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让他吃人多的亏。”温泌把嘴里叼的草叶子吐出来,一边往山下走,回头笑睨韩约,“放心,这次打胜了我保你升官发财。“他飞快下山,一手拨开拦路的道边深草,另一手习惯性地要去摸腰间的陌刀。
一伸手,摸个空。刀没有了。
等这一仗打完了……他很不是滋味地想,望着墨黑色的连绵山影。
山影环抱着晋阳城。
陇右军背城而立,各营依阵型陈列在城外广袤的平野上。夜风吹动旌旗,拂过林立的枪尖。这是随时准备迎敌的阵势。
徐采一到夜里就成了瞎子,被迫留在营帐中,但他坐不住,只能时不时摸到帐外张望阵营前方的情形——越急越看不清,磨烂的脚底也要作怪,一到夜里就发痒。他只能悻悻退回来,有人经过,赶紧抓住问:“使君在哪?“
”使君一个人在营前踱步。“士兵回答,“有五十人小队在山脚下堆干柴,火引都预备好了,一等使君发话,就放火,把他们从山上烧下来。“
徐采“嗯“一声,又有些不大放心,对士兵道:”你去同使君讲,韩约非同小可,不能小视。“
这话说了等于没说。要小视还是大视,还不是戴申一个人说了算?士兵应付地答应一声,就扔下徐采跑了。
月上中天,夜深人静,若晋阳城没破,正是百姓好梦沉酣的时候。
徐采骤然起身。
感觉自己听到了点动静,他走出营帐,想要听得更清楚一点。营地离山脚有一段距离,声音正是从山脚的方向来的。又来几声呼唤,营地的沉寂被打破了,队列中有人探头探脑,交头接耳。
“什么事?“徐采险些被擦肩而过的人撞倒,忙一把抓住来人,问道:”放火了吗?”
”还没来得及。“来人慌里慌张地,“正要点火的时候,山上射下流矢,有十多个人中箭了。“
”无妨。“戴申听见了,快步走过来——踱步时的闲散顿时不见,他脸上还带着所向披靡、势不可挡的锐气,”放响箭。”三发响箭应声飞出,在数万人黑压压的头顶如流星般划过。这是继续放火的信号。
敌军察觉到他要烧山,提前提防了,也属正常。戴申并不很意外。
五万大军已经将蒙山包围,如伏兽般虎视眈眈,只要有人突围,那是水滴落入大海,羊群落入虎口,立即被吞噬。以多对少,他要围而不打,把对方全部活生生逼下山。
零星火苗跃动,随即连成一片,远处的蒙山脚下,浮起明亮的火光,照进了营地前众人的眼里。
“起火了!“许多人大声欢呼,摇旗呐喊,只等冲杀。欢呼声未停,一阵阵声浪,由远及近,自蒙山传来,蒙山被火光托着,在空中飘荡,被这声浪震动了,微微晃动起来。
很快,他们就发现,并不是山在晃。是山间的林木在剧烈地晃动,那不是几百几千的敌军,是沙尘般数不清的人,如龙卷风般,挟裹着声浪,从山林间涌了出来,然后如洪水一般从山脚自上而下往营地前流泻。
“陇右军败啦!陇右军败啦!”山在吼,风也在吼,洪水般的人群一边高呼,一边涌动。韩约的人马从山上冲杀下来,带着河东口音,吼得人震耳欲聋。徐采背后的阵营里乱了,还没开打,伸手不见五指,也不知道山脚下是什么情形,怎么放火放到一半,反而被敌人攻过来了?听声音就知道对方远不止几千人,怕有好几万、几十万!
列队里的人先是傻眼,随即慌了,前后左右全是晃动的脑袋,看不清前方的情形,找不着响箭和松脂灯,金鼓和号角的声音都被山吼盖过了,随着山吼越来越近,前面的人开始往后退,胳膊肘乱捅,脚下乱踩。徐采一见势头不对,生怕自己一个瞎子被乱军踩死,抢过一支火把先把自己脸照亮,好让戴申能找到自己,“使君!使君!“
戴申一把抓住徐采的后领,把他扯到队伍外。
“阵型乱了!“徐采疾呼,”有诈,快鸣金收兵!“
人太多,首尾难以相顾,信号传递不畅,一旦阵型散了,人马都要乱跑。戴申把徐采丢给亲卫,自己踩上马镫,居高临下。身边一名弓箭手窜过,戴申探身从他背后的箭筒里掣出箭来,撘上弓弦,看也不看就往人群里射。
众人往哪里退,他就往哪个方向射。有人倒霉,应声尖叫倒地,人群慌不择路调转方向,以躲避流矢。
“使君!“徐采以为戴申被退兵激怒,要杀鸡儆猴,他冲上去要扯戴申的腿,却误抓了马腿,险些被受惊的战马一蹄子踢飞。
徐采一个趔趄,抓住马缰稳住身形,“你射的都是自己人!“
”往城里退!“戴申揽弓掣箭,“铮“的一声,飞箭去处,陇右军抱头鼠窜。
徐采恍然大悟。戴申是要把慌了神乱跑的人逼回城里!
此刻的晋阳城恐怕盛不下这五万的人马,但乱在当头,为免再中埋伏,只能先把大部人马撤回城里,先借残破的城墙遮挡,观察敌情。
”往城里撤!往城里撤!“陇右军相互传递号令。
”陇右军败了!陇右军败了!“不同的声潮夹杂在一起,沸反盈天,陇右军中大部分人被挤在人群中,不明就里,昏暗的夜色里只看见周围人在乱跑,旌旗倒地,刀枪横坠,不由顺着人流稀里糊涂地跑起来。
没头苍蝇似的狂奔数十里,忽见前头横亘大河。河宽水急,渡口被挤塌了,后头敌军已经杀来,忙将刀枪一丢,就往水里跳。
中伏了!对岸箭支如雨点般飞过来,惨叫声响起来,奔到河边的人来不及撤退,已经被流矢射中,亦或自倒塌的渡口跌落水中,正在拼命游水,要渡河逃生的,被对岸伏兵密密麻麻的长矛长刀刺个正着。
汾河水被染红了,陇右军的尸体被水流卷着,浩浩荡荡地逝去。
残余的人马撤回了晋阳城。山吼、风声、鼓角都渐渐消弭,唯有流水汤汤。
温泌在岸边探着身子,将长刀伸进河水里,涤荡着雪白锋刃上的献血。脚下被水草一滑,一头跌进了河里,呛了两口水,被士兵们七手八脚拽了上来。他没急着上去,伏在岸边,狼狈地抹了一把满头满脸的水,一边没命的咳,又笑起来,“老不死的大巫,我命里缺水?狗屎!“他自言自语。
来晋阳这一趟,分明是跟水杠上了。
没被戴申打死,反而把自己淹死,那就滑稽了。他湿淋淋躺在岸边,望着云中悄然露脸的月亮,摇头笑起来。“戴申,看你跟我,谁叫谁阿耶。“
戴申一夜未睡,敌军也一夜没有再进攻。
翌日凌晨,他披上氅衣,走出晋阳城,用刀尖把城外东一具、西一具的尸首挨个翻过来。死者多数是陇右军,有互相踩踏挤死的,有从汾河边逃回来,逃到一半失血而亡的,也有一些是被他自己的弓箭射死的。
他又翻过来一个死者。徐采蹲下来查看了一下,皱眉道:“穿着云中兵的衣裳,但手头连兵器都没有。“
两人不约而同心里一沉。
”韩约手下没有这么多人。“昨夜这些突然冒出来的大批人众,除了乱喊乱跑,嚷嚷“陇右军败了“来动摇军心外,没有动过一刀一枪。而且这些人除了零星几个被踩死,剩下的都跑得不见影踪了。
“不是云中兵,是晋阳城的百姓。“戴申已经猜到了。
晋阳城百姓也不到两万人,蒙山里也不能悄然潜伏数十万大军,可昨晚的动静确实听起来声势浩大,以致将整个陇右军都吓到了。徐采正在思索,前去清点伤亡人数的牙将已经回来了,称被踩踏而死的不过几百人,数十里外汾河畔有几千人,还有被水冲走的,共计伤亡一万有余。
”知道了。“戴申冷若冰霜地,挥手叫牙将退下后,就没再吭声。
”我知道了。“徐采站在远处茫然望了许久,突然走过来,指着环绕的群山,对戴申道:“使君你看,晋阳城外三面环山,一面傍水,昨夜韩约驱赶百姓自蒙山往下冲,百姓不过两万人,但山有回声,因此听起来仿佛有数十万大军冲杀而来,以致动摇了军心,冲散了阵型。他们有意把乱军都赶往汾河边,并提前在河边设伏,“这一场败得莫名其妙,糊里糊涂,又死伤众多,徐采十分扼腕,忍不住说道:”昨夜烧山还是仓促了,若是提前观察此处地形,并探查山中伏兵人数,不至于有此惨败。“
后悔的话好说,白死了的上万名陇右兵是再救不回来了。徐采怅然若失,见脚下又有一名陇右兵死者,他不忍再看,别过头去。
戴申以刀割断一片衣襟,丢下来盖在死者脸上。
“是我错了。”他把刀插回刀鞘,使劲吐了一口胸中的郁气,脸上仍是重重的阴霾。
“韩约这贼首狡猾。”既然戴申都这么爽快地承认了错误,徐采也没的抱怨,只能这么说了。
至于到底是韩约还是温泌的主意?这个当口,还是不要提温泌的名字了吧。
”晋阳这种地势,我军人多,反受其累,敌军人少,容易隐匿。“徐采在戴申身侧,一边走,有意无意地提醒道:”使君,想要擒敌,宜智取,不可鲁莽啊。“
戴申听得出来徐采的责怪之意。不过这一战算他的错,无可抵赖,他也就难得地忍气吞声了,“如何智取?“
“敌军伐我,因地制宜。我如何智取敌军?因人而异。“徐采停下来,看向戴申,”使君还记得否,我跟你提过,温泌此人,少年气盛。因人而异,正是此意——他越急躁易怒,你越要不动如山,引他,激他。“
第51章 朱旗曳日(十六)
晁邸来了不速之客。
消息传来时,晁延寿人在衙署。他惊讶至极,接连询问几遍,“果真是清原公主?”
家奴道:“千真万确。”
晁延寿满腹疑云,没急着往回赶,负手在公廨里来来回回踱了十几圈,才叫人牵马来,独自溜达回家。
家中早有奴役等着,领晁延寿越过重重院门,到了花园水边,天寒地冻,湖景萧瑟,山石下茶花开得如火焰般热烈。窄袖胡服的女子独自面湖而立,在拈花轻嗅,奴役与侍卫在远处等候。
“臣晁延寿,见过殿下。”晁延寿作出慌张的样子,走过来见礼。
“晁公请勿多礼。”久候的清原公主没有发怒,声音还很和气。
晁延寿直起腰,定睛打量吉贞。她的脸色雪白,气色不好,和这初冬日的园景一般,有种清寂淡漠的味道。晁延寿道:“殿下比起上次造访凉州……”略顿,他把要出口的词换了一个,“清减了。”
吉贞不以为意地一笑,胡服的窄袖锦边拂过花枝,她走过来,对晁延寿道:“没有知会主人便登堂入室,晁公不见怪吧?”
“臣岂敢?”
“时过境迁。这次来凉州与上次不同,因此我没有在大庭广众下逗留,免得被有心人窥伺,以此攻讦晁公。”
“殿下何出此言?”晁延寿深深看一眼吉贞,不由一笑。她这趟来得奇怪,他是心存戒备的,但又不得不承认这位长公主不矜不盈、胸有丘壑,并不是戴申嘴里那样浅薄和蛮横。
晁延寿让开一步,抬手示意,“请殿下到堂上说话。”顺嘴又问一句:“殿下这趟到凉州,可有知会各州府?”
“谁也没有知会。”吉贞直率地说,“我自成都府来,只为见晁公。”
晁延寿手停在空中——明白了吉贞的来意,他脸上作出有心无力、深感惭愧的表情,“殿下有所不知,使君此刻出征在外,臣在武威留后,大小事宜,都是快报奏请使君决断的。”
“我并不是来向戴申求饶的。”吉贞看他一眼,“晁公,正堂人多眼杂,可有僻静处说话?”
“请殿下到臣书斋。”晁延寿踌躇片刻,往书斋引路。
两人到了书斋,左右人等一概在外等待。晁延寿亲自奉了茶,然后慢慢落座。两人对视一眼,都在猜测对方心思。晁延寿先苦笑起来,摇头说:“殿下,臣……臣为使君下属,食君之禄,忠君之事,使君有令,臣不敢违。殿下还是请回吧,你所求之事,臣着实无能为力。”
“我还没道明来意,晁公怎么急着撇清?”晁延寿一副大局已定的胜者姿态,令吉贞很窝火,她把茶瓯放下,打断晁延寿的话头,“晁公,我这趟来,为的私事。”
“哦?”晁延寿笑了,一副不信的样子,“臣和殿下能有什么私事可谈呢?”
吉贞明眸一弯,“我听闻晁公的孙女已至豆蔻之年,颜如舜华,娴静温雅,想为陛下求聘,不知晁公意下如何?”
晁延寿一惊,茶瓯都打翻了,将湿漉漉的袍子抖了抖,然后强笑着开口:“臣的孙女,自幼在凉州长大,极少管教,性情愚拙。京都与成都府的名门淑女何其多,殿下何必舍近而求远?”
吉贞望着窗外的茶花,在凉州初冬的寒意中摇曳生姿。
“凉州物华天宝,钟灵毓秀,是个好地方。“她悠悠地说,转而对晁延寿恳切地说:”晁公嫡亲的孙女,自幼受公言传身教,怎么会愚拙?”
晁延寿不答反问:“听闻陛下已经聘了西川郭佶的幼女为后,莫非是郭家的娘子不得陛下欢心?”
“郭家娘子比比陛下年纪大,性情也迥异。”吉贞说,对郭佶的女儿显然不满意,她意味深长道:“殿下聘郭氏,是身不由己……若晁公肯割爱,送令孙女入宫,以其姿容才德,定能取郭氏而代之。有了晁公,郭佶又岂能挟主独大?”
话说得好听,郭氏已经被定为嫡后,他的孙女入宫,最多不过封做贵妃,甚至连皇帝的龙椅都朝不保夕,根本不值得为此与郭佶一斗。晁延寿心里明镜似的,只是摇头,“陛下要来凉州聘名门淑女,何不去求戴度家的女儿?”
晁延寿嘴咬的紧,吉贞也不急。指甲在白瓷的茶瓯上轻轻一弹,她抬头微笑道:“晁公何必装糊涂?陇右这个地界,除了晁公,还有谁能镇得住?戴度如何能与公比?”
晁延寿骇笑,“殿下未免太高看臣了。陇右并不是臣说了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