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室笔记——式甲
时间:2022-01-18 18:05:07

  山东诸州今年少雨,皇帝派我和给事中戴秉舆等往山东诸州慰抚。朝廷自开春以来引河水调旱,虽保住了一些粮食,但杯水车薪,流民北归,怎么吃得够?我在马上一边嗟叹一边惭愧。一路过去几个州县,多是如此。我们一边慰抚百姓,奏请朝廷调粮,一边到诸州县督促地方官员吏治劝农。如此才在山东呆了不到一个月,天天汗流浃背,肤如蜡灼。

  天幸终于六月中开始下起雨来,虽只阵雨不大,却能稍解了六月的酷暑和旱情。我们就在这样下着不大的雨的阴黑天里到的清河县。

  这清河县的现任县令,乃是当年的进士第一,谢格。

  我们到县衙时全身被淋得湿透,叫门子通报,却说谢格不在,倒是谢格的夫人吴氏出来相迎。我们也只得道了扰,进去换洗。县衙甚破,只有一个苍头在内院伺候着,饭菜还是吴氏亲自带着一双儿女烧的。吃过饭,谢格也回来了,身材高壮仪表堂堂,却也跟我们一般晒得红黑红黑的。

  “各位,下官等候多时了。”

  “这是清河县新安置的流民户籍账册,正要奏请朝廷批准予以核准。”

  戴秉舆接过来,说:“我们此次经山东各州县,生民贫敝,食不果腹,至有鬻男女者。但是到清河县,百姓殊无节俭之意,而竟也无旱荒之象,居然还能招抚流民,不知道县令是如何做到?”

  谢格笑了笑,道:“其实今年的旱情并非十分严重,只是因为董乱之后,流民惶惶,不肯轻信朝廷,而诸州县没有或少有屯粮安置百姓,因此才多方延误。去年冬,关中大熟,谷麦价低,又因为北战,粮食北运十分方便,我便趁时屯了许多粮食在县里。入春时各地的本县的、非本县的流民来此定居,刚好用到这些粮食。因为前朝时多有豪族大家散居在清河,虽然势衰,仍有许多田地,至于流民一起,大族外迁,许多地都成为无人认领的荒地。我将这些土地丈量登记,凡愿到我县定居的外籍百姓,只要愿意参加水利劳作的,都按丁数给予田地,本县的百姓,想要多得田地的,也可以由此多得。河水北调,我将清渠凿宽,如此既可吸引商贸,也便于灌溉;到旱时,多钻深井,有的达三丈有余,但毕竟有清渠在,多少也能钻得出点水。百姓有粮可吃,有田可耕,自然安定下来,又因为灌溉较充足,因此收成较其它州县要好些。至于没有节俭之风,实在是吸引商旅的需要。若旱情久长,现在以商营利,可备非常之难;若入秋丰收,可以此兴文教,化风俗。”

  一席话虽说得我十分感慨,但“去年冬天,朝廷正在遣使过江,你怎知流民会那么快北归?”

  “而且据我所知,清河其时也没有多少公帑,你怎么会有钱屯粮呢?”戴秉舆道。

  “去岁秋天我在京师,多闻朝廷上下对董温茂一事的议论,所以大胆猜测董乱之势终不能久,而遣使过江,其实正为解决流民之患,因此早做准备。至于钱……实不相瞒,当时县里剩下的,我全都用来屯粮了。因此各位见这县衙实在残破,也委实修不起。”

  天人感应,那个晚上就下起瓢泼的大雨。

  我睡在漏雨的后衙里,一个晚上都没有睡好,似乎到半夜旧疾又犯了,头痛欲裂,模模糊糊听见谢家的小孩在哭。可是第二天起来,身上却什么事也没有,只有外面滴滴答答的下雨声。

  早饭仍是谢夫人亲自下厨做的。

  不知为什么,我看见这位谢夫人,总觉得有些熟悉。我明明没有见过她,却有一种淡淡的似曾相识的感觉。

  吃过饭,我们一行告辞。一出衙门,就换了行头。两天明察暗访,谢格说的句句属实,且当时用来屯粮的钱不够用,还是谢夫人捐掉了自己的嫁妆首饰充作公用。我们一边嗟叹,一边出了清河县。

  因为下雨,只得改乘马车,速度慢了一半。好在剩下的州县不多,而且下雨旱情一解,各州县情况皆转好了,我们的公务也快了很多。我们结束在山东的最后一站那天,仍时不时下暴雨,只得坐车回去。闷坐无聊,一天车上说起沿路的政治得失,自然谢格功居第一,并且屯粮、垦荒、修水利三项,可以奏请大范围推广。因又说起谢夫人以私充公的事情。

  黄典中道:“我听说去年考功司铨选的时候,谢格还因为娶了一个青楼女子受到诘问……没想到谢夫人竟是如此深明大义,当真可叹,可叹。”

  我如雷劈中了一般。

  终于知道谢夫人给我的那淡淡的似曾相识的感觉是什么了。

  红玉。

  那个晚上,在不是安州、不是洛阳、不是长安的一个我们以前从来没有一起到过的地方的官驿,我梦见了红玉。

  是她走后到现在的唯一一次。

  作者有话要说:

 

 

15章 避暑翠微

  李济

  “今天说说吴国旧地的事。民部尚书刚从吴国旧地回来,你说说。”

  “是,诸公,这些是李绶在江南铸造的吴币。朝廷从去年冬天开始,就明令禁用吴币,原吴国五郡一十三州,一律使用开元通宝。但是臣在吴地,见货殖流通,用的仍是这种吴币。开元通宝并不被当地百姓认可。

  “原来,李绶有私自铸币之权,吴地盛用吴币,并不稀罕;可是,现在朝廷已经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吴币不再铸造,那么何以百姓不知开元通宝呢?臣以为,吴膏腴之地,百姓殷富,商贸便利,现在朝廷在吴地推行货币,应当是顺应人心的事情。但是去年吴王之乱,当地的豪商巨贾趁机囤货居奇,从吴王之乱平定,再到今春山东大旱,自山东至江南一带,粮食不可谓充裕,而豪强从中渔利,所依托的,乃是吴币。概因吴人一向善于经商,虽朝廷禁止在吴地用吴币,但其他州郡吴币仍能通用。甚有民间传闻,因吴币不再铸造,所以价值在开元通宝的两到三倍,因此百姓观望,不肯用开元通宝。”

  “在吴国推行开元通宝,是朝廷既定的政策。民部尚书所说的,你们怎么看?”

  侍中道:“吴地豪强,为祸已久。应当以此次为契机,追究豪强们的违命之罪。边城正在新筑防事,不如把豪强们都迁到那里去,效仿当年汉武帝把豪强迁徙到朔方的办法。”

  中书侍郎道:“豪强固然有罪,但是仅仅因为用了吴币就大兴讼狱,臣恐怕他们会不服。况且轻易因为小的罪名怪罪豪侠,恐怕天下舆情鼎沸。吴地的情形,不必急于一时。”

  “正如民部尚书说的,朝廷禁止再铸吴币,但是现在除吴国之外,诸侯国之中,有私铸钱币之权的,尚有济北、江都、琅琊、济南、安、魏六国。虽然规模有限,但毕竟是在中央之外的王国币。臣以为除了吴地禁用吴币以外,还应当在天下范围内罢用其它货币。”

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