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同人]红楼之贵妃是个小花精——香溪河畔草
时间:2020-12-10 10:01:56

  从这一次女孩来源看, 北方女孩比南方的女孩子胆子大,独立性求生欲也强些。
  穷则思变,这话是没错了。
  紫苏紫竹很高兴, 虽然不一定认得, 听听乡音也幸福。
  小花精把选拔女官的场地放在南苑。
  正值孝期, 这么些女子进宫,得预防别有居心者借题发挥。
  四千人进京太过庞大。
  几乎是百里挑一。
  小花精按照名册删减, 岁数拔高一岁, 从之前的十二岁变成十三岁, 去掉了两千一百人。
  好家伙, 这些人家也有算计。
  十二岁在家做不得什么事情, 本身也没有什么本事。
  明白是冲着二十补助而来。
  而且,填写的技艺特长,都是缝纫。
  会缝纫的人太多了。
  十二岁的女孩,只要填写了刺绣技艺,小花精都留下了。
  未婚女童的上限是十四岁,未婚者仅有一位二十三岁高龄。
  原因填写的是第一次守了望门寡,第二次第三次是收了人家的聘礼给人冲喜,却成了寡妇,被退回娘家。
  娘家倒是想把女儿再卖一回,实在没人买。
  恰好碰见朝廷征兆女官,这姑娘决定不嫁人了,但求一条活路。
  小花精看了这位姑娘的名字叫石大妮,河南人。
  紫苏道:“皇后娘娘,这位命太硬了,还是划去吧?”
  这个时代确实有命理学风水学术,隧道:“这里面只是说她克夫,记载是祖父母父母姐妹兄弟齐全。
  这说明她只是婚姻不顺,并不妨碍旁人。
  朝廷征招女官是为开办义学,提高女子的学识,开辟女子的生存空间。
  石大妮遭受命运捉弄,却不放弃,不堕落,难能可贵。
  我们应该拉她一把。”
  紫苏忙着躬身认错:“娘娘说的是,微臣糊涂了。”
  小花精看着紫苏,这丫头来的时候只有八岁,跟她十年了,如今服役期已满。
  金簪几次替她做媒,都被她推辞,也是一个倔强之人。
  小花精也知道原因,求婚的无不看中她是皇后侍女这个身份,没有一个是真正喜欢她。
  这些人嘴里说喜欢,眼里却是嫌弃。
  紫苏紫竹十二个人,是因为出天花被家人抛弃,虽然捡了一命,脸上都留下了好些坑洼。
  皇宫女侍没有机会接触外男,她们欲求有情郎,很不容易。
  她们跟了小花精十年,每年的俸禄虽少,因为小花精出手大方,十二人基本都积攒了千两的身价。
  眼下清贵人家嫁女,也就这些嫁妆。
  她们只要不离开,就一直有吃有喝有俸禄,还受人敬重。
  既然不嫁人能够活得快活,为何要带着钱财上赶着去伺候人,还要被人嫌弃?
  紫苏紫竹几人几乎都有不嫁人的心思,不过还没有最后绝望。
  小花精虽希望她们能够有美满婚姻,却不会勉强她们。
  小花精筛选之后留下一千二百人,命地方统一护送进京。
  十一月中旬,小选的女童进京。
  小花精请了皇太后与自己的嫡亲祖母荣公夫人,去南苑坐镇担任总考官。
  人老成精,要说相看下人的经验,小花精自认不如太后与祖母。
  当然,小花精可以用神识锁定的办法,一个个查看气息。一是那般挑选人太累得慌。
  二是心善之人不一定能干。
  这些秀女要走到太后娘娘与贾母跟前,需要通过两次筛选。
  女官代表朝廷的颜面,虽然不要求相貌秀丽,残废却不能招收。
  天花后遗症可以容忍,像是兔唇、驼背,耳聋眼瞎哑巴这种缺陷也不能取中。
  然后就是才能。
  挑选女官除了四肢匀称,还要看才能。
  说会刺绣要当场刺绣,说识字,要当场写字。
  初选用了三日。
  最后才是过眼缘。
  太后娘娘与贾母挑人可不是看一眼,而是需要对话。
  这般下来竟然有四百人合格。
  其中一百人是无子被休,或者无夫无子者。
  人才难得,
  小花精决定全部留下。
  其余八百人遣返,路费由官府承担,每一位小姑娘发放二两银子压惊。
  然后,全场一千二百人,竟全部哭了。
  选上者流着激动的泪水,没选上,失望之下嘤嘤嘤。
  落选者有一半处于失望的茫然中,乖乖的听话,跟着嬷嬷们回去收拾东西。
  有一半的参选者,却拦着紫苏紫竹磕头求情,希望能够留下来。
  紫竹回来禀报,眼泪汪汪:“皇后娘娘,能不能留下她们做宫女啊?
  明年春天不是要招收小选宫女吗?
  她们都表示愿意吃苦,不要工钱,管饭就成,希望能够留下参选明年的小选,或者参加明年的女官选拔。”
  小花精闻讯惊讶:“谁告诉她们明年还要招收女官?”
  紫苏摇头:“不知道呢,微臣跟紫竹没说过。”
  小花精很有兴致:“去问问。”
  紫苏再次回来禀奏,却说是这些女孩子自己推断而来,她们觉得理所当然:“皇后娘娘不是说要办义学,一年一年过去,学子越来越多,需要的女官肯定也要增加?”
  紫苏这一次做事很稳妥,把最初说这话的女童带来了。
  小花精询问之下方知,这女娃儿来自辽东。
  之所以知道这话,却是因为她母亲在铁岭卫做厨娘,听她们主母的贴身丫头说的。
  她家里女孩子多,却能生活,只是时常要躲避鞑靼。
  来应聘也是主家的小姐跟前的大丫头鼓励她来。
  说是京都乃是繁华地,选不上看看也是一辈子的福分。
  小花精看她小嘴儿吧嗒吧嗒,询问方知,她经常进府给小姐送些野味野果,因此能府里的得脸丫头说得上话。
  那些个丫头把京都说得天花乱坠,据说京都的风都喷儿喷香。
  小花精问了三个孩子,对于辽东多了一份了解。
  据说那海子边缘的荒地开出来都不用堆肥,种子撒上就能长粮食。
  只是年年被鞑靼祸害,当地人有些冷了心肠,觉得辛苦一场也是给人做嫁衣,懒得动弹。
  小花精心里蓦的一动:兵源。
  小花精交代紫苏把不愿意返乡的女童登记造册,跟她们当地的差役交接清楚,与小选的秀女一样,每家贴补五两银子。
  这日,小花精回宫,换上品级大妆,郑重的求见乾元帝。
  乾元帝闻听禀报顿时笑了,亲自出来迎接小花精:“这是闹腾什么呢,往日常来常往?”
  小花精道:“陛下不是夸赞瑗儿才德堪比长孙皇后吗?
  瑗儿这是向长孙氏学习,寻日间是夫妻说话,自然随意。
  今日臣妾要向陛下纳谏,自然要按照规矩行事。”
  小花精这般也是因为夫妻关系好,寻日说话很随意,怕乾元帝不重视今日的谈话内容。
  乾元帝闻言也收起嬉笑,伸手一指:“赐座。”
  小花精便道:“近日臣妾在选拔女官陛下应该知道吧?”
  乾元帝颔首:“还顺利吧?”
  小花精道:“托陛下洪福,十分顺利。正是因此,臣妾为了感谢陛下的支持,特来来给陛下送兵源来了。”
  乾元帝想要征北,平定鞑靼瓦刺,就需要大量征兵。
  只可惜国库不充盈,而且,南边的士兵不适应漠北的气候,每一次病死的士兵比战死的还多。
  乾元帝知道小花精从来不会瞎胡闹,顿时来了兴趣:“说来听听。”
  小花精道:“臣妾这些日子跟好些辽东的农女谈话,都说辽东有着广博的黑土地。
  虽然冬日寒冷,然而,春天气候很适宜种植庄稼。
  因为雪大,几乎没有害虫,而且土地肥沃,几乎不用堆肥就能丰收。
  臣妾因此有一个想法,江南地面人多地少,年年有人逃荒,陛下可否考虑过,难民北调?”
  乾元帝以为小花精说错了:“难民?贫雇耕农吧?”
  小花精道:“非也,臣妾说的就是难民,所有上京逃荒的难民。
  他们在家乡一般都是借无所借,甚至居无定所。
  只要陛下承诺,朝廷辅助他们开荒,并且十年不收赋税。
  陛下您想,乞丐与地主,这些祖先都没有地界葬埋的难民,会如何选择?”
  乾元帝摇头:“关外肥沃谁都知道,可惜鞑靼年年骚扰,百姓很难安居乐业。”
  小花精道:“这正是臣妾纳谏的第二条,那就是改变卫所的驻扎习惯。
  从前咱们的卫所都设在城内,鞑靼来了他们才出城,几乎就是摆设。
  臣妾觉得辽东的卫所,也可学习海疆,在城外的村庄驻防,一个一个村庄链接起来,守尾相顾,形成外城。
  如此,鞑靼进犯,首先对上的就是官兵,而不是百姓。
  天子守国门,卫所有什么理由躲在城内?
  再者,鞑靼全民皆兵,咱们为何不能学呢?
  等冬日难民再次北上京都,由兵马司出面征召这些难民,只要有一人参加卫所,全家就能由朝廷帮忙移民落户,并享受朝廷开荒土地归私有,十年不纳税的优惠。
  只要他们家中一直有人当兵打仗,朝廷就一直给予他们全家免除赋税的恩典。
  如此,既避免游手好闲者聚众生事,朝廷也有了兵源。
  还可效仿西山,组建孩儿兵团。
  孩儿兵可免费识字学习军体拳。
  如此一旦鞑靼偷袭,这些村民即刻变成战士。
  妇孺们肯定会拼命保证军队的给养,即刻就是全民皆兵。
  因为鞑靼直接伤害了他们的利益与亲人。
  他们绝不会袖手旁观,或者应付差事。
  打架亲兄弟,上阵父子兵。
  这种带着血脉纽带的子弟兵出战,几乎都是死战不退,拼死救援,绝不会丢下袍泽。
  三五年之后,这一批人就能逐渐演变,如鞑靼一般勇猛善战,您就有了一支战力彪悍的军队。”
  乾元帝面色从开始的宠溺,变成惊喜与激动。
  这种设想,初听似乎有些玄乎其玄,但是仔细琢磨,并非不可能。
 
 
第240章 
  乾元帝听进了皇后的建议。
  这一年冬月开始, 果然又有难民上京。
  询问之下无非是山东发水了,大水过后房屋倒塌了,田地淹没了, 粮食减产了。
  询问有没有领到救济粮,又说领到了。
  因为家里没有隔夜粮, 一点点救济根本无法支撑全家人过冬,还欠了地主的租子,官府的赋税,只好乞讨。
  顺天府把情况上报给朝廷, 这一批难民都是没土地的农民,受了灾减产了,地主的租子没有减少, 官府也没有见面赋税。
  为了什么要上京都?
  难民说了, 听说皇后娘娘招收女官,想把女儿送进宫,得了二十两银子回去交租子与赋税。
  乾元帝脸上只发红:领了皇后的银子给他交赋税。
  乾元帝命北城兵马司与顺天府联手安置灾民。
  这个联手,就是顺天府配合惠民署安置那些不愿意北上的难民。
  兵马司则安置那些愿意成为军户的难民。
  小花精没有插手移民安置的事情, 却一直在暗中关注。
  第一天,难民北调不是很受难民追捧。
  大家都怕上当,也有人担忧北边太冷, 受不住。
  因移民的条件十分优厚, 还是有人报名。
  首先,报名参加者, 家人即刻得到安置, 前往南苑惠民署的难民营。
  不说吃好喝好, 参军者换上了崭新的棉袄棉裤。
  家里人也换上了京都善心人捐赠、八成新的棉衣棉裤。
  第二天开始, 报名的人数逐渐多起来。
  这一批移民开年之后才会北上, 这之前,难民也没闲着,男丁参加疏通河道,伐木烧炭,挖煤打煤球。
  女子则参加军用被服的缝纫。
  军用被服的缝纫工作也不是很多,优先聘用北上的移民。
  这也是小花精支持乾元帝移民的一种策略。
  及至腊月,天气越发寒冷,报名参加北上移民的人数多起来。
  从三百户,猛增加到八百户。
  一文钱难倒英雄汉。
  全家人的温饱,让家里的男丁生出血性。
  八百户人家昭示着,兵马司招收到了八百名愿意去辽东驻守的壮丁。
  这八百人直接编进了北城兵马司,开始操练起来。
  明年北上,基本已经可以当成老兵使用,站岗巡逻。
  头一次竟然募集道八百人,乾元帝很高兴。
  从前移民都是朝廷用军队驱赶,有些人故土难离,闹出许多惨烈之事。
  这八百户却是高高兴兴,全家欢喜。
  不过,在登记名册的时候,还是发现,愿意北调的百姓,多半出身山东与陕西、山西的贫雇农。
  河北江西湖北河南这些籍贯的百姓,打死了也不愿意去关外。
  他们宁愿回故乡要饭吃。
  腊月的增加人数太快,库存的衣衫不足。
  小花精在功勋人家中再次发起募捐,很快替这些愿意北上的家庭募捐到了足够的衣衫被褥。
  当然,那些宁愿讨饭也不愿意通过双手成为地主的难民,也没有不管。
  只不过,吃的穿的就要差一点,分得的衣衫就要薄一点破一些。
  北上寒冷,像是毛皮的衣衫优先给他们。
  太后娘娘看着这些宁愿在寒风中冻得瑟瑟发抖,也不愿意参加以工代赈,难民北调,甚是感叹:“说什么故土难离,不过是懒惰成性。”
  小花精说道:“谁说不是呢。媳妇仔细问过,都是没有土地的贫雇农,故土难离不过是怕苦怕累的借口。
  都说穷则思变,这些人宁愿懒死饿死,也不愿意变通一下。母后不知道吧,京都眼下出了一件比那些宁愿讨饭也不愿意北上的稀罕事儿。
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