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姜家一家人还不知道出了啥事儿,急匆匆跑到院子里,围着脸黑红的跟个大番茄一样的姜大忙问啥好事儿啊?
姜大哈哈笑,原来这几年清水县的经济挺好,附近几个县市相继安装电线杆给老百姓通上了电,县领导一合计,这不行啊,咱清水县可不能落后,再说了现在县里也有钱儿,干脆一咬牙就给乡亲们通上电!
清水县所在的省本就是全国数得着的一个经济大省,清水县早通上电了,上头的几个镇也在前几年用上了电,这下子山沟沟里的老百姓也能电灯过日子了,一家子别提欢气了。
别的不说,至少家里的崽子们以后看书学习的,就不用让那煤油灯给熏的睁不开眼了。
尤其是蛋娃儿这个皮小子,做作业不老实,许春秀过日子又节俭,在自个儿屋里晚上都是点豆油灯,豆油比煤油是便宜,可用着闪糊,味道还大,蛋娃儿有好几回都差点儿让油灯点着头发,成了个黑秃小子。
大家伙儿开心的同时,又问姜大,大队长那咱啥时候能用上电啊。
这下子就是老支书说话了,且要等等呢,要想用上电得先在村里竖电线杆,架上电线跟镇上连起来,镇上再跟县上连起来,县上的发电厂轰隆一响起来,咱村里就有电了。
原来是这呢,那咱就等着吧。
反正等了这么些年了,也不差这一两个月哈。
开完会,大家伙儿携家带口,带着好心情回家去了。
老姜家这边儿,刚才还人模人样开会的姜大颠颠儿下了台子,跟姜二哥俩一块儿搀扶着沈荷往家里走,这会儿老太太心里高兴,没计较俩傻儿子的黏糊,和颜悦色跟好大儿说着话,这可把哥俩激动坏了,一个说给娘买了桂花酥跟绿豆糕,都是娘爱吃的,一个说等家里通了电,给娘在屋子里安一个竹编的灯罩,那个结实又好看,保证娘喜欢。
儿媳妇们也道,娘屋里的窗帘旧了,等明个儿扯上块布头,给娘缝个新窗帘。
崽子们也在边上蹦跶,说好好学习,拿奖状让奶奶开心!
老太太笑呵呵听着,孩子们都孝顺又懂事儿,那心里真是说不出的舒坦。
一家子说说笑笑家去了。
沈柳在后头看见了,往地上啐了一口,骂道,“瞅那德行儿,显摆啥啊,谁没个儿子!”
说着就嚷嚷着自个儿头疼,让姜大福过来搀扶她,姜大福愣头愣脑,赶紧跑了过来,拽着沈柳就要往镇上去。
“你个龟儿子,拽老娘干啥!”
沈柳气道。
姜大福憨头憨脑,“娘,你不是头疼啊,咱去镇上医务室打针去啊。”
从小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打针的沈柳:!!!
他娘的,这是生了个啥蠢蛋儿子啊,造孽呀!
大溪村接下来的两个月,那真是比过年还热闹。
村里开完会的第二天,县上就排了工人来村里勘查地形,安电线杆,大家伙儿热情洋溢,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对县上来的工人同志们又是送茶又是送吃的,工人同志感激老乡们的好意,也不含糊,工作起来超级卖力。
县上的赵老太老两口听说了这事儿,也是一阵高兴,老两口放下成立手里的活儿,拎了两斤肉并糖果点心啥的来看亲家。
两家人有段时间没见面了,老太太跟赵老太一见到,俩老姐妹又是一阵热闹。
沈荷看着亲家提来的一大堆东西,说都是一家人干啥这么客套?
赵老太豪迈一挥手,“没事儿,今年手头宽裕,这些不算啥!”
赵老头说她显摆,让姜四给拉走了。
这话可是实话,自从赵家老两口做上小生意,夏天卖冰棍儿秋冬卖小零食,一天不说多吧,三四块还是有的,一天三四块,一个月少说几十块钱,加上赵老太一个月的工资,老两口一个月就是五六十块钱儿,这年头这钱儿可不少了,更别说还有闺女女婿的孝敬呢,如今老两口日子是滋润。
自然了,老姜家这边儿更是厉害,光是家里的鸭蛋生意,一个月就是几百块钱的纯利润,一家子腰包鼓鼓。
这个时代就是这样,谁能抓住机会就不愁没有赚钱的机会。
沈荷听了就笑,“行,今个儿咱就改善改善生活。”
说完就喊儿媳妇们拿肉去烧饭。
陈秀英妯娌几个笑盈盈应了,洗了手围上围裙,拎着肉进了灶房。
赵满在院子里赶着鸭子去河滩,看着侃侃而谈的亲妈,捂嘴笑了笑没说话。
现在日子是真好啊,一天比一天儿更有盼头,这样才叫活着。
赵老头跟女婿在屋里下棋,听见院子里老婆子的声音,偷偷跟姜四道,“你小子,小满还没消息?”
小老头其实有些着急,闺女结婚也挺长时间了,咋地小两口就是没好信儿呢?
姜四挠头嘿嘿笑,“爹,这事儿急不来。”
赵老头点头,也是哈,生娃儿的事儿也不是能催来的,算了算了,儿孙自有儿孙福啊。
其实,这是小两口商量好的,生孩子这事儿吧真是不急,一来他俩还年轻,才二十岁出头,正是拼搏的好时候,有了孩子难免分心,现在还不是时候呢。
这事儿老太太也知道,不但知道还十分支持,算起来也就一年的功夫国家就要恢复高考了,接下来就是改革开放,那时候才是真正的好时代,不光国家实力蒸蒸日上,就是被十年动荡耽误了考学的学子们也迎来了春天。
她这辈子呢,生活在大溪村这样一处山清水秀的小山村就挺好。
可是孩子们还年轻,外面世界天高地阔,那样美好的世界值得走出去看看。
老太太不想让孩子们困在这个小山村一生一世。
晌午饭做好了,家里人多,陈秀英妯娌几个备了一桌子菜,一个小葱炒鸡蛋,一个麻油鸡,一个土豆炖肉,另外切了一盘子留油的咸鸭蛋,一锅新蒸好的玉米面窝窝头,摆了满满一桌子。
农家小院满是肉香,崽子们眼巴巴在边上看着,虽然馋,可是没一个去扒拉盘子的,反而自动去打肥皂,洗白白,四丫小手不利索,姐姐们就帮着她洗手,然后给大人送盘子拿筷子,饭桌上扒拉盘子这样没规矩的事儿在老姜家是绝对不允许的,要是让奶奶给逮住了,那可是要挨揍的。
一想起黑爹那大铁巴掌,黑娃儿跟蛋娃儿俩就忍不住一哆嗦。
赵老太看老姜家的孩子这么懂事,爱干净还卫生,就是跟城里的孩子比也不差什么,再次忍不住夸赞,“大妹子,咱家的孩子教育的好,真有规矩啊。”
这年头乡下的大多数孩子都不咋爱干净,吃饭不洗手吧唧嘴,手指甲里黑糊糊的全是泥巴,就这样还爱嗦啦着手指头,想起来都让人摇头。
老太太笑着摆摆手,言语之间带着发自内心的自豪感,“都是孩子们懂事儿呢。”
崽子们一听立马骄傲挺起小胸膛,嘿嘿,奶奶说的真对,那臭屁的模样,惹得一家人哈哈大笑。
第111章
一家子热闹吃了团圆饭,饭后日头正好,儿媳妇们留下拾掇饭桌扫地洗碗。
姜大哥几个忙活家里杂活儿,砍柳条编竹筐啥的,赵老头在边上看着心痒痒,也上手学了,笨手笨脚惹赵老太笑话他。
今天难得太阳挺好,沈荷就跟赵老太一起坐在树荫下一个纳鞋底子,一个卷毛球织毛衣。
眼瞅着天儿又凉了,家里崽子们的毛线衣裤短了半截,老太太就给把旧毛衣毛拆了,准备做几件新的。
赵老太别看是县城来的,闲暇下来跟乡下老太太没啥两样,不是忙家务就是给一家子人纳鞋底子。
这年头大家伙儿过日子都节俭,大都是穿自家纳的鞋。
沈荷从箩筐里拿出个毛线球,跟赵老太一开儿说说以后的打算啥的。
老姜家的鸭蛋生意如火如荼,俩老太太刚打开话匣子,村里就有几家老乡担着鸭蛋来家里送货了。
自从十年动荡结束,县城的管控松了许多,有不少小摊小贩在街上摆摊卖菜啥的,稽查队见了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是以大家伙儿也不同跟以前一样大晚上摸黑出门了。
这几家都是老姜家的长期鸭蛋“供应商”,送来的鸭蛋个个又大又圆。
陈秀英是家里的大嫂,家里的鸭蛋生意都是她带着几个弟妹忙活的,许春秀跟吴凤负责清点鸭蛋,赵满拿着账本记账,她这个大嫂跟送货来的老乡沟通商量价钱啥的,大家都是一个村子住的,老乡们也都是挑着好的送来,妯娌几个五十个凑一筐,看着凑齐了六个筐,陈秀英心里有数了,冲着赵满点点头。
“满啊,三百个整的,这还有三十个零的,三百三十个多少钱儿?”
赵满提笔在本上记账,顺便心算了下,随口道,“大嫂,总共十六块五。”
许春秀提着算盘来,劈里啪啦算了下,咦了声,“四弟妹算得可真准,就是十六块五呢。”
吴凤笑,“四弟妹有文化,算数好。”
十六块五,陈秀英给老乡结了账。
赵老太语气里满是骄傲,“我家满打小数学就竟考一百分。”
沈荷笑呵呵点头,“这孩子脑子聪明跟小四一样。”
赵老太瞥了眼让女婿哄的眉开眼笑的老头子,也没忍住笑出声儿,“谁说不是呢。”
这个鬼家伙儿平时没少吭老头子。
俩老太对着乐,惹得一家子摸不着头脑。
相聚的日子总是短暂的,眼瞅着天儿就要黑了,赵老太老两口也要打道回县城。
姜四借了二大爷家的毛驴车跟赵满一起送丈母娘跟老丈人。
老太太带着一家子送出门,赵老太拉着她的手,环顾着炊烟袅袅、山清水秀的小山村,艳羡地叹了口气,“哎呀,老姐姐啊,说实话我是真不愿意走啊,这家里多好啊,又清净又舒坦,一出门就是绿水青山,哪跟县城那麻雀窝一样。”
赵老太话里话外都是留恋,沈荷笑道不如留下住一晚?
赵老头看自家老婆子居然很意动,生怕老婆子把自个儿抛弃了,好说歹说拉着赵老太上了车。
赵老太嗔他一眼,“这么大年纪了咋还这么黏人?”
赵老头红着老脸不说话。
前头赶车的姜四跟赵满俩偷笑。
沈荷目送着老两口家去,等一回头好大儿们奔过来,“娘,儿扶着家去吧?”
老太太摆了摆手,笑着说太阳好,她想在外头走走,不让孩子们在后头跟着,清净。
姜二就把二驴子牵出来,老太太乐悠悠在前头走,二驴子上蹿下跳,一会儿蹦跶着叼跟狗尾巴草,一会儿去小树林子里抓麻雀,热闹非凡。
转眼就立了秋,这下子外头的天儿是真的冷起来了,别的别说,这几天早上起来就跟以前不一样了,冷飕飕的挂着寒风,老姜家后院的果树叶子也落了一地。
这天早晨,姜大照旧早起,看家中一地落叶,摸了院子里的大扫把唰唰唰扫起了院子。
姜二也是个早起的,大哥扫地他就劈柴,哥俩分工明确,也就是姜四好一会儿才打着哈欠出来,也让俩哥抓过来干活。
没过几天,大溪村庄稼地里的棒子跟高粱该收了,秋收一到,大家伙儿就忙碌起来了。
村里的电线杆也竖起来,就差架设电线了。
县城来的工人师傅忙,生产队的队员也忙。
老姜家这边儿,每天天不亮一家子就下地去收棒子跟高粱米,家里黑娃儿带着弟弟妹妹们帮着奶奶,打扫卫生,喂鸭喂鸡啥的全都包了。
有孩子们帮忙,沈荷这里也轻松了不少。
过了秋收,家里后山自留地的地瓜跟土豆也该收了,这是老农民一冬天的吃事儿,一大家子人就指着吃这些呢。
今年家里的地瓜收成好,一筐一筐运回家,堆的跟小山一样看得一家子都高兴。
家里有了地瓜,老太太就变着花样给崽子们做好吃的,啥拔丝地瓜、地瓜丸子、地瓜饼,还有各种地瓜小点心,吃的团子们小组鼓鼓,心满意足。
好大儿们心疼老母亲,让老母亲多谢谢,沈荷笑笑,说没啥整天在屋里躺着,身子都要散架了,还不如忙着好呢。
姜大几个说不过老母亲,只能默默跟在后面,下次等老母亲又要做美食,在后头当苦力把地瓜洗干净,笨拙打下手。
就比如说老太太要做地瓜糯米饼。
这本来挺简单的,把洗干净的西瓜削皮碾碎加入糯米粉揉好,撒上芝麻摊成饼,放在锅里用油煎到两面煎黄就行。
可好大儿们笨手笨脚,一会儿活烧大了,一会儿把饼弄糊了,老太太在边上看了,直接把几个家伙儿给撵走了。
陈秀英妯娌几个见了,捂嘴轻笑,偷偷围上围裙进了灶房。
姜大几个哈头哈脑,看得老太太自个儿也好笑不已。
有了心灵手巧的儿媳们帮忙,崽子们不光吃到了软糯的地瓜饼,吃到了中秋节的红薯馅儿的月饼。
今年老姜家日子过的好,一家人就想着中秋节隆重一些。
虽说姜三还是不能回家过节,可是老太太也是惦记着孩子呢,早早在家里做了十来个红薯加白糖的月饼,给姜三寄到部队去。
远在部队的姜三收到老母亲寄来的月饼,吃了一口,满是家乡的味道,许是想起了多年未见的老娘,姜三一个铁血军人热泪盈眶,看得挺让人心酸。
部队的老团长看在眼里,叹息一声,不知道想什么。
大溪村这边儿,全村人期盼了一个多来月的电线杆总算是连上了电线,这天在全村人的见证中,大溪村的第一个电灯泡发出了明亮的灯光。
第112章
村里的第一盏电灯当然是安装在大队办公室,大溪村地形险峻,道阻且长,还有不少山沟沟,架设电线真是废了不少功夫,其实大家伙儿跟县城来的工人师傅心里都没底儿,头一次实验能不能顺利通上电?
这还真是个未知数。
全村人屏住呼吸,在老支书拉下电闸的那一刻,明亮的灯光照亮了大溪村的傍晚,也照亮了屋子里的每个角落,就连犄角旮旯里落灰的墙片都照的一清二楚。
“亮了,灯泡子亮了!”
“笨蛋,那叫电灯泡,不叫灯泡子!”
“嘿嘿~”
“呜呜呜,俺们大溪村总算是通上电了!”
大家伙儿看到灯泡亮起来了,那个高兴啊,欢声笑语中都不知道说啥了,有些媳妇儿欢喜过了,直接抹上眼泪了,这眼泪汪汪的一个个跟红兔子眼一样,也没人笑话她们,村里不少老爷们眼里也闪着泪花呢,盼了十来年了,对于大溪村的村民们来说,今年真是比过年还开心啊,孩子们蹦啊跳的,呜呜啦啦唱着歌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