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秀面带怅然:“那这一走,你我岂不是三年不能见面。”
舒窈拉起宁秀的手,勉强笑了笑:“没关系。秀秀你忘了,大宋有驿站。我们还能写信呢。”
宁秀蹙起淡眉,目光悠悠地问:“代北它在哪里离汴京有多远”
舒窈摇摇头:“我也不知道。自我出世便一直待在汴京,从未回过祖籍老家。家中长辈说,我们郭家宗族在老家,祠堂在老家,根自然也在老家。祖母入土为安,讲究叶落归根,与祖父合葬时是要回到代北,回到金城故里的。”
“你明日就启程”
“嗯。明日一早。”
“那我去送你吧,到时候”
“别送。”舒窈抬起手,拦住宁秀将出口的话。
“秀秀,我走的时候你别送。等我回来的时候,你接我一接便好。”
“为什么”宁秀不解地睁大眼睛,“你不想我送你”
舒窈摇摇头:“想。但我更怕招惹了眼泪。你知道吗,秀秀。祖母这一走,我就觉得自己一下子被推到了人前,好像几日间就把自己今后几十年的眼泪都流完。再见离别相送,我是怕极流泪了。”
宁秀听罢先是沉默盯着舒窈,过了一会儿,她握住舒窈的手说道:“你放心,阿瑶。明天你离开,天下大雨我也定会送你。他年等你回来,便是晚天欲雪,风杂寒霜,宁秀也必出城十里前去迎你。”
她说话声音一向细柔,偏讲得又这样郑重其事,落地铿锵,让舒窈听后都久久难以成言。
舒窈似恼羞不忿,狠瞪了眼宁秀斥道:“你身子不好。明日赶早送我,去到城门喝凉风吗”
宁秀颇不服气:“如今是你身子不好。还病着就扶棺赶路。不看一眼,我怎么安心”
舒窈犟劲涌起,一语不发盯着宁秀。她目光沉沉,眼波潋潋,静静坐在榻上,好像丝毫不为宁秀言语所动。
当然不能为之所动。
她的好友是胎里带的不足,张府平日里好医好药伺候着,才总算把她养大。可纵然如此,老天若有春凉秋热的些微变动,宁秀也总是首当其冲病倒的那个。明日她走,启程在清晨,且不说天气如何。便是真至相顾时,别愁难掩,离怀在心。千言万语不知从何叮嘱,百般牵挂难以从头叙述。这般别离之苦,何必两人承受
宁秀终于受不住她执拗脾气,软语妥协。
“不送也行。那你要记得,到了金城时常给我写信。”
“好。我记得,你也一样。”
那日她们约定互不相送,只等舒窈到代北后,闺友间以信笺传书。
可如今,宁秀的车驾依然停驻在了舒窈离都必经的卫州城门边。所不同的,只是宁秀从头到尾未曾下车露面她在躲着舒窈,她以为她不现身,她就不知她来送她
在舒窈的车驾经过她面前时,宁秀终于按捺不住,一把撩开车帘,向着舒窈狠狠挥手,扬声唤她:“阿瑶,阿瑶,你要记得秀秀,要记得给我写信到了那边要记得报平安”
舒窈手伸出车外,扒着车帘回望她,对她大喊:“我记得,你也一样。快回去吧秀秀,天冷加衣,莫着了风寒。”
秀秀在另边厢重重点头,眼泪洒落,已哭成一个泪人儿。
到底是哪个混人说女儿间情谊不值得看重
那定是他心怀嫉妒,不曾真正见过,不曾真正有过女儿间闺友情。世人皆言,肝胆相照,两肋插刀是男儿待知交的豪情。却不知女儿间的姐妹情也同样清如杜兰,香若醴醪。
郭府送葬的车队辚辚而行,走过卫州门,走过护城河,向着西北故里蜿蜒而去。而汴京皇宫的太子则在崇政殿出来以后,又一次问殿外伺候的周怀政。
“周哥哥,那日她当真没有让你带话给孤”
周怀政摇摇头,略显无奈:“回殿下,当真没有。”
这话太子已问了不下三次,次次都是一样的答案,他却总是不肯相信。
“她当真就只说了:谢太子恩赏”
周怀政点点头,垂眸回答:“是。殿下。当真就只有:谢太子恩赏。”
赵祯脸色不愉,像遇到费解难题般蹙眉来回踱了几步,最后仍想不通一样,万分气愤地甩了袖子,沉脸大步离开。
他一向是个温厚秉性的人,平日纵是被冒犯,也嫌少有这样气恼。眼下也不知何人触了他的霉头,竟让他有如此表现真不知帝后知道,会如何责罚让太子不快的人呢。
“太子是有什么心事”
出崇政殿,赵祯去明仁殿给皇后请安。才起身,刘皇后便微蹙了秀眉,眸色沉幽,倾身而问。
赵祯仰头看向自己母后,张张嘴,欲言又止。
刘后见此,沉吟片刻,凤目淡淡扫向赵祯几个贴身近侍。以阎文应为首的几个小太监瞬时被吓得双膝瘫软,两股战战。一个个跪伏在地哀告道:“皇后娘娘赎罪,奴才们伺候不周,实在不知殿下他是因何不愉。”
刘皇后微微侧身,招手唤赵祯来到凤座前,母子二人咫尺相对,她声音清冽地问他:“太子,可有烦忧事要说与母后”
赵祯抿抿唇,眼盯地砖,好一会儿,还似下定决心般摇了摇头。
“母后,儿臣并无甚烦忧。”
无甚烦忧瞧那眉头皱得都能写川字了,还无甚烦忧
刘皇后看着兀自嘴硬的孩子,眼底涌起丝丝无奈笑意:太子是何样人她心里清楚。他自幼宽容有度,待人谦和,轻易不会着恼。可一旦恼了,却也不是忍气吞声的主儿。如今这般明明心火暗烧却仍按捺不发想来,是打定主意,要将惹他苦闷的那人一护到底了。
刘皇后勘破不点破,见儿子隐瞒,她也顺势说:“没有自然最好。太子国之储君,所思之事自当以社稷江山为先。”
“是。母后教诲的是。儿臣谨记在心。”赵祯拱手沉声,倒真将她教导听在了心里。
刘后见此无奈苦笑:孩子与她恭谨有余,亲昵不足。不欲与她私话,也是情有可原。
“也罢。今日你尚有武课,母后便不多留你。去向你杨母妃请安吧。”
赵祯闻言眉色顿松,与刘娥行礼告退后,径直赶往淑妃杨氏的辛夷殿。
杨淑妃的辛夷殿距离皇后寝宫并不远,步行也就盏茶功夫。皇后与她关系甚笃,素来走动频繁。尤其此时,前朝均衡打破,丁谓与寇准相争白热;后宫见势自然风起云涌。皇后内震诸妃,外慑朝臣,精力所限,对太子难免疏于照料。而淑妃作为皇后所信之人,于太子看顾上,自然责无旁贷。从幼年,赵祯就经常待在辛夷殿。到如今,他宗室玉牒虽是在皇后名下,但长在淑妃膝下的时间却远远多于在明仁殿。
与面对刘娥时的正经恭敬不同,面对淑妃,赵祯轻松自在许多。才到淑妃寝宫,他就一脚跨进殿门,对正吃早茶的淑妃娘娘行礼问安:“小娘娘,祯儿给您请安了。”
他唤她小娘娘,亲昵之称溢于言表。来到这殿中,赵祯也似完全没有遮掩打算,入门就显露真实性情,对着淑妃娘娘委委屈屈诉苦道:“小娘娘,祯儿心里憋闷得慌。”
淑妃娘娘闻言放下茶盏,一双汪汪秀目望定赵祯,眉宇间满溢关切,柔声问:“怎么了一早就绷了脸谁惹咱们太子殿下了”
赵祯低下头,慢吞吞蹭到她身边,像被人欺负了的孩童般,闷声闷气答:“祯儿被人嫌弃呢。”
“什么嫌弃”淑妃娘娘娥眉轻挑,失笑问,“被谁人嫌弃”
“祯儿有个小友,相处挺好,也从没见她怕儿子。儿子觉得跟她在一处玩耍才最舒心。”
赵祯说到此顿了顿,抬头愤愤然加快语速:“可前两日她家中出事,祯儿派人传话安慰。结果她什么回应都没给儿子,还还差点拒收了儿子送的东西”
赵祯口吻激越,好似百思千虑也万万没有想到,自己有朝一日居然会被臣子家的一个女孩子冷落
真真岂有此理
杨妃静静坐着,听他说完,才弯眉而笑追问道:“就为这个”
赵祯点头,随后又觉自己无理取闹,补充:“非是祯儿气量狭小。实在是”
“是什么”
赵祯瘪瘪嘴,躲开杨娘娘探视的视线,低头咕哝句:“不管怎么样,好歹她给我句回应也好。”
最后一句他说得极其轻微,也说得极其委屈。就像不知所以,莫名就被朋友厌倦了的普通小男孩儿,一边在回想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一边又难以抑制地伤心失落于被朋友疏远的事。
“太子。”淑妃娘娘见此,轻轻地唤了他一声。待他回神,才伸手招他过来,为他边理衣襟边问,“太子为什么派人去安慰你那小友家中又出了何事”
“她祖母过身了。”
杨妃娘娘点点头,似有所悟:“那她不回应也实属平常。太子,至亲辞世,凡重情之人,心中必定悲恸不已。你那小友日日守在灵堂,满心满怀都是与祖母的历历往事。这时节,你纵有安慰,她又哪有余力仔细思量便是真怠慢疏忽,也不过无心之失。”
“无心之失”赵祯面色微松,似信非信。
杨妃娘娘眼底蕴笑摸摸他前额,示意他安身坐下后温声道:“太子,有失未必就是坏事。人无完人,谁能一直滴水不漏”
“你小友这番作为虽委屈了你,却也佐证她不是个阿谀媚上之徒。你与她交,至少能让人放心。若碰上八面玲珑又薄情寡义之人,你母后与小娘娘才会担心,才会惶恐。恐你为人算计,为人利用还犹不自知。”
赵祯听后一手撑腮,小声嘟囔句:“如此倒是我错怪她。”
杨妃娘娘见他释怀,招手吩咐一个宫女:“把太子素日爱吃的茶点端来。”
“小娘娘,祯儿不饿。”
杨妃转过头,看着赵祯温声诱哄:“你下午还有武课。若不趁着闲暇在小娘娘这里垫点儿,等武课时候饿了,可没人敢给你送吃食。”
赵祯一抿嘴,不满嘀咕:“母后给祯儿给定的这戒条好苛刻。祯儿听说市井庶民尚有百样吃食。为何轮到她自己儿子就只有一日三膳”
“你母后那是为你好。怕你吃多了糕点,不好好用膳。”淑妃说着站起身,接过宫女端来的盘点,也不假手他人,亲自为赵祯布筷置碟,“再说庶民百食乃坊间商贩所做。未必有宫中御膳可口。”
“才不是呢。小娘娘,你可知樊楼的饭菜就挺美味。”
“开封第一楼那是圣祖皇帝驾临过的地方,饭菜当然一绝。不过,太子,你是何时去的樊楼”
赵祯一怔,想了想才凑到杨妃娘娘耳畔,压低声音神秘兮兮道:“今年正月,跟郭家小娘子一起。”
“今年正月”杨妃娘娘噙着笑,重复咀嚼几个字,“是趁着你父皇着你巡视宣德楼的时候开了小差吧也罢,你若是喜欢樊楼吃食,下次你父皇微服出宫,你让他带着你便是。”
赵祯眼睛一亮:“真的那祯儿到时可能邀人一起用饭”
杨妃娘娘似看穿他心中所想之人,摇摇头遗憾道:“恐怕不成。太子,你那小友随父丁忧,现在时刻可能早已出京,北往金城了。”
“她今日离京了”赵祯拿点心的手一下顿住,豁然起身,抬脚便要往外走。
“太子何往”
赵祯脚步骤停,惊然讶然回望向淑妃,眸底眉间都闪烁着难以置信的迷茫之色。
片刻后,他似想到什么,沉声不言退回身,安静静坐到座椅上,垂眸低头,面色难辨。
杨妃娘娘不明所以,目露担忧地看他。就在她以为他不准备为自己刚才行为辩解时,眼前这孩子轻轻合上了眼睛,以一种微不可闻的声音讷讷说道:
“小娘娘,其实她不是无心之失,她只是没有把儿子当小友之交,对不对”
...
☆、且看金城留晚照
;四月廿七日,金城细雨。
雨中,舒窈一家的归葬车驾终于行至护城河畔,停驻蟠龙桥前。
蟠龙桥对岸已静静伫立着几百人,各个白衣孝服,经幡素带。当前那位是名年过七旬的老翁,长眉白髯,精神矍铄。他在队中并无多少动作,然而马上而行的郭家众儿郎们却在看到他的那一瞬间翻身而下,走蟠龙桥徒步过河。
到他跟前,舒窈的伯父与父亲肃然撩袍,俯身而拜。
一声“叔父”喊出口,两位久别故里,扶棺归葬的侄儿便难忍心中悲怆,当着众多宗族亲故的面失声而泣。
三十年宦海沉浮,去乡离井,郭氏长房在京城朝堂斡旋,有显贵尊荣然辛酸自知;宗老亲故们于金城苦力经营,甘心守驻。他们护祖宗应州遗威,服河东一方王化,成为长房在朝廷最屹立不倒的靠山。
郭氏一族,一脉是伸向京城的探路开锋剑,其余则是固守应州的坚甲钢铁盾。
相辅相成,相偎相持,才得家族百年荣耀,门阀累世。
“起来。”郭岭老翁伸出手,一边一个将侄儿扶起来,眼望着还跪倒在地的侄孙们声音沉缓地开口:“孩子们,起来,都起来。进城吧,家里都已准备好。咱们扶灵回家。”
回家
眼前的老者有与汴京出生人截然不同的口音,官话从他嘴里说出带着北地特有的刚硬厚重。虽铿锵如铁却让一路风尘的郭家众人瞬间红了眼眶。
汴京自有繁华,然而那里终究不是他们的家。
只有这里才是。这里归于最北的河东路,大宋江山十五路,唯独它东接大辽,西临党项。圣朝军州四百所,只有他们的应州南扼龙首山,北据雁门关。下可抵洛阳,赏西都风物;进可入汴京,观中原人文。
他们这算到家了。
“起棺,请仙者灵柩归府。”
随着司礼人一声清唱划破雨天寂寥,两队逐渐融一。悲声切切,痛哭奄奄,如一弯长流缓缓汇入金城。
舒窈依旧坐在车驾中,被周围气氛所染,她心头又一次泛起闷闷酸意。按规矩此时她也要哭灵。然旅途未完,大病初愈,她早已没有嚎啕的精气神儿。只能倚靠在姆妈怀里,闭目翕唇平复自己起伏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