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俏七零——微微安心
时间:2017-11-27 16:11:20

 
    这个时候的麻醉药管理还很松散,主任医生开个红处方就能开几大盒杜冷丁,还能带走。当李家儿子爽气地把一大堆杜冷丁递到杨小贝手里的时候,她不禁偷偷抹了一把冷汗。我的乖乖!这剂量,放到后世直接够得上判刑了好吗!
 
    因为不放心,杨小贝特地把药品放在隐秘的地方,每天也是自己亲自去跟阿婆注射。晚期癌症的疼痛是毋庸置疑的,李阿婆每天最盼望的就是杨医生过来,还是杨医生最厉害,她那个针一打,自己就可以睡上一觉了。
 
 第143章 菌子
 
    李阿婆是在睡梦当中走的,并没有受多大的痛苦。当李家儿子来跟杨小贝说的时候,甚至也没有多少悲伤,对大家来说,七十对岁已经是喜丧,再说她走了对大家来讲都是一种解脱。
 
    杜冷丁最后还剩下两盒没有用完。放在杨小贝手里简直是个烫手山芋。不可能给病人家属,他们不懂法,万一乱用就完蛋了。也不可能送回医院,没有那么一说。最后思来想去,她还是选择挖个深坑埋了。胆子小的人伤不起啊!
 
    忙忙碌碌间,春天不知不觉都已经过去了。又到了杨梅季节,阴雨连绵,潮湿的很。老是下雨,也没有什么病人过来,杨小贝和老妈无聊了半天,突发奇想道,“我们上山捡菌子去吧!”
 
    难得有闲暇,正好又是采蘑菇的时节。杨小贝兴致来了,和老妈穿上雨鞋拿上篮子,出发去后山采菌子。桃花村多山,植被丰富,加上现在温暖潮湿,山上的蘑菇就如雨后春笋一般冒出来。她从小就最爱吃这种野生的蘑菇,鲜得不得了,根本不像人工培育的一股子土腥味儿。
 
    去年的时候她们在县城,没赶上出菌子的时候。这山上的菌子也是要看时间的,天冷了没有,黄梅天是第一批,一般叫杂菌,什么样子的都要,再热了也不长了。要等9、10月份才会有第二批,那个时候的菌子有暗窝菌、雁来菌等还要好吃,不过杨小贝不嫌弃品种,只要是山上的菌子她都爱吃。
 
    山上闷热潮湿,树木有茂盛,有的时候得弯着腰才能走过去。而且蘑菇长的地方要求很高,向阳的不长,太阴了也不长,要是杨小贝一个人,在山上转一天也不一定找到几个。跟着老妈就不一样了,她们从小在山上捡菌子,哪片山上的菌子多,哪里长着什么品种,那都是门清。
 
    “这个时候的菌子有什么好吃的,全都是杂菌,再说你要吃,说一声就好了,让二妹她们捡了送过来不就行了吗?”全副武装地在山上爬,不一会就一身汗。老妈现在还没有发福,可是她从小就怕热,不免要抱怨几句。
 
    “你懂什么!要是就是这个过程!别人拿来的哪有自己亲手捡的好吃?”杨小贝也热,主要的闷。树上蚊虫多,长袖长裤的,还要防备蛇虫叮咬,一边走一边拿着竹竿敲打,“打草惊蛇”,以免草丛下面的蛇看不见一脚踩上去。但是她就是喜欢突然发现一堆蘑菇的感觉,太惊喜了有木有?
 
    “快看,这里有好大一个!”这不,刚说着就有了发现。那边草丛下面冒出来一大个白色的蘑菇,洁白无瑕,亭亭玉立的。杨小贝兴高采烈地摘下来拿去给老妈看,“能吃吗?”
 
    说来惭愧,她爱吃,也爱采,可就是眼盲不认识菌子的品种。乡下对山上的菌子有几十种叫法,她哪里记得那么多?每次都是看到就装进篮子里,然后回到家让大人检查,有一半都是不能吃扔掉了。
 
    有毒的蘑菇会吃死人,这是从小大人们耳提面命的。这边山多,上山捡菌子吃是再平常不过的,但是每几年总会发生孩子们馋了自己上山,采到毒菌子吃的事故。网络上说的什么辨别方法完全都是狗屁,比如现在杨小贝手里拿着的这个,雪白干净,菌伞也厚实,但是老妈看了一眼就说,“不能吃,扔了吧!”
 
    “哦!”杨小贝老老实实地把这个大蘑菇扔掉,接着再找。老妈那边也有了发现,她找到一片粉红色的蘑菇。
 
    别看有的蘑菇颜色鲜艳,但却并不是毒蘑菇。眼前的这片蘑菇数量众多,菌伞呈粉红色,柄是白色的,特别卡哇伊。老乡们都叫这蘑菇“胭脂菌”,从名字就可以看出,像涂了一层胭脂一样白里透红,与众不同。
 
    老妈皱着眉头说,“这胭脂菌不好吃,要不要采啊?”胭脂菌长得漂亮也无毒,但是味道不咋地。很多人不会去采它。杨小贝可不管,她是个颜控,管它好不好吃,好看就行!
 
    蹲下来小心翼翼地把这片胭脂菌捡到篮子里,留下一些没长开的菌包,两个人继续往前走。一般大家都不会把一片菌子采光,虽然它们是菌丝繁殖,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如果一片采绝了,下次也很难再长出来。不过现在山上菌子多,大家也就是捡碗菜吃。后来野生的蘑菇价格上涨,满山都是捡菌子的人,活生生把菌子都采绝种了。
 
    越往山里菌子就越来越多了,有的上面密布着绿色的斑点,叫绿豆菌。有的是土黄色的,一摘下来伞柄就会冒出白色的浆液,叫“奶浆菌”,这个是现在最好吃的菌子,数量比较少,今天也就碰到几株。只要位置找对了,一片大的菌群就能够装满一篮子。没过多久她们带来的两个篮子就装得满满当当,尽管还意犹未尽,却不得不返程了。
 
    回去的时候在路边也发现几个,还是奶浆菌,真是意外之喜。所以说很多时候你苦苦寻觅,最终却在眼皮子地下。大家都往山里去找,谁会想到路边就有呢?
 
    今天是收货满满,两个人回去后也不闲着,拾回来的菌子不能过夜,否则都会腐败掉了。先全部放在大盆里浸一下,让虫蚁漂掉,然后仔细地洗净,开水里焯一下,就可以烧制了。也是巧了,周品正像闻到味儿似的,也在傍晚的时候过来了。
 
    他是来接杨小贝去吃饭的。第一批蔬菜已经出来了,按照杨小贝的建议,招待所的刘大厨研究了几道新菜,特地请她去试吃。正好菌子也处理好了,叫上老妈还有二舅,一起带过去吃大餐去。
 
    晚饭是刘大厨掌勺,新鲜的野生蘑菇用农家腊肉炖出来,鲜香嫩滑,好吃得舌头都要吞下去了。按照周品正的话说,“鲜得眉毛都要掉了”。他这两天就看到街上有农户拿过来卖,可惜没有吃过这种野生的蘑菇,见到花花绿绿的,实在不敢下嘴。
 
    “哈,这你就不知道了吧!靠山吃山,这才是山珍啊!”杨小贝得意地说。大城市虽好,哪里有这种美味?即使是后来可以网上买到所谓的“野生蘑菇”,但是还是没有这种现摘现吃来的好吃。
 
 第144章 夜话
 
    本来来到这节奏缓慢,没有高科技的社会,应该是悠哉悠哉,享受生活才对。可惜没有足够的物质基础,只能疲于奔命,说起来可笑,感觉反而更忙一些。毕竟以前打拼了那么久,事业也稳定了,在工作之外也有闲暇时光。现在可好,一切都在草创阶段,今年到现在大家才难得聚一次。
 
    正好这个礼拜天杨启泰也回来了,晚上大家一起在招待所打了一顿牙祭。除了今天上山采的菌子,还有就是头批蔬菜瓜果。不同于去年的小打小闹,今年因为有政府扶持,还有合作社的投入,县里面也请来了农业专家现场指导,所以就不像去年杨家自己弄的那样小打小闹。现在第一批就已经到了收货的季节了。
 
    不知道的运气好,还是真的有穿越金手指之类是存在,无论是质量和产量,都没有很大的退化。这让杨小贝朕心甚慰,在无数穿越大军中,她没有落到公卿世家,也没有得到空间异能。唯一值得安慰的是,带回来的几包种子经过了时间的加持,在去年的试种和今年的大批量种植中没有丢咱们穿越大军的颜面,表现良好,值得夸奖。
 
    因为是有点反季节种植的意思,这次的品种倒是齐全。但是问题来了,虽然去年这批特殊的蔬菜在外面表现良好,但是在本地却没有人吃过。大家种了出来,也就囫囵着炒来尝尝,总觉得味道不对。特别是那个叫什么秋葵的,又硬又黏糊糊的,实在不怎么好吃。这个问题被反馈到杨小贝这里,虽然不是什么了不得的大事,但是也是需要早点解决的。
 
    别的不说,大家都不知道这玩意儿咋吃,虽然你把它的营养价值、原产地说得天花乱坠,但归根结底它还是蔬菜,总不能当摆设。周品正向来不打无准备之仗,去年只是摆篮拗造型,怎么吃的他也没推销。今年不一样,产量多了,除了将来要去参加广交会的,剩下的总是要推销出去的。这要是自己都不知道怎么烹饪,到时候人家问起来不是傻眼了吗?
 
    紫甘蓝一般用来拌沙拉、摆盘,在西南地区不像浦海那般洋化,基本上没有吃沙拉的习惯,所以大家按照圆白菜的烧法,的确不怎么好吃。西兰花虽然原产于地中海东部海岸,但约在19世纪初清光绪年间引进中国,只不过这边没有种过,吃起来却是一样的。当然了,一些逼格比较高的菜品,总喜欢用西兰花来装饰一下,这些高档餐厅的厨师都懂,到也不必多说。
 
    至于樱桃番茄和甜玉米,可做菜也可以当做水果来吃,因为长得好看味道又好,倒是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最让大家觉得奇怪的就是秋葵,长得怪模怪样,怎么烧都不好吃。
 
    杨小贝其实也不喜欢吃秋葵,它也算是网红蔬菜吧,这几年红得发紫。但是不管它被吹嘘得有多厉害,美容养颜瘦身降血糖什么的,好像哪个餐厅没有秋葵就不时尚一样,但是无论怎样,杨小贝也不喜欢它那黏黏糊糊的口感,并没有感觉到有什么好吃。一般是凉拌、清炒等,最大限度的保持它的营养。但是杨小贝唯一喜欢吃的却是一种酥炸的,秋葵脆香。再蘸点酱料吃特别美味。
 
    按照这个执念,杨小贝特地给刘大厨安利了这个做法。现在端上桌子的就是一盘金黄酥脆的炸秋葵,里面也没有那种杨小贝不喜欢的感觉,大家都觉得还不错。杨小贝指着这盘秋葵给大家上思想政治课,“其实呢,咱们的蔬菜说好吃根本也没有好吃到那个份上,主要是新颖,但我们是卖点也不能放在这里,毕竟有很多人不会尝试去吃新的事物。”
 
    “那咱们吹什么?进口的蔬菜?”杨小贝的脑残粉,二舅积极地问话,他现在对小贝说的每话恨不得用笔记本记下来,金玉良言啊!
 
    “这也是一个卖点,但是重点在健康营养,和绿色蔬菜上面。”对国内的客户来说,进口蔬菜才是卖点。在改革开放以后,短时间内大量的进口商品充斥市场,相比较国内还没有成熟的制造业,进口商品的优良质量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时之间进口货成为了高档的代名词,是身份的象征。在这个以进口货为优的年代,打这个牌子自然不难进入高端的餐饮市场。
 
    但是如果想要在广交会上面得到一些成就,这样的说法就贻笑大方了。虽然到时候主打的是8424、樱桃番茄、甜玉米这些后世改良的品种,但是杨小贝的想法还是要被这些蔬菜都都带过去——作为引进国外优良品质培育的本地产品,从绿色蔬菜、有机蔬菜这些出发点的话,也会得到各国展商的注意。
 
    对于绿色无公害蔬菜的概念,在发展国家20年代起就已经提出,到现在已经很成熟了。但是国内要90年代以后才在国外的带动下推动这项工作,而在21世纪才快速发展起来。究其原因,普罗大众在解决温饱后,要经过一个漫长的过程,生活富足到了一定程度,才能发展到养生、注重食品品质上来,在此之前,不过是满足口腹之欲就好了。
 
    当然了,在短时间内,杨小贝也不想在国内推广这个概念,太过前卫的东西,有的时候并不是先进,而是傻。就比如她带回来的智能手机,这个时候别说拿出来,就是给现在的科学家科普这个概念,在电脑、网络都没有的年代,也会被人当做天方夜谭的。
 
    但是正因为落后,反而使现在韩家冲出产的蔬菜有了无公害蔬菜的潜质。虽然大家已经开始反季节种植,但是还是按照传统的农家肥、手工捉虫等原始的方式来操作,先天性的就是绿色无公害了。如果再严格一点,达到无公害的要求其实只有一步之遥。国内现在没有这个概念,当然也没有相应的机构,但是国外有哇!
 
    畅想一下,这次去参加展会,龙头产品是“最优杂交品种”的西瓜,玉米等,噱头是“全天然绿色无公害”蔬菜,还不在专门面对世界客商的广交会上打出名号来?稍微YY一下,杨小贝就觉得可以搞啊!天时地利人和,不搞个大卫星简直都对不起咱穿越大众的身份啊!
 
 第145章 机会
 
    “什么叫绿色无公害?什么有机?”易慧芬听得云里雾里,菜不都是绿色的吗?有机又是什么鬼?
 
    “小妹是说不含农药残留的菜吗?”杨启泰倒是从期刊上面看见过这个概念,不过当时他想的是,我们这边想用农药化肥还没有呢?国外孜孜不倦追求的东西,不过是这边的常态而已。
 
    话说回来,杨启泰地地道道的农民出身,虽然不是很精通种地这门手艺,但是耳濡目染,该知道还是知道的。更别说曾经也是种地好把式的易二哥了,他们不是杨小贝这样纸上谈兵的样子货,也不是周品正这种完全一窍不通的,对种地都是非常了解。正是因为这样,才会对杨小贝的说法提出来质疑。
 
    不用农药化肥是不可能的。毕竟不是解放前那种完全刀耕火种的年代。只不过由于现在的物资紧张,大家没有那么多的农药化肥使用而已。实际上对于这一点,农民们只有无奈,他们不是不用,而是没得用。他们才不管什么绿色无公害呢,如果有的话,那是越多越好。那样才能减少病虫害,增加产量。
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