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俏七零——微微安心
时间:2017-11-27 16:11:20

 
    “少来!我说了我来做了,你偏偏不让。这有不着急,人家要来检查最起码要好几个月以后了,你就是休息就难受是吧?”易慧芬毫不客气的拆她的台。要说小贝什么都好,就是喜欢一把抓,什么事情都恨不得亲力亲为。你说交代给自己不是很好吗?她就是不肯,什么都抢着自己干。
 
    这个……杨小贝彻底无语了。她要是说因为孝顺,什么事都习惯自己做,会有人信吗?
 
    这是后来养成的习惯。老妈年纪大了,又一身的毛病,糖尿病时间长了以后脚疼,走几步路都累得发慌。杨小贝又一年才回去那么几天,就什么事儿都抢着干。她也知道自己不孝,哪怕这几天老妈什么都不做,一年365天,350天不也是自己烧饭洗衣服,还要做些农活吗?
 
    老妈和自己一样,就是闲不住。脚疼也不行,看见什么事儿就想去干。只有在杨小贝回来的时候,才笑眯眯的坐在哪里看着她做。一边还说,“总算能享几天女儿的福咯!”这话说的她惭愧不已。就这么几天,能享什么福?
 
    可是她既没有哪个勇气留在老家,接受亲戚邻里关于婚事的那些关心,也没有能力带上父母,去到她工作的城市,因为那里没有她的家。一直以来,为了这件事情她都是对父母有着深深的愧疚。以至于回来以后,总是不自觉的对他们好,怕他们难过、委屈、贫穷。什么事情都舍不得让他们做。
 
    周品正当然不明白杨小贝的隐秘心思。他也很不明白,明明都是在诊所上班,易慧芬却总是很闲。她并不是偷懒耍滑的人。什么事情都抢着做。但是……往往她又无事可做。出诊,杨小贝说很辛苦,不让她去。除非就在附近,很简单的打针、换药什么的。来了病人,她也是冲在前面,就让易慧芬打打下手,要不是忙不过来,绝对不让她动手。
 
    她对易慧芬的那种好,有时候周品正都十分吃味。刚认识的时候,他就被告知易慧芬是“最重要的人。”一直以来杨小贝的表现,的确是把易慧芬当做这样的人来对待。除了生活上是易慧芬照顾她,其他的一切她都像个老母鸡,把人家护得死死的。
 
    但是为什么呢?这么长时间接触下来,他并不觉得易慧芬对杨小贝而言有什么特殊。除了嫁给杨启泰当嫂子——那也是以后的事情了。
 
    对了还有杨启泰。比周品正小,但从今以后他也得叫“小哥”。那时他就为了他们的“兄妹情深”而感动,以为是久别重逢,格外亲厚。可是现在他也登堂入室这么久了,才发现其他哥哥姐姐们杨小贝也是亲热的,但是和杨启泰的感情,那完全不是一回事。
 
    连杨家人都说,小贝和杨启泰感情最好。现在在外面读书,她也是每个月都捎带东西过去,天冷怕凉了,天热怕渴了,竟是比正牌子未婚妻都还要操心。周品正摇了摇头,小贝身上的谜团好多,不知道到时候真相自己能不能兜得住……
 
    当然穿越大神什么的,他脑洞再大也是想不到的。倒是退休了以后成天陪小贝在家看那些三观不正的电视剧,让他琢磨出一点味儿来,开玩笑的问她不会也是穿越的吧?被小贝恶狠狠的呛道,“你才穿越呢!我看你这么唠叨,肯定是魂穿!女变男!”
 
    被两个人声讨,杨小贝也不淡定了。她是犯法了吗?真是的!我要罢工!
 
    脱下白大褂,反正也这样了,她干脆破罐子破摔,今天早退,回家休息行了吧?这招成功的堵住别人的嘴。周品正巴不得她休息呢,哪里还顾得上说教,屁颠屁颠的就侍候小主上车走人了。
 
    留下易慧芬一个人在那里跳脚。好不容易抓着小贝理亏,又有同盟的机会,想着多给自己争取一点活干,怎么就那么难?
 
    她现在算是明白了,小贝这丫头不知道为什么,就是不分青红皂白的护着自己。这也不让干,那也不让去。明明自己比她大,又是她嫂子。偏偏事事都档在自己前面。说好的要考证,她自己倒好,没事就看书,学校的结业考也都过了。到了自己这里,却总是劝她不着急,学那些也没用。
 
    要不是小贝对自己是顶顶好的,又不是不讲道理,挡人上进的人,她都要以为小贝别有所图了。可是启泰也说了,小贝是为了她好,不看好她从事这个工作。别的她也不懂,可是现在诊所渐渐忙起来,很远的地方都有人慕名找过来。她真的很想帮上忙,给小贝减轻一点负担啊!
 
 第189章 江心
 
    难得翘班,他们也难得去“约会”了一把。说起来都已经算是定亲了,两人正经八百的约会还真没有过几次。各自都忙着自己的一摊子事,见面也都是在家里、工作场合,真真是一点情调都没有。
 
    反正有车代步,他们干脆去江边转转。就像浦海人约会最常去的外滩一样,黄浦江也是江,长江也是江嘛。
 
    徐店乡的最东边就是韩家冲,最西边则是长江,整个地势由低到高,到了江边就已经是比较大的群山了。因为沿江而上不到一百里就是宜昌,到了三峡的地界了。山势更是直冲云霄,去过三峡的人都知道,那种站在江面仰头望去,云彩还飘在半山腰的震撼。
 
    这地方海拔并不高,但是从平原而起,就显得山势特别陡峭。韩家冲为界,再往南全部都是一马平原,江汉平原,位于“千湖之省“的中南部,由长江与汉江冲积而得名。江汉平原位于长江中游,河流纵横交错,湖泊星罗棋布,是长江中下游平原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洞庭湖平原合称两湖平原,平均海拔只有27米左右,是中国海拔最低的平原之一。
 
    江汉平原物产丰富,适合种植水稻、棉花等作物。自古就有“湖广熟,天下足”的谚语,其中江汉平原的占了很重要的位置的,但是这一切于徐店乡一毛钱关系都没有。因为他们已经是“山里人”了。地无三尺平,全部都是梯田、旱地,跟“湖里人”没法比。以前大家都认为嫁到山里是“低嫁”,而嫁到湖区则是好运道。
 
    说实话,除了每年汛期,山里人还真没有什么优势。但是到了汛期,特别是大汛的时候,平原地势低,动不动就泡了汤,要不然怎么叫“湖区”呢?那个时候大家就拖家带口,牵着羊赶着牛,挑着全部的家当上山区避难。所以把女孩子嫁到山区也是很有必要的,关键时刻就有地方投奔了啊!
 
    越往江边地势越高,到了最高处的山峰后一个大回转下坡,就到了江堤了。浩浩荡荡的长江水在经过上游峡谷的憋屈挤压后,经过宜昌段后骤然开阔,江面非常宽阔,水流也很激烈。这里离长江上第三座公铁两用大桥——枝城长江大桥只有几公里了,哦对了,到现在江面上的桥好像仍然只有三座,特殊时期一切建设都停止了。
 
    这就是本地最大的景点了。多少人徒步几十、一百多公里,走上几天就为了看这座桥。包括明年就要合拢的葛洲坝水利枢纽,都是本地人的骄傲。在这个年代都是值得大书特书的壮举。
 
    如今也没有正经的公路,周品正把车子找了一个比较平坦的地方停好,和杨小贝一起沿着江边走走。秋高气爽,江边微风习习,也没有什么人烟,两个人手牵着手,享受这难得的静谧时光。
 
    杨小贝跟周品正普及这边的地理知识。由于这里江岸都还是山,就没有必要修江堤了。但再往下游马上就流入江汉平原,人们都修起高高的江堤,并且还要在岸坡抛石加固,各种花样百出的护坡。绕是这样,每年汛期也是如临大敌。没办法,在整个平原上汛期的江水都是高于堤外的土地的,可想而知有多危险。
 
    如果是大汛,堤上不分日夜都要有人看守。这个时候连徐店这些山区的人都要去支援。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从长江得到了滋养,但每年跟江水的搏斗,不知道付出了多少人力物力甚至于生命。额……后世的豆腐渣河堤就不说了,闹心。
 
    由于江面开阔,冲刷力度大,在这一段江面上被冲出了一个江心洲,名字很朴素,就叫“江心”。可以,没毛病……
 
    周品正望着江心,隐约还看见有人在耕种,房子数座,不禁奇道,“那上面还有人住?”
 
    不由得他奇怪,江心很小,本地人都知道,连上周边的滩涂,也就差不多40亩。相当于4个足球场的面积。其中盖上住宅,道路,能够种植的也就10多亩。但是人家正经八百的是一个村子,隶属于徐店乡,村民十几户,以打渔、种地为生。
 
    不知道什么时候起,就有这么一群人住在江心了。这里四面开阔,进出只能靠船只,据说路不拾遗——谁有空划半天船渡江去自找麻烦?也不欢迎外人进岛。他们自成一个世界,直到后世都还有几户人家坚守岛上。
 
    在杨小贝和本地人看来,江心是个很神奇的地方。如此小,又孤悬江中,但无论长江发几十上百年一遇的洪水,也不嫩淹没它分毫。冬天枯水期,也就是边上裸露出的沙滩多一些,过江方便一些。夏天汛期的时候,岛上的人依旧淡定,该干啥干啥。
 
    三峡大坝建成后,政府不死心,又去劝上面的人搬离。理由是到时候上游水位太高,万一泄洪时水位快速上涨会有危险。但是坚守的人家死活不搬,孩子们都买房出去了,就剩几个老人哪儿也不去。事实证明他们的坚持是对的,在仅有的几次三峡大规模泄洪时,哪怕人员被疏散上岸,江心仍然屹立江中,丝毫无损。
 
    这就很离奇了。也不是没有科学家来这里考察,但是毕竟太小,也没有什么价值,没有人去深究它不被水淹的真相。无非也就是地势的关系。但是长江的汛期与枯水期的水位落差如此之大,江心能一直不被淹实在是非常神奇的事情。
 
    老一辈的传说,是江心其实是艘大船,是那些江上居住的人的祖先留下来的。后来渐渐地有了泥土,开始种植水稻等。这个嘛古人听听也就算了,现在说起来,也都当成是传奇故事来听。
 
    不过20世纪的时候,这个小岛上倒是出过一个新闻。据说有科学家在岛上发现一种新的植物,是以前从来没有发现过,江心独有的。因为与世隔绝,从来没有被发现过,填补了国内某项空白什么的。但是也仅此而已,有学术上的价值,没有经济上的价值,除了本地人,没有人会关注。
 
    在岛上生活是怎样的一种体验呢?江面并不像海面那么广阔,站在岸边能够很清楚的看到有人在地里劳作,有人在牵着牛儿吃草。现在已经是傍晚,到了放牛的时间了。那里的人们也和岸上的一样,虽然自成体系,与世隔绝,但是又不是隐居于深山,和岸上的人隔江相望,鸡犬相闻。
 
    用很文艺的话来说,如此之近,又如此之远。最初去江心的人估计不是活不下去的穷人,该是个愤世嫉俗的勇士吧!
 
    和周品正一起在江边逗留了良久。说说那些传说中的故事,聊聊彼此的心情,享受这难得的约会时间,要是手上再有一杯咖啡装腔调,感觉就更好了。
 
 第190章 学习
 
    忙里偷闲浪了一把,他们又各回各家,各找各妈……额,错了,各忙各的去了。周品正要操心冬播的蔬菜,还有第一年在本地试种反季节蔬菜。杨小贝则忙着她的大事——就差没在诊所外面挂上“妇幼保健院”了。
 
    这件事情完全是她起头的,也没有官方背景。就算有廖主任帮着吆喝,应者也寥寥无几。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杨小贝早有预料。她只不过想尽自己的一份力气,减少生产事故,加强优生优育而已。一件新生的事物肯定不会那么快有人认同,她也不着急,安心把架子搭起来再说。
 
    趁最近不忙,在继续给小毛子启蒙的同时,她也虚心接受了老妈的意见,渐渐的开始放手让她处理一些病人。以前还不觉得,这次生病休息的时间长,问题就出来了。病人跑了一趟又一趟,老妈又没有经验,什么都不敢上手,大家都有怨言。
 
    这样下去也不行。她的初衷是想保护老妈,但是她自己也不是铁人,总有生病或者有事出去的时候。诊所里明明有人,却不能处理一些简单的问题,这对病人没法解释。老妈好歹也是培训班出来的,又在诊所上班这么久,人家说起来她什么也不会,脸都黑了。
 
    老妈本来有这个心学习,渐渐也习惯了诊所的环境。其实诊所的病患,都是很简单的病例。杨小贝痛定思痛,开始让老妈当主力,处方出来以后她审核一下,再给病人拿药。这样如果处理的不对或者考虑不全面,她也会针对病例讲解,如此一来老妈是学习效率明显提高,比她苦哈哈的背书强多了。
 
    事实证明,书看得再多,也没有实际上手来的印象深刻。易慧芬这段时间也尝到了甜头,原来也没有书上写的那么复杂嘛!小贝那么一说,再结合病人一看,就什么都懂了。相信再多给她一些时间,梦想也是可以实现嘛!
 
    杨小贝可没有她那么盲目自信。学医最需要的是细致,理论联合实际,经过漫长的时间积累才能够独立胜任。这还是依赖各项诊疗手段的西医。要是中医的话,没个十年八年的经验,你只能说是个半吊子,一点没错。君不见古时的学徒,从小开始辩证识药,十多年才能出师呢!
 
    总而言之一句话,经验最重要。易慧芬现在可怜巴巴的一点阅历,也就是杨小贝坐在旁边,才能够保证部误诊、漏诊。不过还好,村卫生室的职责本就是最基础的卫生知识普及,要求不高。她只要不乱来,无功无过也行。
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