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家穿越到古代——易楠苏伊
时间:2021-01-06 11:05:58

  现在虽不像夏天那样炎热,可秋老虎也不容小觑,要是有人中暑,也是个事儿。
  林满堂点头记下,谢了又谢。
  
 
 
第20章 
  回了家,家里没有一个人,林满堂将剩下的钱放到房间里,重新锁上门,径直去了打谷场,他媳妇正在教闺女使用梿耞打黄豆杆。
  晒了几天,这些黄豆杆已经晒得干干的,几棍子下去,黄豆噼里啪啦往下掉。
  可惜女儿从未干过农活,甩一下,竟然打到自己手。
  李秀琴耐心教她,“你这后要握在柄杆下端,两手之间留点距离。两只脚要像射箭那样,然后高高举起。等前面那排竹排跟杆子一条直线,你再用力打下。这样打下去,竹排才会以水平线落下。你再试试。”
  林晓小脸绷紧,就好像当初学跆拳道时那么认真,一举一动都很标准。
  啪嗒一声,竹排稳稳落在黄豆杆上,黄豆杆咔嚓几声响,黄豆从豆荚中蹦出来。林晓乐得手舞足蹈,“娘!娘!我成功了!”
  李秀琴不吝赞美,“我女儿就是聪明。”
  林晓得意地扬起笑脸,林满堂瞧着也高兴,他女儿就是个天才。瞧瞧只教一次就会用了。
  林晓就像得了个新玩具,转着圈儿捶打黄豆杆。
  林满堂随手捡起一根棍子半蹲在李秀琴身边,一边捶黄豆杆,一边将今天的事一五一十跟媳妇说了,末了将单子交给媳妇。
  李秀琴接过单子,又问,“这次秋收,咱们家也分不到多少粮食,这马上就要盖房招待大伙,是不是再买点儿?”
  虽然他和大哥家是分开收的粮食,但是分家时,就已经说好了,这次收上来的粮食,他们和大哥家要按照人口分。
  林满堂点头,“回头我问问咱们村谁家卖粮,到时候咱们买一些。”
  “多买些稻谷,我不习惯天天吃面食。”
  林满堂自是答应。只是这么一算下来,之前挣的钱竟是没多少了。
  他重重叹了口气,“看来咱们还是得再想个法子挣钱。”
  打了一圈,累得满头大汗的林晓跑过来,喜滋滋道,“爹,娘,我想到一个挣钱法子了。”
  李秀琴和林满堂闻言齐齐看过来,“什么法子?”
  “水泥啊?”林晓眼睛亮得惊人,“上学时,我们老师教过的。”
  听到这话,林满堂和李秀琴两口子下意识往四周看了看,发现周围没什么人,才暗自松了一口气。
  李秀琴小声提醒女儿,“傻孩子,这水泥方子可是金贵东西,现在可不能用它来挣钱。”
  林晓眨了下眼睛,挠头不解,“为什么?”
  李秀琴叹气,别看她闺女是个小学霸,但是没有经过社会的捶打,根本不知道人心险恶。
  当然也不能怪她女儿。她女儿前十八年,一直都待在学校念书,学校就是个象牙塔,大多数的孩子都单纯着呢。
  可现在穿到古代,不教不行了,她掰开了揉碎了跟她讲,“这方子太金贵了。咱们要是拿出去卖,的确会有人买。甚至能卖到上万两。但是这么多钱,以咱们现在的家庭能护得住吗?”
  林晓多聪明的孩子啊,一听就懂了,“这好像小儿抱着金元宝走在大街上是一个道理。”
  李秀琴压低声音道,“等将来,要是有机会,你把这方子献上去,说不定皇上还能封你个县主当当。那不比卖出去值钱啊?”
  林满堂忙不迭点头,“对对,听你娘的,以后莫再提这件事儿。”
  林晓点头记下。
  林满堂担心两人再着急上火,“你们也别急,我一定能想到法子的。”
  李秀琴笑眯眯道,“好,那我们可指着你了。”
  林满堂自信满满地‘嗯’了一声。
  打完豆子,林满堂特地去村里问,谁家高梁打出来了。
  这时候家家都吃的高梁,区别只在于磨不磨壳。
  关屠夫得知他要买高梁,卖了他五百来斤。
  林满堂这房子要盖一个月,每天有二十个壮劳力忙活,一天三顿,每人每天吃一斤半的粮食,也得要两千七百斤。
  刚下来的高梁价格比较便宜,一文钱一斤,光粮食就得要两吊七百文钱,这还不包括菜呢。
  能省点儿是点儿。更何况其他家盖房,伙食还不如他家呢。
  那些人可不会像他这样,把高梁皮都给磨掉。至于磨下来的高梁皮,林满堂打算明年开春养几只鸡,这样女儿每天都有鸡蛋吃。
  三日后,打井队来了,林满堂带着几人去宅基地。
  这边的庄稼早就收完了,可因为这块地卖了,所以那家人也没怎么收拾。
  打井人在宅基地观察一圈,找了一个打井口,用油布围得严严实实,生怕别人偷学了去。
  林满堂倒也识趣,给他们领了道儿就出来了。
  回家前,林满堂还特地去关屠夫家割了三斤猪肉,两斤排骨,在村里有户人家买了只母鸡。
  李秀琴想说,家里还守着孝呢,买这些作甚。
  林满堂却道,“咱们多做些好吃的给他们。他们干活也能更尽心,咱这井可是要用一辈子的。”
  李秀琴被他这话逗笑了,“还一辈子,何着你还想让我一辈子跟你窝在这个小村子里啊。你有没有点出息?”
  林满堂挑了挑眉,“我倒是想带你进城,但是城里日子不见得比乡下好过。那城里样样都要花钱。”
  李秀琴一想也是。城里除了买菜方便些,跟乡下也没什么区别。
  一样没有空调,没有洗衣机,没有电视。她进城有何意义?
  李秀琴做了几样实惠菜,如小鸡炖蘑菇,香菇青菜,回锅肉,红烧排骨,醋溜白菜,葱爆黑木耳,红烧豆腐再加上绿豆汤。三荤三素配一汤,也算很尽心了。
  这古代男女不同席,林满堂和打井队一块喝酒吃饭,李秀琴和闺女在门口支了两条凳子,边吃饭边乘凉。
  大吉大利,大丫二丫闻着满院子的饭菜香,再低头看看自己碗里的糊糊和黑咸菜,直流哈喇子。
  李秀琴见他们可怜,便每人给夹了一些菜。不过因为他们都在守孝,只有素菜,没有荤菜。
  即便如此四个孩子也吃得眉开眼笑。
  大哥家的粮食已经收完了,剩下的事情只能大人干,小孩子们就都解放了。
  四个孩子便商量着要去山上寻好东西,大丫问林晓,“晓晓,明天我们要去山上摘野果,你去不去啊?”
  林晓眼睛放光,“上山摘野果?”
  作为种花家的接班人,哪怕林晓从来没种过地,也不妨碍她喜欢摘东西时的满足感。前世她爹娘每年都带她到农家乐体验生活。
  还不等林晓答应,李秀琴却皱眉道,“山上有野兽吧?”
  这古代可是有原始森林的,那水浒传里不是就有武松打虎吗?
  想想在现代,除了动物园,寻常人哪能见到老虎啊。
  要是遇到野兽,以女儿这副小身板,估计只有被吃的命。
  大丫头摇成波浪鼓,“没有,那山上没有野兽。”担心二婶不信,她又看向大吉,“大哥,你说是吧?”
  大吉正吃得喷香,这豆腐他以前可没少吃过,但是从来没有人能像二婶这样将豆腐做出这么好的滋味儿,恨不得连舌头都吞了,听到大妹叫自己,他忙点头,“是,是,没有野兽。”
  李秀琴对上女儿渴望的眼神,到底没有阻止,“行吧,那你跟在他们身后,小心看路。”
  林晓笑眯眯应了。
  东方泛起鱼肚白,晨曦缓缓拉开了帷幕,带着微烈的阳光降临人间。
  秋天的农村就像一幅色彩斑斓的油画,田地里有一半是褐色的庄稼茬子,有一半是金黄色的稻穗,路边不知名的野花争相绽放最美的容颜。
  林晓背着自己买来的小背篓,跟在哥哥姐姐们后头,左顾右盼,瞧什么都稀奇。
  大丫二丫见她背着这么好看的小背篓,心里十分羡慕,“晓晓,你这小背篓也太好看了吧?”
  大吉大利是男孩子,就有些直男性子,皱了皱眉,“好看是好看,可你这装不了多少东西吧?”
  林晓摇头,“没事儿,只要将这篓子装满,我就满足了。”
  大吉大利见她这没出息的样儿,嫌弃得撇了撇嘴,“一整年,咱们就等这一天上山呢。你居然只想摘这么点儿,你可真行。”
  大丫不高兴了,“行啦。晓晓才七岁,你就是给她大背篓,她也背不动啊。”
  说着,她拉着林晓的手,“快走吧。太阳一会儿上来了。”
  其他人也不再耽搁,你追我,我追你齐齐往村外跑。
  他们要去的山就是林晓头一次穿过来时,月沙河边上的那座山。
  看似很近,其实离村子也有两三里远。
  头一次上山,大丫担心林晓不小心踩到陷阱,一直牵着林晓的手,叮嘱她小心脚下。
  走了没一会儿,几人遇到一棵野山楂树,上面挂满红彤彤的果子。
  几个小孩子兴奋得直蹦哒,三两下就爬上树,林晓个子太小,再加上那树也不是很粗,承受不了那么多孩子的攀爬,只能站在原地用树枝勾上面的枝条。
  没一会儿,这棵山楂树就被他们几个摘得精光。
  初战告捷,孩子们脸上洋溢幸福的笑容。每到秋天就是孩子们最开心的时候。漫山遍野的野果等着他们采摘。
  孩子们迫不及待将野山楂在身上擦了擦,放进嘴里咬。
  林晓刚开始嫌弃这样不卫生,大概是好久没吃水果了,她到底没忍住,也学大家在身上擦了擦,咬了口。
  跟现代比,这野山楂更小更酸,但是对于这群孩子们来说,却是难得一年到头难得的美味。
  林晓一连吃了两颗,想到爹娘还没尝过,便停了嘴。
  几人继续往山里走,一路上遇到各种各样的果树。
  他们收获颇多,有灯笼果,灯笼炮,红姑娘,幽幽,刺玫果,托盘,糖李子,还有像猕猴桃的狗枣子,酸枣,山桃,野草莓和野杏等等。
  其中林晓最喜欢吃灯笼果,不过因为是野生的缘故,果实小了些。
  几人在山上摘了一个多时辰,直到所有人的篓子都装满了才往回走。
  回去的时候,林晓见山里有很多柴禾落在地上没人捡,觉得挺可惜,又捡了些柴禾,扯了根藤,将柴禾扎紧抱在怀里。
  其他孩子有样学样,也跟着捡了些柴禾。
  到了大路,孩子们将柴禾放在地上,扯着藤子的一头,拖拽着往前跑。
  小孩子们的精力是非常旺盛的,哪怕他们摘了这么长时间的野果子已经累得不行,但一个个好似不知疲倦,依旧跑得飞快。
  这一跑,篓子里装得冒尖的野果便颠了出来,他们停下来捡果子。这一弯腰不要紧,野果滚得到处都是。
  大丫见两个哥哥这蠢样儿,指着他们好一通嘲笑。
  林晓也忍俊不禁,可她到底不是真的七岁,顾忌两个哥哥年纪大,正是要面子的时候,到底忍住了。可真的太好笑了,又憋得厉害,只好跑下斜坡捡滚到河边草丛里的野果。
  就在这时,河面传来几个孩童惊喜的叫喊声,“哇!好大的一条鱼!”
  
 
 
第21章 
  月沙河左边的田地属于大庄村,小庄村和刘家村。而右边的田地则是属于军户村的。这月沙河也是军户村挖出来的河,每到栽稻的季节,前面的大河就会放闸,往这条河蓄水,这河里的水优先供军田使用。等这些田灌满了,才会轮到小庄村这几个村子。
  这月沙河里的鱼也是属于军户村的,要是有人偷偷来这边钓鱼,逮到就按三倍赔偿。
  最近在秋收,军户村已经忙疯了。
  这些军户们要负责的田地是普通百姓的数十倍。而他们分到的粮食有八成以上都要交给边城军,自己仅能留两成。
  军户们的日子过得非常辛苦,社会地位也低于民户。
  朝廷为了不让军户们脱免军籍,不允许军户过继给民户,甚至还规定军户丁男仅许一人为生员,而民户则没有这个限制。
  林晓一直以为小庄村的村民们应该就是这个世界生活在最底层的贫民,但是当她看到正在打鱼的几个半大孩子,她才发现现在的她居然也能成为被人羡慕的对象。
  她身上穿的是粗布麻衫,袖底和膝盖都打了补丁。
  而对面几个孩子身上的衣服上却是打满了补丁,穿的还是短打,胳膊和脚踝露出来,脚上踩的也是草鞋,最让林晓最直观的感受是他们几乎都是肉皮紧紧包着骨头,瘦得吓人。
  这几个孩子似乎水性很好,拿着渔网扎进水里,没一会儿又冒上来。
  大吉大利最喜欢打鱼,忙不迭摘下自己的背篓,三两下就滑下河坡,冲河里人呼喊,“喂,你们打到鱼了吗?”
  那几个孩子眯眼冲他们笑,手里举着渔网,里面有几条鱼正活蹦乱跳,拼命挣脱,却始终逃不出来。
  “我也想下去抓鱼。”大吉大利跃跃欲试。
  大丫和二丫也摘了背篓,从岸上跑下来,掐腰瞪着他们,“抓什么抓!这河又不是咱们村的。抓了也得交给人家。你傻啊?”
  大吉大利抿了抿嘴,“我们不要鱼,我们帮他们抓也不行吗?”
  大丫斩钉截铁道,“不行!要不然我回去告诉咱娘。”
  大吉大利被她一通威胁,到底没下河,蹲在案边,可怜兮兮看着这几个孩子捕鱼。
  林晓也没劝,他们一家就是因为游泳被送来这个地方。要是大吉大利游泳出了事,以她这个小身板连救都救不起来。
  不过想于家里这几天都要请那几个打井的吃饭,她便想给加了菜,问那几个孩子,“你们逮到多少鱼啊?怎么卖的?”
  那几个孩子听到她要买鱼,眼底迸发出惊喜的光芒,也不急着捉鱼了,忙拿了各自的篓子游过来。
  上了岸,几个孩子将逮来的鱼全部倒在路边,任林晓挑选。
  林晓刚刚听到他们喊逮了一条大鱼,原来竟是条一斤重的草鱼。剩下的都是三寸长的杂鱼。
  这几个孩子中,有个十岁出头的小姑娘,许是经常在太阳底下晒,她皮肤晒得黝黑,那双黑白分明的眼睛却比谁都亮。
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