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之农门长女——金波滟滟
时间:2020-05-23 10:07:42

  没多久,鲁盼儿又接到跃进的信,他通过了提干的审批,但是决定放弃,准备参加高考进入军校学习。空军的首长们对他的想法很支持,并鼓励他成为空军大队里第一个考上军校的战士。现在他正在努力复习,至于报考的学校,就是空军的飞行员大学。
  飞行员,天之骄子,正是鲁跃进的梦想。
  鲁盼儿真心希望能早日看到他驾驶飞机,翱翔于蓝天白云之间。
 
 
第133章 一说就通
  五个月的时间, 说长也长,说短也短, 不知怎么就过去了。
  杨瑾在七月二十日放假,买了当天的车票,二十一日到襄平县。
  一大早丰收丰美就骑了自行车去了襄平火车站,快到中午时,三个人进了家门,杨瑾先感慨了一句,“炖鸡的味道真香呀!”
  “你鼻子还真灵呢。”鲁盼儿笑着望向丈夫,他变了, 整个人似乎都散发着光华一般,温文儒雅, 气质出众;可是他也没变,眉眼还是过去的眉眼, 神情还是过去的神情,就连身上穿的还是自己为他做的的确良衬衫。
  “当然了,在北京一直想着家里的味道。”杨瑾笑着将两个大手提包提到屋里,扶着妻子坐下, “快生了, 你多歇歇。”又蹲下身笑着问一直怯生生望着自己的儿子, “不认识爸爸了?”
  梓恒马上拿了一把椅子放在相框前, 飞快地爬上去, 指点着相框里面的照片,一个不差地点出了照片上所有的爸爸, “这个是爸爸,这个也是爸爸,还有这个……”
  鲁盼儿担心儿子忘记爸爸,时常指着相框里的照片给他讲爸爸的事,不由得笑了,“梓恒,那些都是爸爸的照片,现在这个才是真正的爸爸呢——你不是想爸爸吗?让爸爸抱抱。”
  梓恒看看眼前的人,再看看照片里的爸爸,终于认出了,“爸爸!”扑了上去。
  父子亲情缘于血脉,认出爸爸的梓恒很快就粘在爸爸身上,“爸爸,你放假回家了?”
  “对呀,爸爸放假回家了。”
  鲁盼儿就笑着说:“先吃饭吧。”盛夏时节,农村瓜菜最为丰富,鲁盼儿炖了鸡肉,烧了鱼,炒了鹅蛋,又做了许多青菜,煮了大米饭,一盘盘地早摆在厨房灶台上,这时端到屋子里摆满了桌子。
  杨瑾坐在桌前端起碗,“家里的饭真好吃!”
  一个鸡腿夹了过来,鲁盼儿笑着,“你瘦了,多吃点补补。”
  “瘦了吗?”杨瑾没觉得,“学校食堂还不错,每人三十五斤粮食,菜价也不贵,只是没有你做的菜好吃。”说着把将鸡腿上的肉拆下来分给梓恒和鲁盼儿。
  “姐夫是瘦了。”丰美也说,赶紧把另一只鸡腿夹了过去,“姐夫吃。”
  “还是你和丰收一人一半儿,你们正长身体呢。”杨瑾又替他们分了鸡腿,笑着说:“你们俩也都长了许多,在火车站猛地一看竟像大人了。”
  双胞胎最喜欢听别人说他们长大了,很是兴奋,“再开学我们就是高中生了!”
  “还没来得及写信告诉你,”鲁盼儿笑着说:“公社中学改成三年制,丰收丰美这一届根据成绩分成了两批,成绩最好十名学生直接升高中,其余的留在初中读初三——他们俩儿分别是第一名和第三名,直接升入襄平高中。”
  “太好了!老师奖励你们!”
  “你现在已经不是老师了,”鲁盼儿笑,“你也是学生呢!”
  “在北京早适应自己的学生身份,一回到红旗九队就立即忘记了。”杨瑾也笑,“没关系,就算不是老师,姐夫也奖励你们。”
  于是吃了饭,杨瑾打开手提包,拿出三个长方形盒子,分了两个给丰收和丰美,“这是奖励——最新的塑料海绵文具盒。”
  如果不是杨瑾说了,就连鲁盼儿也没有认出这是文具盒。她上学的时候,用的还是自家做的木头文具盒,看到同学的铁皮文具盒还特别羡慕呢。丰收丰美上初中时,她就给双胞胎每人买了一个漂亮的铁皮文具盒,没想到北京居然有更新更好看的文具盒。
  她拿起一只细看,盒子是塑料皮的,印着哪吒闹海的图案,摸起来软软的,应该就是海绵了,文具盒的一侧有一块亮闪闪的铁片,“是在这里打开吗?”
  “对,”杨瑾笑着说:“这是磁铁。”
  打开塑料海绵文具盒,里面又有两层:上层是一层可以活动的塑料板,几个并排的塑料环里都卡着带橡皮头的铅笔;掀开上层的塑料板,下面分成几格,最里面最长最窄的放着格尺,最宽的格子里放着两只钢笔,而最小的两个方格里一个是橡皮,另一个是一样圆圆的小东西。
  丰美眼尖,抢先将那圆圆的小东西拿到手里,“这是干什么用呀?”
  “这是卷笔刀。”杨瑾说着,从塑料环里抽出一只铅笔,放进卷笔刀中,轻轻转动,木屑便飘落下来,原来卷笔刀上面用螺丝固定了一个刀片,笔从里面转过,笔杆正触在刀片上,将上面的木头一层层地削了下来,再拿出笔,已经削好了,非常完美的圆锥形,表面特别整齐光滑,“是不是很快,很方便?”
  “哇!太快了!而且削得太好了!”
  鲁盼儿一向很会削铅笔,也不由得不服输,“我也削不出这样的笔。”
  “这东西虽然小,可却是机械,人手怎么比得了呢?”杨瑾又给了梓恒一只,“将来你也要像小舅和小姨一样努力学习。”
  除了文具盒,他还带回来许多茯苓夹饼、果脯、牛奶糖、巧克力等吃食,“大家每样都尝尝,可是不能一次吃太多,都很甜的……”
  家里人正说着话,外面传来了说话声,“杨老师回来了,午饭吃了吗?。”红旗九队的社员们估计着杨家吃了午饭便过来看看。
  “早吃过了。”鲁盼儿隔着门窗笑着让道:“赶紧进屋,尝尝杨老师从北京带来的特产。”说着捧了些吃食摆在客厅里。
  大家尝尝北京特产,又都好奇地问:“燕京大学是什么样的呀?”
  “杨老师学问那么高了,还用学习吗?”
  杨瑾便想起来了,“我去北京时带着相机,照了些照片,正好拿出来给大家看看。”说着从包里拿出几十张照片,先递给了鲁盼儿。
  原来这些照片是他暑假前不久照的,鲁盼儿也没有看过,她分给大家,自己也跟着一同欣赏,燕京大学的校门、小湖、图书馆……还真美呢。
  大家就都笑着说:“无怪都要上大学,这大学里像画一样好看呢。”
  “学校的景色不错,但更重要的是有许许多多的着名学者教授,他们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杨瑾笑着说:“我在大学里就是什么也不懂的学生,就像红旗九队的小学生一样坐在教室里听课学习。”
  “能教杨老师的教授,该有多大的学问啊!”
  聊了半晌,小春婶儿就说:“杨老师才回家,一定很累了,让他歇一会儿吧,我们也该走了。”
  “正是呢。”大家答应着站起身走了。
  小春婶儿落后一步,“丰收丰美,这时候太阳已经下山了,你们带着梓恒到水渠边上玩儿,那儿最凉快。”
  丰收丰美知道大人有事儿要说,就带着梓恒出门了。
  “本来应该等杨老师歇几天再谈的,可是计划生育的要求特别严,时间也抓得紧,我就现在说了吧——国家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提倡一对夫妻只生一个孩儿,农村户口的夫妻如果第一个是女儿,可以再生一个。杨老师和鲁老师已经有了梓恒,按说不应该再生了。可是肚子里的孩子已经九个月了,自然不能不要,我就与公社干事们商量,鲁老师生过这胎不再要孩子了,立即做节育手术,他们也同意了,现在还要杨老师同意才行。”
  杨瑾在北京,自然知道计划生育政策,眼下见小春婶儿已经替他们争取到了最好的结果,十分感谢,“多亏小春婶儿帮忙找公社干部商量,为我们争取了最好的结果。做节育手术我们同意,只是鲁老师生了孩子身体弱,还是我去做吧。”
  “我就知道你们夫妻俩儿一说就通,不像别人思想封建,要反复做工作!”最近落实计划生育政策,小春婶儿身上的压力特别大,她既要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也不想像有的生产队长直接动手抓人做节育手术,鲁老师和杨老师这样通情达理正是她最欢迎的。
  “还在学习计划生育政策时,公社干事就讲男的做节育手术比女的做容易,副作用也小,可我回生产队一宣传,还是没有几个男的去做,反而都是女的做,还是杨老师懂道理、心疼媳妇儿!”回头生产队开会,我还是得动员男的结扎!”小春婶儿完成了工作便风风火火地走了。
  鲁盼儿就说杨瑾,“你怎么不与我商量一下就答应了?毕竟是手术,万一有副作用影响你上学呢?还是我做吧。”
  “不会影响的,是很小的手术。”杨瑾将手搭在鲁盼儿的肩上,又一次认真打量着她,这一次怀孕她面容没有变,皮肤依旧白皙,连颗雀斑也没生,两只眼睛依旧黑亮亮的,“一直以来,你为我做的太多了。”
  “没有什么呀……”鲁盼儿对上的他的眼睛,便轻轻笑了,“都是你在照顾我。”
  杨瑾的目光闪了闪,多了点水光,“把你的燕京大学录取通知书拿出来给我看看吧。”
 
 
第134章 天天闯祸
  鲁盼儿大吃一惊, “你怎么知道的?”
  “就在高考那几天,我帮老师到外语系取一份论文翻译, 外语系的老师们正在谈论去年的高考,说到有一名考生英语成绩特别出色,其余成绩略差,不过距北大的分数线只差了两分,系里犹豫再三找到了校长,最后特别批准发了录取通知书,可是最后那名学生却没有来报道。”杨瑾一直努力抑制着自己的情绪,可是到了此时, 还忍不住提高了声音,“我当时就猜到一定是你!请老师们帮忙查去年的材料, 果然不错!”
  “你生气了?”鲁盼儿小心地问。
  “生气的时候早过了,”其实杨瑾当时确定了消息后有如五雷轰顶一般, 居然在未名湖畔呆坐了一整天,“你不想打掉孩子,所以只能放弃入学,为了不让我愧疚, 也免得我一时冲动放弃入学, 就又瞒了下来。”
  男儿有泪不轻弹, 但是真正伤感的时候却免不了, “你为我牺牲太多了!”
  鲁盼儿拉着他的手放在自己的肚子上, “我怎么也不能放弃她,现在她已经长大了……。”
  杨瑾曾去学校询问, 鲁盼儿这样的情况能重新办理入学,结果却被拒绝了。当时没有及时办理入学,就不可能再有机会了,一位女老师还善意地提醒他,学习是非常艰苦和占用时间的,带着两个幼小孩子的妈妈不大可能完成学业。
  鲁盼儿错过的不只是上大学,还有到公社中学和襄平高中任教的机会。当初两个学校都特别缺英语老师,想调她过去,甚至还允诺可以送她进修,将来有转正机会,可现在全都不可能了。
  甚至,因为怀孕,今年暑假民办老师的培训,她也没能参加,这对她的工作都会有不好的影响。
  妻子为自己,为孩子,为家庭付出之多,远远超出自己的认识。
  “鲁盼儿,你真优秀,比我想的还要优秀得多!”杨瑾当初差一点离开校园回到红旗九队,最后的关头还是停下了,现在他理智地说:“你能考上燕京大学已经证明了自己的实力,就是不能上大学也没什么,就是北大的教授也有不是科班出身的。”
  “现在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我们不会再生孩子了,等肚子里的孩子长大些,我毕业参加工作照顾孩子,你再参加高考。”
  鲁盼儿在心里算了算,“那样,我就会与丰收丰美一起参加高考了。”
  “与丰收丰美一起高考又有什么?我们班里最大的老大哥今年三十五了,最小的小学妹今年才十七周岁。三四年后,你也不过与我现在一样的年纪。”
  鲁盼儿迟疑了一下,她亲身经历了去年的高考,也考出了不错的成绩,但她也认识到今年的高考与上一次又不一样了。
  过去,学校也好,家长也好,学生也好,都不看重学习,他们只草草复习了一个月就上了考场。可现在形势已经变了,不必说高中,就是小学和初中都加强了学习,鲁盼儿在小学任教,又眼见着丰收丰美在初中的学习情况,她可以确定,今年高考大家会比去年准备得更充分,也更难考上,而明年、后年,竞争还会更激烈。
  但是,难归难,她并不怕,“那好,我们就说定了。”
  杨瑾自然是懂得这里面的艰难,“不要再考虑燕京大学,你只要考上一所大学就好。”过去,杨瑾和鲁盼儿把上大学当成梦想,现在还要考虑现实问题,“那样我们就都转成城镇户口,将来才能想办法调到一起。”
  鲁盼儿是农村户口,只能在生产队领口粮,是不可能长期离开红旗九队的。而杨瑾毕业后一定会分配到城市工作,自己不考大学,两人只能分居,“丰收丰美上高中后,我跟他们一起学习。将来你分到哪里,我就考哪里的大学。”
  说起来容易,但其实很难的,“你把好走的路让给了我,只剩下最崎岖的。”杨瑾相信鲁盼儿几年后还能考上大学,但付出一定会比去年大家在一起复习多得多。
  “我就是不让也不行呀,你又不能替我生孩子,”鲁盼儿笑了,满足地摸了摸肚子,“如果不是那时怀了孩子,现在的政策不让生二胎了。”
  杨瑾便也笑了,“我特别想要一个可爱的女儿。”
  “如果女儿当然好,”毕竟还没有生,谁又能知道是男是女呢?鲁盼儿就宣布,“儿子我也一样喜欢。”
  杨瑾就笑,“好像我会不喜欢儿子似的。”只要是自己的孩子,儿子女儿当然都喜欢了。
  说起儿女,两人的神情柔软多了,“不管多难,我们都要想办法在一起。”
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