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凌名声渐显,肯定会有人比较兄弟俩的才能。
郑仲生在兄弟之间你争我夺的环境,必然会以自己的立场让纪胜小心弟弟,以免影响位置。
纪凌笑,又看看郑锡,目光认真道:“大学士,我哥腊祭之时就会成为纪国储君,这点永远也不会变。”
“无论他以后做储君,还是做国君,我都会是他的臣子,他的弟弟。”
纪凌到这个世界,享受了上辈子从未有过的亲情。
更知道哥哥对他如何。
不管郑锡抱着什么样的想法,先找他说郑国这番事,纪凌都会打断他的想法。
郑锡微微抬头,表情毫无变化,唯独眼角的细纹让他显得有丝了然。
他不过试探一下,就被公子凌察觉。
而且公子凌要自己去找公子胜商议此事,无论哪个态度,都表明小公子纪凌对那个位置果真没有看法。
聪明人的试探已经结束,郑锡明白自己以后的位置。
等郑锡离开,纪凌才摇头,让身边仆从去找杜或进宫室,直接去哥哥那。
杜或能说会道,让他缠着郑仲,自己好跟大哥聊天。
夜晚,纪国临时开了个小会。
内容就是要帮郑国哪位国君上位。
纪胜脸色不好,跟郑锡猜测的一样,那郑仲果然暗示防着兄弟夺位,最后又扯到自己郑国兄弟之争。
要不是纪凌去得及时,大哥的大巴掌都要打过去了。
还是郑姬跟纪凌一人一边按着,这才保住郑仲的脸。
所以纪胜直接道:“那个小人,肯定不能让他当国君。”
纪伯好笑:“小人当国君也好。”
亡国快。
纪伯后一句没说,但在场都笑起来。
最后纪伯拍板:“看郑伯的意思,刚跟郑国缓和缓和,不好让他难做。”
纪凌也是这么想的。
可以插手郑国的储君之事,但绝不是现在。
杜邗开口:“明年的名士会就要开了,到时候可以看看情况。”
话音落下,大家都看向纪凌。
纪胜拍拍弟弟:“你一定要去,也当个天下四公子之一。”
纪胜对弟弟特别有信心。
如果他弟都不能当,那别人也就算了。
纪凌其实并不想去,但纪伯道:“去吧,咱们纪国好歹也是大国,只有一个名士,再不来个四公子,岂不是很丢人。”
这点纪国确实是弱项,还因为招收平民学子,为其他读书人不齿。
哪点缺就补哪点!
之前杜或提起名士会,也有这个缘故。
纪国众人已经想好了,他们小公子纪凌,一定要拿个名号回来。
纪凌既无奈又好笑。
这事也算定下。
主要纪凌还去看看郑伯怎么想的,看看郑伯到底想立谁为储君,到时候纪国也好做应对。
各国国君的风格很能影响国家决策,提前知道对方谁当储君,对纪国很有好处。
纪国决定按兵不动。
郑仲那边着急了,可惜他一连好几次都见不到妹妹郑姬,问就是郑姬被萱夫人喊走作陪,还没回来。
婆婆喊儿媳妇这种事,作为哥哥也不好说什么。
其实就是纪胜不想让夫人再受郑国“文化”的折磨,去母亲那休息了,他本人继续去忙腊祭的事。
到头来,只有郑仲说过坏话并提防的纪凌偶尔“陪”一会。
几天过后,郑仲到底没得到准信,但他知道这事不能着急,以后他会经常到纪国走动,总会说通。
如果让纪国做自己的靠山,那储君之位一定是他的。
看着纪国为腊祭时立储的事忙碌,各处张灯结彩,太庙也重新修缮打理,郑仲心里一阵艳羡。
等他当了郑国的储君,一定也有这样的排场。
而且郑国对周礼知道得更深,场面说不定会更大更庄重。
郑仲最后离开纪国的时候也很是体面,临走终于又见妹妹一面,算是嘘寒问暖。
可惜郑姬面上点头,心里却深知发生什么,也知道这些关心代表什么。
没想到看着家里人离开,她竟然有种松口气的感觉。
难道真是纪国太自由,她都不喜欢郑国的氛围了?
送走郑仲,纪国并未对此事做事偏向,这让还在主持大局的郑伯很是高兴。
其实郑仲走了之后,经过身边人提醒,郑伯才知道二儿子是去找“援助”了,他还担心纪国要是真的支持二儿子,那他是不是也要改变想法。
纪国虽然冷淡,但还是很尊重他们。
这不比昌国,卢国强?
只能说都是对比出来的。
昌国,卢国为了打其他国家,竟然不把郑国放在眼里,说攻打就攻打,说抢粮就抢粮,他那会差点以为自己要亡国了。
没想到只是占着自己地盘打仗。
这甚至比直接攻打还要屈辱。
因为摆明了那两个国家都没把郑放在眼中。
所以纪国什么都不做,郑伯都有些感激,明年名士会,一定给纪国安排个好位置,一定给个大大的排场。
这些事纪国完全不知。
他们的腊祭已经准备得差不多了。
属于储君的冠服也准备妥当,一道道礼仪并不是完全照搬周礼,可大致框架没变。
如此郑重的立储仪式,更加表明国君的态度。
不管外面怎么说,他都坚定立大儿子,这才是让兄弟两个关系一直好下去的办法。
如果在两者之间左右摇摆,反而会让兄弟之间生嫌隙。
纪伯很明白,他的小儿子不评什么天下四公子,依旧是天下公子的典范,无论能力还是品行还有周公遗风。
纪伯确信,他的两个儿子不会因为这些事起争执。
与其说立储是为了表明态度,不如说是让天下人都知道,你们不要挑拨我们一家的关系。
挑拨了也没用!
当然,纪伯更是暗暗得意。
昌国,卢国那些怎么羡慕他家的,他可太清楚了。
没办法,谁让他有两个好儿子。
作者有话说:
第66章
十一月二十九, 纪国宗庙。
三日前,纪伯一家搬到宗庙来住。
是故有事于大庙,必寝于此。
之前纪国腊祭, 也没有全家来此住三天的习惯。
但因为今年立储, 所以早早做了准备。
宗庙今年重修过, 位置不变,依旧在宫室附近。
因为周礼说事死如事生,礼也。
大意是,对待死者要跟对待生者一样,要有地方住, 有东西吃。
所以宗庙的规格跟宫室相同,名字也会称为纪宫。
所戴冠冕全都准备好。
按照纪国的习惯,头冠以朱色为尊,衣裳以玄色为上。
纪伯的头冠染色三遍, 两个儿子的冠只染一遍。
但今日的立储仪式上,纪胜的头冠则要变为两遍, 证明他储君的身份。
在宗庙做这个仪式, 既是向祖宗告知, 也是请求祖先降福。
这也称为告庙。
不仅告知立储, 更有今年纪国的成果。
从一个边陲小国, 到真正的诸侯强国, 他们从隐忍到显露实力, 用了整整七年时间。
最初的五城,到现在的六十六郡,从五十万人, 到六百万人。
纪国做到了其他国家做不到的事。
纪伯眼睛有些湿润, 他平时鲜少有这样的情绪。
可今日告庙, 却忍不住激动。
腊祭之后,就是纪国现在的年节。
虽然历法还未确认,可已经是纪国的传统,类似于后世的过年一样。
从宫室到民间,各地都在庆贺。
虽然很大程度是因为天气冷,他们这边没办法做事。
不过一年到头有个休息的时间,好像确实不错。
去往各地的纪国官员也把这个习俗带给所有纪国郡县的百姓。
经历过大战的他们辛苦了,各地施粥放粮全都跟着一起热闹。
与此同时,在腊祭上告庙过的封赏,全都送到参与今年打仗的兵士家中。
按照他们的功劳各有赏钱跟赏田。
纪国的军功制度是纪伯跟纪胜一手创立,共分二十等,只要是给纪国做过贡献的,都能得到相应的赏钱跟功劳,家里的孩子还能优先上官学。
完整的军功制度,就跟科举制度一样,都给了下层百姓晋升的希望。
想让将士们变为狼,那一定要喂肉,还要多喂一些。
纪国因为几个工厂,以及现在精盐的买卖,内里富裕得很,给大家发赏钱绝对不手软。
不过发展到这,纪凌感觉纪国应该有人专门来负责货币运算。
只是一时还有合适的人选,好在他们现在的经济体系尚且支撑得住。
看得周围很多百姓都羡慕,甚至有些期盼下次打仗的时候,自家能不能也过去,也挣个军功。
有这样想法的不在少数,谁让纪国军队说话算话,说给奖励真的给,说给军功真的算,而且还有实打实的好处。
在纪国,只要努努力,就一定能过上好日子。
六十六郡县的百姓们,全都明白这个道理。
一场大战改变的不仅是纪国外部环境,还有内部的许多问题。
所以这样的纪国,收到名士会邀请函就很正常。
而且还是天下各国里头一个收到的。
郑伯很重视这次名士会。
去年郑国太惨,被几方连番碾压,赵梁欺负,昌卢欺负。
可以说颜面大失。
趁着名士会跟各方搞好关系,至少先把体面留住,否则以后会更艰难。
这个体面跟他之前要的面子不同。
毕竟照顾好这些名士跟公子们,以后谁再欺负郑国,就会掂量掂量名声。
郑伯想用这种方法,让郑国快点恢复生机。
而且十年一次的名士会,要是办不好了,那郑国真就没有脸面了。
所以早早郑伯便开了自己库房,去纪国买最好的纸张,去赵,梁买最好的美酒,好有上好的墨等等。
连请帖都制作得颇有周风,更有早期周朝的风格。
好像是请周王室那边臣子设计的。
郑伯现在一转思路,对周再恭敬不过,那位周天子虽然被他欺辱过,可也知道两者联合才是最好的道理,竟然欣然接受。
这些准备工作郑国并未瞒着,所有天下间都知道,这次郑国的名士会一定会非常盛大。
所有文人墨客,王孙公子,先生夫子,会齐聚郑国。
十年前的名士会,那会各国还打仗呢,天下饱学之士照样齐聚郑国,百家思想齐聚郑国碰撞出的火花至今在被天下学者消化。
而且在郑国名士会发表看法,无论说话多么狂妄无礼,都不会有人计较。
因为这不仅是诸子百家们的彼此诘难的地方,同样是探讨各种学说的地方。
按照纪凌的看法,有些他那个时代稷下学宫的感觉,只是稷下学宫常年设立,是当年第一所高等学府。
谁都可以去讲学,谁都可以去讨论,是天下士大夫向往之地。
他们谁都可以问政,当然问归问,创立稷下学宫的齐国国君采不采纳又是另一回事。
但这种自由的态度,为灿烂的百家争鸣创造极好的环境。
百家争鸣带来的壮观文化财富放在世界上都是罕见的。
像现在的纪国,虽然也有官学,但这种自由辩论,广纳贤才的地方还没出现。
便是郑国现有的名士会,也才十年一次,一次两三个月,虽然给了各家准备言论的时间,可时间跨度太长,很多优秀的言论并不能全部采纳。
纪凌其实心里有个大胆的想法。
只是要不要实现,还要看郑国名士会的情况。
郑国周朝六百二十八年年初,开始向天下诸侯国发请柬。
三月二十,名士会正式开始,六月二十结束,为期三个月,邀请天下饱学之士参加名士宴。
天下诸侯七国,郑伯先给周天子上书,周天子肯定不去,只是表明尊崇周王的态度。
除周天子外,第一个收到请柬的就是纪国的两位公子,以及耘先生。
名士会对上的不是诸侯国国君,而是各国所有的士大夫,读书人。
能接到邀请函,那就表明郑国对他们个人的认可。
至于为什么是纪国的名士公子们先收到邀请,也是郑国释放的善意。
可以说每一步都是有原因的。
郑锡还感慨:“当年我在的时候,怎么没见郑伯如此小心谨慎。”
纪凌笑:“幸好如此。”
话虽然简短,还有些不好听,但明显在夸郑锡。
幸好那时候郑伯不靠谱!
不然我们怎么能拐来你!
郑锡自己都笑了。
不过能开这种玩笑,也说明郑锡对回郑国一点想法也没有,这次名士会也给他发了请帖,他根本不打算去。
他儿子今年刚正式入官学启蒙,有这时间,不如好好教儿子读书。
在纪国他既有身份,还受尊重,才能更是大展拳脚,做事再也没有拖后腿的,还没有那种勾心斗角,感觉身体都好了很多。
这种情况下,他怎么可能会去郑国受苦啊。
纪国上下收到请柬的有上百人。
从耘先生,再到两位公子,还有许多士大夫,以及这几年有名气的学者。
但凡叫得上名字的,都在其中。
连平民出身的吉新也有邀请,还有谷晨,樊璇等人。
这里面不是所有人都会去,像樊璇自己都说了,他还有很多事要做。
吉新也刚任郡守,对名士会虽然感兴趣,可在公务跟聚会之间,果断选择公务。
没办法,连纪凌这个带头都有些推脱,纪国人只想种田跟基建啊。
这些事其他国家理解不了!
最后确定纪凌带着五六十人前去,公子钦跟纪叔公确定一起。
堂哥前去是有要事,他想交流种田的本事,名士会里还是有真东西的。
纪叔公则想看看各国的恶金发展到什么程度。
其他人也都是各个领域里领先的人,以及学问著作有所成就,心里有自己的见解,要么遇到同好,要么遇到意见不合的对手,准备撸起袖子好好讨论一番。
郑国第一个给纪国发出请帖。
第二个竟然找不出来。
因为跟一圈都有矛盾,最后捏着鼻子给赵梁发请柬,至少这两个国家没有肆意侮辱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