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先生见儿子前程可期,自然对林如海死心塌地。
林如海招的第二个幕僚,还年轻的很,今年不过弱冠之年。
这个幕僚姓葛,草字放翁。他之所以来给人做幕僚,就是因为穷。
葛放翁父亲早逝,自幼与寡母相依为命。
他父亲是个老秀才,除了一箱子书之外,并没有留下什么额外的财产。他的母亲不想儿子一生禄禄,就绣花攒钱,供他读书。
索性葛放翁倒是没养成什么清高的毛病,字能写的端正之后,就找了份儿给书局抄书的活计。
这样既能练字,也能看到更多的书籍。
原本这样下去,就算他考不到功名,母子二人的生计也能维持的下去。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葛母因常年操劳,终于是病倒了。
在这个年头,莫说葛家这样的贫寒之家,便是小有积蓄的那些,也是生不起病的。
葛母这一病,一下子就把家底都掏空了,族里能借的也都借遍了。
也不知幸还是不幸,葛母熬了过来。但葛放翁却再也没有办法心安理得地读书求功名了。
可是,他深知母亲对他的期望甚深,这种心思,也不敢直白地说出来。
就在这个时候,林如海横空出世了。他有个同窗是言情书网出身的,消息比较灵通,和他书信来往的时候,就把这件事告诉了他。
葛放翁也是个脑筋灵活的,心思一转,便想到了个两全其美的法子。
他跟母亲说,暂时不想读书了,想给人做幕僚的时候,母亲果然不同意,还很自责,觉得是自己没用,病了这么一场,耽误了儿子的前程。
然后,葛放翁就不慌不忙的,把林如海手底下的两个幕僚直接做了“府经历”的事情告诉了母亲。
“天底下的读书人这么多,考上进士的又有多少?就算考上了,能不能之官也还不一定。府经历可是八品官,那两位先生不过是跟着林大人做了几年幕僚,就直接做了府经历,这是多少人都求不来的好事?娘,您就让儿子去吧!”
为什么穷苦人家,一有机会就想着送孩子读书?
难道真的是为了让他们明礼?
当然还是为了做官啊!
葛放翁从十岁开始认字,到了弱冠之年,才考了个秀才。
这之后,还要考举人、进士。
就算葛母没有读过书,但她也打听过,知道越是往后,就越是难考。有的人甚至在秀才考举人这个门槛上蹉跎几十年的,也就是大半辈子了。
如今,听说居然有做官的捷径,不出意外的,葛母也心动了。
见母亲同意了,葛放翁也是暗自松了一口气。
——他其实是朝母亲耍了个心眼的。虽然府经历确实有从八品的阶位,但也有像文、苏两幕僚这种情况特殊,暂以“不入流”代之的。
只不过,这两位有林大人看着,想要把职位落到实处,倒也不难。
这样说来,他也不算是哄骗母亲了。
事实上,经过母亲病重的事,葛放翁已经把那出人头地,做官的心思已经淡了不少。
如今,他放在首位的,不过是有一份稳定的收入,好让母亲不再操劳。
当然了,若是日后真的有幸被举荐为官,他自然更加乐意。
林如海感念他一片孝心,又见他不是个不懂变通的,脑子也算是灵活,便收下了他,让他先跟着梁先生打下手,学习经验。
“我府中幕僚,一年的供奉是三百两。只是你没有半点儿经验,我这里,只能给你一半。不知你意下如何?”
一半?
那也有一百五十两了。
这对葛放翁来说,已经是一笔巨款了。他连忙拱手,感激的说:“多谢东翁愿意栽培学生!”
他知道他能在这里得到的最宝贵的东西不是银钱,而是经验。
“嗯。”林如海见他明白事理,便多提醒了他一句,“梁先生是多年的老吏,若是他肯对你多用心一些,比什么都强。”
葛放翁果然是个聪明人,一点就透。
他回家之后,把其中一百两银子交给母亲保管,拿了些铜钱买了四色糕点,又把剩下的五十两银子包好了,第二天一早,就先去拜见了梁先生,一直持弟子礼,请他日后多多指教。
无论是看在银子的份上,还是葛放翁诚恳的态度的份上,又或者是看在林如海的面子上,反正梁先生是欣然接受了。
——反正他儿子的前程已经有了,日后不吃这碗饭,他也不必敝帚自珍了。
也是为了显本事,梁先生在得知林如海想做的事情之后,先是表达了一番钦佩之情,便自告奋勇的替林如海说服那些富商与当地大户。
见他胸有成竹,林如海便将事情托付给了他。
梁先生当即就带着葛放翁出去了。然后,不过两三日,那些富商与大户,就主动宴请了林如海,表示愿意为了家乡出一份力。
林如海心头一笑,暗道:这有个得力的幕僚就是不一样,比起他出面宴请这些人,让这些人主动宴请他,就等于是把所有的主动权都抓到了他自己的手里。
果然,常年做幕僚的,就是比苏、文两位做书吏的强上几分。
他面上不显,心里已经是开始琢磨,若是梁先生这样得力,又能把葛放翁给教出来,就算他儿子日后考不上进士,只要有了个举人的功名,他就出力帮忙谋个肥缺儿。
作者有话要说: 吭哧吭哧努力存稿的作者菌,今天被系统涮了一下,把很后面的存稿发了一章。
我……呜哇哇哇……
第159章 林如海(三十八)
林如海在太原这边, 干的是风生水起,热火朝天。
而京城那边,忠敬王的收账行动,却是步步受阻, 没有半点儿进展。
无论是家里有钱没钱的, 也无论当初借钱都是出于什么心理的, 这钱一旦到了自己口袋里, 再想往外掏,都难免觉得肉疼。
于是,这边百官开始哭穷, 那边就有御史上书, 说是忠敬王如此逼迫朝臣, 简直就是在败坏圣人的名声, 请求圣人严惩他, 以正视听。
圣人拿着这一摞的弹劾奏折, 被这群不要脸的给气笑了。
——忠敬王为什么会动户部的账目?
那是得了圣人的授意。
也就是说, 忠敬王的所作所为, 都是圣人的意思。这群御史弹劾的哪里是忠敬王?分明就是他这个天子嘛!
指桑骂槐,含沙射影。
他们莫不是以为, 不直接怼到自己脸上, 自己就会摸摸鼻子认了不成?
圣人冷笑一声:看来, 有些人, 还是认不清形势, 摸不透朕的性子呀!
他当即就让人把忠敬王和贾敬等人传进了宫里, 目光冰冷的吓人。
圣人做太子的时候,是个矜贵又宽厚的储君。
但自从他下定决心,要把自己的父亲从皇位上掀下来的时候, 他就变了。
当然了,矜贵与高傲这些自幼便刻在骨子里的东西,是不会变的。圣人改变的,只是宽厚的性格。
这也不是说,圣人变成了一个刻薄寡恩的人。
他对臣下该有的包容还是在的,但这有一个前提,就是不要挑战他的底线。要不然,他机会让你知道,谁才是这天下名正言顺的主!
而这些不肯还钱,间接阻碍了他肃清朝堂,乃至恩泽天下的朝臣,显然是已经触到圣人的逆鳞了。
有些手段,终究不够光明,他本来是不想用的。但这些人既然不知收敛,那就不要怪他心狠手辣了!
忠敬王很快就来了,宁国公府离皇宫远一些,贾敬自然是不如忠敬王快的。
看着眉头紧锁,嘴唇因焦躁而起了白皮的六弟,圣人连忙让人给了上了杯去火的苦丁茶,安抚道:“你别急,朕还整治不了他们?”
忠敬王灌了一口茶,忿忿道:“他们如此大胆,还不都是老圣人纵的!”
圣人一直知晓,忠敬王对老圣人颇有怨言。
一是因着老圣人从来都忽略他,二就是因为老圣人恋栈权势,折腾圣人。
在忠敬王心里,若不是圣人突然清醒,当机立断,他们兄弟俩,还不一定有什么下场呢。
而老圣人明明已经退位了,还破了相,却至今都不肯安分,逮着机会就给圣人添堵儿,更让忠敬王不愉。
“他们不是口口声声都是老圣人吗?老圣人不是闹着要再建一个园子吗?”忠敬王狞笑了一声,“当年甄家向老圣人表忠心,主动掏了接驾的银子。如今,也是他们向老圣人表忠心的时候了。”
圣人本来心中气恼,却被他这几句话给逗笑了,失笑着摇头道:“你呀,到底还是太急躁了。”
他这个弟弟,跟他爹一比,简直就是两个极端。
他爹是典型的要脸不要命,他弟弟是太豁的出去,必要的时候,只要实惠,不要面子。
圣人虽然只做了三四年的皇帝,却也知晓,这两种性格,其实都不是一个天子该有的素质。
只是,一个是他爹,他管不了,一个是他从小养到大的弟弟,他不忍心折了他的刚性。
索性他爹如今已经不能搞出什么大事了弟弟只要慢慢教就可以了。而在教出来之前,他也挺乐意给弟弟善后的。
两人说了会儿话,贾敬就到了。双方见礼过后,贾敬便开门见山地问:“圣人突然召见,不知有何要事?”
其实,贾敬心里已经猜到是什么事了。无非是不想还钱的耍赖,让那些想还的也不敢做出头鸟罢了。
忠敬王冷哼了一声,黑着脸低头喝茶。
圣人无奈地看了他一眼,对贾敬道:“想来,你也已经猜到的。”
贾敬笑了笑,道:“臣虽愚钝,但也知晓,最近能令圣人烦心的,也就那一件事了。”
圣人叹道:“就这一件,就足够闹得朕焦头烂额了。”
贾敬劝道:“圣人提拔的新人们已经慢慢得用了,那些人也作不了多久了,圣人又何必为了这群秋后的蚂蚱动怒?”
圣人道:“朕又何尝不知?只是,北边的瓦剌权利更替,新汗王为了立威,有驱兵南下之意。边关不靖,自然是要起兵戈的。只是国库之中,银子不多,借条却不少。待他日瓦剌叩关之时,边关将士粮草不足,拿什么去抵御外敌?靠喝西北风?”
说到这里,圣人忍不住冷笑了一声:“朕已经两次在朝堂上陈明利害,可那些人却仍是推三阻四,只顾哭穷,话里话外,都是要朕拿内努去顶的意思。这是把朕当冤大头了!”
贾敬张了张嘴,却又把险些脱口而出的话给咽了回去。
他想说:他愿意把欠内孥的六十万两银子给还了,还可以动员一些老牌勋贵一起还。
可是,想到圣人根本不愿意和朝臣妥协,他若是此时还钱,岂不是更让那些大臣们赖账赖得心安理得?
忠敬王冷笑道:“一群吸血蚂蝗!”
他算是把这些朝臣的嘴脸给看清楚了,他们才不在意大夏王朝能延续多久呢。
反正就算改朝换代了,他们这些掌握了知识的官员们,依然能在新朝混。
大不了就是沉寂两代,于家族却根本就不伤筋动骨。
当然,朝中也有以天下为己任,心怀苍生,愿以身殉的。
但这种正身之士,真是太少太少了,圣人身边环伺的,大多是些仰禄之士。
若是像贾敬、徐登这样的,和圣人是站在同一个立场上的,自然是比那些正身之士更好用。
可若是立场相左或相悖的,就特别的恶心难缠。
因为,谁也不知道,这些人为了满足自己的利益,会做出什么事情来。
圣人微微一笑,对二人道:“收账的事,不着急,六弟这段时日也辛苦了,先歇几天。贾卿,朕决定了,要消掉所有内努的欠条。”
贾敬一怔,拱手道:“臣这就回去准备银子。”
“不必。”圣人却拦住了他,“这比银子,太_祖本就没打算要,你们不必还,朕这里直接销账就好。”
贾敬蹙眉:“可是,欠债还钱,天经地义。若是圣人销了内努的借条,却不要臣等还钱,那些在国库借了银子的人,岂不是更有理由不还?”
圣人笑的十分温和,贾敬却觉得乾清宫的温度陡然降了下来。
只听圣人温和地说:“他们会还的。”
贾敬眼皮子一跳,直觉圣人要放大招。
他连忙道:“圣人,有好些人都是想还,但又怕做了出头鸟的。”
圣人沉沉地看了他一眼,淡淡道:“朕给你三天时间。”
“多谢圣人宽宏。”贾敬抹了把汗。
不得不说,人都是逼出来的。
在贾敬仿若危言耸听的警告中,那些怕做出头鸟的官员们也顾不得许多了,拿着早就凑足的银子,急急忙忙地往户部去还钱了。
然后,他们就发现:原来,赶着还钱的不止他一家呀,这真是太好了!
这部分都是政治嗅觉极端灵敏的聪明人,一块儿在户部换回了借条之后,相约着在太白楼定了一桌席面。
然后,三杯酒下肚,就接着酒劲儿相互套话。
而后,他们就发现,他们的观点是一致的。
——以当今圣人的性情,忍了这么多天,后面肯定有大招等着。
当今可不像老圣人那样爱面子,他们还是赶紧的、麻溜的把钱还了吧,省得变成了杀鸡儆猴的那个鸡!
有聪明的,自然也就有自以为有恃无恐的。
——毕竟,那些银子是老圣人做主借给他们的,如今老圣人还在呢,以老圣人的宽宏,只要他们到寿康宫去哭一哭,哪里还用得着还?
不是他们还不起,只是还完了之后,一家子就得勒紧了裤腰带,过好长一段时间紧巴巴的日子了。
好日子过惯了,谁还愿意吃苦头呢?
等到三天之后,圣人竟然在那群老勋贵没出一个子儿的情况下,把他们的账目都勾了之后,更是让他们万分不满,怨声载道。
——大家都借了钱,凭什么只免他们的,不免我们的?
甚至还有人暗中讥讽圣人,说圣人是靠着勋贵上位的,如今却是弄得尾大不掉,不得不妥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