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陌生的帐顶,她一时间有些茫然,怎么王府里面还有鸡叫?
听到动静,分配来伺候姜嬷嬷的小丫头上前撩开帐子,轻声说道:“嬷嬷,我伺候您更衣。”
“身上不爽利,我再躺躺。”姜嬷嬷拍着床边说,“你陪我说说话。”
小丫头顺势在脚踏上坐下,“好,奴儿陪嬷嬷说说话。”
姜嬷嬷问,“府内怎么有鸡啼?”
“是公子养的鸡,一只雄壮的大公鸡,每日都要叫唤,奴等习惯了,要是哪一日它不在,我们还怪想念的。”
姜嬷嬷弯弯嘴角,问起了府里面的一些事情,她从深宫中出来的最知道什么能问、什么不能问,尺度拿捏得恰到好处。小丫头涉世不深,觉得姜嬷嬷又和蔼又亲切,和家里面的老祖母一样,三言两语就打开了心房,问什么说什么。
说完话,姜嬷嬷也大致了解了府里面的情况、杨久和王爷的相处等等,挺满意,回去后可以如实告诉太妃:王爷现在生活得很好,有人把他照顾得很好。
随着悠长的鸡啼,府里面很多人都醒了,开始忙碌。杨久也没有睡懒觉,而是在厨房里揉面,做馄饨皮,馅料已经调制好放在一边入入味,纯肉馅的,就打了葱姜水和放了酱油。她做的是小馄饨,薄薄的一张皮子里裹上筷子头挑了一点的肉馅儿,捏一下捏紧就是个小馄饨,馄饨汤也格外的简单和干净,不是什么猪骨汤、鸡汤、海鲜汤之类的,而是清水冲的紫菜、虾皮和榨菜碎。
紫菜是内陆边城能弄到的海鲜之一,算是海鲜吧,搁现代的时候杨久都意识不到这玩儿意还能够叫海鲜的。吃点紫菜、海带之类的干货,能够补充碘,不然大脖子病,边地吃的盐不是海盐是盐水井煮的盐贩卖来此的,供货不足,经常短缺,百姓吃盐困难,盐吃少了人会水肿、机能下降,杨久看着锅里面随着沸水起起伏伏的小馄饨想到了春暖花开后离开幽州的胡骁和陈二娘。
胡骁是江南丝商胡家的庶子,在本家中地位不高,但背靠胡家经商的理念和人脉总是有的。他来幽州是来找寻机会,杨久就给了他机会,明言幽州少盐,也不知道会不会通过他们的手送来盐……
“添点水,煮开了就可以吃了。”
小甲准备了凉水在一旁守着。
小乙问:“公子,要喊王爷和姜嬷嬷过来用早膳吗?”
杨久说,“省得他们走来走去了,给送去就成。”
小乙点点头,“王爷在近卫营校场那儿,我这就让人去喊陈松延,他手脚快,提食盒又稳,让他去送吃食最合适不过了。”
“行呀。”
杨久亲手做的馄饨量不多,但剩下的原材料多,就叮嘱了小甲让他们自己做着吃,自己端了一碗新鲜出锅的小馄饨美美地开始吃早餐,吃的时候说,“王爷估计吃不饱,看看食堂里有什么早餐,一并给送点过去。”
小乙明白了,小跑着出去,不出一盏茶的功夫就和陈松延一同来了。随后,陈松延提着食盒跑了出去,看他轻松自如跑得飞快的模样,杨久不得不感慨,“习武之人,就是不同。”
吃着馄饨有点想念芒,那孩子被杨久送去田庄学校读书了,同去的还有沈珏和宋瑜,吃住都在田庄内,休息日才会回来,身边没了个活蹦乱跳的小孩子,一下子就觉得少了许多热闹。杨久吃馄饨的时候有些心不在焉,她自言自语又像是问着小甲小乙,“姜嬷嬷千里迢迢来幽州做什么?我问了王爷,他……”
顾左右而言他,问急了就采取方式让自己彻底忘了问题。
“公子,我去打听打听?”小乙出计策。
小甲不赞成地说:“姜嬷嬷可是宫里面的老人了,眼睛毒辣,心思缜密,是你能够打听出来的?小心什么信息都没有打探到,反而自己被套走一堆。”
小乙讪讪地笑了笑,“在宫里,最怕的就是这些老嬷嬷老内侍了,越是笑模样的就越是厉害,我们以前最害怕和他们打交道。”
但小乙为了杨久愿意主动去打探姜嬷嬷,非常不易了。
杨久好奇地问:“和我说说这个姜嬷嬷吧,或者,和我说说容太妃是什么样子的人。”
小甲小乙凑过来,开始和杨久说他们知道的,听得杨久渐渐瞪大了眼睛。
小甲说:“我们知道的都是大家都知道的,不够详细。”
杨久摇头,“无事,我就是想了解了解,不是深究他人隐私。”
毕竟知己知彼嘛,才能够知道姜嬷嬷独自一人,带着一箱细软,坐着简素的马车,来幽州做什么。为什么赵禛神神秘秘,什么都不肯说?可恶,是不是有什么事情很重要的事情隐瞒着自己?
此后几天,被隐瞒的感觉越发明显了,杨久觉得周围一群人联合起来瞒着自己什么,连小甲小乙都变得奇奇怪怪的。
第122章 开荒第一二二天
因着得意楼的事儿, 府里面各处伺候的都做了敲打,特别是厨房里伺候的仆妇、丫头,小甲小乙是内宅的统管, 他们明言不允许出第二个周婆子。
但堵不如疏, 古人总结的不无道理,小甲小乙给了警告后又给了甜头,凡是想解了契约、离了王府、经营买卖的, 公子和王爷完全不阻止, 还乐见其成,但一定要提前两到三个月与应长史报备,并且签订责任书——责任书中写明脱离王府经营买卖一定不能打着王府的旗号胡作非为, 更加不能以次充好、囤货居奇等等, 违者加倍论罪。
古代, 在大门大户里当仆役比小门小户的自由民生活得都要好许多,有道是背靠大树好乘凉,愿意离开的还是凤毛麟角,大多数还是留在王府里“安守本分”,不乏那些心思灵活,自己不出面,让亲戚在外面经营。应长史发现了其中的猫腻,很快就做出了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