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云台——沉筱之
时间:2021-09-22 08:35:41

  谢容与道:“多谢。”
  深殿寂然,崔芝芸办完青唯交代的事,又局促起来,她很快请辞,谢容与没多留她,差人将她送回江府。
  日色穿过薄雾照进殿中,谢容与在案前静坐良久,修长的双指捞起玉,收入掌心。
  京城大雪封天,追兵重重,她应该是一个人走的吧。
  眼下离开是最正确的决定,温小野辗转经年,遇事从来果决利落。
  所以他没问她去了哪里。
  也许连她自己都不知道该去哪里,她这些年,不就是这么过来的么。
  谢容与看过洗襟台的图纸,收入木匣,随后拿起信。
  信是青唯写给扶冬的,都是白话,就像她平时闲谈时的口吻:
  “扶冬,关于徐先生的下落,我近日略有所获。我有位薛姓叔父,这些年一直在追查洗襟台坍塌真相,他对照丧生的士子名录,暗中造访过许多人家,徐先生的双飞燕玉簪,他是在庆明府一户冯姓老夫妇家中寻到的。
  “这对老夫妇有个举人儿子,五年前被选中登洗襟台,洗襟台坍塌后,老夫妇惊闻噩耗,赶赴陵川。路上,他们遇到一名书生。这名书生自称姓徐,应该正是徐述白。他听闻老夫妇有亲人丧生洗襟台下,称自己此行上京,正是为告御状而去,他要揭发修筑洗襟台的真相,让事实大白于天下。徐述白说,自己此行艰险,恐会遭遇不测,身上有一珍贵之物无人托付,希望老夫妇代为保管,即薛叔后来在老夫妇家中找到的双飞燕玉簪。
  “依照老夫妇的说法,徐先生最后出现的地方是上京附近,这与扶冬姑娘此前的说法不谋而合,可见徐先生并没有死在洗襟台下,他会出现在洗襟台丧生士子名录之上,定是有人故意弄虚造假。
  “薛叔这些年汲汲追查洗襟台坍塌真相,得知徐先生或知晓内情,他苦寻他的下落,可惜一无所获。后来他到了陵川,辗转打听到徐先生与姑娘熟识,循着姑娘的踪迹,于几月前找来上京,彼时姑娘为接近何鸿云,刚在流水巷开了折枝居酒舍。薛叔后来遇险,无奈藏匿行踪,将双飞燕玉簪转交给我,这正是我凭玉簪找到姑娘的缘由。
  “对不住,关于徐先生的下落,所述已是我能打听到的全部,恕我直言,时隔经年,先生只怕凶多吉少。万望你勿要耽于过往旧事,前路漫漫,但请珍重。勿念。
  “青唯·嘉宁三年十一月廿八。”
  谢容与看完信,沉默片刻,唤来德荣,吩咐道:“把这封信带去玄鹰司,交给扶冬。”
  德荣称是,接了信正要走,身后谢容与忽道:“等等。”
  他像是想到了什么关键的节点,起身离案,从德荣手里拿回信,将其中一行反复看了数遍——
  “这名书生自称姓徐,应该正是徐述白……称自己此行上京,正是为告御状而去,他要揭发修筑洗襟台的真相,让事实大白于天下……”
  揭发修筑洗襟台的真相,让事实大白于天下。
  修筑洗襟台的真相。
  什么叫……修筑的真相?
  徐途贩卖次等木料,何鸿云从中牟取暴利,致使洗襟台塌。
  这不该是洗襟台坍塌的真相吗?
  而修筑洗襟台,是昭化帝提议,朝廷明令颁布,臣工士子乃至天下人拥护的决策,这其中,能有什么真相?
  修筑在前,坍塌在后,短短几字之差微乎其微,说不定只是青唯的笔误,只是老夫妇或者薛长兴在转述时的口误,但不知怎么,谢容与就是直觉这几笔看似谬误的措辞事关重大。
  他握紧信纸,问德荣:“何鸿云是不是至今不肯画押?”
  德荣道:“是,狱卒已用了刑,但他拒不画押,直言要见殿下您,刑部昨日还来昭允殿请过,但是殿下您回绝了。”
  谢容与想到一种可能。
  如果……只是如果,徐述白上京要告的御状,不是针对何家呢?
  徐述白是徐途的侄子,徐途就是贩卖次等木料的人,所以所有人都会理所当然地想到,徐述白上京告御状,是为了揭发何鸿云偷梁换柱牟取暴利的恶行。
  可是徐述白决定上京是在洗襟台修成之前,他若在那时得知木料被换,是来得及阻止士子登台的,他为什么不阻止呢?
  还是说,他另有要事,才不得不马不停蹄地上京?
  思绪仿佛开了闸,谢容与蓦地忆起徐述白在临上京前,对扶冬说的话——
  “这个洗襟台,不登也罢!”
  “我上京为的就是洗襟台!是要敲登闻鼓告御状的!”
  洗襟台是为士子而建的,在天底下每一个士人心中,都象征着尊荣,哪怕徐途换了木料,徐述白恨的也该是徐途,是利用洗襟台立功升官的何鸿云,而不是洗襟台本身,可当他说出“洗襟台不登也罢”时,分明是带着对这座楼台的憎恶的。
  徐述白一个士人,为何会憎恶洗襟台?
  他上京要告的御状,究竟是何家,还是另有其人?
  他最后与冯姓老夫妇说,揭发修筑洗襟台的真相,“修筑”二字,指的到底是被偷换的木料,还是楼台修筑的缘由?
  谢容与将信函一收,一刻不停地往天牢走:“让刑部把洗襟台的重审案宗拿给本王,本王要见何鸿云,快!”
  如果……如果当年徐述白上京,不是为了状告何家,那么何家哪怕杀了徐述白,大可以说他是畏罪失踪,何必做出他死在洗襟台下的假象?
  还是说,何家当年并没有杀徐述白。
  徐述白的失踪,也与何家无关?
  三司定罪,要将草拟的罪条一一念给嫌犯听过,包括所有被害人的名录,何鸿云迟迟不肯画押,是因为这个徐述白吗?他要见他,是在这短短的三个字中听出了什么被掩埋在昔年尘埃下的真相吗?
  “调玄鹰司所有在衙兵马到刑部天牢!”
  “何鸿云可能有危险!”
  长道上深雪未扫,晨雾被日光冲淡,谢容与穿廊过径,一路从昭允殿赶往刑部,走得又急又快,玄鹰司的动作亦快,谢容与到时,卫玦与章禄之也带着鸮部赶到了。
  然而,还是晚了。
  刑部尚书脸色惨白地立在天牢前,见了谢容与,怯乏地喊了声:“殿下。”
  天牢外还立着许多禁卫,所有人,俱是静默无声。
  谢容与怔了片刻,心凉下来:“……他死了?”
  “半刻前死的。”刑部尚书咽了口唾沫,“不知怎么回事,何鸿云是重犯,这里明明……明明有禁卫严加看管的,老夫……”他脱下官帽,颤手抱在怀里,“老夫这便去向官家磕头认罪。”
  半刻前死的,那就是他决定来天牢之后。
  适才在赶来的路上,谢容与恨自己为何昨夜为何对何鸿云拒之不见。
  他明明知道的,那些被烟尘掩埋的真相,远不是几根被替换的梁柱那么简单。
  可这一刻,谢容与忽然明白了,或许早在一切的伊始,在朝廷决定要重新彻查洗襟台之案的时候,甚至更早,在昭化帝病亡,赵嘉宁继位的时候,就有人一直蛰伏在暗处。
  他们伺机而动,静观其变,以至于何鸿云落网,无论他什么时候来见他,他都会那么刚巧地早半刻命丧天牢。
  “我……去里面看看他。”谢容与道。
  重犯骤亡,本来幽暗的天牢火把四明,将里头照得如白昼一般,吏胥将谢容与引到最深处一间,何鸿云的尸身就在地上。
  他是被一名守卫强行灌下毒药身亡的,身上有受刑后的鞭伤,在牢里苦了几日,原本秾丽的眉眼竟没什么变化,甚至嘴角还残留一抹嘲弄的笑。
  也不知他在嘲笑什么。
  是在笑自己聪明一世,最后却落得如此荒唐又潦草的下场么?
  又或是在嘲笑世人眼盲,皆被浮眼云烟遮去真相?
  谢容与问:“这间牢房,你们搜过了吗?”
  “搜过了。”牢外候着的刑部郎官答道,“灌毒的守卫已经自尽了,什么都没留下,牢里除了一份小何大人自己誊抄的罪书,其他什么都没有。”
  “罪书?”
  “是这样,小何大人看了大理寺的草拟罪条,不愿画押,称是要将罪书自行誊抄一遍,仔细斟酌后再作决定。尚书大人……念他是何氏人,便应了,小何大人将誊抄后的罪书搁在草席后的墙缝之中,下官也是适才才搜到。”
  郎官说完,立刻将罪书呈给谢容与过目。
  罪书誊抄得一丝不苟,上头除了几滴血,甚至堪称干净。
  何鸿云受刑后受了伤,罪书上有血很正常。
  一条一条的罪状过后,便是受害人的名录。
  而那几滴血,似是不经意,恰好滴在了“徐述白”三个字上,将这一个名字,染得触目惊心。
 
 
第83章 
  重犯死在天牢,这是大过,刑部尚书去宣室殿请罪了。
  一旁的郎官再度看了眼谢容与,想着官家与小昭王手足兄弟,昭王的意思,多多少少就是官家的意思了。
  郎官于是问:“殿下,何鸿云的死因已经验明,眼下可要安排收尸?”
  谢容与没应声。
  深牢阴寂,他不知怎么,想到了些别的——
  他还是江辞舟的时候,与何鸿云走得很近,有一回二人一起吃酒,酒过三巡,何鸿云握着杯盏,漫不经心地说了句话:
  “我们世家子弟,也有世家子弟的辛苦,同辈中那么多人,想要出类拔萃,总要牺牲点什么。”
  谢容与于是问,牺牲什么?
  何鸿云笑了,看着杯盏里水波流转的佳酿,“子陵,你儿时可偷尝过烈酒?还记得那滋味吗?”
  那滋味,辛辣浓烈,入喉如同火烧。
  “可酒这东西,吃一口甘烈,吃多了成瘾,年岁一久,千杯下肚,反而没滋味了。”何鸿云淡笑一声,“别的事,也一样。”
  他是何家行四的公子,母亲是平妻,故而他既非长子也非嫡孙,可他到最后,竟成了何拾青最得意的儿子,牺牲掉的是什么呢?
  那是何鸿云唯一一回跟谢容与说真心话。
  一路杀伐养成冷硬肝肠,或许第一回害人尚且心颤,到后来,血见得太多,诚如他所说,反而没了滋味。
  他是这么清醒自知地视人命如草芥。
  谢容与问:“为何要收尸?”
  死囚哪怕枉死,也是死囚,他的尸身,是该扔去乱葬岗一把火烧了的。
  郎官道:“照理是不该收的,但老中书令为了小何大人,听说在拂衣台上跪了一日夜,何鸿云到底姓何……”
  “姓何如何?”谢容与问。
  巨舰入海,亦有倾覆之日,树生千年,也会一夕枯败。何拾青在拂衣台上跪的是何鸿云吗?他跪的是他自己,是大厦将倾的何氏。
  谢容与道,“不必收尸,扔去乱葬岗吧。”
  -
  谢容与离开天牢。
  何鸿云死了,最后只留下一张罪书,与染着血的“徐述白”的名字。
  他是个早已剔除了悲悯心肠的人,最后要见谢容与,未必出于对真相的探究亦或善意的提醒,他只是想过这一个名字,与名字背后藏着的线索,为自己与何氏博取一线生机罢了。
  他不值得丝毫同情。
  只可惜线索断在这里。
  谢容与见卫玦、章禄之仍率玄鹰卫等在天牢外,说道:“你们回衙门吧,这里已无事了。”
  然而卫章二人竟没听他的吩咐,一路跟着谢容与来到刑部外的回廊,两人拱手拜道:“殿下,属下有事要禀。”
  “敢问殿下,您可是在查一个叫徐述白的秀才?殿下想要的线索……玄鹰司或许知道。”
  谢容与蓦地回过身来。
  他看了卫玦与章禄之一眼,没出声,抬目看向后头跟着的玄鹰卫,玄鹰卫们会意,立刻把守住回廊前后出入口。
  谢容与问:“你们知道徐述白?”
  卫玦道:“知道,他是陵川木商徐途的侄子,秀才出身,洗襟台修成之前,他被遴选为登台士子,后来洗襟台塌,他……失踪在了上京的路上。”
  谢容与眉心微蹙。
  徐述白的出身籍贯并不难查,但他上京一事却是个秘密,玄鹰司是怎么知道的?
  谢容与不动声色地在廊椅上坐下:“说吧。”
  “是。”卫玦拱手道,“殿下该有印象,洗襟台最初只是洗襟祠,改为楼台,是因为先帝决定,在昭化十三年的七月初九,遴选士子登台,以纪念当年投身沧浪江的士子。
  “改建楼台的圣令一下,虞侯前往辰阳,请温工匠出山督建楼台,七个月后,即昭化十三年的二月,玄鹰司接到调令,由指挥使、都点检带领隼部前往陵川,执行楼台建成前后的护卫之责。”
  谢容与颔首:“这些事本王记得。”
  “玄鹰司到陵川,是昭化十三年的三月,此后近四个月的时间里,除了最后连日暴雨,温督工喊过几次停工,几乎没出什么岔子。但是在昭化十三年的七月初八,即洗襟台建成的前一天,出了一桩意外。”
  “什么意外?”
  “柏杨山,来了一名书生。”
  那时洗襟台已快建成,第二日士子就要登台,柏杨山中有书生到来很正常,甚至有士人为了一睹登台祭先烈的风采,于五月就到了崇阳县上等候。
  然而这名书生不是别人,正是徐述白。
  “指挥使大人负责洗襟台周遭的护卫,所以有士人来柏杨山,都是由都点检接待的。徐述白到了以后,直言要见温督工,因为当时暴雨连日,温督工正忙着验查排水渠道,点检大人便回绝了他,跟他说明日登台后再见也是一样,没想到徐述白却说自己不登台了,他称自己另有要事要往京里去,又问能否求见小昭王。
  “而今回过头来想,或许正是这个求见殿下的请求令点检大人起了疑,他告诉徐述白,殿下跟着温督工一起检验水渠去了,他还说,‘你有什么要事,不如写成信函,等温督工回来,我一定代为转交’,徐述白心思单纯,当时便信了点检大人,他匆匆写了信,很快动身上京。
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