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林拿出一个匣子,里面赫然有三百两金子,这也是因为唐林的名气越来越大,特别是其高中状元后,他的画到了供不应求的地步,价格节节攀高,到了如今的一画百金。
唐林以前卖画有个规定,就是一月卖三幅,游历回来后,就更少了,一月只卖一幅,最后,一个月一幅都没有了。后来又卖画,也是按一月一幅来的,这也是这三幅画现在才卖完的原因。
林伊娘呆呆地看着唐林,她是知道唐林在书画上极有名气,在唐林说过后,她还特意去打听过“今朝客”的事情,可怎么也没想到唐林的画如此值钱,百金,那就是千两银子,林府以前一个月也没百金啊!
但与此同时,伊娘又有些心疼,她早就听说今朝客不卖画许久了,如今唐林又卖画,是因为这个家,是她打理的不够好,让唐林操心这些。
“兼之的书画已成大家,在婉婉心中这些画皆是无价之宝。我们在上京府有宅子,另外还买了个庄子,每年有上百两出息,外加兼之的俸禄,尽够我们生活了。”
成亲后,唐林就将全部家当交给伊娘了,伊娘见银子足够,想到日后还要回上京,同唐林商量后,便托方师兄在上京府偏远处买了个小庄子,偶尔遣人去看看,也算是个稳定的收入来源。
“如今我们账上还有700两,不若我们在临海县买两个铺子,不管是租出去,还是卖些东西都是极好。而这三百两金子,我们存入库房,等日后儿女出嫁,一人百两,当聘银嫁妆,这可是他们父亲卖画得的银子。”
“婉婉,你这是连我们生几个孩子都想好了?那少了还好,要是多了怎么办?”
林伊娘这才回味过来,刚刚一不小心说顺了嘴,连孩子都说出来了,真是……
“不过婉婉说几个那就几个,一个也好,两个也罢,反正金子就在那里,平分便是。那三幅画,是我中状元后画的,想着将要成亲,还有父母要照顾,这才到书画坊寄卖,如今我有了俸禄,还有婉婉理家,自是不愁的。”
唐林抱着伊娘,对于伊娘的小心思,他自是听出来了,既然伊娘不想让自己操心这些,那就不操心,有妻如此,夫复何求。
作者有话要说:这里阿呆参考了明朝时的规定:凡有司官吏,不得于见任处所置买田宅。违者笞五十,解任,田宅入官。
就是说官员不得在任职地购买房产田地,主要是为了防贪污。
如果是真的在宋代,官员田地随便买,就是房子难买。
私设良多,还望大家海涵!
ps:大家,端午节快乐!感谢在2021-06-12 23:51:05~2021-06-13 23:27:04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喵了个咪 80瓶;mhkrer 10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第96章
这几日县衙里的胥吏们极为忙碌, 但他们的精神却很亢奋,状态跟从前的闲散度日完全不同!
先是贴出吏试名单,叫通过吏试的人来县衙各房报道, 由经年老吏带他们一段时间,特别是县衙的各种规章制度, 需要一一讲解, 像是里正、村长这样的, 要听三日,才可以回到镇子(村子)里。
之后是那些抄家抄来的东西, 虽然田地庄子不动,可还有很多古籍字画、珠宝首饰等。
户房将县衙大门边上的屋子空了出来, 将东西放置进去后, 专门贴了告示, 让有兴趣的百姓前来购买。
这些东西,因为是抄出来的,价格比市面上的低了两成,为了防止哄抢, 唐林还规定一人只能买三件。
就算是这样,三天内这些东西就被一扫而空了, 大件贵重的富商大户买走,小东西被县城百姓买走。
所以这几天, 临海县城的百姓跟过节一样兴奋, 碰面就问你买了什么。
像这样的事情,他们可从未遇到过, 以前的知县就算抄出了东西,别说首饰,就是一张纸也不会卖给百姓, 早就让胥吏给刮分了。
至于胥吏,更不用说,在县衙上班就是方便,开门当天,就把自己看中许久的东西买下,就连唐林自己也买了古籍字画,同百姓一样,只能选三样!
那些古籍被抄出来后,就拿到县衙藏书房,由礼房的两位书司带书吏抄录,抄录完后,再将原书籍进行售卖,这样就算日后古籍损毁,也不至于就此消失。
这些东西卖完,一共得银三万余两,若是将这些留下,足以修建半个临海县,但唐林话已出口,决不能随意更改。
于是将银子连同账册封存起来,打算将它们同秋税一起上交朝廷。
其间唐林叫刑房收集禹书事件的证据,找到了当时的村长和村民,毕竟禹二郎抱着一个孩子回来这事,他们都看到了。
写下证词,签字画押后,连带着唐林的文书一起递交给了提学司,至于提学司什么时候回复,这就得看他们的效率了。
如今禹书已经在县衙做了书司,但是他们这一批人,唐林并未马上把他们的名字加入吏籍,说是还需考察。
俸禄照给,但吏籍需要再晚几日,这也是为他们考虑,不然日后退出来也只能会是吏籍,想改也改不回来。
就像那个毛郎君,不对,如今应该是毛里正,就算被人替了里正之职,他还是胥吏,只是没有职务和俸禄。一旦入了吏籍,除了自己,子孙也都是吏籍,就再也变不了了。
这次六房的动作很快,郑主簿写好招人的告示,贴在告示栏上,吏房的乡司通知里正和村长,里正和村长通知百姓,力求让临海县的每个百姓都知道县衙请人当力夫的事情。
户房的人开始物色材料,想要在几家里面,找出又便宜又好的,临海县的富户闻风而动,谁都想在新任知县前面卖一个好,而且集市越早建完,他们就越早能挣到钱。
兵房派人去市集,请百姓将摊子聚拢起来,摆到正南大路的右边,光这样还不够,还要建个大屋子安置人,于是又挪出三分之一来。
那些百姓本来见到差役极为害怕,以为又是来胡乱索取费用的,哪知道只是让他们挪个地方,而且,动作也不粗鲁,便大着胆子询问,才知道是唐知县要修整集市。
工房更不用提,虽然有了集市图,但究竟要怎么造最好、最结实,还是要看他们的,特别是内里的格局、大小,走道的尺寸,得一一商讨过才行。他们抽空还将架子打好了,放在县衙大院里,只等集市图挂上去。
至于那幅图,唐林拿回去后,想要日后会挂到县衙大院里,就又重新修饰了一番,将上面的东西画的更精美了,各色人物栩栩如生。
还额外将铺子的招牌给画好了,鱼铺子就在檐上画了一条挂着的木鱼牌;猪肉铺挂了木猪牌;羊肉铺挂了木羊牌;所有肉都卖那就挂一串……
随后取了个大名《临海集市图》!
看到这幅图,不得不说胥吏们的动力更足了,特别是在集市图上看到同自己一样的人物后,那真的是要高兴的跳起来了,一群人围在那里,进行了找找找的游戏。
只有石押录,看着那些木牌子、看着那些更加精美的铺子,有些心塞,罢了罢了,不就是银子嘛!
不过一天,县城的百姓们就知道要修整集市的消息,一个个都去县衙门口的告示栏边听告示。
这是唐林知道百姓不识字,看不懂,特意让书吏轮流坐在告示栏边上念告示,唐林怕他们热着,还在那撑了一把大伞遮阳挡雨。
刚开始,百姓们还有些害怕胥吏,渐渐地看胥吏们态度不错,就慢慢围拢过来,听胥吏说话。
如此几日,百姓们也就习惯了,现在还会主动去跟值班的胥吏讲话,附近的百姓有事没事都会过来看看,听一听最新的告示。
“黄差役,听过这次的力夫,还有钱拿?”
说话的是一名男子,他是冲着力夫来的,他是名渔夫,现在出海风大,很容易发生危险,到了县城后,听到县衙要修建集市,需要力夫,他就赶过来了。
“没错,这也是唐知县心善,体谅百姓辛苦,所以这次的力夫,每日都有十二文钱可拿,外加一餐饭。”
“每日十二文,还包饭?”
周围听着的百姓惊呼,先不说从没有县衙招人还给银子的,不对那不是招人,那是服徭役,更重要的是包饭,还有十二文钱。
别看十二文钱少,十天那就是120文,可以买半床过冬被子了。一般去铺子里做工,也就八、九文,还需要自己带吃食,哪像这个这么好啊!
见黄差役点头,那个男子立马问道:“黄差役,报名的地方在哪儿,我要报。”
黄差役指着县衙的另一边,那边从早坐到现在,还没人报名呢!
男子见了立马冲了过去,后面的百姓紧随其后,一窝蜂的涌过去了。
吏房的两个书吏突然见到这么多人冲过来,有些慌乱,连忙喊道:“排队、排队,一个一个来!”
“县衙里的人呢!快出来帮忙啊!”
听到呼喊声,在县衙值班的弓手立马冲出来,看到一片混乱,连吼带喊总算将队伍给排好了,还留了两个人帮忙管理。
那男子报完名后,打算回村里说这件事,他们村靠海,地里种不出东西,只能靠打渔糊口,现在海上多风,他们都是小渔船,一吹就翻了,所以大部分人都不敢出海。
以前,他们只能来县城找活干,找不到就去码头搬货,要是两个月都闲着,那冬天就过不下去了。
可县城里的活不好找啊,码头虽然要人,钱也多些,但风险太大,从船上搬东西下来,脚不稳就会掉下去,到了海里侥幸回来,还要赔货物,拖累家人,还不如直接死了的好。
男子刚出城门,就看到同村的男人结伴过来,原来是村长知道消息后同村里人说了这件事,所以大家结伴过来看看。
男子知道后,马上让他们去县衙报名,取牌子,上面还有数字,差役告诉他这是取饭拿钱要用的,没有牌子就不能做这个工作了。
几人听了,连忙朝县衙跑去。
报名队伍排的很长,周围还有一堆人围着看热闹,以前县衙招人可从没有过这么多人,不逃跑算是好的。
“照这样下去,很快就能招齐一百五十人,这些都是靠打渔为生的百姓?”
唐林站在县衙门口望着队伍,现在是农忙时节,有地的百姓忙着丰收,自是不会过来的,只有普通渔民,船小风大,打不了渔,才会来报名当力夫。
“正是,临海县靠海的村子有五个,每个村子一百多户人家,这人自然多。唐知县,不若我们多招一些?”
郑主簿看着这些百姓,心下一软,每年这个时候,都会有不少渔民来县城找活做,实在找不到的,只能回去打渔,不然家里人会熬不过这个冬天。
也是因为如此,每年这个时候,临海县总会少很多渔民。
“也好,本来一百五十人,我们预计的时间是两个月,再多招一百人,也能建造的快一点。”
“外面百姓这般多,不如将《临海集市图》拿出来吧!好歹让百姓们见见,我们集市日后的样子。”
唐林见外面的百姓对将要建的集市这么感兴趣,就想将画拿出来了,也算是给百姓一个想头,等日后这个集市一定会成为临海县最热闹的地方。
听到知县这么说,郑主簿还能说什么?当然得同意。
随后临海县衙大门开启,两个胥吏小心翼翼地将挂着《临海集市图》的架子搬了出来。
百姓们随之一静,他们从未见过画,也不懂得鉴赏,但画的好不好看,他们还是知道的。
见百姓如此,胥吏们也有些无措,他们本来以为百姓们肯定会很高兴,然后谈论上面的东西,可现在这样,是什么情况?
“唐知县,这画上的,是我们临海县的集市?”一名老者看着画,声音颤抖。
他以前读过书,在看到了那幅画下面的“临海集市图”这五个字时,心中激动万分。
听到这话,周围百姓倒吸一口气,又屏住呼吸,盯着站在县衙门口的唐知县,就怕错过唐知县的回答。
唐林走了过去,站在架子旁,肯定道:“正是,这是我们将要建造的临海县集市。”
“你们瞧,这中间就是我们的正南大路,再过去点就是城门了,那儿还有……”
唐林将画上的东西一点点地说给百姓听,周围的百姓越来越多,可奇异的他们只是静静地站在这边,听着唐知县对临海县集市未来的构想,这些,是他们从未听过的,也从不知道的。
听完后,那个老者缓缓地说:“那真是太好了!”
那个老者盯着那幅画,眼睛浑浊,还泛着水光,整个人都有些痴痴的。
见百姓们还在看着那幅画,唐林打算回县衙继续处理公务,正当他想要进去时,却听到那个老者说:“唐知县,临海县能等到你,真是太好了!”
唐林转身,朝老者行礼,说道:“能来临海县,亦是唐林的幸事!”
回到县衙后,唐林心中五味杂陈,处理公务的时候总是想要临海县的百姓,总会想起那个老者,那个老者像是个读书人。
“郑主簿,你认识那位老者吗?”
郑浩拿着文书的手一顿,低声说道:“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