为了钱违法的人设,因为他私生子的身份。可不知道为什么,这两位民警问的都和金钱无关,反而一直询问顾澎的过往。
  我感到很困惑。
  顾澎一年前就失踪了,那时候他还是我的男朋友。
  失踪不到两天,顾家爸妈就报了警,我也多次来过警局。
  我哭过,痛苦过,绝望过,也尽可能地去提供线索,生怕自己说少了,可这些情绪和努力并没有换来顾澎的回归。
  一年过去,我逐渐走出伤痛,也终于接受了萧婓,可现在……
  我终于忍不住问那位女民警:“你们……不是怀疑萧婓和顾澎的失踪有关吧?”
  而我心里生出的不好的预感,是那样前所未有的强烈。
  两位民警互看了一眼,女民警对我说:“我们发现了一具骸骨……”
  自这以后持续三分钟,我都听不清她在说什么。
  我的耳朵就像是被蒙了起来,脑子里面灌满了水泥。
  我只能勉强分辨出民警的叙述内容,大概是说他们怀疑萧婓和顾澎的死有关,但为了进一步确定,还需要调查。就目前来看,萧婓是比较有嫌疑的。
  我脑海中蹦出一个念头:为什么?
  会不会是因为生意上的纠纷?
  似乎在一年前,顾澎和萧婓曾经闹得有点不愉快,但两人都说没什么,只是小争执,并不会影响他们的关系。
  我来不及回忆更多,也没有将这段记忆告诉民警,只在心里对自己说,不可能的,绝对不会是萧婓,我不能误导警方。
  没想到民警又问起林苏白。
  我更迷糊了,问:“林苏白和顾澎的失踪也有关系吗?”
  民警说,林苏白遇害了,经过调查发现,林苏白生前曾和萧婓有过联系,两人还约了见面,所以他们现在要确定萧婓是否有作案时间。
  我的思路再一次卡住。
  这也太不可思议了,林苏白怎么会认识萧婓,为什么要约见面?
  我当下就觉得萧婓是被冤枉了。
  ……
  ……
  《恋爱脑的终极反杀》发展到这里,走向已经非常离奇了。虽然在后面解谜的环节已经解释了萧婓的杀人动机是因为心理变态,却根本圆不过来。
  曾经有一部分读者表示,这本小说最开始读以为是小言,发展到中期时突然画风大变,变成了悬疑风。
  可你要说悬疑吧,既不悬也不疑,每个人都是那么的拧巴,像是被生搬硬套到这个设定里似的。
  再说了,悬疑小说不是应该紧张刺激吗,怎么这么的狗血玛丽苏?
  不是说悬疑不能恋爱,但是这么“苏”这么“甜”的文风,请你告诉我,我该怎么说服自己去相信?
  也有一部分读者表示,小说都是虚构的,不会真有人当真吧?现实中发生的事都是这么离谱的,那些看上去自洽合理、符合常规的故事反而平庸了。
  试想一下,一个恋爱脑的女生发现自己的男朋友就是凶手,死者还是初恋和前男友,她那种脑袋怎么能想明白?总不会因为遇到案件,恋爱脑小女人就会立刻变身为精明大女人去侦查案件吧?太扯淡了!总之现在的发展是比较合理的。
  此时的病房里,傅明裕正在询问林纯,当初方晓晓写到这个转折点时,到底是出于什么样的心理,处在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既然林纯坚持说,她和方晓晓无话不说,那么方晓晓写小说的思路应该也和林纯分享过。
  林纯回答道:“这本小说读上去的确很割裂。冲上畅销榜的时候,就有人说不像是一个人写的。后来‘方米’有精神病的事被当地媒体挖了出来,大家又说变得合理了。事实上这本小说是我和方米一起写的。”
  就像林纯曾对许垚描述的那样,她说这个故事一开始就是她来主笔,写的是“方米”的故事。
  “方米”就是方晓晓的化身。
  写到一半的时候,林纯卡文了,每天都在和方晓晓商量剧情,后来实在没办法,就来了个令所有人都大吃一惊的转折,将这篇小言生掰成悬疑文。
  傅明裕说:“可这不是方晓晓的真实经历。”
  林纯回答:“晓晓经历过不好的事,这才会得解离症。她早就将那些肮脏事都忘记了,我总不能揭人伤疤,利用她的悲惨遭遇去赚稿费吧?我爱她,我们的感情非常深厚,她是我这世界上最亲密的人。我愿意为了她编造出一个美好的世界,令她相信这就是她的人生。”
  傅明裕问:“这么说,在写这篇小说的时候,你就知道方晓晓在国内的遭遇?”
  林纯点头:“有一部分是我发现端倪,引导晓晓说出一些碎片,还有一部分是方许告诉我的。晓晓虽然不记得了,但她有时会做噩梦。那些欺负过她的人在梦里会化身为怪兽、魔鬼,她描述得非常夸张,我也是费了很大力气才拼凑出来真实的版本。”
  傅明裕又问:“那你的精神病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林纯说:“其实在和晓晓重逢之前,我的情绪就非常糟糕。我的养父一直有家暴倾向,尤其是生意失败之后,动不动就对我和养母拳脚相向。我身边的年轻男性,他们有的愚蠢无知,有的语言粗俗,还有的不求上进,很容易被一些言论煽动,动不动就去游行,还趁乱去打劫。我看到这些,逐渐对这个群体感到失望,甚至厌恶。就在这个时候,我遇到了和我心意相通的爱人:Anna。”
  令傅明裕感到意外的是,这一次的林纯和当时在警局的态度截然不同,她看上去很平和,对于自己的过去也非常坦白。
  Anna这部分调查,也在F国传来的资料里,和林纯的自述基本一致,这就令她的口供可信度又上了一个台阶。
  法律有很多法条,每一个法官对于法条的理解都不完全一致,有一些颇有争议的案件,不同的法官会给出不同的判决。
  而法官判定的逻辑,其中一部分就包括对嫌疑人、证人的口供的真实性判断。如果是一个诚实的证人,他说的话就会更有说服力。如果这个人谎话连篇,那么他的证词就很有可能会被取消。
  之后半个小时,林纯的每一个回答都极其精准,从她和Anna的交往和分手,到她和方晓晓的重逢,以及和方许的相知。
  结束一轮询问之后,傅明裕和负责记录的民警一起回到车上。
  傅明裕率先开口:“说说刚才的看法?”
  民警回答:“感觉挺老实也挺配合,就是……不太真实。我也说不好,总觉得像是在演戏。也可能是我对她印象不好,太主观了。”
  “不,你的判断没有错。”傅明裕说,“她在扮演受害者,在博同情,试图让他人代入到她的故事里,同情她,与她共鸣。”
  “但她真的很聪明,今天的笔录没有一句撒谎。”
  “七分真三分假,边缘无关痛痒的故事就实话实说,涉及到关键部分就开始编。整个逻辑盘下来,会显得她的笔录可信度非常高。如果是放在大众面前,很容易就会带节奏,令人陷入‘以偏概全’的陷阱。”
  人往往会因为一个故事的一句真诚的表达,或是一句实话,就相信整个故事的真实性。可事实上,也许整个故事都是假的,唯有描述者当下的态度是“真诚”的。
  “反正今天听下来,我都差点相信她就是林纯。她说她之所以整容,是因为出车祸脸上受了伤要做修复。问她为什么要找地下医生?她说自己经济状况不好,养父母也不可能给她出钱,她就只好通过这种渠道。”
  说到这里,民警问:“傅队,要不要找医美专家评估一下,看她脸上那些下过刀的地方,到底是多大的手术,是修复还是改头换面?”
  傅明裕点了下头:“就算只能作为参考,也需要有这个依据。咱们的逻辑链不能出现漏洞,从送检到法院每一个环节都要严丝合缝才行。”
  “明白。”
  “对了,方晓晓的生物样本找到了吗?”
  “还没有。方晓晓看病一直是在萧家医院,这边说没有留样本。现在只能等F国的消息了。不过听说除了咱们之外,令其他人也在那边打听这件事,还出高价说要买下来。至于对方身份,我们还在追。”
  “指纹呢?”
  “林纯和方晓晓回国后补录的指纹都已经拿到了。三年前林纯报警说顾澎强|奸的时候,在派出所按过手印,那份文件也送到了。我们比对过,和系统里补录的指纹一致。她的指纹我们也和库里比对过,没有找到一样的人。”
  也就是说,如果林纯在整容前是另外一个人,那么这个人并不存在指纹系统里,很有可能她原来的身份也是F国人。
  两人回到队上,很快得知两件事的新进展。
  “傅队,我们刚查到许垚的出入境记录,在和林纯签约之前,许垚曾经去过F国。她还打车去了郊区的一家疗养院。那家疗养院有华商投资,其中一个投资人也是春城人,姓姚,叫姚岚。”
  “还有,那两个留学生的背调也出来了。两人的家庭都不算富裕,供不起她们去留学,可她们却在中介那里花了几十万。而且这两人在出国前就和顾澎来往过,其中一个的国内电话号码,曾有七次和顾澎的通话记录,时间最短的半分钟,最长的九分钟。”
  作者有话要说:
  这篇文估计还有四分之一吧,快了。
第35章
  两名留学生的背调有些耐人寻味,其中最引人注意的一幕是,这两个家庭都曾经收到一大笔汇款。
  而这笔汇款的名目是购买“古董”。
  也就是说,这两个家境朴素的家庭各有一个清朝遗留下的“宝贝”,顾澎有意收购,不惜花了大价钱买走。之后这两个家庭又不约而同地用这笔钱送女儿去F国留学。
  这是不是太巧了?
  且不说清朝留下来的古董是否真有其物,就当做这是真的,这东西就值那么多钱吗?拿到了钱,怎么就突然想起送女儿去留学,而不是用这笔钱改善整个家庭的生活?比如换一套更好更大的一点房子?
  看到这份背调,傅明裕若有所思,心里已经有了猜测。
  专案小组几人经过讨论,都认为这两笔“古董买卖”很有可能是两次“钱色交易”。再结合林纯曾报警说顾澎强|奸一事,令这种猜测越发变得可信。
  傅明裕说:“强|奸不可能只有一次。这种暴力行为就和家暴一样,在实施之前就已经生成过无数次念头,区别只在于还在想象阶段和已经实施犯罪。通常强|奸者会用金钱来平息事件,也会利用视频、照片去威胁受害者。这两个条件顾澎都具备。实施过一次,就会有下一次。”
  至于背调的另一项,则是办理F国留学和移民的中介公司负责人,和顾澎也有往来。很有可能在F国留学这件事情上,是顾澎的意思。
  他要将两个定时炸弹送得越远越好。
  问题是,既然已经花钱收买了两个女留学生的家人,她们的家人也遵循顾澎的意思将女儿送走,怎么还会发生后来的“入室抢劫”导致女生被杀的事件?
  傅明裕问:“那两个留学生的家人,现在是什么态度?”
  民警回答:“和之前一样还是非常激动。他们坚持要追究到底,但是却从没有提过顾澎这个名字,就像是不认识一样。负责询问的同事提到顾澎之后,他们都说没什么印象了,还说自己家里确实有一个祖上留下来的古董,也确实卖了,只是忘记卖家叫什么了。至于留学,他们说是女儿自己想去,非要去,拦都拦不住。对了,对于凶手追究这块,这两家也联合了意见,都说要追讨一千万的补偿。”
  不止如此,这两家人还在网上发了各种小作文和视频,在几个月前就成功令这件事发酵,掀起一阵舆论。
  不过官方决定介入调查女留学生被害事件的真相,并非是被这些引导,反而是这两家人在听到官方有意追究的风声之后,才开始各种骚操作。
  不明真相的网友们,看到这两家父母的“真情流露”,又想到自身,很快就代入其中,不惜代价地要为这两家人讨一个说法。
  如今说法讨到了,事情闹大了,那些内幕就被挖了出来。
  民警说:“我真是不懂,他们真觉得能瞒天过海吗?这不很容易就查到吗,根本瞒不住啊!”
  不只是警方,当舆论越滚越烈时,关注的人就会越多。个别知道内情的人也会注意到这条新闻,忍不住出来爆料。
  爆料者说自己认识这两名女留学生,她们一直都挺虚荣的,家里明明不富裕,却一身的奢侈品。当时小圈子里早有传言,说谁给钱就跟谁睡,还会讨价还价。
  这些话很快就引起一场“受害者有罪论”,逐渐发展成“难怪会被杀”“凶手怎么不杀别人啊”“原来就是贱货”“干嘛为了这种虚荣女劳民伤财”“拜金就该死”这类结论。
  历史真是惊人的相似。
  舆论会蒙蔽人的眼睛,令人丧失自我判断力,为了“道听途说”的故事去争斗。
  反过来,舆论也会成为反噬的力量,直到真相浮出水面,这股力量会将始作俑者撕碎。
  形成这股力量的人们,他们既是前面的争斗者,也是后面撕碎“元凶”的正义使者。
  专案小组这边负责查出真相,而在另一边负责维护网络治安的工作人员,也在这股“浪潮”中甄别筛选出几个极端特殊的捣乱分子。
  还有几个人账号借着这件事,带头宣扬男女对立的言论,比如“靠身体赚钱也是真本事,总比有些国男什么本事都没有强”“国男供不起就说是拜金”。直到被捕后,查到这几个表皮“女性”的账号,实则都是男性,还查到与他们有关的海外账户和多笔不明汇款。而不明真相的大众,根本没有理智和能力去分辨网线另一头是男还是女,是人还是鬼,以及背后的目的、立场、动机。
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