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零爽文老太——七月阿梨
时间:2022-05-26 07:24:54

  两个老姐妹说了一会儿,赵老太一听姜四今个儿是请老母亲到县城看房子的,还道让赵满一起去看。
  这喜的啊,嘴巴都合不上了,哪还有刚才伤心的模样?
  不过在清水县啊,这未嫁的姑娘是不能插手未来婆家的事情的,在老一辈心里,只有结了婚的小两口,那才是真正的一家人呢。
  这些旧习俗啥的啊,沈荷自然知道,她是从后世来的老太太,觉得有些老规矩真得改改,比如新媳妇儿进门前,当婆婆的要给做双不合脚的小鞋,立个下马威啦,结婚的时候要闹新娘闹新郎啦,新郎要当着众人的面儿,一口气干掉六大碗酒要不然就不是男人之类的,这些陋习都是从旧社会传过来的,这存心折腾孩子的破规矩,能废了就废了吧。
  再者了,老太太是这么想的,小四买这院子,将来是跟媳妇娃子一起住的,小满跟着一起去看看也是好的。
  可赵老太这么一说,老太太也就不说啥了。
  看看天儿不早了,老太太娘俩遂告辞。
  赵老太也知道亲家母子俩赶时间去看房子,心里不舍也不能说什么,巴巴送到外头,老姐俩在门口话别。
  姜四揣着未来媳妇儿给做的新鞋,乐的嘴角都要咧到天上去了。
  赵满看他这个啥样子,不觉得脸一红,这家伙儿怎么跟个大傻子一样,笑啥笑啊,不就是一双新鞋嘛。
  姜四看对象的小脸红了,就知道这是害羞了,于是人模狗样挺了挺背,嘴角还是忍不住上扬。
  前头赵满跟着赵老太在家里学做鞋,这姑娘心眼实诚还细心,知道自个儿将来要嫁到老姜家,是要跟着一大家子生活的,这不就开始学着干活做鞋逢衣裳,刚学会了,就给沈荷做了一双大红色的福寿喜包头棉鞋,灯笼芯的,针脚细密,一看就是一针一线,仔仔细细做出来的。
  “老姐姐,看看这两孩子,我心里真亮堂。”
  “可不,俩孩子感情好,咱们啊得抓紧给办喜事儿了。”
  “说不定,过两年咱们就当奶奶姥娘了。”
  “那感情好,我给小孙女做小裙子!”
  “我给外孙女穿花棉袄!”
  “哈哈.......”
  两位老母亲喜上眉梢,放佛看到了白胖可爱的小孙女(外孙女)正朝自个儿笑。
  赵满&姜四:“..........”
  您俩老太太想的也太早了。
  还有为啥一定是小孙女不是小孙子呢?
  当然了,这话姜四可不敢当着俩老太太的面讲出来,不然老母亲,该削他了。
  *********
  清水县的胡同特别多,母子俩从柳树胡同出来,顺着县上的大道走了一里多,在县供销社的后面,拐进了个清净的胡同。
  胡同口有颗硕大无比的梧桐树,飘飘扬扬洒下些许落叶,更是给这个小胡同添了几分秋意。
  “娘,就在前面呢。”
  好大儿搀扶着沈荷慢悠悠走在路上,别看老太太一路上不咋说话,其实心里都留意着呢,小四选的这个胡同就挺好,前头走出去就是闹市,走进胡同又能寻得一片清幽,看这胡同一水儿的独门独院,一看就知道周围住的人家,家境都不错,自家住自家的院,以后小四结婚了有了娃儿也不用因为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计较了。
  这会儿正是大上午的,胡同里的人家大多在家休息。
  胡同里安安静静,母子俩在一处半新的小院子前停下了脚步,掉漆的院门上挂了锁还落了灰,看样子应该有段时间没人住了。
  来之前,姜四就跟老母亲说清楚了,这个小院子啊,本是县里一对退休的老夫妇住的,老夫妇都是县文化馆的,去年退休了,本想在家里颐养天年的。
  没想到啊,在京市当高中老师的儿媳妇怀孕了,家里要添丁了,老两口自然欢欣,收拾东西去了京市。
  一去才知道,儿子小两口就挤在筒子楼一间单人宿舍里,狭隘窄小不说,就是那走人的过道里也凉满了洗晒的衣裳,拧干了也滴答落水,走廊上常湿漉漉的,门口备一把拖把,时不时擦一下还是滑,楼里有好几个老太太下楼的时候都跌了。
  这可咋好,儿媳妇还怀着娃呢,要是也摔了,那可就不好了。
  正好儿子在的高中有一批新员工宿舍,说是学校照顾外地来的老师,要是有条件的可以自家贴补一些钱,学校再照顾一下,符合条件的就能分一套一室一厅的新楼房。
  要知道哪可是京市啊,住宅多紧张啊,就是一室一厅也是好多人家羡慕的资本了。
  老两口为了孩子一家,一咬牙决定把老家的院子卖了,给孩子买房子。
  这不,老两口在京市照顾儿媳妇回不来,就把卖房子这事儿托福给亲弟弟一家,钥匙也在弟弟手里。
  姜四去隔壁院子敲门,开门的是大爷一看,立马笑了,“是小四啊,咋带着家里人来看房子了?”
  姜四可自来熟,先跟大爷说了会话,然后把自个儿带来的两包好烟递过去,“可不,大爷我带着娘来看看。”
  大爷看了看手里的烟,满意点头,跟沈荷打招呼,“大妹子,你这个儿子真不错,聪明!“
  老太太笑成一朵花,“也就是个普通孩子。”
  “以后有福喽。”
  三人说这话,大爷把钥匙掏出来打开门,家里老婆子吆喝,大爷匆忙说了两句,就回去了,留下母子俩细看。
  反正这院子里就剩下些家具了,也没啥值钱东西,也不担心丢,等人看完了再回来锁门就中。
  这是个十分齐整的小院子,院子不算大铺着青砖,拾掇清爽干净,三间清开的砖瓦房,北面有个小厨房,后头还头个小耳房,院子东边儿有自来水管子,下头是水泥砌的洗手台,靠墙角处,摆着两个原木色的木桶,看来是平常家里打水用的。
  西面有处几分地大的小菜园,原本是郁郁葱葱的,这会儿没人搭理,野草疯长,略显几分杂。
  老太太进屋瞧了瞧,堂屋亮亮堂堂的,阳光照进来,让人心情也跟着明媚起来,剩下的两间屋子,光线也挺好,就连厨房也开了两扇小窗户,灶台,蜂窝炉啥的一应俱全。
  “挺好,这个院子真挺好。”
  老太太乐呵呵的在院子里走来走去,一看就知道是看中了这院子的,姜四心里跟吃了蜜一样,他就知道,娘喜欢这样干净清幽的小院子,嘿嘿,看来以后把娘接来县城生活可有借口了。
  房子看中了,接下来就是姜四跟大爷就房价商讨的时间了。
  对于这事儿,老太太是全然放手给好大儿自个儿办的,小四这孩子心里有杆秤,早就把这附近的房价打听的一清二楚了。
  再说了,这年头县城的房子价格浮动并不大,大爷老哥一家子还等着卖房钱置换房子呢,两人你来我往的,最后姜四用四百八的价格把院子拿下了。
  四百八十块钱在七十年代可真不少了,县里机械厂的一个三级师傅一个月才三十六块八呢,就是县城的工人也要攒上好几年才能攒下这些钱。
  更何况老姜家这样的庄户人家,能一下子拿出这么多钱来够厉害的了。
  大爷愿以为老姜家母子俩还得要几天去凑钱呢,没想到姜四说是等房主回来就交钱去房管局过户,这老太太也是波澜不惊的模样,心里颇为诧异,等知道姜四在县机械厂当司机,一下子豁然开朗,怪不得呢,机械厂大厂子的司机,多吃香啊,工资高路上油水多,真是........
  大爷这回跟沈荷说话,就真心实意竖大拇指了,“大妹子,你这儿子养的好,真有出息。”
 
 
第73章 
  姜四跟大爷商定好了购房的事情,眼瞅着天儿还早,娘俩打算去县里看看,略买些东西就归家去。
  说是略买些,老太太跟姜四母子俩一买起来就停不下了。
  实在是家里缺的东西多了些,别的不说,就说黑娃儿几个小的吧,一年一年的长大,光是黑娃儿蛋娃儿两个小子,那个子就跟山后的春竹一样一年就拔高一大截儿,大丫四个小姐妹长的也不慢,秋后,下了几场秋雨,早起秋寒,儿媳妇们忙着把崽子们过秋的衣裳翻出来,往孩子们身上一套,嘿,这才发现不光秋衣袖子窄了,就是裤子也短了半寸。
  早上出门那会儿,四丫妈还嘟囔呢,说又得给蛋娃儿改裤子了。
  陈秀英跟吴凤就道,没事儿,咱们一块儿改,也好有个伴儿,能说说话。
  老太太揣着自个儿的小金库,在供销社扯了两块软和舒坦的棉布,一块是海军样式的藏蓝,一块靛红格子布,都是县城孩子们里最时兴的样式。
  “阿姨,你可真有眼光,这可都是从海市传过来的好样式呢。”
  供销社的售货员一边用牛皮纸把扯好的布包起来,一边儿跟沈荷唠嗑。
  这年头,能在供销社当售货员那可让外人羡慕了,又是铁饭碗,工作还轻松,一个月二十八块钱的工资,就站这儿卖卖东西就能轻松赚到了。
  有不老少的售货员上班的时候,扯了毛线球在柜台后面勾毛线,来了顾客可是爱答不理的,谁让人家是铁饭碗呢。
  态度好不好那可是分人的,谁让姜四这小子是个社交高手,跟县里好多供销社售货员关系都挺好,这个女售货员还拜托姜四捎了好几回包裹给在京市读书的弟弟,还是免费的,这不比寄邮包省钱?
  欠了人情呢,售货员见到姜四带着老母亲来供销社,那脸上的笑啊就没停,再加上老太太买东西也爽朗,看中了就下手,从不跟有些老太太一样,抠抠索索在边上看半天,问东问西,完了撇撇嘴嫌贵走人了。
  一样都是上了年纪的老太太,啧,那差距不是一点儿半点儿。
  老太太挑了布,又道家里没灯油了,娘俩买了三斤灯油,姜四看柜台里有蜡烛,索性掏钱买了两袋,要是家里灯油用完了一时买不到,一大家子总不能抹黑儿吧,多少备些也是好的,这小子还买了一条粉红色的纱巾,一看就是给赵满买的。
  这年头,就是城市姑娘里,纱巾也算是奢侈品了,不少姑娘都是结婚的时候家里人才给扯上一条,让闺女出嫁的时候,喜气盈盈当个漂亮的新嫁娘。
  自然了,结婚买就买红色的,平常时髦的城里姑娘买呢,就是买粉色跟白色的,这样才能显得好看靓丽,别具一格。
  就是这纱巾太贵了,一条就要五块钱,好些姑娘都舍不得。
  姜四财大气粗,买一条还不觉得有啥,还想再来一条送给老母亲呢。
  “娘,这纱巾好看不?给您来一条?”
  售货员也在边上帮腔,“可不是,阿姨你带着这围巾一准有气质。”
  “老好看了,跟干部家的老太太一样。”
  老太太瞅了瞅那红艳艳的围巾,忙摆手拒绝表示,自个儿年纪大了,这样粉嫩娇艳的颜色还是留给年轻大姑娘吧。
  她老婆子可不想走在村里的道儿上,让村里的老头头老太太围着她问,“粉色娇嫩,你如今几岁啦,咋还扮嫩呢?”
  姜四就很遗憾。
  遗憾归遗憾,好大儿也不能说啥,左右娘不喜欢这个,指定还喜欢别的东西的,只要娘喜欢的东西,他就都给买下来!
  老太太可不知道好大儿心里想的啥,想着家里的香胰子用光了,挑了四块茉莉花味儿的香胰子,上海蜂花牌的,一块三毛五,三块新毛巾,两斤白糖,一斤红糖。
  在售货员的送别声中,母子俩又拐路去了趟副食品店,秤了两斤江米条,一斤蜜三刀,还有家里崽子们最喜欢吃的牛奶糖和橘子糖,江米条也是崽子们的新爱,金灿灿的,表面裹满白糖,咬一口嘎嘣脆,又香又甜。
  来了县城少了啥也不能少了肉,姜四掏出肉票,割了两斤肉,另要了两个猪大骨,看豆腐坊的豆腐冒热气,也买了两块。
  老太太在前头走,姜四小包扛大包还不忘了搀着老母亲,“娘,东西买齐了,咱回吧?”
  “回,县城再好也比不上自个儿家舒坦。”
  说是忙乎了一上午,其实现在才十点,早上娘俩走的早,六点钟就从家出发了,骑着自行车来回不到一个半小时。
  母子俩到家的时候,刚到晌午,大溪村家家户户都准备烧饭,炊烟袅袅的小山村坐落在翠野的山坳中,宁静又安详。
  沈荷离家也才不过半天功夫,就觉得自个儿好像离开好长时间了,一看到熟悉的小山村,心里那个亲切感就别提了。
  不光老太太这么觉的,今个儿一早,老姜家一家子送了老母亲跟小四出了门,一家子干啥都没精打采,总觉得心里空落落的,没有个主心骨儿。
  就说陈秀英妯娌仨吧,家里没有干粮了,妯娌仨一个揉面,一个添水,还有一个要在灶膛跟前烧火。
  姜大兄弟俩临出门,妯娌仨还在揉面,等到下工回来,这仨当妈的咋还没把今个儿的二合面馒头蒸出来?
  姜二放下锄头,往灶房里探头看了一眼,嘿,面盆子里的面团还在,人不见了?
  哥俩在家里寻了一圈儿,在老母亲平时最喜欢带的小菜园里找到了妯娌仨。
  哥俩就问上了,“不是,你们不蒸馒头在这干啥?”
  “唉,娘不在家我们蒸馍馍都没劲儿。”
  崽子们也懒懒散散,一个个撑着小下巴坐在板凳上,望着院门等奶奶回来。
  行啦,一家子也别在家里等着了,干脆一块儿到村口等着吧。
  这不,姜四刚骑着自行车出现在村口竹林小道上,眼尖的蛋娃儿就扯着嗓子喊起来了,“我奶回来了!”
  “娘,还真是娘。”
  “小四也在呢。”
  “嗨,咋买了这么多东西呢?”
  一家子就跟打了鸡血一样一下子精神起来,还没等自行车停稳呢,一群人就巴巴围了上去。
  “娘,您累不?儿子背您家去吧?”
  “娘,喝水,这是蜂蜜水从家里带来的。”
  “奶!”
  “奶奶。”小四丫原本让姜二抱着,这会儿看见亲爱的奶奶了,立马扭着小身子抱着老太太不撒手,“四丫可想你啦。”
  “还有我,我也想奶奶。”
  “切,你咋想啊,刚才我还看见你看小人书呢。”
  “我那是想奶奶想的!”
  蛋娃儿让大丫怼得直跳脚。
  沈荷摸摸四丫的小脑袋,又挨个把崽子们安抚了一边儿,笑呵呵摆手,“没事儿,娘不累也不渴,咱回家吧,回家好说说话。”
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