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魏晋——九州月下
时间:2020-09-06 09:17:58

  铁钱就方便的多了,金属本身就有货币功能,区别只是价值多少而已。
  她以钢为钱,币值未必就比铜钱低了。
  思及此,魏瑾招唤来了自己的玩家们,下达了加大炼铁出钢力度的要求。
  这个对玩家们来说是没有什么问题的,有问题也没关系,毕竟有知网和一大堆想要玩游戏的专业人士做后援呢。
  于是关于炼焦和新增高炉的事情很快就被提上议程,她清点了粮食的库存,思考了一会后,又联系了潞城的其它世家,问他们是否原意以铁器置换粮食。
  回复来的很快,几个世家都很愿意,在这年头,粮与铁是立家之本,粮食还好说,总能种出来,铁器却是麻烦的多,精通炼铁的铁匠极少,且是世家大户的重要财产,他们甚至还隐晦地表示,听说您这边收拢了不少流民,如果你铁价再低点,我们也愿意多给一些粮。
  魏瑾大方地答应了他们。
  坞堡的市场里,铁器已经快饱和了,目前要炼的钢还需要时间,但高炉却是不能停火的,这些日子生产出的次品铁,就暂时让这些高门买单吧,话说,以后他们买单的日子还多着呢。
  这世道所有的坞堡里都有大量的粮食,与其放在他们的地窖和藏兵洞里生霉,不如给自己来建立势力。
  只有自己治下的民众吃得饱了,才能承担更多的劳动和产出。
  有了钱,那些玩家们,才能玩更开心。
  ……
  三个月后,十二月过去,冬日渐渐离去,严寒让并州的烽火也停歇了数月,如今雪水渐融,又有了蠢蠢欲动的趋势。
  白雪覆盖满山,将麦苗深深掩埋,但卫氏的坞堡的周围,却仿佛自成一个世界,依然忙得热火朝天。
  每个村落之间被用碳渣与碎石铺出一条一米宽的小路,一群农人将雪铲到两旁,把路让出来。
  这些村落隔得不远,不少人提着篮子,裹着有些单薄的衣服,匆忙地走到集市上去。
  每半月一次的市是坞主看他们穷困寒冷而开的,已经开了三次,从开始的冷清到如今的繁华,也只用了一两月而已。
  成为集市中心的村子正是静深所建立的村子,如今周围的道路上已经建起十多间铺屋,供坞堡内部商品的贩卖,其它平民家自己做的一些小玩意,就只能蹲在地上摆摊。
  昨日,就是他们得到工钱的日子,在这几次易市后,庶民们已经不如当初那般舍不得用钱了。
  是的,工钱,坞主供在他们吃食后,又给了他们工钱,让他们可以在买卖坞中货物。
  在用了钱后,大家都不再用记工分了,全部都用钱来换吃食用度。
  这是一种只有指头大小的铁钱币,中间是圆孔,中间有看不懂,但非常细小的字,背上是一片山水。它们大小不同,字迹不同,有算一钱,有算五钱,有算十钱。
  随时日头渐渐升起,时间一到,在玩家们的指挥下,一些这些日子生产出来的东西被仆人们推出了坞堡。
  第一把过来的是小独轮的小推车,推车上放置着一卷卷麻布,让人光是看着,就能感觉一点温暖。
  第二个过来的是的铁器,可以砍柴切菜两用的重刀、可以做衣的细针等等。
  第三个是木器,碗勺盆之类的家具,还有很多空置的木头独轮车。
  然后便是一些小的,碳火、糖盐之类的小东西。
  崔涞裹着静深送他的羊皮衣服,蹲在一个小火盆前,支着摊位,守着面前货物。
  那是一框糖粉,他帮静深卖的,他的小妹被征去卖车了,如今玩家们都很钦佩静深的好运——那么多流民里,只有这两兄妹是能识字会算的,能做巨多的杂事。
  很多农人来问过这糖是什么东西,但一问价格是二十个钱一两,又纷纷退走了。
  倒是旁边的卖布的十分火热,很多人都在那买布,没多久就换走了一筐铁钱。
  除了坞内卖东西的,农人们也自发地卖起一些小东西,有买筐、卖鱼、卖炉子、卖绳的,大家不畏严寒,就想把手上铁钱用出去或者多换些钱去买坞里的东西。
  等着他们买的东西差不多了,这才终于有人到崔涞面前,试探性地买了一点糖粉。
  有了开头,后边买的就多了些,五斤糖本身也不多,很快便出得差不多了。
  但最后一点糖粉却是很久没卖掉,终于,有一名汉子在他摊位前徘徊了三四次后,问他一次性买了可不可以便宜点?不然他用炭换也成。
  崔涞本想拒绝,但在看到那汉子手中的炭火后同意了,但有个要求,想去看看他们的大炭炉。
  因为他刚刚才发现,这炭是银霜炭,无烟、耐烧、火温要高出其它炭一大截,就算是他们崔家,也只有家住嫡系等人能用。
  那汉子同意了。
  把铁钱交给了静深,他便让那汉子带他去了处在河边下风口处、靠近谷底的河边碳炉。
  然后,崔涞的三观就被摧毁了。
  用耐火泥建成的大炉像一个长鼎,长有十米,宽有三米,高有一米,一队队农夫佝偻着背,将从漳水上运来的、被洗过的湿煤倒入炉内。
  这样的炉子,远比后山的炼铁炉来得惊人。
  他一时有些恍惚。
  倒了有半米深后,数十名民夫抬来一个正方形的大铁块,铁块上装有七八根麻绳,重重放倒在碎煤上,就是一个深深入的小坑。
  七八人弯下腰,提起绳子,其中最矮小的一人吼起:“架起来呦!”
  众人同时用劲,后腰一挺,将绳向上猛提,铁块被瞬间甩起,又重重落在煤上:“嘿哟!”
  “向前甩呦!”
  “嘿哟!”
  “小心脚呦!”
  “嘿哟!”
  “左边走哦!”
  “嘿哟!”
  ……
  碎煤在巨大的冲击力下被砸平,很快,砸平的煤上又被倒上新的煤层,再经历轮回,快将炉子填满。
  煤层上方被耐火的泥土盖住密封,留出气孔,虞玚细心检查了一番,走炉下方,看着眼前的建筑,眉头皱了皱,才道:“点火。”
  炉下火舌吞吐,他看了一会,走到一边的房间里。
  这算不上房间,更像一个大棚,周围被草糊起来,而其中堆放着大块银灰色的碳,碳上有无数的小空洞,看着非常漂亮,而墙角堆着一堆细小的碎碳,大小只有拳头。
  “这些小块的,给下次拿市上去卖,”虞玚指了指,那些碎碳,“剩下的灰,加上黏土,做成窝煤,你们自己分了吧。”
  旁边立刻有人点头:“是,多谢大人。”
  虞玚一走,旁边记录炭数的小个子立即跳了起来:“快来,捡煤了。”
  在一边惊呆的崔涞被裹夹着带到炭棚下,神色有些木然。
  男男女女便聚集在了炭室外,一名妇人惊叹着捡起一块小煤,对着阳光看了看:“哎呀,这银霜炭可真是漂亮,几小块就能烧上一晚,烟气极少,我当年在给贵人当下人时,这一斤炭可得抵一匹上好的绢布,只有顶顶高门的姑娘公子,才能这等碳呢。”
  “虞大人真是天人下凡,就这么一炉子碳,怕是抵得上整个洛阳城的用度呢。”另外一汉子拿起细箩筐,用泥细细地将缝隙封住,这才去碰那些细碎的小炭。
  “听说潞城里的贵人们都愿意拿粮食来换这炭,我们这几日的饭食都是这焦炉炼出来的。”
  “不止呢,听说有了这焦炭,那铁水炼得可快了,一次可以出上百件铁犁头。”
  “咱们现在用的铁钱说也是这么来的呢。”
  “不过为什么虞大人那么不高兴呢?能一次烧这么好的碳啊。”
  “我听说是虞大人觉得该建什么大炉,结果失败了,嫌弃这炉子小呢。”
  “天啊,这都是些什么神仙啊。”
  众人七嘴八舌地讨论着,崔涞却没有去捡碳,而是走到一边捡起先前倒煤时落在一边的煤块。
  这东西他是认识的,是石炭,也很耐烧,但石炭有毒,其烟极是呛人,便是最下等的人也不会以石炭取暖,他认识这东西,是因为有人以石炭冒充一种中等炭,险折进去他们家的一位旁支,那旁支少年当时图便宜,却险些搭上性命,被引为笑谈,也让他们认识了这东西。
  而这石炭也不能用来炼铁,听说是因为石炭所出之铁极是极断脆弱,连青铜都不如。
  但现在——
  他看着这棚里足有万斤的炭石,一时间有些晕眩,也忍不住想要大喊这都是些什么神仙。
  ……
  一番忙碌下来,旁边有人吆喝道:“开饭了!”
  大家又冲去,崔涞感慨了下,他先前自持身份,不愿去做工匠之流,不想竟然错过了这种天大的事情。
  工人们用一个小钱换了大饼,炼焦炉热量极大,可以烟气可以直接用来烧水煮饭,供应热水,而且他们这个工人吃的可是饼,特顶饿。
  他们又说起如今的庄园里去哪个厂子最好。
  有人说他们焦厂好,一月下来,能有一百二十个钱,做到前十名的,额外还有一块肉。
  也有人说铁厂更好,虽然也是一百二十个钱,但前三十名都有肉,还有一杯酒。
  有人说修路队不错,虽然钱不多,但是可以优先建房子……
  崔涞定了定神,听了他们的讨论,有点虚弱地顺着河水准备回家了。
  而这时,一声吆喝响起,又惊了他一下。
  他转头一看,却见那水边的织室旁边又架起一坐水车,一名坞中的管事正指挥着修整。
  他忍不住上前问一位做工的小兄弟:“这织室为何要架起水车呢?”
  那小兄弟虔诚道:“那位大人说可以以水之力纺纱,一机可纺八十个纱锭呢。”
  崔涞一时有些头晕,忍不过凑近了看。
  便听那两位管事正在嘀咕:“不能再多一点嘛?”
  “差不多了,把珍妮纺纱和水力纺纱结合的图纸,还是我们专门去博物馆找的实物呢,图纸他们就吵了好几天。”
  “那行吧,麻不够怎么办?”
  “买呗,野麻那么多,是纺织力不够又不是原材料不够,等我们可以出去了,山羊毛就能买了。”
  崔涞看着两人说说笑笑走远,深吸一了口气,定下神来,这才更虚弱地回到家里。
  家里,小姑娘拿着新买的麻布正比着身材,她就要有新衣服啦。
  自己挣钱买的衣服呢。
  以前每年拿几十件锦衣也没有今天买到的布那么开心。
  她好几个月都没衣服换了,终于要有了!
  然后抬头一看:“阿兄,你被人砸脑子了?”
  “并未,只是觉着,要变天了。”他喃喃道。
  “这不是废话么,”他妹妹骄傲地怼他道,“何曾丞相当年就说过,我们这代要出事,果然,今上一继位,便是贾后乱政,再来诸王之乱,匈奴立国,当年江统上表《徒戎论》,建议陛下将并州、关中、雍州的异族全部迁回关外,贾后不听,方才有如今匈奴祸国之事,如今并州关中雍州幽州的异族都已超过我国人,变天都迟早的事情而已,我们清河崔氏不就分成两派,为要不要南渡争论不休么?”
  “浅见!”崔涞白了她一眼,“江统那就是说废话,他当年看得出来的事情,谁看不出来,但关中五胡是怎么迁入的?是光武帝当年收服他们来抵御北匈奴的,他们都在关内居住数百年,说汉话,穿汉衣,种汉地,早就忘记骑马拉弓,也失了关外草场,你让他们迁哪里去?蜀中是怎么乱的?”
  崔鸢立刻就不说话了,几年前关中大旱,关中的氐族流亡到蜀中,好不容易安定下来,去年初,朝廷要他们三个月内回家,氐族首领求蜀中太守等到秋天上路,拿点粮食路上有点吃的再回去,结果当时的蜀中太守不但拒绝了,还在路上设卡,搜刮流民的财物,给不出钱的就拉去当奴隶,那还有什么说的,于是氐族立刻起义占了蜀中,杀了太守,建了国。
  “我这些日子是算看明白了,北边是不是胡人,都要乱,”崔涞冷冷道,“世族公戚之暴虐,不输秦时,庶民难活,当然便视王侯将相无主。”
  “那也不是刚刚才想到,你还没说是什么把你吓到了?”做为高门之女,崔鸢本能就想躲避这个话题。
  “先前不是传说,这位坞主成为了仙人之徒么?”崔涞抿了抿唇,叹息道,“这怕是真的。”
  而这位坞主,那心,怕是有点大啊。
  “那,我们要笼络她吗?”小姑娘有点茫然地问。
  “不,你我没那么大的本事,崔家也没有,”崔涞看了眼窗外的小路,叹息道,“不过,这或许是上天给了我们一个天大的机会。”
 
 
第16章 大祸将至
  小雨淅淅,带来春天的水气。
  一只穿着麻衣的队伍推着独轮车,艰难地走在潞城的官道上。
  “唉,这路上还是得铺碳渣,这黄泥路简直不是人走的。”游析瑜抱怨道。
  “想啥呢,现在光是要求那些农户不铲路上的炭渣就已经很不容易了,”旁边的玩家有些无奈道,“真是穷山恶水出刁民,明天请孟岚静过来给他们上上课,你看什么看,说得就是你们!”
  旁边推车的农人憨厚一笑,宛若无事发生。
  炭渣铺路多浪费啊,铺在自家屋里,防水防潮,也不怕漏水时屋里弄一屋黄泥,人走着也舒坦,可惜最近抓的严了,坞主招了些老妇老头,戴着个红袖套,每天都在路上巡逻,别看他们一个个随时要死的样子,可一但看有人铲炭渣抽禾苗什么的,那追起人来跟狗撵兔子一样,而且一点都不老眼昏花,侥幸跑掉,下次遇到,都能被一眼认出来。
  就在他们说说笑笑时,前方突然一个年轻人飞奔过来:“大人,前方有埋伏!”
  “嗯?”游析瑜和好友相视一笑,不惊反喜,“孩儿们,准备了,有人来抢货!”
  原本憨厚的商队民夫们瞬间眼神一亮,透露出些许杀气,他们纷纷点头,将手放在车下,继续前行。
  很快,在经过一处转弯的山道里,便有一支足有百人、衣衫褴褛的流民,拿着棒子和简陋的农具,嘶吼着从两边的树林灌木中扑出。
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