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傅宠妻日常——九月轻歌
时间:2020-04-06 09:00:50

  孟观潮淡淡的说场面话:“改日当面答谢王妃。”
  “不用。”靖王说,“我听说,漕帮的人先后送过你三块怀表了,能不能给我一个?”
  孟观潮哈哈一笑,“你脸皮是越来越厚了。有一边送礼一边要回礼的么?”
  “就这样儿。”靖王道,“你就说,给不给?”
  笑意到了孟观潮眼里,转头吩咐谨言,“把库房里存着的那块儿怀表取来。”
  谨言称是而去。
  孟观潮看着靖王,很不着调地道:“还想要什么?就当提前给你压岁钱了。”
  靖王不以为意,真就想了想,“眼下想不起来,想到了再来跟你要。”
  “行啊。”
  在庙堂上,两男子你来我往地算计,从不手软,可这样坐在一起,也能扯上大半晌闲篇儿。
  靖王了解孟观潮,正如孟观潮了解他。
  细细地品过密云龙,孟观潮唤人传膳。
  推杯换盏期间,靖王才说起正事:“你整治老大老二的事情,是真想让我打下手,还是又给我挖了个坑?”
  孟观潮笑道:“只是让你帮把手。”
  “当真?”靖王认真地道。
  “废话。”孟观潮牵了牵唇,“我要是想收拾你,不让你回来不就结了?”
  靖王想了想,“也是。”默默地自斟自饮了两杯酒,他问,“老四,有时候,你会不会觉得,这日子简直不是人过的?忒累了些。”
  “有过么?”孟观潮思忖着,“有没有的,有什么用?又没回头路。”
  “对。又没可能重来。”靖王微笑着说,“若重来,年少时我就把你琢磨透,做事不踩你的线。那样的话,到如今,我不论是什么样子,不至于有你这么一个瘟神。”
  孟观潮一乐,“如今也不晚。你以德服人的话,谁能动你?”
  “以德服人?让我做好人?”靖王指了指自己的鼻尖,“我自己都不信。”
  孟观潮大笑,“你人不坏,我知道。”
  靖王对他端杯,“走一步看一步吧,你要是一直这么彪悍,我还真就得学着做好人了。”
  孟观潮笑着和他碰杯,将杯中酒一饮而尽。
  靖王盘桓到亥时才道辞离开,回到王府,直奔内宅正房,到门口被古嬷嬷拦下:“太医来过了,说王妃染了风寒,王爷不宜……”
  靖王径自绕过她,撩帘进门,直接去了寝室。
  靖王妃阖着眼睑,额头敷着帕子,面颊泛着病态的潮红。
  靖王举止轻缓地坐到床畔,握住她的手,柔声唤:“颖逸。”
  靖王妃睫毛轻轻一颤,继而睁开眼睛,对他绽出笑靥,“王爷怎么来了?我染了风寒,会过病气给你的。”
  靖王听了,反倒在她身侧躺下,把她连同锦被拥入怀里,“别絮叨这些。午间我就知道了。”
  “……你啊。”靖王妃拿他没辙,岔开话题,“和老四一起用的饭?”
  “嗯。对了,”靖王取出带回来的怀表,送到她手里,“你之前那块不是掉湖里了么?我又给你从老四那儿寻来一块。漕帮的人送他的,他用不着,一直存在库房。有这东西,家里家外的,看时间方便些。”不管什么物件儿,用惯了,没了,就会不习惯。他是知道的。
  靖王妃仔细看了看,笑起来,“你可真是的。这怀表价值不菲,我送给太夫人、四夫人的那些东西相加,都没它珍贵。”
  “所以,它被安置在库房,是暴殄天物。我这是物尽其用。”
  “歪理。”靖王妃斜睇他一眼,“罢了,我再选一两样拿得出手的物件儿,改日送给老四。”
  “是该这么着。”靖王抬手摸了摸她额头上的帕子,见有些温热了,便起身,给她换了一条,问她,“怎么就染了风寒?”
  “想看看梅花,便去园子里转了转。”
  “主要也是近日车马劳顿,累着你了。”靖王道,“回头我们去拜访宁夫人,请她给你把把脉。”
  靖王妃瞧着他,目光柔柔的,亦是哀哀的。
  .
  孟观潮回到房里,和徐幼微说起岳父的打算。
  徐幼微暗暗透了一口气,“这样也好。”
  “他们真是一点儿耐力也无,多等一段时间的定力也无。”孟观潮对此自然是喜闻乐见,但是,先前的打算落空,或多或少有些别扭。
  “那根本是个烂摊子,但凡有一点儿法子,爹爹也不会做这种决定。”徐幼微宽慰他,“娘和你是什么心思,我们都明白。到底是长痛不如短痛,比之其后多年着急上火,我情愿眼下一拍两散。都轻松。”
  “你们能看开,我自然也愿意清闲些。”
  因为没法子跟他说起对娘家千丝万缕的计较、心绪,徐幼微就无意多谈这个话题,说起长房的事:“今日大嫂见了我两回,说的都是处置她儿子儿媳的事,要跟你借人手。怎样了?”
  孟观潮失笑,“只是这样?”
  “……那还能是怎样?”徐幼微没来由地有些心虚。与大夫人前后两次私下里相见,她是故意含糊其辞。
  “要收网了,我会让网里的鱼离开耳目的监视?”
  “那你……”
  孟观潮用力搂了搂她,“不难揣测。你这份儿心,却太难得。料理的方式,也很得当。若不出我所料,今日的事,形同于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不然,岳父应该不会铁了心离开徐家。”
  是,也不是。那是最后一根稻草,但压倒的,不止是父母,还有她。
  只有静好甜蜜是再多也不嫌多,而怨怼、怒其不争,积攒到一定程度,便会爆发,伤人,伤己,或伤人伤己。
  “你这个人,好没意思。”徐幼微故意道,“担心你生闲气,才要瞒着你。”
  他轻轻地笑,“你这不是瞒得挺好的?”
  徐幼微啼笑皆非,又问:“那么,孟文晖那边——”
  “他怎么肯伴着青灯古佛,一定要出幺蛾子。而我若借人手给大嫂,老大就又要生事,犯不上。等着吧,等文晖闯出更大的祸事,再把他收拾服帖。”
  “你心里有数就好。”徐幼微放下心来。
  .
  第二日起,徐家结结实实地闹腾了几日。
  老太爷、老夫人权衡轻重之后,不肯让徐如山如愿。
  徐如山无所谓,说那就还是我当家,你们的衣食住行、迎来送往,都由我决定,你们要明白,我都是为你们好。
  如此,没过两日,老夫妻与二房便觉得过的日子形同坐牢,憋屈极了。几个人聚在一起商议,痛定思痛之后,徐二老爷道:
  “我看,就遂了大哥的心思吧。眼下这情形,委实不成样子。旁人也罢了,可我家老二还需安心读书,以图来日考个功名。大哥要是铁了心,长年累月如此,岂不是要耽搁了他的前程?他便是年少,也不难察觉到长辈不合。”
  徐二夫人频频点头,“正是这个理,如今我们能指望的,也只有林哥儿了。”
  老太爷沉思半晌,黯然点头,“我也是这样想的。那就让长房另立门户去吧。”
  老夫人恨声道:“开祠堂,把那对儿不孝的东西逐出去!”
  二夫人频频点头,以示赞同。
  老太爷和二老爷却都没好气地瞪了发妻一眼。
  婆媳两个一头雾水。
  “妇人之见。”老太爷皱眉道,“如今他是官,我们却已闲在家中,如此,便要体体面面地把他送出徐家。
  “不论以往谁对谁错,分道扬镳之际,都要把事情办得光明正大、体体面面的。
  “他应得的产业,分文不少地给他。
  “凡事都要把眼光放远些。
  “太傅是否一世荣华,多说十年便见分晓。他倒台了,我们今日与长房撇清关系,就是明智之举;他若仍如今日,我们在今日也没亏待长房,到时遇到难处去找他们,他们总不会置之不理。”
  其余几人听了,沉默不语。
  事情就这样定下来。
  老太爷召集了宗族的人,说了些莫须有的理由,让徐如山搬离徐府、另立门户。随后,又请了几个年长的人帮着划分了家产。
  却是没想到,徐如山压根儿就没想过分家产,说只要带走长房的私产即可,且说到做到,请人查看过要带走的箱笼里的物件儿,当日便搬离了徐府。
  孟观潮时时跟进徐府的事,当日软硬兼施一番,让岳父岳母住进了自己的一所私宅。
  宅子占地面积比先前的徐府要广,景致怡人,屋宇间有着只可意会的世家底蕴。夫妻二人询问之后才知晓,这宅子是一位前朝名儒的故居。
  “我置办宅子,通常是一时兴起,大多数都闲置着,一年也不见得住一半日。”孟观潮笑说,“就住这儿吧。主要是离孟府近,只隔着三条街。我跟小五回来蹭饭,更方便。这也是家母的意思。这儿要是不合心意,就去什刹海那边。”
  徐如山夫妇听他如此说,便知心诚,亦无可婉拒,也就从善如流。
  安顿好了,夫妻两个命回事处派发请帖给亲朋好友,休沐日举办宴请——换了居处,总要郑重告知常来常往的门第,免得以后还把帖子送到徐老太爷那里。
  太夫人、徐幼微、孟观潮和原家众人相继而至,而一些时时留意太傅、五军大都督动向的门第,更是不请自来。
  徐老太爷、老夫人、二房夫妻两个听说之后,气得恨不得破口大骂:他徐如山,说好听些,是自立门户,说难听些,是被逐出宗族了,这还没过一两日,就好意思举办宴请?他还有理了不成?
  可就算再气,那也已是他们再也管不着的人。
  老太爷、老夫人憋在心里的那口气终于化作切实的病痛。躺在床上,面对的又是一件堵心的事儿:没了徐如山这个支撑门面的户部左侍郎,他们连太医都不能请,只能找相熟的大夫看病。
  徐如山夫妇并不知晓他们这些事,晚间宾主尽欢、曲终人散之后,夫妻两个一面喝茶一面说话。
  徐夫人耿耿于怀的,还是子嗣的事:“以后,怎么办才好?老夫老妻了,你就跟我交个底吧。要不要物色个良家闺秀……”
  “怎么又想那些不着边际的事情了?”徐如山一个冷眼递过去,“等我们年纪再大一些,你实在觉得孤单的话,寻个有缘的男孩子养在膝下便是了。就像观潮说的,谁家的孩子,带在身边还不是一样?”
  “我这不也是拿不准你的心思么?”这种情形下,丈夫恼自己,徐夫人只觉心安。
  “我倒是一向不在乎什么传承香火的事儿。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真正的意思,又不是没儿子就是不孝。”徐如山神色有些落寞,“你看我这半生,时时处处秉承着个孝字,却不知是愚孝,如此,有了男丁到膝下,也不见得能教导成材。依我看,我们就清净自在地过日子,对观潮、幼微好一些,帮观潮当儿子心疼着,就什么都有了。”
  徐夫人思忖片刻,“倒也是这么回事。”
  认真说起来,丈夫没做错过什么事,也没做对过什么事,她亦如此。
  丈夫助纣为虐,她的责任也不小。
  到如今才清醒过来。
  晚了。
  不,不晚。有两个女儿、两个女婿,往后,还会有外孙、外孙女。
  前路,自有如意光景可期。
  .
  原本,徐如山另立门户的事,定会成为帝京锦绣圈中茶余饭后的谈资,但是,他一向是运气好的人,这关头,孟府兄弟两个的矛盾,在庙堂上清晰地呈现:
  几名官员持续弹劾太傅长兄治家不严、教子无方,且有收受贿赂嫌疑;
  两广地区官员闻讯,其中几个跳出来,上折子为太傅长兄鸣不平,弹劾孟观潮目无尊长,自幼便与手足不睦、明争暗斗,更不乏对兄长拳脚相向的情形。是以,那些弹劾太傅长兄的人,必是太傅授意。
  ——太傅后院儿起火了,这样的热闹,不论心里相信谁、质疑谁,都会兴致盎然地观望后续。
  除了皇帝。
  皇帝要头疼死了。
  他是觉得,名门望族的情形,与皇室相仿,平日里,自然要以和为贵。
  不同的是,皇室之中,关乎立储的事,难以避免争斗引发的腥风血雨。
  可名门望族不用吧?尤其孟府那样的门第,想要什么,商量着来,他这皇帝还能不给么?
  不应该发生的事,却发生了,甚至于,手足争斗演变成了官员的争斗。
  太反常了。反常即为妖。
  这样说来,太傅与兄长不合,是不是由来已久?
  皇帝满腹疑问,却都压着、忍着,不问孟观潮。
  他是清楚,四叔从不肯谈及家事,愿意说起的,只有太夫人或四婶婶,但也只是三言两语打发他。
  那就问别人。
  如今,下午他习武的时候,大多数都是金吾卫几名头领陪着,四叔只是每隔三五日抽出半日,给予指点、布置功课。
  这天,他寻到了与林筱风单独说话的机会,问道:“太傅与上头上个兄长的纠葛,你知道多少?”
  林筱风不敢说自己已经门儿清,委婉地道:“微臣仔细查查,尽快给皇上答复可好?”
  皇帝伸出两根手指,“两日。”
  “微臣尽力而为。”
  于是,两日后,皇帝知道了孟府四兄弟发毒誓不分家的事;知道了孟观潮九岁那年就与长兄动手,二人都险些杀死对方;知道了在老国公爷病故之前,手足相残是家常便饭。
  皇帝听了,脊背一阵阵发凉。
  九岁……九岁的四叔,便开始与孟大老爷拼命了。今年,他九岁。他有四叔护着,谁也不敢惹他。而若没有四叔,只那个自尽的宁王,怕都要寻机害死他。
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