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之细水长流——卉苗菁彩
时间:2020-09-11 08:34:01

  “娘,”李杏花哭:“您是不知道,这家里没枸杞,得钱是有多难。”
  “我家卖茶,一年只六七八三个月生意好些,似冬月、腊月、正月、二月、三月,这五个月,连摊都摆不出来。”
  “今年大哥搁城里卖野菜,你女婿刘好也跟着挖了些野菜进城卖。”
  “结果没想到,这才卖了一天,这价钱就直线往下掉。”
  “现菜价都跌到一文四扎了。”
  “别人觉得不合算,都不干了。”
  “只我家,因为没别的收入,还在干。”
  既然来卖惨,李杏花自然不会告诉她娘她家现卖芦蒿一天能得五百钱的事儿,她只给她娘看她的手。
  “娘,”李杏花双手握住于氏的手卖惨:“您瞧瞧我这手,今年皴得多狠。”
  “手背上全是裂口。”
  “都说`春风裂石头`,今年为了能卖点钱,我也是见天的下地挖野菜啊!”
  李满仓每天卖菜,于氏自然知道现今城里的菜价是一文两扎,而不是小女儿说的一文四扎。而且,于氏也听李满仓说过城里看到刘好赶骡车卖芦蒿,甚至为此还跟李高地算过刘好一天能得多少钱。
  俗话说的“家有金子外有秤”,就是如此––李杏花以为她家收入藏得严实,其实,有点脑子的人都瞧在眼里了。
  不过,于氏也没戳穿李杏花––闺女回娘家,夸大其词撒个娇啥的,都是常事。而且,她家没有山头,没有稳定收入,也是实情。
  “杏花,你听娘的,回去好好和你女婿商量。”
  “你两个好好培养刘茗。明年早早的送他进城读书。”
  “这样,等红枣说亲的时候,就好和你大哥开口,把红枣说给刘茗。”
  “只要这门亲事成了,你家就啥都不用愁了。”
  “红枣今年七岁,说人家,也就是这两三年里的事了!”
  经于氏这么一说,李杏花方才止了泪:“可大哥到时还能看上我家吗”
  “只要你家刘茗够好,”于氏觉得还是和李杏花把话说透的好:“能念书,人上进。”
  “你大哥一准能看上!”
  “你知道你大哥花一百零五吊钱搁城里置的宅子就在县学的对面。后门打开,就是县学。”
  “由此可见,你大哥,他喜欢读书人。”
  “只要你家刘茗书念得好,周围这一波孩子里最出挑。就一定能被你大哥看上!”
  这是于氏深思许久后的结果。现周遭亲戚里就数大房最有钱,继子挑女婿挑不到比他家更有钱的人家,便就只能挑人才。而所谓的人才,自然就是会念书了。所以,只要刘茗会念书,被选中的可能就大。到时,再有老头子出面发个话,这事儿,就成了。
  “一百零五吊的宅子”李杏花的心神完全集中在一百零五吊上,压根没抓对于氏话里的重点。
  “杏花,”于氏抓住她闺女的胳膊,强调:“你得清楚。”
  “你那能拿出105吊钱买宅子的大哥,他不缺钱,也不缺女婿。”
  “如今,看上红枣做媳妇的人,可不止你一个人。”
  “就是今儿来的族里亲戚,想着把娘家侄子、弟弟说给红枣的人也是大有人在。”
  “今后,能被你大哥看上做女婿的孩子,必定是个有才能的。”
  “你儿子刘茗,只有书念得好,你爹才能开口和你大哥说这亲事。”
  “不然,你爹连提都不能提。”
  房间出来,刘好瞧李杏花双眼通红,便知哭过,当下也不便问,便赶紧驾车回家。
  车子驶离高庄村,李杏花也没出声,刘好便知道事情多数是不成,心中很是失望。
  骡车进家,刘好将车停稳,方才问道:“杏花,枸杞的事,你和你娘都是怎么说的?”
  “就是按你教我的说法,”李杏花道:“娘不同意,说这山头是族里得的,不能给。”
  听到涉及到氏族,刘好也是无计。
  就比如这刘家村,难道只是他一人想种枸杞吗?当然不是。只是至今没人弄得到枸杞苗罢了。
  刘好先前想着岳母疼媳妇,方使李杏花去娘家试探,现眼见行不通,也就只能无奈。
  “你知道吗?”李杏花主动告诉刘好:“我娘说,我娘家大哥,他花一百零五吊钱在城里买了间宅子。”
  “就在什么县学对面。”
  “我娘让我们明年送刘茗进城读书。”
  “说我大哥喜欢读书人。”
  “嗯!”刘明来了精神:“杏花,你把你娘的话一字一句地细细告诉我。”
  送走了女儿女婿,李高地方问于氏:“杏花咋了?”
  “好好地哭啥?”
  今儿是他长孙李贵雨的好日子,小女儿却无故回娘家哭,李高地心中极度不喜––什么事儿,非得搁今天来说
  郭氏心里也是膈应,觉得小姑子触了她儿子霉头。
  于氏倒还是维护女儿,当下没开口,至夜方悄悄告诉李高地道:“杏花是触景生情。”
  “现大刘村的男孩子因为没有山头都说不到亲,杏花家的地原就少,现在就更担心刘茗说不上亲了!”
  “罢了,”李高地摆手:“这刘茗是刘家的人,跟咱们说这些干啥?”
  “咱家还有两个孙子贵祥和贵吉的事要操心呢,哪里能管得了人家的事?”
  “也不能全算人家的事,”于氏悄声道:“红枣过两年不是也要说亲吗?”
  “杏花啊,看中红枣了。她想求你把红枣说给刘茗。”
  “我没同意,她脸上挂不住,就哭了。”
  “杏花,”李高地想起正月初二回门的事情,陷入沉思:“看上红枣了?”
  对比大闺女李桃花家两个一年才见一面的外孙,自然是小闺女李杏花家这个逢年过节就家来叫外公的小外孙更亲。何况两个闺女,原也是小闺女更贴心更听话。
  “可不是!”于氏道:“红枣这孩子,人不止机灵还干净。娘家又剩钱。”
  “杏花,看不上才是奇怪!”
  “先前,她是没这心思。”
  “过年,被她姐桃花借题发挥了一顿,不就想明白了吗?”
  李高地一听,可不就是吗!自古一家养女百家求,自家女儿回娘家求爹娘居中说话,也是正常。
  “那你,还不答应她?”李高地有些不理解于氏的举动,平素,她不是挺疼杏花的吗?
  “哎呦!”于氏拍腿:“这是我能答应的事吗?”
  “满囤那么剩钱,这些年又只红枣一个孩子。”
  “他挑这女婿的要求,能低?”
  “你想杏花家要钱没钱,要地没地,满囤选女婿选转过来,也不能看上她家啊!”
  李高地护短,当下不高兴道:“杏花家日子也还行吧,哪里似你说的这样差?”
  “再说,杏花还是满囤的亲妹子呢!”
  “满囤是剩钱,但也没有剩钱后就六亲不认啊!”
  “总之啊,”于氏总结道:“现在杏花家条件是一般。”
  “不说和满囤家比了,就是和我们村一般人家比,也是比不上。”
  “故而我觉得,杏花想要红枣做儿媳妇,基本就是白日梦。”
  “除非啊……”
  “除非什么?”李高地问。
  “刘茗这孩子确实出息,书念得好。”于氏道:“或者满囤惜才,才有可能。”
  李高地点头:可不是吗?当初他给杏花挑女婿,可不就是看上了刘好的机灵吗?刘茗那孩子看着也好,若是真是块读书的料,把红枣给他也不是不行。
  于氏边鼓敲到位,当下也不再多说。她改说李玉凤的事,说也该给玉凤找个家里有山头,能好生过日子的人家。
  李高地自是点头称是。
 
 
第105章 破宅开铺(二月初三)
  正月三十, 余庄头送来了铺子一个月的收益。李家粮店自正月十八开业以来, 未做成一笔粮食生意,其所得的十一吊钱, 都来自于野菜。按规矩,余庄头给李满囤送了六吊六串钱。
  李满囤得了钱后算了算,开店至今三个月, 铺子赚到的钱足有八十来吊,比买铺子的本钱两倍还多。
  这铺子,李满囤想,可真是赚钱啊!怪不得古话都说一铺养三代。我现手里剩钱,倒是再买个铺子才好。
  因二月初二, 李贵雨订亲,故二月初三, 李满囤才得闲进城去寻了朱中人, 托他再给寻个铺子。巧了,朱中人手里正好有一个铺子转让。
  铺子在西城, 不过位置并不在西城大街上, 而是在西城丰乐巷巷口,正对公井的位置。
  铺子原来做的是裁缝生意,只不过开铺子的裁缝元宵节去东街看灯被踩死了,而他的三个儿子都还小,撑不起门户。故而裁缝的寡妇婆娘便就决定带着三个孩子回乡下种地,依托族人生活。
  这个铺子挂出来后问的人不少,但实际下手的却还没有––这铺子的东家无故横死了, 光听着,就觉得不大吉利。
  李满囤听后倒是觉得无所谓––横竖他自己另有宅子,自己不住这儿。何况,这雉水县城都存在几百年了,历年来老死的人都不计其数。这宅子就因为住里面的人死了而要避讳,这避讳得过来吗?
  这个铺子是个齐整院子改建。院子原有主屋北房、倒座南房、东西厢房各三间,其中只北房三间是七架梁大屋,其他,都是五架梁小屋。后来把南房临巷口的两间屋破墙开门,做了铺面,大门堂也由南房的中间移到一侧。
  如此,有两个铺面加十间房屋外带一个大院子的宅子,开价八十两。
  这个价钱,对比街面上,那有三间门面的铺子要价一百五十两,似乎不贵,但李满囤想到李满园南城的宅子,也是一样的格局,而且还都是七架梁大房,只是因为在巷子的深处,便就只要三十两。
  李满囤心中一动,便又问宅子。这一次,李满囤买宅不讲究大小––只要是公井,或者巷子口的宅子就行。
  朱中人微微一思就明白了李满囤的心思,当下笑道:“李爷,好算计!”
  将心中的宅子过了一遍,朱中人将其中一套最适合自己的留下,然后方领李满囤看房。
  “李爷,这西城的住户多是商家,宅子现在在转让的都不靠井。”
  “您想要近巷口和井的宅子,还得往南城和北城寻。”
  朱中人领李满囤看的前门第一套宅子其实是在雉水城的西南角,只不过这个宅子所在的柳叶巷巷口离南大街比西大街更近一点,所以便就算在了南城。
  李满囤瞧这处院子前门竟是五间七架梁大屋,且两侧还有围墙,于是极为诧异问道:“这宅子看起来不小啊!”
  朱中人道:“这宅子的旧主原是咱们城里有名的举人老爷,贾老爷。”
  “二十年前贾老爷故去后,他的两个儿子便就分了家。”
  “连带的这处大宅,也一分为二。其中长子贾大爷得了二进的主院、后院以及后门堂,次子贾二爷则得了这大门堂、二门和一进的院子。”
  李满囤想象了一下,便即了然。城里的地都是有主的,这兄弟分家自不能似他们高庄村一样另买宅地建房。现在他们村的地也是越来越少,将来,再有人家兄弟分家想必也是得和城里一样,只能在现有的宅地上分了。
  “那这贾二爷卖了宅子,要住到哪里去呢?”李满囤不大理解贾二爷为啥要卖祖上留下的宅子。
  朱中人道:“这贾二爷自己还有别的宅子。”
  “去岁贾二爷中了秀才后便想着开个学馆。但因贾大爷先已经在这宅后开了学馆,这贾二爷不愿兄弟相争,于是才想卖了这宅子换个别处的宅子。”
  听明白主人卖房的因由,李满囤还是疑惑问道:“这宅子贾大爷不要吗?”
  朝廷的律法中有优先邻居买宅的条例,这宅后就是原主的兄长,则更是优先中的优先了。
  朱中人闻言也是叹息:“贾大爷当然想要,但他是有心无力。”
  “这些年,贾大爷每逢乡试都要去省府考试,这历年来的往返费用,哪里是一座学馆所能负担得了的啊?”
  “这些年,贾大爷早把贾老爷留下的内底都耗尽了。”
  自古“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这贾家两位少爷自幼过惯了好日子,大手大脚惯了,所以虽都没啥恶习,但在贾举人过世后,日子还是越过越穷了。
  李满囤闻言一惊,下意识问道:“这乡试到底要多少钱?”
  李满囤听过贾举人的名号,知道贾举人当年也是这雉水县响当当的大地主。一个大地主都负担不起长子的科举费用,可见这科举有多难。
  朱中人摇头:“自古穷家富路。”
  “出门在外,人生地不熟的,万事都得拿钱开路。”
  “贾老爷、贾大爷在咱们县威名赫赫,但在府城、省府又只是寻常了。”
  李满囤一想也是。就比如在他们村随地能挖的野菜,在城里不就得花钱买吗?想来这物价到了府城、省府,更是得翻几翻。
  眼见这宅子确是产权明晰、没有纠纷,李满囤方同朱中人去寻了主人贾二爷取了钥匙来看房。
  李满囤瞧贾二爷现住的宅子也是一个极齐整的院落,且家里还有听门的小厮,便知他的日子还是比一般人强。
  站在大门外,看那小厮进门与院里立在水缸前的一个留须穿着秀才服饰的人说话,李满囤直觉这就是贾秀才了。
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