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雪歌——雾圆【完结】
时间:2023-02-26 17:28:55

  盖棺定论,永无翻身可能。
  所以她想要做的事情,就是尽可能在历史上为他留下众多“疑点”。
  没有人比她更懂后世历史研究者的感受,只要有疑点,他们就可以在浩如烟海的书籍中想尽办法,去探求真相。
  真相就在这里。
  空白才是恶毒的沉默。
  宋世翾思索良久,轻轻地“嗯”了一声以示应允,又去翻她的那叠书稿。
  书稿的第一页,写了她娟秀的四个字。
  ——白雪长歌。
  “师母,那这是……”
  “你有没有听过一句话?”曲悠晃着手中的酒杯出神,回忆起诏狱的雪夜中,周檀问她有没有看过自己的诗的神情,微微笑起来。
  “什么话?”
  “诗歌……比历史更真实。”
  宋世翾不明所以。
  她写下的东西,只是一篇话本。
  以周檀为原型的话本。
  主角没有真的名字,只以“白雪先生”指代,在这话本当中,她痛痛快快地将所有真实全数袒露,毫无顾忌。
  樊楼的琴声、京华山的鲜血、密室中的眼泪、燃烛楼上永远不熄灭的火光……还有边塞的太阳、瀚海的皓月、城墙上的硝烟,以及前生今世、从来未曾被磨灭的炽热情感。
  它们随着被系在古树上的愿望起伏不定,飘拂如同风中的暮烟。
  那根红色飘带就在面前的杏花树上。
  一切愿望,都会实现,这是神佛给他们的的偏心。
  “如今朝中太平,自然不必此时再起波澜,我想托子谦的,是将这话本流传下去。”
  曲悠低声道:“我在临安,藏于深山,不可出世,但是你不一样,你在朝中,会有绵延的千秋万代。等到我们都不再年轻、甚至都不在人世时……我希望这里的故事还能传下去,传到千百年后,哪怕人们永远在争论这故事是不是真的,那些人……是不是真实存在。”
  寂静的亭中只有书页被翻动的声音。
  “只要他们在争论,其中的人就会永生不死。”
  “好,”宋世翾一口答应,郑重地承诺道,“师母放心,我百年之前,必定想尽办法,排社戏、寻说书人、印刊传播。”
  “凡在大胤境内,人皆能歌白雪。”
  曲悠深深凝视着他:“你可知,此书若要流行,你便不可能是一尘不染的朝堂明君,你会被拖入凡间,在各种猜测中蒙尘,乃至受到诋毁,你……真的想好了吗?”
  宋世翾重倒了一杯酒,哈哈大笑:“我本自尘埃中来,何惧回到世人口中去?一尘不染……这世上除了神仙,不会有人一尘不染,倘若一辈子高坐金殿之上,在史书和流言中都活得像神龛蜡像,又有什么意思?”
  他端起酒杯与她的相撞,眼中似有泪光:“师母,是我该谢你。”
  *
  周遭百姓并不知他们的身份,曲悠也不想过多打扰,故而宋世翾一行人是在太阳刚落时低调地离开的。
  周檀与曲悠站在杏山坡上目送他们远去,暮色四合,直至全然消失。
  回到天影亭中时,已经是月上中天。
  那条被系在杏花树上的红绸被重新洗过,变得飘逸灵动,在光秃秃的枝杈上随风飞舞,恣意风流。
  曲悠在亭中摆了个火炉,与周檀一起煮茶。
  她嗅了一口翻涌的芬芳气息,眯着眼睛,略带些狡黠地问道:“你同苏兄都聊了些什么?”
  周檀抬起眼来看了看她,怡然道:“你猜猜。”
  “不说就算了,”曲悠撇嘴,“左不过是一些家国天下的事,有些人哪,隐居山林也不忘了操心,我能猜到什么……”
  “家国天下?”周檀似乎觉得好笑,用毛绒绒的披风领子拂过她的头顶,“子谦就在那里,若是聊家国天下,为何要避开他说?”
  曲悠连忙凑过来,讨好道:“那你们在说什么呀?”
  周檀顺手用披风把她裹起来,清了清嗓子,优哉游哉地说:“我想想……罢了,不逗你了,他只告诉我,你父母都好,姊妹俱安,最近想来看你,还有向文,向文最近出息得很,在朝中名声不错。”
  “这小子倒是灵光。”曲悠笑眯眯地道。
  不知道过几年若是穷困潦倒,能不能给他写信求弟弟捞捞。
  周檀继续:“高姑娘很挂念你,芷菱他们也是,小燕和阿杨日日打胜仗,大家都过得很好,昌陵……也重修完了。”
  曲悠沉默了一会儿,茶水在面前翻涌沸腾。
  她吸吸鼻子,重新笑开:“大家都好,那就再好不过了……对了,你呢,你身子大好,以后想做些什么?”
  周檀仔细地想了想,道:“开间书院罢?就教杏山坡前后几个孩子……等他们都大了,我们也腻烦,就卷铺盖走人,叫子谦和朝辞都寻不到,想来就觉得有意思得很。”
  曲悠听得十分诧异,伸手在周檀脸上掐了一把:“不错,我很喜欢这个提议,你学坏了。”
  周檀握住她的手,与她一起向外看去。
  朦胧的夜色当中传来寒风的呜咽声,这风经过皇城、经过青山高岭、经过大江大河,呼啸地吹到他们身边来。
  曲悠伸手指着天空,衣袖在寒风中猎猎飞舞:“江山万古风流……”
  她回过头来,目光炯炯:“你当镌刻其中。”
  周檀攥着她的手又用力了一些,她被一个冰冷的东西硌到,抬眼发现果然是那枚白玉扳指。
  “这是老师留给我的,”周檀顺手将那个扳指带在了她的手上,“一定要留给最珍爱的人。”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如今,可算是你我同在瀚海漂流了。”
  曲悠将手攥紧,忽而道:“想起一句你写过的诗……”
  周檀微微蹙眉:“哪一句?”
  曲悠略带戏谑地念道:“残生鄙薄徒见日……”
  他想起来,那是他在刑部遇刺之时,在一片空白的屏风上题的句子。
  那时他苟延残喘、万念俱灰,从不曾想过自己能遇见同歌白雪的知己。
  于是他立刻开口接:“可归南田早荷锄。”
  曲悠满意:“甚好,开春就荷锄,种些什么好呢?”
  “你说了算。”
  夜风微寒,不能久留,煮罢了茶,二人从天影亭中回屋,曲悠提了一盏灯,在他面前蹦蹦跳跳地走着。
  他落后一步,在她身后轻轻问:“历史浩如烟海,你看见真实了吗?”
  “看见了。”曲悠脚步一顿,转过头来,笑得灿烂,“那你呢,你看见我了吗?”
  “当然。”
  他在史书的罅隙中睁开眼睛,一遇“大圣”,感其意,知其解。
  于是旦暮相对,因获知己。
  喜不自胜。
  作者有话说:
  下一章算是小彩蛋(主要是想凑120章完结
 
 
第120章 终 ◇
  ◎百科·周檀◎
  终·百科·周檀
  周檀(xxx-xxxx), 字霄白,号白雪。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市)人,中国北胤时期著名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
  【少年波澜】
  周檀生于胤德帝安悦年间(具体年份不可考,据后世人转引史料, 结合其父身份, 应接近凌霄军萧越将军彭城战死[1]的安悦十一年)的临安, 父为凌霄遗将周恕, 母出身金陵白氏,为世家子弟。
  周檀少时机敏聪慧, 过目不忘,少年得志,亦有过年少轻狂岁月。直至德帝平溪二年,周檀父母双死于贼匪意外, 家门就此败落。十五岁的周檀带弟弟周杨入汴都,投至远亲任家门下, 开始发奋苦读。
  永宁十二年,周檀年满十七,在汴都春考中一鸣惊人,连中三元(三元连中者在科举史中屈指可数, 可考胤史中仅此一人), 拜入时任宰辅顾之言门下,开启了自己的政治生涯。
  周檀外放时期,政绩卓著,历任平江签判、扬州通判, 在平江府(今江苏省苏州市)为官时清名最盛, 据齐人《周霄白考》[2]记载, 其调任时有百姓以万民伞相赠, 在《春檀集》六十九首中,亦有清晰的“不复德音笑姑苏”为佐证。
  永宁十四年末回京后,被授为典刑寺卿。
  【坎坷官途】
  永宁十五年初,胤德帝不顾群臣反对,执意修建燃烛楼[3]于东门,燃烛一案自此而兴。
  燃烛案实际上是德帝猜忌顾之言而开展的朝堂清理活动,周檀作为顾之言的得意门生,下狱受刑,负重伤(此伤延绵日久,后周檀早逝,或与此息息相关)。
  燃烛一案牵连大小官员四百余人,死于狱中的不下半数,顾之言的亲近门生被清除殆尽,只有周檀向德帝断尾求生,写下了著名的《燃烛楼赋》[4],成为其政治生涯中最大污点。
  周檀出狱后一心为孤臣,转任刑部侍郎,立即遇刺,命悬一线,德帝赐婚后幸而痊愈。自此抛弃清流做派,大肆罗织冤狱、扫除异己[5-6](是否能够定性为清扫运动争议极大,一说周檀的永宁清理对象多为朝中佞臣,有五位学者针对此事有专门著述,见文末注释)。
  永宁十七年,宰辅傅庆年在与执政高则的党争中落败,身死狱中,周檀在其中所起作用不详,但应该十分重要,为了平衡朝局,德帝以涉东宫党争为由,将周檀贬至西境鄀州。
  永宁十八年,德帝病重,周檀被召回汴都承旨。德帝驾崩后,时任皇太子宋世琰(后殇帝)篡政长达半年,汴都大乱。周檀一路护送景王孙宋世翾(后明帝)入汴都、平叛乱,并作为执旨首臣宣读遗诏(争议极大,相关著述见文末注释),力保景王孙登基。
  【削花变法】
  永宁十九年,胤明帝即位,改元重景,因与周檀有师生之谊,起用他为执政参知,入政事堂[7]统领百官,深得器重。
  重景元年六月,周檀正式拜相,成为大胤历史上最年轻的宰辅[8]。明帝为摆脱前朝积弊,也为应对西韶尚未完全被解决的危机,阅览过周檀变法之策后,御笔“百年之变,始于今日”[9]。
  周檀认为变法首重在于重立律法之权威,托废除前朝棠花法令之名,大刀阔斧地颁行了《削花令》,写新政十二条,增补大胤律二十四条,除了吏治和军制外,还在政事堂行事、民间税收、边关常务上施行了大胆的变革。
  变法过于激进,政事堂无人附印,周檀自顾上了《世家守成臣之愚论》[10-11],笔刺旧贵族及朝中守旧一党。手札一出,开罪无数,他全不在意,先后擢拔了毫无根基的年轻士子三十余人,为新政开路。
  【二度拜相】
  同年,因法典变更,汴河有百姓不满闹事,兼之周檀越过政事堂变法有集权独揽之嫌,相权、君权、台谏士大夫三方博弈,执政参知苏朝辞与周檀不欢而散,宰执党争重浮水面。
  压力之下,明帝为平衡局势,也因与周檀政见不合,罢免了周檀的宰辅职位。周檀罢相后,与明帝密谈两次,出郊深谈三次,时逢昌陵炸毁之事,明帝深觉身边无人,不多时日又将周檀秘密召回。
  重景二年,周檀再次拜相,削花变法得以延续。
  【重景党争】
  周檀颁布《削花令》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重建大胤律法权威,另一方面是从吏治和军改入手,清扫时弊。变法触动了守旧派的利益,遭到激烈反对,短短一年,新旧两党展开了多达一百多场论辩,当时,街头巷尾都能听见文人学子对新政的激烈争论。
  御史台弹劾奏本多达百封,旧党程疏等人多次上表规劝,多名御史、谏官因反对新法被贬至地方(削花变法结束后,多人被重新起用)。
  苏朝辞五封信笺劝说周檀重新考虑变法之事(《与周霄白剖心书五》[12]),无果。籍此事由,新旧两党、前朝遗臣、汴都世家、台谏二院,到宰执之争,愈演愈烈[13]。
  重景三年初,反对派中的激进分子程疏离奇身亡于京郊,一石激起千层浪,朝野内外针对周檀的反对声浪此起彼伏、声势浩大。重压之下,周檀称病在家,不事早朝。
  苏朝辞遂上《辞状宰辅十恶》[14],将周檀推向了舆论的最高潮,周檀叛顾门、好声色、清异己等的旧事被重新翻出,流传民间,有汴都百姓被煽动,为反对新法,结群攻击周檀在汴都的府邸[15]。
  周檀擢拔的年青士子内部分裂也十分严重,削花变法遇见严重滞涩。明帝在一波高过一波的舆论呼声之下,对周檀生了猜忌,以十恶中几条缓状将周檀罚入诏狱。
  同年冬,周檀受刑,画押认下十恶罪状,三个月后,明帝二次罢相,同时罢免了周檀身上的一切职务,仅留恩师头衔(史述不详,存疑),被免后,他携爱妻同回了家乡临安。
  【明泰中兴】
  重景四年,随着周檀离京,政事堂宰辅之位空置四个月有余后,苏朝辞从执政参知正式拜相,开始执掌政事堂。
  次年,苏朝辞废除了削花变法的大部分法令,宣告了变法的正式结束。
  政事堂中执政参知空置半年之久后,被暂时废除(成帝平丰二年复设)[16]。苏朝辞因在党争中斗下周檀,声名俱佳,威望水涨船高,大有比肩前朝刘争之势。
  重景六年秋,明帝改元明泰,朝野在苏朝辞统领下一派清平,濯舟将军周彦四破西韶、边境大捷,内外通明,兼之明帝励精图治,一扫前朝党争和即位风波带来的阴霾。
  大胤迎来短暂的盛世时期,史称“明泰中兴”[17]。
  【病逝临安】
  重景五年末,周檀寂寂病逝于临安天影亭,享年三十一岁,葬于杏山坡。碑刻无名姓年份,现已不可考(一说在今浙江省杭州市郊留有周檀旧宅遗址,亦有传闻称其并未身死,只是隐世不出,史述不详,现已不可考证)。
  存《春檀集》[18-23]传世,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著名诗篇,如《四月十七日杏花春夜》《夜削竹骨感怀作》《春归》《如梦令·人间天青雨泽》《清溪悼旧》等,辞藻清丽,襟怀广博。
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