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梅想着,金大的手段还是很不错的,决定把这一家人都带回京都去。
石梅是卯正二刻出发, 辰初三颗到达农庄。
石梅这边刚把番薯田都巡视一遍,贾玫便匆匆来报:“婶娘, 金大叔派人来说, 钦差大人们马上就到。”
张氏贾敏没有诰封, 钦差不召见不便露面。
石梅便领着贾琮元春前往大门口迎接。
辰正时分,钦差队伍准时出现农庄大门处。
走在前面的喝道的, 是王府的亲兵。
头一顶轿子便是忠靖王, 紧着是北静郡王。
荣府的贾赦贾政父子四人, 骑着骏马跟在这两顶轿子旁边护驾带路。
然后是户部尚书,都察院御史,江苏甘肃河南的三位巡抚以及他们府标殿后。
忠靖王北静王跟石梅都认得, 在贾代善的葬礼上见过一面, 还有些影像。
虽然两人穿戴一样的四爪蟒袍, 石梅还是准确的认出了两人谁是谁。
两位王爷就在农庄门前下轿步行。
石梅的品级不及两位王爷, 但是石梅是东道主,而且还是陛下亲口夸赞的公忠体国之人。
两位王爷不敢怠慢,下轿与石梅拱手还礼。
二人见石梅带着两位粉雕玉琢的小孙子,又夸赞两句孩子聪明伶俐, 给了见面礼。
贾琮元春两人的腰间多了两块压袍边的玉环。
贾琮元春都不用石梅教导,小嘴吧嗒的到了谢。
元春说:“王爷长命百岁!”
贾琮忙着跟进:“王爷福寿延绵!”
北静王与忠靖王两位王爷都是家财万贯的主儿。
然而,北静王与忠靖王都有一个毛病,这两人多年在外征战,故子嗣稀薄。
到如今,两人年过不惑,北静王只有一个三岁的儿子,还胆小怯懦得很。
忠靖王的儿子也才五岁,因为忠靖王常年在外,王妃早逝,这儿子养在陛下跟前,对陛下倒比忠靖王亲热。
遇见元春贾琮两个不认生的小书生,两人很是稀罕,伸手就一人抱了一个,嘴里还恭贺石梅:“论福气还是您荣国公府啊,瞧瞧这孩子成群成群的生,还一个个这样俊俏聪慧,别人羡慕不来啊。”
石梅知道这两位是真心羡慕荣府,不论荣府两个儿子,三个孙子有用没有,数量取胜啊。
遂谦辞几句,再把两位王爷家的小王爷夸赞一番。
这般时候,贾赦贾政还有贾珠贾琏都在后面照应。
贾赦贾政照顾几位大人。
贾珠贾琏两个则在指挥家人帮忙钦差队伍归置饮马。
石梅不时瞟一眼他们兄弟,但见他们板着小脸,指挥有方,钦差队伍分流,马匹车架去了跑马场,哪里有敞亮的马厩草料。
石梅这边安心的陪同几位钦差大人。
石梅将两位王爷安置坐定,喝上了吓煞香茶,户部尚书,督察院总宪,三位巡抚也进门了。
一般来说,江苏巡抚身为东道主,应该先行一步,前来瞭哨开路。
然而,偏生被忠靖王与北静王给他缠住了。行动坐卧不许他稍离。
这是陛下的意思,他想看见的是原生态的番薯种植园,最怕人家作假糊弄他。
一亩地一千五百斤的产量,在大月朝史无前例。
因此,陛下格外重视,派出两位信任的后辈子侄过来勘察。
当然,石梅一点不担心,她本来就打的有埋伏,一千五百斤有增无减。
石梅跟户部尚书,左都御史,三位巡抚见礼奉茶已毕。
忠靖王与北静王对视一眼,便看向户部尚书胡巍:“巳时开挖,大人主持吧。”
户部尚书忙着作揖:“两位王爷面前,哪有下官出头的道理。”
北静王道:“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我们是奉旨监督,拓展农作物是你户部的职责,本王岂能越俎代庖!”
田间地头已经搭起了一排敞篷,两位王爷,三位巡抚就座。
贾玫带领三十位把式动手开挖。
户部尚书带领三十名库兵亦步亦趋的盯着装框,过称。
左都御史则一眼不错的盯着库兵过称。
忠靖王,北静王,三位巡抚自己个在敞篷吃茶,却都派遣了亲信监督。
石梅贾赦贾政贾珠贾琏则一旁等待。随时解答钦差们的询问。
户部的库兵大声的报数:一百五十斤……
五百斤……
一千二百五十斤……
一千四百斤……
一千八百斤……
期初,两位王爷听着报数,心情十分舒畅,亩产一千五百斤算是落定了。
他们就是锦上添花之行,荣府的功勋稳当了。
他们也不落下埋怨。
然后,库兵并未停止报数。
隔了几炷香,库兵的声音再次响起:两千斤……
忠靖王停止了喝茶,问北静王:“北王,你听……”
北静王有些小激动,这下子稳当了,不仅没有虚报,还超产了,颔首道:“本王听见了,两千斤。”
然后,就在他们等候户部尚书过来报喜的时候,库兵继续报数:两千三百斤……
番薯地李想起一阵嗡嗡的议论声。
三位巡抚跟石梅座位挨着,侧目观察,竟然看不出丝毫的情绪波动。
三位巡抚顿时了然,这家人心中有数啊!
陛下担心虚报了,谁知道人家瞒报了。
三人又是高兴又是忐忑。
激动的是,本省有了这等作物,再不会饿死人了,这时政绩。
可是,若是他们栽种的产量下降了,岂不是贻笑大方,还不如人家一个后宅寡妇?
就在这些人精心思百转的时候,库兵再次报数,两千五百八十三斤。
这时候,同时响起贾玫的声音:“禀报大人,一亩地的番薯起挖完毕。”
忠靖王,北静王三位巡抚同时站立起身,一起抬起贵足下了地。
“多少,再报一遍?”
然后,库兵在两位王爷,三位巡抚的监督下,再次过称,却多出了两斤,变成两千三百八十五斤。
甘肃巡抚道:“这土里还有吗?”
贾玫道:“纵有遗漏,也不过十几二十斤……”
左都御史却道:“再挖一遍……”
却被户部尚书拦住了:“挖下一块吧!”
几位钦差一起点头:“对对对,继续挖下一块。”
大家都想看看,下一块还有没有这样的产量。
然后,两刻钟后,再挖了一亩地,出产番薯两千三百八十斤。
户部尚书激动的面颊通红,招了贾赦问话:“本官记得,府上试种三种土质?”
贾赦马上明白了:“贾玫兄弟,转战沙土地!”
沙土地头也搭起了敞篷。
几位钦差移驾就座。
这边贾玫指挥开挖。
然后,连挖两块,产量分别是两千二百三十斤,两千二百五十斤。
户部尚书已经哈哈大笑了:“本官看看开荒地!”
然后,开荒地开挖,一亩五百斤,一亩四百八十斤。
胡尚书心里已经乐开了花。
这些年年年灾祸,旱灾涝灾轮番来。
他虽没撤职查办,可是年年的考绩都掉尾。
再这样下去,陛下不严惩,他也要自动请辞了。
他宦海沉浮半辈子,临了却办成这样一件利国利民、可载入史册的大事,也算不枉此生!
胡尚书朝着几位王爷巡抚拱手:“下官以为抽查可以结束了。还请几位大人清场,下官有几个问题向国公夫人请教。”
几位巡抚挥手之间,兵丁呼啦啦撒出去,围住番薯园。
胡尚书这里回头冲着石梅作揖:“下官代表天下的百姓谢谢您,您的善心善意善举,必然得到天下百姓传颂,人们将世世代代记住您的善举。”
胡巍对石梅的态度真是又亲切又恭敬,满口赞誉。
石梅可不敢大咧咧的领受,忙着谦辞:“大人过誉了,臣妇可不敢居功。臣妇不过是无知妇人,偶然发现番薯能够救人活命,家里托了陛下的洪福,还有几亩闲田,这才想着死马当成活马医,种不成,也不过耽误几百两的出息而已,没想到竟然成了。这也是我大月朝皇帝陛下洪福齐天,才得到了上天庇护,降下这等高产作物。”
忠靖王北静王几个听的嘴巴直抽抽。
然而,大家也知道,贾母必须这么说,不然,难道说我荣府洪福齐天,得天庇护,才发现了这等高产作物?
谁敢这样大刺刺,等着抄家吧!
冠冕堂皇的话说完了。进入番薯种植的细节征询。
胡尚书首先询问产量的问题:“贵府奏报的产量分别是,一千五,一千,三百,如今看来,几乎都折半,请教国公夫人,当初您是如何作想?”
石梅一笑,早就准备好了说辞:“这中间却是有原因。
其一,江南是膏腴之地,非甘肃陕西这些贫瘠之地可比。
其二,番薯耐旱,是活命的作物。
可是,还有一个特点,这作物需要肥料,肥料跟不上产量就低。
臣妇之前报备的产量,并非空口无凭,皆因那一亩地的肥料用的都是草木灰,而大人您今日开挖的土地,都是用的农家肥。
其三,您今日称量的斤数里还有水分可除。一般来说番薯要很好的保存,至少还要晾晒几日,除掉水分,才能够保存过冬。“
户部尚书又称大司农,虽然不亲自种地,一些农业上的术语还是能懂。
包括几位巡抚也是县令做起来,大多听懂了贾母的言下之意。
番薯的滋味他们尝过,能够果腹,滋味也不错。
但是,却不是什么营养的东西。
风调雨顺,百姓们肯定不愿意种植番薯,种植番薯的地区肯定都是缺粮食的地方。
人都快要饿死了,哪里有什么农家肥呢?
所以,最好的肥料就是草木灰了。
户部尚书隧道:“敢问您家种植多少这种草木的番薯?”
石梅一笑:“三十亩,三种土质都有。产量跟臣妇上报略有差距,是臣妇晾晒之后的产量。几位大人若是想要见识一下,现在咱们就去现场挖一亩?”
两位王爷觉得无所谓,三位巡抚,户部尚书左都御史却都觉得很有必要,都道:“还是眼见为证吧!”
然后,几位钦差再次转战,到了阳光充足的半坡底。
这里的产量几乎跟荣府的申报产量持平。
当然有几百斤的差距,考虑晾晒因素,就刚刚合适。
然后,几位钦差凑着脑袋商议,要不要把这几种的数据都报上去。
石梅坐在旁边不发一言。
她已经摆出了姿态,至于这几位巡抚尚书王爷如何决定,她也管不着。
再有,几位巡抚大人在场,若是不能争取一定的利益空间,也与她无关。
将来得咎,也别怨恨荣府。
这些大人都是人精,他们果然说服了两位王爷,维持原本的产量。
但是,他们必定跑了一趟,不能什么都不改变。
他们在原本的产量上,给黑土地沙土地增加了一二百斤。开荒地也增加五十斤产量。
然后,就是两位王爷跟石梅聊番薯种植的起因,就是深挖这桩善举的前因后果,整理出来就是一桩美谈。
石梅不吝夸赞,把起因安在张家亲家头上。
然后,张氏这个张家女受到了两位王爷的召见。
张老爷子曾经是太子的恩师,京都的王爷们都做过太子伴读,或者同窗,两位王爷某种程度上,也算是张老爷子的学生。
石梅看出来了,这两位王爷想跟张家结善缘。
张氏见礼后,说起父亲的学生给父亲赠送土仪,这才有了番薯种植。
张氏善意的隐瞒了那位胆小的师兄拒绝种植之事。
在石梅看来,这种隐瞒没有丝毫的作用。
番薯已经种植成功,福建的大小官员肯定会受到不同程度的申斥。
申斥他们不作为,没远见还是轻得了。
不贬官就万幸了。
这些也不是石梅能够插手的事情了。
然后就是耕种的技术。
户部尚书向石梅转达了嘉和帝的口谕,用玉泉山附近白家穜的一个千亩的果园换取石梅的周家村,包括三十名雇农,也要由户部接手。
这事儿石梅早就知道:“这事儿没问题,正因为臣妇的力量有限,这才把番薯种植技术献给朝廷。自然这些把式也会转交给朝廷。
只是,臣妇只是跟他们签订的聘请合同,他们一直在这里耕种肯定乐意,若是要他们离开这里就需要要大人您自己跟他们谈条件了。”
户部尚书可是不好忽弄,因问:“请教国公夫人,您这番薯一直是您亲自管理吗?”
石梅笑道:“这倒没有。
这试验田是我主导,负责去海疆考察的是我一个本族的侄子,监督执行的也是他,就是刚才负责采挖的那名指挥者。
他叫贾玫,大人愿意,臣妇可以把他介绍给大人。
臣妇献上的那本种植番薯的统计册,多数是根据他提供的数据。
您也知道,臣妇毕竟没耕种过,也不可能十二个时辰的盯在田里。
臣妇早就有个想法,准备向大人保举这个孩子,您只要信任他,他必定能够帮助您做好番薯推广的工作。”
胡尚书闻听这话正中下怀:“这可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石梅却道:“只是这贾玫因为家计艰难,只读了五年书,臣妇预备回京之后,去吏部看看,能不能替她出资捐一个出身……”
石梅这话其实在替贾玫要出身。
如今荣府得了好处了,将来袭爵,贾赦肯定要拔高一个档次。
张老爷子有些碍了陛下的眼,但是,他的两个儿子是无辜的,只怕也要提前官复原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