剃发令取消后半年,两宫太后包括石慧和其他太妃以及许多大臣的头发陆续长了出来,唯有多尔衮的头发始终没有长出来,仿佛在嘲笑他的愚蠢一样。
多尔衮心中憋屈,然而为了不遭“天谴”,他也只能谨慎再谨慎了。
同年,孝端太后之女马喀塔公主按照蒙古习俗,改嫁娜木钟长子,继承了察哈尔亲王之位的阿布鼐。
石慧借着剃发令,孝端太后“为”自己做主,以及马喀塔嫁给阿布鼐的关系,倒是与孝端太后亲近了几分。就连圣母皇太后也对石慧放下了几分戒心,至于再多,只怕除非石慧死去,这位皇太后才能彻底放下了。
作者有话要说: 我觉得凭李自成吃人肉坑百姓就骂的一声贼。说什么农民起义好像很高大上,其实就是一个贼寇。说他是农民太侮辱农民了,听说过土匪吃人肉,你见过普通农民会吃人肉吗?
顺治做皇帝比豪格和多尔衮好,豪格是那个时期典型的满人,多尔衮能够接受部分有利的汉文化,但是也有许多暴虐的政策。相较于这两人福临更倾慕汉文化,重用汉人大臣。
女主与庄妃结盟是暂时的,后期肯定会矛盾激化。庄妃维护的是满蒙利益,而石慧心中最重的肯定是汉人(但是她骨子里又是大种花)和任务目标。庄妃是个厉害的政治家,但是绝不是亲汉的,相较于庄妃、多尔衮,福临的很多思想可能对汉人百姓更有利。
至于有人说明现在还没彻底灭亡,女主为什么不直接阻止清入关。女主武功好,但是对于政治还是个初学者,她现在没有那样的实力。(还有清入关有利有弊,利就是后期一统的格局奠定,宋明的疆域没那么广阔)。另外,女主不是万能的,套用一句名言:个人的力量在历史的洪流中是微不足道的。(当然如果是分岔路口,又不一样了。)
我觉得明清交接这一段有很多可写的地方,不过作为快穿文,大多数地方会一笔带过。
Ps:大家有不同意见是好的,可以各抒己见,不过切记不要人身攻击,和谐评论,么么哒~
第185章 清宫奇缘(三)
皇位之争已经尘埃落定,大清统一全国的进程如火如荼,多尔衮和豪格的争斗却没有彻底平息。多尔衮自立辅政大臣,成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摄政王,却没能实现他权倾朝野的野望。
除了剃发令被腰斩,让多尔衮的威信受到打压外,另一件事情也大大破坏了多尔衮对朝廷的掌控。
清廷迁都之始,大量旗民随之迁移。多尔衮在京城和近郊大肆圈地侵占民宅,致使数十万汉人百姓流离失所。多尔衮圈地本是为了满人利益,却被人横插了一脚,弄了个里外不是人。
清军入关时,八旗兵忙着抢夺金银珠宝的时候,石慧却令手下人保护了大批手工艺匠人和被他们视作敝履的书籍。多尔衮那头还没有开始下令圈地,石慧却已经暗中联络了各大府邸的亲王福晋。她将自己寻来的匠人和收纳的方子以一成利的要求分交给各府大福晋,又暗中指点诸位福晋主动拿出两成利送给两宫太后。
如今列位亲王贵族不是远在前线攻打还被农民军和南明小朝廷占领的城镇,就是满心满眼盯着朝堂之上。相较而言,各府的福晋们可比自己的丈夫就要清闲多了。
各府大福晋甚至许多侧福晋都有自己的嫁妆和奴仆,满人不喜欢做工不喜欢经商,可是对于赚钱的方法谁也不想往外面推。于是多尔衮前脚圈地分给各府,福晋们后脚就扶持了大掌柜和庄头负责建立作坊、工厂以及耕种。
百姓们虽然失去了房子和土地,却迅速找到了养家糊口的生计。生存问题解决了,可是占房夺地的恨意却没有这么快平息。满人这么多,恨谁好,自然是出政策的多尔衮。
而对于各府邸来说,作坊和庄子招人还要去流民中寻找,倒不如一开始将地连同百姓分到各府呢。于是连受益的满清贵族也没有太过感谢多尔衮。
多尔衮连续做了几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被弄得焦头烂额,对于朝堂的掌控也没有那么厉害了。郑亲王、安亲王等亲王与许多新贵的崛起更是与多尔衮形成了一个奇异的平衡。
多尔衮也怀疑过除了豪格之外,还有人在暗中对付自己。可是剃发令是两宫太后下令取消的,就是各位福晋开的手工作坊,三成利都是流到宫里的。
知道方子和工匠都是贵太妃提供的,多尔衮也怀疑过贵太妃。可是贵太妃哪有那个脑子,只怕她背后还有他人。想到两件事都有两宫太后的身影,多尔衮难免会多想一些。
从感情说,多尔衮最怀疑的是孝端太后和太贵妃,然而理智却告诉他,布木泰才是最可疑的。自入关之后,他身为摄政王出入后宫自由,皇太后却每每令人在场,生怕瓜田李下,两人能够私下见面说话的机会反而少了。
可是多尔衮的怀疑还没有说出口,皇太后又是柔情蜜意的劝慰。多尔衮素来行事果断,唯有面对皇太后却不免儿女情长。
朝堂之上的事情诡谲多变,多尔衮每日忙于政事,调查的事情却一直没有结果。他甚至一度怀疑这个敌人是自己臆测出来的。
时光如苒,很快满清入关已经到了第七年。小皇帝也已经十三岁,可以准备立后亲政了。这是大清入关后的第一次选秀自然是重而慎之。
孝端皇太后在顺治六年已经过世,如今宫中做主的只余下圣母皇太后布木泰。皇太后早已经为小皇帝择取了自己的侄女博尔济吉特氏为皇后,选秀选的主要就是妃嫔。
然而小皇帝却不喜欢这位科尔沁的公主,为此还与皇太后有了嫌隙。实际上,小皇帝与皇太后不和在宫中早就不是秘密。
起初是因为小皇帝见到摄政王出入皇太后寝宫,又听到关于太后和摄政王的流言。随着小皇帝渐渐长大,则开始反抗多尔衮和皇太后的管教。
若说小皇帝为什么讨厌娶科尔沁的公主,源头就在皇太后身上。初时是因为这个未来皇后是太后塞给他的,见面后博尔济吉特氏的刁蛮更是让小皇帝觉得无法忍受。
小皇帝喜欢似水柔情的美人,偏偏皇太后给他取个大辣椒,小皇帝能欢喜才怪呢!
母亲从来是少有能够拧过孩子的,哪怕是皇太后也没什么不同。就算皇后是她的亲侄女,太后心中最重要的还是她不听话的皇帝儿子。
这次选秀,太后便是想要为皇帝择选几位知书达理的妃嫔,既能够对皇帝劝导一二,也希望趁机缓和一下母子间的关系。
在孝端皇太后过世之前,两宫就免了几位老太妃的请安。几个儿子成年的太妃更是跟着儿子搬到了宫外去。不过每逢初一十五,各位老太妃也会来皇太后面前刷刷熟脸,希望给子孙讨个恩典。
石慧住在宫里,倒是不拘于初一十五,不过无事也不会轻易去见皇太后。说到底,两人虽然没有什么深仇大恨,也绝不是什么好姐妹。
昨夜皇帝和皇后又半夜闹了起来,皇太后灭火,半宿没有睡好,精神都有些萎靡了:“太妃这个时候,怎么有空过来?”
“自博果尔进学,我就成了闲人,哪有空不空的。看样子今日倒是来的不巧,惊扰了太后休息。”
“人老了,觉少,白日里却犯困。”哪怕知道这宫里没有秘密,皇太后还是希望太妃并不知道昨晚的事情。
“娘娘正是春秋鼎盛,哪有老。若说老,论年龄,倒是我还长几岁。”石慧轻描淡写道。
“太妃今日来可有什么事?”
“倒也不是什么大事,只是受人之托,来递给话罢了。”石慧淡笑道,“鄂硕府的福晋想要求个恩典,免了他们家格格乌云珠的选秀。”
“胡闹,选秀是老祖宗定下的规矩,选秀前,各府的女孩子是不许擅自嫁娶的。鄂硕难道连这个都不知道了吗?”皇太后想要责问石慧,又想着太妃这些年安分守己,若是为了这点小事责问,只怕惹人非议,才按捺住了。
“这不想选秀,求个恩典的事情之前也并非没有。”石慧道,“说来鄂硕也是无奈,他们家格格喜欢汉人的文化,与安郡王岳乐算是同门师兄们了,素来是关系亲密。这鄂硕也是担心其中有什么,将女儿送进宫选秀反而不美。故而想求个恩典,允了自己婚嫁,想将女儿嫁给安郡王做侧福晋。”
鄂硕想要将女儿嫁个安郡王是真的,石慧不过是故意将话说得暧昧几分。她是不想有任何意外发生,乌云珠不进宫选秀,自然就不担心博果尔会看上乌云珠了。
说起来就算乌云珠参加选秀,石慧也很怀疑博果尔到底会不会真的喜欢上他。毕竟博果尔今年才九岁,每日想的最多也不过是不想读那么多书,多跑两圈马。
说来也是奇怪,博果尔自幼,石慧给他启蒙就算汉语,读的是汉家的书,然而他偏偏更喜欢舞刀弄枪,还从小就志向宏远的想要做大将军王。
不过以皇太后的多疑,只怕不会放心博果尔去做什么将军。石慧少不得要费些心思谋划,让这傻小子如愿以偿。
“鄂硕可是董鄂氏?”突然一道正在变声期的粗嘎男声插了进来。
石慧回头却见一个半大的少年站不远处,正是小皇帝顺治,惊讶之余,忙起身行礼。
“太妃快快免礼!”对于石慧这位太妃,皇帝倒是比对他娘客气几分。
小皇帝对石慧素来恭敬,甚至私底下对博果尔说过羡慕的话。想着太贵妃对博果尔弟弟的“千依百顺”(博果尔:额娘揍我的糗事是万万不能换皇帝哥哥知道的。),自己的母亲却总是强迫自己做不愿意的事情,小皇帝就一腔怨气。
“皇上这会儿怎么有空过来?”每次看到儿子对太贵妃恭敬的样子,皇太后就止不住自己的怒气。
但凡儿子对她有对太妃这边和颜悦色,她就算是折寿也甘愿的。
皇帝微微抿了抿嘴,没有回答皇太后的问话,反而对石慧笑道:“太妃刚才是说董鄂?鄂硕要将女儿乌云珠许配给岳乐做侧福晋?”
“正是如此,董鄂家与安郡王府都已经有了默契,只要皇太后舍得,安郡王就要下聘了。”
“岳乐素来得朕心意,只是他与自己师妹两情相悦却不来求,实在不够意思。”
“想来安郡王是因为主持选秀的是皇太后和皇后,而非皇上吧!”石慧抿嘴笑道,“我也不过是为两府递给口信,这是否成全还要看皇太后的意思。”
皇帝一听此言,却有些被刺激了,干脆道:“无妨,这件事朕准了。朕不仅准了,还要为岳乐赐婚表示恩宠。”
小皇帝一面说,还一面去看皇太后的神情。
“那我就代他们先谢过皇上了!”石慧笑道,“不过,我听说鄂硕家的格格,那可是个水一般的美人,以后皇上可千万不要后悔将美人赐给了安郡王才好。”
小皇帝闻言大笑起来。
皇太后心中极为不悦,只是到底不想为了一个待选的秀女和皇上再有什么矛盾。只能当做没看见,放任皇帝做主了。
第186章 清宫奇缘(四)
知道皇太后不喜欢待选秀女自行婚嫁,福临心中便越发想要凑成这桩婚事。他自己的婚事不能自主,倒是愿意成全了安郡王,又或者与皇太后对着干依旧成为皇帝下意识的行为。
紫禁城是个奇怪的地方,无数人想要进入这里。可是当他们挤进来的时候,却会发现,失去的比得到的更多。父子不似父子,母子不似母子,兄弟不似兄弟而更像与生俱来的仇人。
皇太后是个厉害的女人,否则也不会在豪格和多尔衮眼下,将年幼的儿子推上皇帝的宝座。她是个成功的太后,却是个失败的母亲。她的女儿被作为政治筹码送出去联姻,而唯一的儿子却热衷于反抗她。
带着一种炫耀的心思,福临迫不及待地写下了赐婚的诏书。诏书顺利发出去的时候,他心中有一种难言的兴奋,太后没有阻止此事又让他隐隐有些遗憾和失落。
如今朝政都掌握在摄政王、皇太后还有郑亲王等人手中,他这个天子就仿佛一个摆设一般。这让小皇帝觉得压抑,不被尊重,尤其是被太后逼着宠幸皇后更是让他痛苦不堪。
与皇太后和喜欢对他指手画脚的臣子对着干是唯一让他觉得自在快乐的事情。
“朕今天高兴!吴良辅,你去将襄贝勒传来。”
“喳~”吴良辅是福临身边的大太监,素日最听福临的话。
襄贝勒就是博果尔,博果尔因为没有成年还与太贵妃住在宫里。不过博果尔的府邸却是满人入关的时候,贵太妃就已经为他选好。只待皇帝同意或是博果尔成年就会出宫开府。
听闻皇帝要见他,博果尔很快就丢下功课跑来了:“皇兄!”
“博果尔,快快免礼!”
“谢皇兄,皇兄今日怎么有空寻臣弟说话?”
福临带着几分兴奋道,“博果尔,今天朕给安郡王赐婚了。朕的圣旨发下去了!”
博果尔完全没有意识到真正让福临兴奋的原因,脸上闪过一丝茫然:“皇兄,选秀不是下个月吗?你怎么这么快给岳乐赐婚?”
在旗的姑娘都是待选的秀女,不过是大选小选之分,八旗的姑娘是不允许自主婚假的。选秀先充实后宫,其次才是为亲信大臣赐婚,选秀其实为了让皇帝可以更好的控制八旗。
“今日,朕给皇太后请安,碰到太妃娘娘帮董鄂府递话免了他家姑娘选秀的事情。原来他家姑娘是岳乐的师妹,岳乐是朕的好朋友,那董鄂氏既然与岳乐两情相悦,朕自该成全。”福临高兴道。
皇帝喜爱汉学,然而他身边除了多尔衮和皇太后给他选的汉人老师,根本没有其他人可以交流汉学。他身边伺候的相处的不是满人就是皇后这样连汉语都不会说的蒙古人。
皇帝身边的同龄人不多,安郡王相较于他身边的那些亲王大臣已经算是年轻的了。更难得是安郡王和皇帝一样喜欢汉学,还去学汉人的书画。于是,两人一见如故,平日里皇帝很喜欢与安郡王一处,把安郡王作为最好的朋友。
只是安郡王到底是外臣,加上摄政王和皇太后不太喜欢安郡王,皇帝也不能日日召见安郡王。好在宫里还有一个“喜欢”汉学的弟弟博果尔。
博果尔虽然比他小四岁,但他许多兄弟中,最让他喜欢的就是博果尔了。博果尔说是不爱读书,实际上所受却是汉家教育,汉语说的比满语和蒙语都好。
皇太后和摄政王自然不会担心博果尔的教育问题,博果尔的老师都是太妃娘娘一手安排的。除了一个教摔跤的蒙古师父,一个教骑术的满人师父,博果尔余下老师都是太妃不知道哪里寻来的汉人读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