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一说,立刻招揽不少人。
这些人认真学习纪国的制度,纪国的律法,一定要在纪国缺人的时候把握好这个机会!
老贵族们傻眼了。
怎么还有这种见风使舵的人?
现在谁还理他们怎么想,纪伯带着两个儿子,以及文武大臣离开时,后面还跟了不少小尾巴。
去纪国有县学的城池!
去了那才有资格考试!
有些心思活泛的城池,已经在准备申请自家城池也有县学了。
只是想要办县学,城池就要改为郡县制。
这么一想,这件事就慢了下来。
纪凌把一切看在眼里,知道这都是以后要解决的麻烦。
先回纪国国都。
事情都要慢慢商议。
自从纪国灭卢,他们自己人一直没时间坐下来好好聊聊。
周公主已经跟周王告别,心里虽有不舍,但也惦记着她今年养的秋蚕,而且纪国国都比这里安全,她怀着孕。
不过纪国人虽然离开,但这里派了得力的文官看守,以及驻扎纪国军队,目的就是为了看住这里的老贵族。
老贵族中还安插了仉选等人,随时跟纪胜纪凌汇报情况。
确定周不会出问题,纪国一行才离开。
这一路回去,除了修好的官道还算太平外,其实沿途城池过的很不好。
现在天寒地冻,日子只会更加艰难。
从周朝六百三十二年五月开始,一直到现在的六百三十五年初。
两年半的征战,这天下变得破烂不堪。
庶民的日子越发不好过。
各国为了打仗,强征的情况屡屡发生。
便是纪国这种资源充沛的国家,粮仓也几乎见底,虽然没有苛捐杂税,但像往些年的减免,以及糖,珍珠的份额,基本都在降低。
因为征战,各地壮劳力基本都已经入伍,这种情况下,粮食必然减产。
往年纪国国库主要有两样收入。
一个便是粮税,可粮税的情况上面已经说了,粮食减产,税收必然也会少。
另外一个是商税。
这点主要公子庆负责,用纪国丰富的物资卖到其他诸侯国,收取价值不菲的商税。
那么问题就来了。
现在天下所有城池都是纪国的,就剩一个周,周那边还是纪国供养赚不到钱。
剩下的国家已经都是纪国所有。
去哪收关税啊!
根本没有关税可以收了!
纪国的货物一直很受各国欢迎,原本就因为其他国家禁止购买纪国精盐,禁止买纸张这些事,收入锐减。
现在呢!
现在直接没了!
虽说因为城池增加,人口增加,抛开关税不说,但卖出货物会大大增加。
可哪有那么简单。
各地乱得不行不说,除开纪国之外,也就昌国的官道还不错,其他地方很难运输。
约等于好不容易打下几百个城池,以为自己国家强大了。
没想到仔细一看,大家都是穷鬼,还要纪国原来的城池扶持。
打了他们还要扶贫!
实在太难了。
纪国面临的问题还不止这一个。
旧贵族旧势力有异心,爱造反。
各地百姓穷困潦倒,活不下去。
战争之后各地伤员需要照顾。
粮税,商税大大减少。
纪国官员数量不够,根本顾不上这么大的国家,如果再拖下去,有些地方肯定要脱离纪国管控。
如果不能实际管控那些地方,约等于白打。
细数这些问题的话。
纪伯第一反应是。
完了,我成周了。
周当时面临的困境,不就是这些吗?
若放任下去,各处势力分裂,那纪就是现在的周。
纪国国都。
众人回来的时候就发现,今年的年节不如往年热闹,大多数百姓没心思过节。
往年热闹的商铺酒楼因为战争的缘故,变得萧条起来。
再厉害的国家,也会被无休止的战争拖垮。
更别说打到最后,纪国的人手是吃力的,这也是当时纪国头疼的事。
若没有火药牵扯,他们早就停下来了。
只是一辆急速的马车,确实很难控制。
现在问题摆在这,纪国人难免发愁。
本来只是想报个仇,把对方打回去,谁能想到,一不小心就统一天下了?
这个年大家都没怎么过,基本都在宫室里。
国子监耘先生先道:“人实在不够用,国子监能用的人手全都派出去,现在已经没有可用的人了。”
纪伯点头。
吏部缪成志接话:“哪里都要人,实在没办法。”
工部纪叔公道:“各地工厂明显吃力,材料也不好运输,现在不打仗各地兵士回去,可能会有缓解。所以纪国原本城池还好说,问题是下面的事。”
“其他新城池官员,基本都在申请开工厂,只怕这里面有人异心。”
纪伯同样点头,这里的新城池指的是新打下的城池,怕他们有异心是因为这些人想让工厂开到那里,掌握技术之后造反。
公子钦又道:“良种也是这个问题,马上春耕,各地都在索要。纪国的良种虽多,但新城池三百多,不可能尽数供应。”
给谁不给谁,那也是问题。
厚此薄彼,会有更大的乱子。
四个官员说话,纪伯都头疼。
公子庆又讲了商税的事,估计要改革,这两年商税数字已经很难看了。
今年估计更丑陋。
这些问题不谈,郑锡说的更为关紧。
“郡县制不好推广,旧贵族阻力太大,他们各地还有屯兵,不好解决。”
这个时代,诸侯国的兵是诸侯国的。
各地城池士大夫的兵是士大夫的。
打国家的事,他们或许不会出力,但要是要收回他们的土地,那看他们闹不闹事。
纪伯长叹一声:“这四百四十九城的国君当的,还不如当初一百多城之时。”
那时候的一百多城,全都牢牢把控在自己手中,粮食税收堆的仓库都放不下。
现在呢!
现在要钱没钱,要人没人。
惨。
但郑锡要说的,可不止这些。
“一百多旧城池也有问题。”
“百姓明显感觉现在生活不如以前,民怨也很大。”
这点让纪凌看过去。
可以说旧城池是纪国的根基,若根基动摇,外面不论再怎么处理,纪国还是有危险。
看的出来,今年会是异常忙碌的一年。
纪伯开始分派任务。
他跟大儿子纪胜,明年肯定是要去各地平叛的。
特别是几个刺头,手里兵士众多的士大夫,一定要打点,给他们震慑。
可休养生息又必不可少。
这点就交给小儿子纪凌。
至少让纪国旧城池先恢复战前的生活。
虽然以前经常说纪国国都太拥挤,人太多。
现在不拥挤了,又不是滋味。
等旧城恢复生活恢复生产,他跟大儿子在外面巡游的也差不多了,到时候再一点点清除旧制度的影响。
纪国这边每日都在讨论。
天下间也等着他们的指令。
大家都想知道,纪国到底要怎么治理这个国家,怎么治理如此庞大的国土。
当初周就是用分封制,这才勉强能行,后来也分崩离析。
纪国真的能把四百多城池治理得井井有条?
大多数旧贵族还是在看笑话。
卢公在周甚至考虑联络各国旧贵族,看能不能顺势离开,另建国家。
这些消息被仉选送到纪国这里,好在暂时回应他的人不多。
可只要纪国一旦出现弱点,显露出管理不当的时候,这些人一定能找准时机。
长达近半个月的会议结束。
纪国在一月下旬发布一长串政令。
第一条,命纪国四百四十九城所有长官,两个月内统计任下百姓,按照每户人数分发土地并登记在册。
若有不从者,任下百姓可前往纪国国都举报。
原来的庶民摇身一变,成为监督者。
如果是纪国以前的官员肯定不怕,他们早就知道要这么做。
脸色大变的,皆是投机取巧,趁着纪国人手不够,继续占领城池的。
统计百姓人数也就算了,还要分土地?
现在各地还是地广人稀,给土地没问题,但给了他们土地,他们还会给自己的土地干活吗?
如果没人给他们干活,那还能有现在富贵的日子?
必然不能。
现在的问题基本就在于,不是没有土地,是这些旧贵族要霸占百姓为他们干活。
虽说各地已经废除农奴,废除奴隶。
但新兴的地主阶级已经初见苗头,那些旧贵族还等着百姓佃户给他们种田呢。
可以说第一条,就已经触碰很多人的利益。
也是所有政令中最难的一条。
不过纪国既然敢放在第一项,那就是一定要解决的意思。
甚至可以说,给百姓土地,这是纪国的立国之本。
更是让百姓从旧贵族家中脱离出来,不再成为他们的附庸,可以大大瓦解他们的实力。
这件事肯定阻碍重重,却必须要办。
第二条,将各地原有的官学重新修缮,变为纪国官学,教导纪国文字,学习纪国语言。
更重要的是,所有学子必须学习纪国的律法。
现在新城池三百多个城池里的官学加起来,都没有旧城池一百多郡县官学多。
不过聊胜于无,这也是一个态度。
特别要表明,想要在纪国当官,必须学习他们的律法,学习纪国的文字。
第三则跟接下来春耕有关。
纪国的良种天下皆知,可若想要纪国良种,必须保证任地没有战乱,百姓户籍统计清晰,并且拥有自己的土地。
等于说,谁归顺,就给谁。
不过这点对旧贵族没有一点吸引力。
因为按照纪国的方法来做,以后土地都是百姓的,就算交税也是交给纪国,又不是给他们,良种不良种,跟他们没关系。
反正自己不在乎那点增产,他们又饿不死。
但这条是为了让百姓知道他们的希望在哪。
更让他们知道敌人到底是谁。
接下来还有工厂,商贸等等。
一连串的政令,尽量写的简洁明了,一共二十条。
纪凌派人去全国各地宣布,只是意思的向当地官员说一声,派出去的人全是精兵良将,用了最好的马具,最好的盔甲,还用最通俗的语言说给各地百姓。
放在以前,这些事也好做。
但四百多城,派出去几万人才行。
地方大确实发愁啊。
周朝六百三十五年二月,纪国政令发往全国各地,这些人更要看看各地情况,然后再着重处理。
不过也有人把这一年喊叫纪国元年。
当然都是偷偷喊。
虽说周名存实亡,但还是不好直接这么讲。
纪凌处理各项政务之余,还看了看纪国产的丝绸。
因为他媳妇的努力,纪国丝绸已经远超其他国家,而且因为火炕跟暖房的存在,让一年只能收一次的蚕变成一年三熟。
春天,夏天,秋天,甚至冬日,都能在恒温的室内养蚕。
温度如此稳定,蚕也不容易生病。
这几年的时间里,堂哥还培育出不少不错的桑树,早就种在纪国都城外面,春日一到,就有采桑的妇人们出动,已经形成风景。
这些妇人基本都在周公主的手底下做事,种桑养蚕缫丝织布,所有的步骤早就熟练。
说起来,纪凌原本还想帮忙,但这些年大多时间都在外面打仗收服新城,一转眼,他媳妇早就把这些事处理的妥妥帖帖。
公子庆还说过:“现在你家夫人做出来的丝绸,还帮纪国赚不少钱。”
纪凌听到这话,直接挑眉:“那肯定,不看是谁媳妇。”
公子庆翻个白眼,扭头就走,就你爱炫耀是吧?
不过纪凌还是劝媳妇多休息,宫里医工说她最近几日就要生产,不适宜劳累。
纪凌也是因为这件事还未动身出去巡查。
二月二十四,在纪凌查看各处春耕情况时,小宫室传来消息。
他媳妇儿要生了!
纪凌刚跟堂哥公子钦巡查完皂角院,正要去桑树园,便听到这消息。
当下什么也不管了,赶紧回家!
到家的时候,离得较近的萱夫人,郑姬已经赶到,她们两个都有生产经验,皆在产房内陪着。
大哥家的大儿子公孙耀今年八岁,这会乖乖跟着叔叔在一起站着,还小大人一般安慰:“叔叔,肯定没事的,你放心。”
旁边还有公孙耀的亲妹妹纪盈。两人一左一右都在陪着叔叔。
纪凌被他们俩逗笑,蹲下来道:“好,听你们的,肯定没事。”
话是这么说,但不担心肯定不可能。
在听到孩子哭声时,纪凌眼眶有些湿润。
“母子平安。公孙,咱们纪国第二个公孙出生了!”
好消息一路从纪国传到王都。
周天子让歌舞暂停,心中大喜,知道妹妹平安,孩子顺利出生,更加有心思看表演了。
要说难过,肯定是有的。
周如今这个样子,任谁都不会太高兴。
好在妹妹的喜事冲淡这些落寞。
纪国这边更是高兴,庆祝的规格只比当初公孙耀出生时低一档。
旧城池百姓借着这件事,也算热闹不少。
母子平安,纪凌却只能在国都待一个月,等媳妇出月子之后就要出门。
纪国四百多城,实在太难管了,他哥跟父亲已经提前出发,平定四五处叛乱。
周公主安慰:“我们母子两个都明白,纪国如今正在关键时候,再说旧城池内道路方便,随时都能回来。”
纪凌看看她跟孩子,实在也没有办法。
不仅是他,父亲大哥,还有不少官员,全都忙得脚不沾地。
那二十道政令推广的并不顺利。
纪国旧城池还发生过新百姓抢良种的事。
现在原来的纪国百姓,很仇视新来的纪国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