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锦春(重生)——姚霁珊
时间:2017-11-07 20:29:43

  徐嫂子很是细心,将茶盏放进了橱柜里收着,又拧了块温热的布巾搭在陶盆边,做出一副林氏才净过面躺下的样子来。
  她这厢才布置妥当,便见门帘一挑,周妪走了进来。
  “妪来了,快快请坐。”徐嫂子含笑打了个招呼,又在林氏耳边轻声道:“夫人,周妪来了。”
  林氏睁眼看去,却见周妪面无表情地站在榻边,见她看了过来,便屈身见礼:“见过东院夫人。”
  “起来罢。”林氏假装咳嗽了两声,便扶着徐嫂子的手坐了起来,“虚弱”地道:“劳妪来看我,可是有事?”
  周妪不紧不慢地道:“太夫人请夫人明日一早过去说话,太夫人知道夫人身子不好,只是这件事颇为重大,需得大家坐下来好好商量。”
  “大家?”林氏立刻挑出了这个词,面上带了一丝疑问:“太君姑的意思是,这件事要三院的人一起商议么?”
  周妪点头道:“是,太夫人便是这般交代的。”
  “可知是何事?”林氏问道。
  周妪躬了躬身:“回东院夫人的话,我不知。”她的面色十分平静,也看不出是什么情绪。
  林氏的面色便有些发沉。
  明日并非请安之日,太夫人忽然召集大家去许闲堂议事,肯定是发生了什么大事。
  周妪传完了话便自去了,林氏却是心里七上八下的。
  她的眼皮又开始跳了,这情形十分叫人不安,直到晚间睡下,她的心中仍旧满是惴惴,一夜都不曾睡好。
  次日又是个晴光明丽的好天气。
  近来天气总是极好,阳光灿烂的,北地又不似南方潮热,初夏时节尤为宜人,风轻日暖,直叫人心情舒畅。
  林氏坐在兜子上,却仍是一脸的郁郁。
  她的眼皮跳得更厉害了,这绝不是什么好兆头。
  她无情无绪地倚着隐囊,面色白里带着黄,眼下隐着黛色。
  这一路从东院至正院,风景原是佳美,满园的浅翠柔青、绿影浸人,蔷薇在晨风里吐露着甜香,可是,包括吴老夫人在内的东院两位夫人,却皆是面色沉重。
  待到了太夫人所住的许闲堂,林氏这才发现,不只三院夫人,便连俞氏这个半隐居的人,此刻也坐在了西次间儿中。
  林氏与吴老夫人对视一眼,神情越发郑重起来。
  若无大事,太夫人是断不会将俞氏叫来的。
  两个人心神不安地落了坐,却见上座的太夫人神情郑重,也不叙闲话,而是挥退了一应使女等人,单留了周妪服侍,便直接进入了正题:“今日叫你们来,乃是因了一件大事,需得众人商议。”
  她一面说着,一面便自陶案上拿起一张纸,对钟氏道:“你来念吧。”
  钟氏敛袖应了声是,便上前拿了纸,温声细语地念了起来:“百年郡望,业失江东;姓同春首,名在絮中。生于姓外,长于云峰;命属金者,逆宅大凶。宜独于北,宜奉三清。恶月吉时,阖族起行;南北相隔,运来福宁;月而至载,家和业兴。又及,此格旺族运,爱之得善,虐之得厄,心常欢喜人常乐,桃李之年族有得。”
  房间里本就安静,她的声音虽不大,却也是字字入耳,听得十分清晰。
  数息之后,吴老夫人蓦地变了脸色。
  “这上头说的,怎么听着……这般耳熟?”她几乎是惊疑不定地说道,面色已是微泛青白。
  西院的两位夫人倒是神色如常,看上去是早就知晓了,俞氏则是沉默不语,唯有林氏一脸茫然。
  “这诗不是诗,文不是文的,说的是何意?还有,这又是谁写的?”林氏终于忍不住问道,一时间觉得眼皮又跳了起来,心下不免有些烦躁。
  回答她的是,是太夫人的一声长叹。
  “太君姑想是累了,要不要我来说?”钟氏见状,立时柔声问道。
  太夫人似很是疲倦,闻言点了点头,手指已经抵上了额头,周妪连忙走上前来,替她按捏着两边额角。
  钟氏便转向林氏,态度温和地道:“此事说来有些复杂。林夫人或许有所不知,这上京城中,有个叫垣楼的茶馆……”
  “垣楼?我知道那里。”林氏打断了她,蹙了蹙眉,面色微带不悦:“我怎会不知垣楼?钟夫人也未免太小瞧我了,那垣楼有术数高人坐镇,每隔上几日,便要贴出一张告示。”
  “原来夫人知晓,真真再好不过。”钟氏并没去理会她语气中的不喜,仍是一脸温婉地道:“我方才念的,便是垣楼最新贴出来的告示,而这告示里说的,则应在了我们秦家的身上。”
  “什么?秦家?”林氏大吃了一惊,本就难看的脸色,变得更加难看。
  虽然她没听懂那告示上说了些什么,却也听到了“大凶”什么的,总觉不是好话。那位东陵先生乃是数术大能,若被他说秦家命运不好,那可真是糟糕透顶了。
  “正是秦家,且这告示里所指那大凶之人,便在秦府东院。”钟氏笑容款款地说道,眉目间婉然舒和。
  林氏怔了一会,蓦地面色煞白,一下子站了起来。
  东院居然有个大凶之人?
  林氏的手下意识地抖了一下。
  那个大凶之人,不会应在她几个孩子身上吧?
  这念头一起,林氏只觉头晕目眩,强撑着扶了椅子站稳,略定了定神,她也顾不得失礼与否了,几步便行至钟氏跟前,一把夺过了她手里的纸,一目十行地看了起来。
第210章 桃李年
  将纸上内容再度从头读起,林氏终于从那字里行间瞧出了不劲。
  这微之曰中所说的郡望,还真是秦家!
  “业失江东”,可不就对上了秦家的号?秦家在江东的几个茶园全都毁于战事,正可谓“业失江东”;还有第二句开头的“姓同春首”,秦字与春字,上半部确实一样。
  她转动眼皮,看向接下来的那句“名在絮中”,心中蓦地一凛,复又一松,手指微张,那张纸便飘向了地面。
  “林夫人小心。”钟氏反应极快,不待纸页落地便折腰接于掌中,又好心地交回给了林氏,语声恬和:“慢慢看,莫要急。”
  此时的林氏,已经顾不上她语中的含义了。
  深吸了一口气,林氏第二次展开纸页,接着方才的内容往下看,而越看,她的脸色便越是变化莫测,先是喜上眉梢,接着便是满面青白,直到看到了最后几句,她的脸色几乎变成铁青。
  读罢全文,她重重地将纸往案上一掷,便横眉立目地站在那里,面容一时间万分扭曲。
  难怪这几日以来,她的眼皮总跳个不停,果然并非吉兆,至少于她而言,这绝不是什么好事。
  她低眉拢了拢心绪,退回位中坐好,方才青着一张脸,从牙缝里挤出了几个字:“这上头说的,应是六娘罢。”
  秦素之素,与“絮”字的下半部分相同,便是所谓的“名在絮中”。此外,秦素本就是外室女,又在连云田庄长大,她的命格里也确实带了金,与那“生于姓外,长于云峰”等语,亦皆契合到了十分。
  可以说,这份微之曰前半部分的每一个字,皆指向了秦家东院的六娘子——秦素。
  “你也看出来了。”太夫人说道。
  不是问句,而是陈述。说完了这句话,太夫人便叹了一口气。
  林氏向四下里看了看,心底有些发冷。
  看各人神情便可知,太夫人与西院的两位夫人,是早便知晓了这事的,此进俱是面色沉静,而俞氏则与她们东院的人一样,到此刻方知,因此皆是满脸讶色。
  林氏揪紧了袖中的布巾。
  太夫人的心里,果然更看中西院。
  “既是林夫人都这般说了,那……”钟氏话没说完,拿了布巾拭了拭唇。
  身为秦素的嫡母,这话由林氏来说最是合适,方才众人的讳莫如深,也不过是顾着她的脸面罢了。
  听了钟氏所言,林氏的脸色陡然变得狞厉,藏在袖子里的手指几乎拧断。
  这个脸面,她当真要得憋屈。
  她就知道,这个外室女不会有好事,果然,这不就应验了么?于现在的秦家而言,秦素乃是凶逆之人。
  这可不是旁人说的,而是上京城中最为炙手可热,也是从无一次错算的东陵野老,亲笔写下的。
  怪道要召集众人商议呢,秦家出了这么个祸胎,这事情可不小了,太夫人到底还是要听听众人的意思。
  林氏僵坐了片刻,越想便越是憋恨,渐渐地那脸色便由青转紫,终是忍无可忍,切齿道:“怪不得……怪不得秦家近年诸事不顺,原来竟应在这贱……这六娘身上。”
  那一个贱字,她到底没忍住。
  事实上,此刻的林氏,直是恨得欲掀了旁边的凭几。
  他们东院这是风水有问题么?怎么老是出这种不好的事?前头孝中死了个老妪,她的几个孩子又老是生病,现在又出了个凶逆之女。
  真是没一件好事!
  林氏心底里又是酸又是苦,直憋得胸口闷痛。
  他们东院究竟得罪了哪一路神仙?为什么人家西院就平安无事?而她们东院有个外室女已然叫人心中膈应了,又还总是惹上这些麻烦事儿,真是想想都要怄死。
  林氏面色青紫,直挺挺地坐在位子上,一双眼睛却在往外喷火。
  事发东院,这是最令她恼恨憋屈之处,远比秦素命带凶逆更叫她无法忍受。
  “子妇莫要恼了,这告示后头写的,可尽是些好话。”高老夫人不冷不热的声音响了起来。
  说这话时,她的表情亦如语声,淡淡地听不出喜怒,也说不上是讥讽还是真的劝慰。
  林氏顿觉一口气堵在了胸口,险些没被噎死。
  的确,那篇微之曰的后头确实是说了好话,可那都是些什么好话?那可是比坏话还要让人气得心口疼。
  “心常欢喜人常乐,桃李之年族有得。”
  通篇之中,唯有这句话最让林氏恼火。
  女子年满二十,称桃李之年。
  也就是说,她还得好颜好色地敬着这外室女,至少要敬到秦素年满二十。
  这日子简直没法过了。
  林氏一时间只觉得胸口闷痛,眼前的东西似都在打转,忙端起茶盏喝了几口茶,这才缓过来一些。
  “此事先不论罢。”太夫人终于开了口。
  这平静而苍老的声音,立刻扫去了林氏那满面的愤懑。
  她转眸看向太夫人,片刻后,眼中便蓄满了泪水,一股又一股的委屈涌上了她的心头,她止不住目中落泪,哽咽道:“太君姑,当年若不是……硬要将她放在东院里养着,如今家中说不得便是阖府康泰,只要一想到这些,我这心里就特别难受……特别委屈……”
  她终是说出了埋藏多年的心声,一面说着,那眼泪便越发淌得凶,不消片时,便将一块布巾打湿了大半。
  太夫人看了她一会,叹了口气,放柔了声音道:“我知道你委屈,如今便是要与你们商议,看此事如何处置。”顿了顿,语声越发显得柔和:“你且安心,往后便是六娘从外头静修回来,我也会给她安排个安静的去处。”
  是安静的去处,而非任何一院。
  林氏的哭声蓦地一停,方又继续抽咽了起来。
  这一次,那布巾倒没再往下湿了。
  太夫人扫了她一眼,暗自摇头。
  东陵先生说得多么清楚,那六娘乃是身怀着阖族福运,可林氏却只想着自己那点芝麻大的事,居然还提出要将这天大的福气推出去,简直就是鼠目寸光。
  不过,这样也好。
  太夫人眯了眯眼,掩去了眸中的一丝微光。
  这六娘命格如此奇特,不论交给谁她都不放心,倒不如由自己亲守着。
  想到此,太夫人的面色更加慈和了。
第211章 白云观
  林氏此时心中实是一片欢喜。
  只要这外室女不在她跟前杵着,怎样都行。于是,再哭了两声之后,她便也就势收了泪。
  太夫人的声音此时便又响了起来,接着方才的话头续道:“好了,咱们现下来说正事罢。那告示上头的话,想必你们都明白了,有什么想头,但说无妨。”
  她话音落下,房间里便静了静。
  除俞氏外,两院的夫人们互相看了几眼,每个人都是一脸的若有所思。
  静了一会后,终是由高老夫人当先开了口,那毫无起伏的语声,依旧如往常那般平静:“依告示上的意思,此事却是拖不得的。君姑想,告示上说要我们秦家于‘恶月吉时,阖族起行’,这便是要我们离开上京了。此乃东陵先生赠言,绝非儿戏,依我看来,我们还是需得遵之而行才是。”
  说到此,她略停了停,又缓声续道:“如今已经都四月底了,我们五月便要动身,这时间可实是紧迫。照我看,趁着今日便交代下去为好,将该安置的先安置了,我们也好放心地回青州,切不可拖到恶月过了,万一祸事临头,反为不美。”
  “君姑说得有理。”钟氏附和地道,语声柔婉如初:“不是我们做长辈的狠心,实是此事凶险,又是东陵先生亲下的断语,是老天的意思,我们这些凡人又能如何?再退一步说,我是做了母亲的人,便只为了我的那几个孩子,我也不敢留下六娘继续住在府里了。”
  说到这里她便红了眼眶,拿了布巾去印眼角,停了一会又道:“那东陵先生说,‘宜独于北,宜奉三清’。三清为道家之语,这便是要六娘独个儿留下,在道观中静修了。我记着,上京城外现成的便有个白云观,便在慈云岭下,离城不过几十里路,来回又皆是官道,倒是个稳妥的地方。接下来我们要回青州,诸事极繁,我昨日叫人翻了历书,恶月也就两个吉日宜出行,若不加紧些,只怕又要生事。这可是东陵先生亲自指点我们秦家,我们可不能不遵啊。”
  “正是,正是。”林氏此时已然听明白了诸人之意,面上止不住地生出了喜色,勉强摆出个端肃的模样来,语声却尤为轻快:“我以前便听家里人说,那白云观最是个好修行的地方,那慈云岭更是山清水秀的,倒不比白马寺差多少呢,且还在城署府兵治所下,六娘有这么个地方静修,也不委屈了。”
  “白云观么?果然不错。”吴老夫人淡淡地接了口,面上的神情已然恢复了惯常的冷漠,“我也听说过,高祖皇帝时,那里可是香火极旺之处。”
  她说着话,一双疏离的眼珠子便凝在了太夫人身上。
  很明显,东院也是一天都不想留着秦素了。
  见众人三言两语间,便已坐实了要将秦素单独送去道观,一直默坐于一旁的俞氏,此时面上便露出了些许不忍之色,抿了抿唇,终是缓声说道:“白云观虽好,却是在上京,六娘到底还小,一个人住在这样远的地方,离青州何止千里?万一有个什么事,我们根本顾不上。依我看,倒不如先带着六娘一同上路,半道儿上寻个离青州近些的县,再找一处道观安顿下她来,这才算稳妥,便有什么事,青州那边也还照应得过来。再者说,那广陵战事如今也只是将将平定,我们真要这么早便回去么?这万一……”
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