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他谦虚了几句,装作受教的样子,把贾政给打发了之后,便上折子,请求圣人允他扶灵回乡,待守孝之后再到刑部去报到。
圣人心里正是感念贾敬的时候,见他的儿子如此孝顺,哪里有不允的?圣人非但允了,还额外赐下了除治丧费之外的车马费。
贾珍牢牢记着自己老爹的教导,丝毫也不敢得瑟,得了批复之后,便带了几个族人,很是低调地扶灵回金陵了。
这让许多有识之士高看他一眼,也在圣人那里留了个好印象。
******
宁国府还在做水路道场的时候,林如海的任命就下来了。圣人升了他的品级,从三品,但却还是打发他去做了知府。
唔,还是太原知府。
只不过,此太原非彼太原,乃是交趾辖下的那个太原府。
也就是说,他的顶头上司,就是他的师兄,现任的交趾布政使王琦。
而且,从三品的知府,这可是开国以来头一个了。
林如海知道,这是圣人想让他能安心做自己想做的事,不需要受人制肘。
——知府虽然职位不高,但毕竟是一个府的一把手。对林如海这种想踏踏实实做事的人来说,可比做一个省的二把手好得多。
林如海记得,上辈子在六皇子登基没几年,朝中几个阁老便放弃了交趾这个省份。
朝廷给出的解释,是说这个地方民风十分彪悍,不服管教,朝廷每年都要投入大量的兵力和财力。为着这么个可有可无的地方,根本划不来!
可是,林如海后来当上首辅之后,才发现,失去了交趾,朝廷对南洋的控制力骤然减弱,南边的许多番国渐渐的都不来朝贡了。
这些番国,若是在朝廷还控制着交趾的时候,调兵遣将,一战可下,他们自然不敢造次。
可是,谁能想到,朝廷竟然突然放弃了交趾,这些番国一下子便成了猴子山大王,朝廷鞭长莫及了。
记得当时,圣人下这个决定的时候,朝中许多武将都竭力反对。但武将耍嘴皮子哪里是文官的对手?
而身为文官一员的林如海,也觉得交趾这地方就是块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并不觉得放弃了有什么大不了的。
直到他当上了首辅,才明白,当时朝廷放弃的究竟是什么。
可以说,这件事算是林如海前生之憾了。
而当今圣人比起六皇子,明显高瞻远瞩,知晓交趾的重要性。要不然,也不会接连指派王琦、林如海这两个能臣干吏到交趾去。
既然有了这个机会,林如海自然是要好好谋划一番,改变交趾在世人眼中固有的“蛮荒”印象,让朝廷不会再轻易放弃。
抱着这样的雄心,林如海到任之后,并没有急着干什么,而是先宴请了当地耄耋老人和土官们,尽量消除他们的警惕和敌意。
然后,他又多方走访当地土人,了解了他们心中怨气的根源,这才回到府衙,召集属官与幕僚,制定详细的规划。
或许是因着林如海态度一直十分友善,又或者是因为他这些天的走访起了效果,那些属官们虽然还是对他抱有一定的警惕,但还是愿意听他说话的。
等人都到齐之后,林如海先宣布了两件事:
第一,他准备在太原办学,推行教化,让交趾的太原人能和山西的太原人一样,读书科举,出人头地;
第二,他会联系中原商户,以合理的价格收购当地产出的粮食和药材,希望土官们配合,务必让双方都满意,谁也不吃亏。
这两条一宣布,那些本地出身的属官一下子就呆住了。
以往,被派到交趾的官员,多是出身广西云贵等地,书读的不精,捞钱的本事却是无师自通的。
这些官员之所以愿意到交趾这种穷乡僻壤里来,目的就是为了捞钱,捞够了就走。
当地土人为什么屡屡叛乱呢?
还不是因为日子实在是过不下去了?
但凡能有个安稳的日子,谁愿意冒着诛族的风险造反呢?
但这一茬官员走了,再来的还是那样,交趾的百姓已经是麻木了,对朝廷的期待也越来越少。
就在这个时候,林如海横空出世了。
他不但来了,还带来了一颗比海碗还大的夜明珠,一下子就穿透了黑暗,让土人们看到了光明。
第170章 林如海(四十九)
“林大人, 这……您说的可都是真的?”一个土官不可置信地问。
“自然是真的。”林如海答的斩钉截铁。
这两个月来,因到处走访而晒得黝黑的脸上,透出一股让人信服的坚毅。
从京城跟着林如海出来的文经历道:“大人来之前,诸位就不曾打听打听大人的官声吗?大人在山西任职时, 就曾因推行教化而得到过圣人的嘉奖。”
文经历与苏经理这回都跟着来了交趾, 因着交趾偏僻, 愿意来这地方当小官儿的人不多, 林如海就趁机让两个人转正了,成了正儿八经的八品官儿。
两人肯跟着来,本来就是感念他的知遇之恩, 如今得了实际的品阶, 自然更是干劲十足, 都暗暗发誓, 要竭尽所能, 帮助林如海在交趾做出成绩来。
因为他们来之前, 也查过交趾这个地方, 知晓来这里的官员, 大多数都泯然众人,再也没在朝堂出现过了。
——这明显是遭了圣人的厌弃了。
他们两个本就不入流, 圣人也不知道他们是谁, 怎么着都行。
可林大人本就是圣人心腹, 若是折在了交趾这里, 岂非太过可惜?
听了文经历的话, 这群属官面面相觑, 彼此都看出了对方的尴尬。
说实话,他们还真没有调查过。
这也不怪他们。
实在是朝廷派到交趾的官员几十年如一日,换几届如一人, 来了之后就是想方设法地压榨剥削土人,以便肥了他们自己荷包。
可以这么说,交趾百姓最不喜欢的,就是官员换届。
因为一旦要调换官员,就意味着好不容易被他们喂饱喂肥的这一批就要走了,新换上的一批饿狼,又要重新去喂。
所以,像别的地方这种一旦有新的官员到任,属官都会事先调查其以往的作为习性,以免不小心得罪了人的事情,他们早就懒得做了。
文经历有些无语,和苏经历、梁先生、葛放翁相互对视了一眼,就由年纪最长的梁先生出面,把林如海在山西办学、扶贫之事详细说了一遍。
当然,其中少不了不着痕迹的夸赞。
只是梁先生人老成精,说出的话让人觉得特别务实、特别诚恳,好像没有半点儿夸张的成分。
一众属官听得悠然神往,一个姓查的县令忍不住喃喃道:“若是我们这里,也有这样的盛景,大人真是我们的再生父母了。”
——交趾的人口其实并不少,物产也算得上丰富。可是为什么就是发展不起来呢?
说到底,还是他们这里读书人少,能考中进士的更是没有。
朝中没有人为他们张目,他们就算再勤劳,也就是那枝头上饱满鲜艳的桃子,只能眼睁睁地等着别人来摘。
但凡他们这里一年能出一两个进士,情况就会好很多。最起码,再派到他们这里的官员,就会有所顾忌。
查县令到现在还感觉跟做梦似的,生怕随便谁打个响指,他的美梦就醒了。
见左右的属官都是一脸恍惚和不可置信的样子,林如海开口,给他们了一颗定心丸:“咱们这边的基础薄弱,比不上山西,也不可能短时间内就见到成果。但大家放心,林某人既然说出了口,就会竭尽所能,让咱们太原越来越好。”
他这大实话一说,众人反而放心了。
——林大人说的都挺务实的,虽然短时间内不会有什么大成果让他们颇为失落,但在林大人之前,却从来没有一个官员,想着要在他们这里推行教化的。而很多事情,只要有了一个开头,后面想要维护,就容易的多。
只是……
兰知州忧虑地说:“大人的想法是好的,可是到哪里去找老师呢?”
这年头,读书人矜贵,若非特殊情况,谁愿意跑到这穷乡僻壤来?
但林如海心里已经有了成算。
他微微一笑,先给了他们一个定心丸:“诸位放心,交趾新任的布政使王大人,乃是我的同门师兄。此事若是我们自己做,肯定不容易。但若是有了布政使大人的支持,就容易的多了。”
众人都没想到他还有这样的人脉,不由精神一振,信心更增了三分。
林如海捋须而笑:只要有信心,有干劲儿就成。
当天晚上,林如海就拟好了书信,派遣心腹送到了交趾的治所胶州府,叮嘱他务必要亲手交给布政使王大人。
这封信,自然是不能让旁人看到的。
因为,林如海为他的属官们勾画的美好蓝图,只是把所有对他们有利的都说了出来。
可是,若是想要顺利实行,自然也要有对朝廷有利的一面。
若不然,便是圣人高瞻远瞩,同意了,底下那些朝臣也不好应付。
说朝臣们谨小慎微也罢,目光短浅也罢,林如海都能理解。
毕竟,像交趾这样的不毛之地,若是不能在短时间内看到利益,是很难让那些朝臣们松口,把珍贵的教育资源投入进来的。
而林如海准备用来堵那群朝臣的嘴的,就是编户齐民。
交趾多密林,地广人稀,自开国以来,朝廷从来就没有弄清楚过交趾究竟有多少人口。
这对朝廷的统治是很不利的,这些隐藏的户籍就是根本的隐患。
这个问题,朝廷难道就不想解决吗?
当然想了。
可是,一来交趾民风彪悍,不服管束;二来历任官员暴戾盘剥,与当地百姓的关系极其紧张。
若是这些官员敢提出编户齐民,当地的土人们,就敢让这些官员们水土不服。
所谓天高皇帝远,并不只是一句而已。
林如海自然也不敢贸然提出。
那他干脆就不提,只在推行教化的时候加上一道程序也就是了。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说一下大夏朝的科举制度了。
当朝对学子们的户籍核查及其严苛,对士子们的出身也有着严格的规定。
比如,三代以内为奴者不得科考,三代以内从贱业者不得科考,三代以内有作奸犯科者不得科考。
这三条,都是朝廷官方规定的。
只这规矩到了地方上,不知怎么的,就又多了一条不成文的:三代以内有再嫁之女,不得科考。
这一条,纯属是民间形成的,朝廷虽然不赞同,甚至是反对,但民意难违,也只得捏着鼻子认了。
而林如海要推行教化是真,想要让交趾出几个进士也是真。
可这些,和他要编户齐民,并没有任何冲突。
甚至于,借着这个便利,和朝廷的规定,林如海完全可以在招收学子的时候,把学子的祖宗三代都问清楚。
试问,这年头,若是有了读书习字,出人头地的机会,谁会放弃呢?便是深山密林里居住的土人,也知道读书人的地位高。
到那个时候,根本不需要实施任何强硬的政策,只需潜移默化,徐徐图之,林如海有心在三年以内,将整个太原府的人口统计完毕。
有他开了这个头,并看见了成效之后,朝廷定然会重视起来,慢慢地推行到整个交趾。
林如海给王琦的信里,就着重描绘了一下这片美好的蓝图。相信以王琦的为人,会很乐意帮他和京城那边周旋的。
将书信用火漆封好,并命心腹送出之后,林如海是一身的轻松。
他想起来,自从来了交趾之后,已经好久没有和妻子贾敏一块儿品茶论诗了,就一个人溜溜哒哒,到后衙去寻贾敏了。
却不想,他刚进正院,就被怀素给拦住了:“老爷还请留步。”
“可夫人有客?”
“正是。”怀素道,“今日夫人请了兰知州的太太和一众大人的内眷,正在切磋绣技呢。”
“绣技?”林如海微微一怔,“夫人的苏绣的确是一绝。”
贾敏的刺绣,是贾母特意请了苏州的绣娘教的,她虽平日里不爱动针线,但该会的其实都会。
只是,贾敏往日里请官太太们来家里,都是赏花、品茶、游园什么的,切磋绣技,还是第一次。
有女眷在,林如海也不好往里进,只好退了出来,去了林瑛几个读书的院子。
一直等到天擦黑,贾敏才亲自送了几个太太出门,并约好了,明日再来。
“太太,老爷来过了。”怀素一边伺候她脱去大衣裳,一边禀报。
贾敏道:“我正要找老爷呢,你让人去请老爷过来。”
怀素笑道:“太太也是忙糊涂了,已经要用晚膳了,老爷和大爷过会儿就来了。”
“哎哟,瞧我!”贾敏懊恼地拍了拍自己的额头,笑道,“怪不得老爷时常废寝忘食的,这位一忙起正事来,的确是让人想不起旁的来。”
刘妈妈端了一碗冰糖燕窝进来了,听见贾敏的话,接口道:“太太这是一颗心都想着老爷好,忙活起来自然不觉得累。”
“怎么还劳动妈妈了?”贾敏急忙接了过来,嗔怪着说,“妈妈年纪大了,该是好好纳福了,有什么事,吩咐下面的小丫头就是了!”
刘妈妈今年已经六十三岁了,在这年头可算是高寿了,贾敏也早不让她办差事,平日里有两个小丫头专门服侍她,她只需日常陪着贾敏说说话。
原本,交趾气候与中原相差太大,林如海与贾敏是不想让刘妈妈跟着奔波的。可刘妈妈放心不下林瑛,坚持要跟着来,两人拗不过她,只得让她一块儿来了。
也幸好刘妈妈身子一向硬朗,来了太原,竟也没有水土不服。
刘妈妈顺着贾敏的力道坐了,笑眯眯的说:“不过端一碗汤,哪里就累着了?反倒是太太,这两个月日日和那些太太们周旋,才真是心力交瘁呢。”
林如海在外奔波辛苦,贾敏看着心疼,就从后宅开始,努力帮林如海打开局面。可以说,林如海能这么快取得属官们的信任,这些官太太们的枕头风,功不可没。
贾敏笑道:“老爷这些日子,整个人都瘦了一圈儿。能帮到他,我很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