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富美六零年代创业史——诵持
时间:2022-03-19 08:10:40

  他又取出一支小木匣,打开展示给她:“边疆气候干旱,秋天也有蚊虫,这里面都是常备药,有跌打消炎的,驱蚊的,防中暑的……你都要收好。”
  校嘉华嫌盒子沉,不肯接,“白恪言,我是去挑棉花,又不是去卖药。再说,你要留一些,万一你自己受伤了怎么办?”
  “我最近都待在基地,极少出任务,平时训练强度也不大,不会受伤的。”
  校嘉华只好收下,有点惭愧:“可是,我这趟出门太匆忙,什么都没为你准备?”
  校嘉华十分后悔,出门时至少应该带个红本本,男女爱侣之间,现在都流行送这个。
  白恪言握住她的手:“我什么也不缺,基地有统一供应,外来的物资用不了。更何况,我们是夫妻,本就是一体,不需要计较什么。
  “笑笑,你心里有我就够了。”
  初秋的清晨还有些凉,校嘉华心里却被一股暖流熨烫着。
  大家都是第一次结婚,小白同志,你怎么就那么会!
  然而,灵光之间,校嘉华突然想到什么,她急忙问:“恪言,阿拉善戈壁,是不是还有老虎、豹子之类的野兽?”
  “你怎么知道?”
  校嘉华当然不能说,这是她从梦里看来的“剧透”。算算时间,再过几个月,差不多进度条就到了。
  最可怕的是,她不知道意外发生的时间,也不知道具体地点,根本防不胜防。
  校嘉华更加焦虑了:“我不管,你必须答应我,以后出任务要小心,要和战友在一起,千万不能单独行动!”
  面对爱人的关心,白恪言无法不动容。
  他紧紧抱住她,认真承诺:“笑笑,你放心,为了你,我会保护好自己。”
  .
  或许是得到保证,回市区的路上,校嘉华的心情不再低落。
  相反,她嗨得不行。
  第一次坐这种老式的军用吉普,她像个好奇宝宝,东摸摸西看看,全程闲不住。
  白恪言把车子开得很稳,不停在心里劝自己,不要太分心,不要太关注副驾的多动症姑娘。
  因而这趟车开得,比他平时在基地还要谨慎。
  路上,偶尔遇到老乡养的牛羊群,他总是停下车子,静静地等它们先过去。
  只有在这个时候,他才会腾出来,去握校嘉华的手,按住她说几句话。
  欢喜和克制在车厢里氤氲,可惜路程总有尽头,太阳出来的时候,他们抵达了嘉峪关火车站。
  仝其芳很准时,一大早就站在约定的门口。
  校嘉华摇下车窗,远远朝她招手,“仝姐,我在这里!”
  汇合之后,仝其芳快速打量她,笑道:“不错,竟然没迟到,你们这对小夫妻很克制嘛!”
  说者无心,听话的某人,悄悄脸红了。
  白恪言认真向仝其芳敬了个军礼,“仝同志,感谢您平时对我爱人的照顾。”
  “白同志客气了。相反,在工作上,笑笑可帮了我不少忙!要是没有她,我一个人可搞不出来那么好的布。”
  “是,她很能干。”
  白恪言把她们送进车站,找到座位,安置好行李。
  月台上,人来人往,他一边护着校嘉华,避免被人撞到,一边低着头嘱咐她种种。
  “笑笑,不要乱吃陌生人给的东西,如果晕车不舒服,就迅速找乘警。车厢里注意安全,万一遇到小偷、二流子,不要硬杠,第一时间躲开,向公安同志求助……”
  校嘉华不耐烦地揉耳朵,“知道啦,我又不是校大宝,还能被人贩子拐卖了?”
  这些话,昨晚两人盖着被子纯聊天的时候,已经被他念叨一百遍了。
  隔着火车窗户,仝其芳忍不住打趣两人:“难怪了,昨天,笑笑再晚都要去见你,解放军同志不仅一表人才,还知道疼媳妇,真是好样的!”
  对比自家以前那位,但凡牛广坤有人家一成的好,仝其芳也不会坚持离婚。
  校嘉华听了,没法不心虚。天知道昨晚,她差点放白恪言的鸽子。
  站台上的人越来越少,再黏下去,恐怕又要被人笑话。
  她干咳两声:“那个,出发时间快到了。”
  白恪言不舍:“嗯,我看着你上车。”
  眼神脉脉,幸亏站内不允许私人经营,否则他们又要买橘子、买苹果,千秋万代不了结。
  校嘉华坐进卧铺,一抬头,白恪言还笔直地站在窗外。
  他军姿挺拔,像一棵松树,独立在人群中,平静而隽永。
  仿佛任何时候,只要她肯回头,他就一定站在她身后。
  距离正式发车还有三分钟。
  校嘉华刻意让自己不看他。
  她主动掏出白恪言送的干果、点心,分享给仝其芳,以及临铺的旅客。
  突然,她从行李包里,摸出一个鼓鼓的信封。
  一打开,零零碎碎的粮票和纸币掉出来,甚至还有几枚2分、5分的硬币……
  钱虽然不多,但白恪言应该也存了很久。
  这个傻瓜,是怕她不收,所以昨晚偷偷塞进她的包里。
  车轮开始轰隆,校嘉华鼻子有些酸,她猛地探出头,用力冲外面的男人挥手。
  “白恪言,再见……”
  白恪言先是一愣,脸上似乎在担心什么。他随即微笑,坚定地向她敬了个军礼。
  他们的身影,在彼此眼中,越拉越远,直到看不见。
  .
  又经过一天一夜的跋涉,校嘉华和仝其芳终于顺利抵达边疆南部的克市。
  不过,她们的最终目的地不是这里,而是克市下属的一个产棉大县——缇县。
  克市到缇县没有直达的火车,只能转坐城际客运。
  出了火车站,两个女同志开始发愁,这大包小包的行李怎么办。
  找当地人问路吧,对方一口一个维吾尔语,听不懂,完全鸡同鸭讲。
  语言、民俗,都存在差异,校嘉华总算理解,公司之前不看好她们出差的原因了。
  这时,两个穿着65式军服的男同志,一前一后,走到了校嘉华面前。
  为首的军人年龄稍长,四十多岁,汉族长相,戴副眼镜,看上去斯文又慈祥。
  他身后跟着的战士很年轻,一身腱子肉,脸颊黝黑,明显是日常训练出来的。
  年龄大的向二人敬了个军礼,主动问:“你好,请问你是白恪言的妻子——校嘉华同志吗?”
  老百姓对穿军装的人有天然的信赖感,校嘉华也不例外。
  她老实回答:“呃,我是。”
  “太好了,终于等到你们。”
  “我们是边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我叫关山,是白首长的警卫员。”
  关山笑眯眯道:“你是恪言的妻子,就是白首长的侄儿媳!都是自家人,你和恪言一样,叫我关叔就行了。”
  “您说……白首长?”校嘉华惊住。
  她很快反应过来,姓白,又在建设兵团挂职,只能是白恪言的二叔——白和平。
  没想到,这位二叔跟二婶一样,也是只闻其名,不见其人,真不愧是夫妻俩。
  关山又道:“昨天早上,白首长听说你要来边疆,高兴坏了。他特意安排我们,在火车站等着,送你们去缇县!”
  这可真是突如其来的惊喜。
  难怪白恪言只叮嘱她在火车上如何保护自己,却不担心她到了边疆以后出状况,原来,一切早已被他安排得明明白白。
  到了边疆,有二叔照应着,他自然是放心的。
  “关叔,谢谢您,也谢谢白首长!他老人家现在在克市吗,我是不是应该去拜会一下?”
  校嘉华和白恪言虽然领了证,毕竟没办婚礼,没正式见过白家长辈,直接叫二叔,实在不习惯。
  “不用不用,首长明年快退休了,总是闲不住。他临时去北疆盆地做矿产调研了,没几天回不来。再说,你们是来出差的,工作要紧。”
  关山说着,示意旁边的黝黑小哥,接过她们的行李,送进路边停靠的车子。
  这两位一文一武,战士小哥还会说维语,无论探路,还是拿行李,都不需要女同志动手。
  仝其芳看在眼里,忍不住感慨:“笑笑,原来你在边疆,还有这样的亲戚,怎么不早说,这下,咱们办事可就顺利多了!”
  校嘉华却觉得压力山大,有长辈看着,寄予厚望,棉城之行只能成功了。
  否则万一失败,在白家人面前,她会很没面子的!
  不过,车子一开进缇县,所有的压力都烟消云散了。
  宽敞的道路两侧,是大片大片的棉花园,一眼望去,像雪海一般,白茫茫连接天际,壮观又美丽。
  校嘉华恨自己不是诗人,念不出“银光点染兆年丰,万顷星摇似雪融”之类的绝句。她只能趴在车窗上,没见过世面地惊叹:“哇,棉花,好白啊,好大啊……”
  车里的人,都被她逗笑了。
  关山常年在本地工作,对农场景象早就见怪不怪。
  他反而觉得,老首长这位空降来的侄儿媳,不仅模样标志,性情也天真大方,可爱得紧。跟白小子那个闷葫芦倒是绝配,老首长一定会喜欢。
  仝其芳身为国棉厂的厂长,早前也考察过不少江淮、华北的棉田。如今见了边疆棉,才知道果然山外有山,棉外有棉。
  这里的棉花,不仅颜色更白,个头也更大。用来纺织布料,无疑是绝佳选择。
  这趟边疆行,真是来对了。
  尤其现在,九月初,正是棉花的采摘季,路边有不少“种好棉田,力争丰收”的宣传横幅。
  从外地赶来加入建设兵团的知青、工人们,和当地的老百姓齐聚在一起,随处可见他们辛劳的背影。
  更令校嘉华意外的是,两侧的棉田里,时不时还能看见,几个工人开着采棉机,在轰隆隆地工作。
  没想到这个年代,边疆的棉田,就已经有机械化的采摘作业了。
  关山自豪地告诉她们:“五几年,我跟着白首长到这里时,兵团就已经从苏联购进单行采棉机了。如今,轧棉机、剥绒机、弹棉机……样样都有!”
  机械化作业,意味着棉花采摘更轻松,劳动效率也大大提升。
  生产成本降低了,对应的,棉花的价格回落,下游的纺织链也会跟着受益。
  毫无疑问,校嘉华投入巨大精力的劳动布,也会更加受市场欢迎。
  此刻,这片土地上,每一个辛勤的劳动者,脸上都是丰收的喜悦。
  校嘉华和他们一样,笃定地憧憬着未来。
  .
  下午两点,吉普车准时抵达缇县招待所。
  两位女同志入住后,关山还有公务要办,没有继续陪同。
  他们在国营饭店门口分别,校嘉华约定,等事情一忙完,就去克市,专程拜访白首长。
  回到招待所,校嘉华和仝其芳一对视,俩人都乐了。
  这一路,穿沙漠、过草原的,好好的两个杰出女性,头发毛糙了,衣服也皱了,名副其实风尘仆仆。
  尤其校嘉华,生生把自己弄成了落魄“灰姑娘”。
  难以想象,白恪言之前还能下得去口。
  下午,她们没再出去溜达,而是留在招待所,洗了头发,换了身衣服,干干净净把自己收拾了一番。
  夜里,再美美地睡上一觉,精力和元气总算恢复了。
  翌日一早,她们赶去了第一个目的地,缇县农垦研究室。
  这家农垦研究室,隶属兵团下设的研究院,平时不仅实践棉花的培育,还研究葡萄、哈密瓜,是当地农垦种植业的科研后盾。
  校嘉华和仝其芳废了一番功夫,才找到长绒棉实验组的负责人——孟建设。
  找到孟组长时,他身边围着几个年轻学生,有男有女,个个头戴草帽,脖子上挂着白毛巾,似乎正打算下棉田。
  校嘉华和仝其芳怕错过,急忙做自我介绍。
  仝其芳:“孟组长你好,我们来自太丰县,是国棉厂和供销社公司的。广东纺织厂的柳主任,她介绍我们来找你的。”
  孟建设是上海人,毕业于交大,和广东纺织厂的柳亚兰是校友。他一听是老同学介绍来的,便示意学生们先下田,他留下来接待两位女同志。
  落座后,校嘉华走上前,进一步解释。
  “孟组长,我们这次过来,是想现场了解缇县的长绒棉,进而和当地展开合作,把长绒棉运到太丰县,投入新一批的劳动布生产……”
  没想到,孟建设越听越皱眉,甚至挥手,打断了她。
  他不耐烦道:“你这小姑娘,年龄和我的学生差不多大,一看就没吃过苦,怎么净说大话!你知道缇县距离太丰县有多远吗,没有直达车,光是运输成本,就比华北平原的棉花贵两倍,你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当初,孟建设一毕业,就受祖国感召,和生物、化学系的同学一起奔赴边疆,分配在各大县市,一扎根就是十年。
  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协助兵团研究所的科学家,共同努力,培育出优质的新型长绒棉,让祖国降低乃至摆脱对进口长绒棉的依赖。
  十年了,研究成果是显著的,但在一穷二白的环境下,当年意气风发的毛头小伙,如今也被磨砺成了脾气彪悍的大叔。
  因此,面对衣着精致,手脚细嫩,看上去极不靠谱,又异想天开的校嘉华,他表示深深的怀疑。
  还有毫不留情的拒绝。
  “两个媳妇,不好好在家带孩子、伺候公婆,出来胡闹什么?
  “你们领导,或者当家的男人呢,让他们来跟我谈!”
 
 
第46章 慰问
  校嘉华在农垦研究小组吃了闭门羹,也不气馁,拉着仝其……悠闲地展开了缇县双人游。
  第一天,她开启血拼模式,逛起当地供销社,看见太丰县没有的新鲜玩意儿,疯狂买买买。
  第二天,她从招待所借了辆二八大杠,载着仝其芳,寻找当地“丝绸之路”的遗迹,各种打卡。
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