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怀素进来,说是晚膳已经摆好了,老爷和大爷正等着太太一块儿用膳呢。
作者有话要说: 我的天呐!血泪教训啊!
小天使们以后准备做妈妈的时候,孕期一定要多吃水果蔬菜,大量补充维生素,哪怕不喜欢也得吃。
因为,便秘,实在是太难受了!整治得我昨天不得不去医院跑了一趟。感谢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投出[浅水炸弹]的小天使:游手好闲妞 1个;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
青鸟信鸾 1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第171章 林如海(五十)
林如海夫妇齐心协力, 不过半年的时间,便在太原站稳了脚跟儿,让当地土官和百姓都接受了这个知府。
虽然朝廷那边一时半会儿还没有消息,但是林如海却已经在太原府试办了一个学堂。
其实也就是府衙旁边的两间空屋子, 林如海叫人打扫干净了, 重新粉刷了一下, 把屋顶的茅草换成了瓦片, 又亲自提了“学堂”二字。
因为学堂不大,招收的学生也不多,还都是当地土官与乡绅之子。
至于老师, 则是由林如海带来的属官与幕僚轮流担任, 偶尔林如海有空了, 也会去讲解一些经意。
他带来的幕僚虽然最高的功名也不过是举人, 但在交趾这个地方, 已经能唬住一大批人了。
更别说, 还有林如海这个当朝探花偶尔讲学。
整个太原但凡有点儿地位的, 都想把儿子塞进来。临近的州府有人听说了的, 也想把自己的儿子塞过来。
但林如海并不想捞过界,咬死了只收太原府的。
这让太原府的人松了一口气, 心里还生出一股优越感。而那些别的地方的人, 也只能羡慕妒忌恨了。
过了半年, 朝廷那边终于有了动静。
圣人发配了一批犯了事的文官过来, 旨意上写明了, 让他们听从太原知府林海的安排。
这次来的人可不少, 足足有十个。
要知道,这可是十个二甲进士呀!
这十人一到胶州府,就被布政使王琦给扣住了, 林如海没办法,只得收拾了一下,亲自去胶州府要人。
王琦看了林如海的方案之后,觉得十分可行,就想在胶州府也试着实行。
但这些人是圣人点名给林如海的,他想截下一部分,就只能让林如海自己同意。
师兄弟二人见了面,你来我往地过了几个回合,最后还是王琦以“日后帮你顶雷”为条件,截下了五个进士。
林如海表面一脸肉痛,心里却满意的很。
——能有五个两榜进士,已经大大的出乎了林如海的意料了。
更别说,朝廷还发榜动员各地的读书人往交趾来,给禄给米。许多家里不富裕的生员都很心动。
更重要的是,往后他要做的事,必然是要动摇朝中某些人的利益的,有王琦在前面顶着,能免去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师弟呀,”王琦喝的有点儿高了,眼神迷离地拍着林如海的肩膀,“圣人派我来了这里,一时半会儿是不会让我回去了,我也有心做出一番成绩,不辜负圣人的恩德。来,喝。”
他仰脖灌了一杯酒,打了个酒嗝:“嗝,呃……可我一进这地界儿,心就凉了半截儿。这地方虽然不是不毛之地,可比起不毛之地,也没强到那儿去。就我下面那些属官,他们的敌意根本就不带遮掩的。”
“我就愁啊!要是他们都不配合,我纵然有一千个策划,也全都白搭!”
说到这里,他“嘿嘿”一笑:“没想到,柳暗花明啊。还是师弟有办法。来,师兄再敬你一杯!”
林如海没办法,只得又陪他喝了一杯。见他还要倒酒,林如海急忙拦住:“师兄,不能再喝了!”又招呼左右的仆人,“快,扶你们老爷去洗漱。”
但凡是醉了的人,都不会承认自己醉了的。
这会儿,王琦就觉得他还能再来三百杯,两个小厮都险些架不住他,挣扎着还要拉着林如海继续喝。
没奈何,林如海只得说是自己醉了,他才哈哈大笑着,由小厮扶走了。林如海松了口气,到客房洗漱一番之后,倒头便睡了。
睡之前,他还迷迷糊糊地想着:明天一定得告辞,早回去早安心。要不然,看王师兄这架势,怕是连这五个也带不回去。
果然,第二天一早,林如海坚决要告辞的时候,从王琦脸上看到了一抹遗憾与惋惜。林如海抹了把冷汗,拱了拱手,登车就走。
王琦还不甘心:“师弟慢走,我让人给你收拾点儿土特产?”
“不用了。”林如海坐在车里,连头都没露,“师兄日理万机还是请回吧,我那里也有许多公务等着我回去处理呢。”
——呵呵,土特产?
都是在交趾这地界儿,无论是乌木还是犀角,但凡你这儿有的,我那儿什么没有啊?
眼见他是铁了心了,王琦也没办法,只得含泪挥手,送他走了。
直到走出五里地,林如海才心有余悸地又抹了把汗,大大地松了一口气。
陪他过来的葛放翁见状,不由笑道:“大人平日里老成持重,倒是少见这般模样。”
林如海摇了摇头,对葛放翁道:“那是因为,我这师兄,他不是一般人。”
一个讲究实干的人,是看重实惠多过看重面子的。他往日里对付读书人的那一套,在王琦这儿作用不大,怎不让他如临大敌?
不过……
林如海摸了摸胡子,若有所思:王师兄这点儿,倒是值得学习呀!
一旁的葛放翁忽然就觉得背上一寒,忍不住打了个寒噤。
可怜的葛幕僚,还以为是别的什么人在惦记他,丝毫也不知晓,就是坐在他对面这位,在这短短的时间内,一下子就得了经验升级了。
而他们这些幕僚,则从此开启了悲惨的、被无限压榨的苦逼又自豪的人生。
等一行人来到太原地界,就受到了各层官员的热烈欢迎。
原本那五个被发配到这里的官员还是满心的颓丧,觉得自己这一辈子的前途是彻底毁了。
可是,在经过林如海一路上洗脑般的劝说,再看到这么多官员、豪绅亮的惊人的眼睛,他们的斗志突然就又回来了。
——林大人说的不错,他们就算远离了朝堂,照样能发光发热。若是在不通教化的交趾教出一批进士,那他们这些先行者,定然能够青史留名!
一旁的林如海捻须点头,只是笑容让人觉得有些慎得慌。
一不小心看见了兰知州怔了一怔,忍不住揉了揉眼睛,再看过去的时候,见知府大人仍然笑的温文尔雅,就像这世间最标准的君子一般。
兰知州松了一口气,暗暗自嘲:刚才果然是眼花了!
接风宴过后,林如海就召集了知府的属官,还有五个新上任的先生,就太原第一座学院的集资、选址、设计、修建、招生要求等做出了深刻的探讨。
这其中,最容易解决的反而是资金问题。
那些当地的富户们一听说要筹款建书院,一个两个都捧着银子送上来,唯一的要求,就是多给他们的家族几个入学的名额。
当然,若是几位先生愿意收下一两个做亲传弟子,他们更是乐意之至。
但林如海早就私下里和五位先生商量过了,他们不会特意收亲传弟子,会对入学的学生们一视同仁,以便从中发掘出好苗子,再重点培养。
他们的目标就是,在三年以内,至少也要教出五个秀才!
至于三年之后如何,林如海已经向他们保证了,他三年之后,会向圣人申请连任,直到太原的教化事业有了成果之后,才会离开。
交趾这种地方,因为情况特殊,除了那些想捞钱的,很少有官员愿意来这里任职。
因此,若是林如海主动上书要求连任,圣人有八成的可能会批复。加上林如海又透漏出,布政使王大人也会连任,众人就更放心了。
*
交趾多密林,林中有许多年份久远,质地细密的树木。
原本当地的官员是准备伐木造屋的,但林如海见周围植被覆盖密集,怕万一走了水,将一摊心血毁于一旦,便坚持挖窑烧砖。
至于那些在中原十分稀有的树木,林如海联系了以前在江南和山西认识的富商,以当地人不敢想象,在江南、山西却十分实惠的价格卖了出去。
筹到的钱他也没让这些商人送来,而是托他们换了一批急需的书籍来。
这一批木材运回去,这些商人个个都会赚得盆满钵满,对于林如海这点儿要求,他们自然是拍着胸脯,满口答应。
——反正他们来交趾又不止来这一回,林大人都说了,来日方长,他们再来的时候,顺便把书带回来就是了。
当然了,随着书籍一起带回来的,还有各种中原出产的丝绸、瓷器、精美的雕刻等等。
他们不但帮林如海带了需要的书籍,更是免费赠送了一批文房四宝。
当然了,还有给林如海的各种产自江南或京城的精美器物,说是体谅林大人远离家乡,有这些东西,可以聊慰思乡之情。
林如海当然知道,这些人就是变相地给他送礼,以便能保证他们的这条商路畅通的久一点儿,让他们多赚一点儿。
对于这种事情,林如海本身并不反感。
因为交趾也的确需要这些中原和江南的大商家来打开商路。
要不然,再多的好东西,卖不出去,也都白搭。
既然收了这些东西能让双方都安心,他自然不会往外推。
等一座书院建成之后,正逢第一批书籍送到。
林如海翻了翻,油墨味儿十分清新,字迹也很是清晰,书上的注解都是林如海和五位先生亲自批注的,浅显易懂,十分适合初学者。
林如海满意地点了点头:“诸位有心了。”
那几个商人暗暗松了一口气,纷纷拱手笑道:“没误了大人的正事就好。”
“几位言重了。”林如海顺势就邀请了他们参加太原书院的开学仪式。
读书人的圈子,一直都是商人们向往的,几人自然是欣然应了,表示那天一定会准时前往。
他们心里已经开始琢磨,到那天去的时候,送什么贺礼合适了。
至于林如海说的捧场就好,他们也就是听听而已,除了傻子,谁也不会当真。
第172章 林如海(五十一)
一晃三年过去了, 太原书院也进入了正轨。
经过五位先生和书院学生的共同努力,终于在今年的府试中,书院里出了七个秀才。
虽然这府试就是太原府举办的,但出的考题却是林如海根据京城那边的水平出的, 录取的要求也是以京城那边的为标准。
虽说大夏文风最胜的地方是江南和江苏, 但京城的学子也有过人之处。
因此, 能有这个成绩, 大家都很满意。
林如海甚至特意写了一封奏折,把这七个学子的卷子夹在其中,递到了圣人的案头。
这个举动, 在许多朝臣看来都太过大惊小怪了。
可再想想交趾那不通教化的穷乡僻壤, 倒也勉强能理解林如海和圣人的激动了。
圣人仔细看了七个学子的答卷, 又命人传阅朝臣。
原本还有些不以为意的朝臣们, 在看了考题和答案之后, 都沉默了。
——他们原本以为, 这考题出的肯定是照顾了那些学子。
可实事证明, 这些考题的水平, 与京城这边的不相上下。
那些学子的某些观点虽然稚嫩了些,但这是眼界所限的, 至少他们写文章的水平, 绝对对得起这“秀才”的功名。
时任副都御史的连闻声左右看了看, 立时便出列为他的好友表功。朝中还有林如海的同年、同乡、同窗等, 见有人发声了, 纷纷附和。
但这些人里, 除了连闻声等极个别的知晓林如海的报复之外,都是想着,赶紧把他从交趾那破地方给捞出来。
有这样的才能, 在什么地方做不出政绩,何必陷在那种蛮夷之所?
不过,他们的一番好意,注定是要落空了。
因为林如海在这封奏折上,已经诚恳地请求圣人,让他在太原府连任,以免好不容易打开的大好局面毁于一旦。
这样的担忧,圣人也有,对林如海的请求,他自然是欣然应允了。
说来也巧,林如海的折子头一天刚到御案的案头,第二天,朝廷征瓦剌大捷的消息就传了回来。
贾赦混在回京献俘的队伍里,想着自己撞了大运活捉的两个瓦剌小王爷,心里美滋滋的。
他这么一个生性惫懒的人,冒着生命危险,累死累活的在战场上拼搏,为的是什么?还不就是为了他两个儿子的未来?
只要一想到这一次赚的军功可以给贾瑚和贾琏换个未来的保障,再想想堂兄贾敬给他准备的后手,贾赦只觉得从来没有这样扬眉吐气过。
作为献俘的将领之一,又有生擒二王的功劳,或许还夹杂着圣人对贾敬的怀念与愧疚,贾赦被晋为了荣候,世袭三代始降。
也就是说,直到他曾孙子袭爵的时候,才会降袭。
贾赦大喜过望,人还没到家,就派了两波儿人,分别给妻子宋氏和堂兄贾敬报喜。
可是,等到他回到荣国府,应付完了糟心的母亲和弟弟之后,才看到了一身素服的贾珍。
贾赦往贾珍身后瞅了瞅,疑惑地问:“敬大哥哥呢?”
贾珍眼眶一红,声音也有些沙哑:“赦叔回来的正好,再过几天,侄儿就要除服了,还要仰赖赦叔帮忙操持。”
贾赦一怔,心头涌起一股不好的预感。
他抖着手,颤着嗓音问:“除服?除什么服?是谁过世了?”
贾珍哽咽道:“赦叔走后不久,家父便病逝了。”
“什……什么?”贾赦呆了呆,突然怒道,“你这不孝子,岂能诅咒生父?”
一旁的贾瑚连忙上前,生怕贾赦一个激动,和堂兄动了手:“老爷,珍大哥哥说的都是真的,敬大伯他……他已经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