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赵国, 梁国。
天下皆知他们来路不正。
诸多场合也表现出来。
同样是来路不正,百万国的待遇都比他们好很多。
毕竟一个是正经部落,奋起夺了祁国的城池, 虽然是抢来的, 可对比赵梁来讲, 他们可太正常了。
弑君,从古至今都是大罪。
不过周朝这几百年里,杀掉国君,扶持新君的也不是没有。
偏偏赵,梁不同。
他们是杀了国君, 然后自己登位。
在讲究尊卑分明,阶级分明的周礼制度下,是个极大的挑衅。
放在周王室统治力还未衰退的情况下,早就率领各国诸侯前去讨伐。
放在以郑, 卢这种骨子里非常尊周礼的国家,也早就带人讨伐。
可惜时间变了。
无形中的规则已经跟以往不同。
所以赵梁登就登吧, 大家口头上骂两句得了, 反正跟他们没有关系, 让他们费力维护周礼?没必要吧。
这些事跟其他诸侯国没关系。
但跟公子庆有极大关联。
他是庆国国君的儿子, 他从小就是庆国公子。
他亡国了。
庆国刚刚出乱子的时候, 他们这些公子们四散逃走, 其实那会还没察觉什么。
甚至在缪成志独守都城的时候, 他们去到各地,依旧是公子待遇。
但之后缪成志离开,庆国彻底亡了。
公子庆慢慢察觉到不同。
身边人对他的态度不同, 待遇不同, 他这个庆字读起来, 都有种哀伤之意。
要么同情,要么不屑,反正什么眼神他都见到过。
那时候才意识到,庆国,真的没了。
其实这个天下四公子的名头,都让公子庆不爽。
纪凌,公子钦,公子卢,都是因为本身才能卓越,实至名归。
他呢?
他这次名士会半个字都不多说。
依旧因为同情跟悲悯施舍了一个名号。
再有赵梁嚣张的态度。
所以他有了个想法。
在知道纪凌想让他管纪国商贸的时候,这个想法更加迫切。
灭赵梁。
“如果放在亡国之前,告诉我,我会为庆国愤怒。”公子庆已经坐上回纪国都城的马车。
他这批走私盐也被纪凌带了回去。
“只有真正意识到亡国了,才会知道,什么愤怒都没用。”
“有的是报仇。”
十年前的公子庆二十二岁,当了天下四公子之首,对什么都满不在乎。
十年后的公子庆三十二岁,亡国近五年时间,开始有了复仇的想法。
怎么说呢,不亡国都不知道自己这么爱国。
公子庆自嘲笑笑,这几年的颠沛流离让他愈发怀念庆国。
甚至有些怀念蠢兄弟们。
这也算一种成长?只是成长的代价太重了。
公子庆自嘲笑笑,最后道:“只要灭了他们就行,别的我无所谓。”
公子庆自然明白,现在想要复国,基本等于天方夜谭。
可灭国却是可行的。
特别是对纪国来说。
一个郑国,一个祁国,不就是因为得罪了他们,所以变成现在的样子?
卢国那边也因为盐跟珍珠的事气恼不已。
所以赵梁对他们来说,应该也没事?
两人算是谈妥,这事说给父亲跟大哥的时候。
纪胜认真算了算。
怎么感觉每个都有仇。
纪胜道:“他值得灭赵梁?”
一个公子庆,值得咱们兴师动众吗?
纪凌疑惑片刻,忽然有点不好意思。
他的想法好像跟父亲,大哥不一样。
他能直接说出灭赵梁,是因为在他心里,华夏这片地是要统一的。
不管是纪统一别人,还是别人统一纪。
反正总归是一整块。
但现在大多数人不会这么想。
虽然大家都是周朝人,可没必要都是一个国的?
完了。
他带着现代大一统的想法在考虑这些事!
忘了现在的时代背景!
所以在父亲和大哥眼中,就变成为了一个公子庆要灭赵梁的人。
他真的不是啊!
他只是觉得,赵梁早晚要没,不如顺手做个人情罢了。
纪凌有点不知道怎么解释这件事。
如果眼前不是他爹跟他哥,估计早就更加疑惑。
大哥只是问一句,已经是很相信他的样子了。
纪凌最后道:“也不是,反正以赵梁的性格,早晚会出问题?”
“做个顺水人情?”
纪伯跟纪胜还是有些困惑,但他们下意识相信纪凌的判断。
不过纪伯回宫室后思前想后,怎么也没发现赵梁的问题啊。
赵国,梁国,虽然来路不正,可跟周关系好,早就是正式的诸侯国,估计再过四五年时间,大家也不会刻意提起这些事。
而且他们两个国君能力极佳,不像是会出问题的啊。
他这个脑子真不如小儿子。
一定是儿子发现他不知道的事!
纪伯最后跟萱夫人感慨:“何其有幸,能生出这两个孩子,也算我运气好。”
萱夫人已经习惯纪伯没事夸两个孩子,都习惯了。
“睡吧,不如他们两个很正常。”
纪伯:?
灭赵梁这事,只在纪伯父子三人之间知道。
所以公子庆过来向纪伯拜官时,纪伯罕见有些心虚,最后定下户部的右侍郎的位置。
主管的就是纪国商贸。
上古时期的卖货达人公子庆终于走上他的岗位!
赶到纪国去讲学台的名士,士大夫们,对这件事也感到惊讶。
他们说怎么郑国一别,就没听过公子庆的消息,他也没回周。
当时还听说赵梁的人在找他。
大家以为他躲了起来,没想到跟着纪国的队伍过来,还在纪国当了官员。
这么算起来,天下四位公子,有三位都在纪国?
谁听了都要夸一句纪国好地方吧?
不过公子庆上位的第一件事,就让大家笑不出来了。
连参加讲学的名士们都忍不住嘀咕:“这样一来,纸张,肥皂,都要涨价吧?”
岂止这些,纪国所有的货物全都要涨价。
因为公子庆大手一挥!
什么关税只要货物价值十分之一!
太少了!
要十分之二!
直接提高一倍的价格。
其实这个定价跟后世有些相似。
最后在纪凌的干预下,精盐分两种,普通精盐还是按照原来的,高等精盐百分之二十五。
肥皂也是。
平民用的维持原样,贵的东西要高一些。
其他东西按照需求,基本都在十分之二左右。
虽说是调整了,可该涨价的一点也没手软。
特别针对赵梁两国的货物,价格涨的可不少。
赵梁两国刚开始知道公子庆在纪国做事的时候,还没什么想法。
可没想到人家手握实权,还是对外的实权。
估计他们头一次尝到什么叫经济制裁。
剩下的事纪凌便没多管。
以公子庆的能力,绝对没问题。
不仅外面涨关税,内里对兴起的商人也加以清查。
想要在账目上瞒过公子庆?做梦都别想。
只走私一个盐,就能让他玩得风生水起,更不要说其他的了。
公子庆对商机的敏锐,以及对货物的买进卖出十分有心得。
赵梁最先发现这个问题。
自从公子庆负责纪国的货物之后,他似乎精准计算赵国,梁国有多少人,每个月要用多少盐,又有多少存量。
等两国的盐快用完的时候提价。
赵国,梁国的盐价必然上涨,没办法,大家都要着急用盐。
而且算准两国买盐多少,绝对不会多卖,更不会让他们有机会囤货。
虽说纪国这边盐的总价不变,但控制什么时候买,控制买多少,依旧操控赵梁两国的盐价。
赵梁两国商贩因此吃了不少闷亏。
此时的商贩大半依附本国贵族,两国贵族皆找到国君,希望能解决这件事。
但公子庆依旧我行我素。
赵国,梁国的国君都知道,他们跟公子庆是血海深仇,只利用纪国的权势小小报复,已经不错了。
没有直接喊打喊杀都算公子庆克制。
纪国这边则发现,公子庆不仅会玩这些手段,赚钱的本事也是很厉害。
什么炒作名贵纸张,让一张纸变得千金难求。
什么拍卖纪国落后的农具。
甚至把库存也拉出来全部倒卖。
萱夫人跟户部杜邗核对九月账目的时候,就发现这个月的收入好像提高了两三成?
很多都是关税带来的收入,还有就是挣其他诸侯国的钱。
纪凌并无意见,反正他早就说过。
只要不扰乱国内市场,随便他怎么折腾。
不过公子庆另一件事,算是让所有人对他更加刮目相看。
纪国出现第一家国有钱庄。
以前的纪国可以用金子兑换纪币。
但只是用来兑换。
现在直接全部规范起来,大小面额,存入存出,甚至还有官方借款单。
有了这个东西之后,纪国的货币更加方便。
这个钱庄还会掌握市面上价格浮动。
一两金子可以换多少纪币,纪币的购买力又是多少。
如果浮动得厉害,那就加以调控,趋向平稳,那大家就会放心些。
纪凌看着公子庆洋洋洒洒的计划书,差点把金融两个字喊出来。
虽然公子庆的字不怎么好看,但内容是真好啊。
他就知道,能把名士会都当做赚钱场合的公子庆,绝对有本事。
好歹也是上一次实至名归的天下四公子之首!
不过这件事较为特殊,最后纪伯,三位大学士,加上朝中能干的大臣一起琢磨,写出古代第一本金融书籍。
再加上参与讲学台的名士们给的想法跟建议。
纪凌感觉,他好像真的捡到宝了?
公子庆,不愧是天下四公子之首。
纪国这边的经济情况都抓到手里,纪伯“被迫”学习更多知识,他好好一个打架厉害的人,现在天天坐在宫室里批阅奏章,学“金融”知识,这像话吗。
除了公子庆管纪国经济之外,国子监的讲学台也大获成功。
郑锡对这事本就有经验,加上纪国全力配合,公子凌的很多注意。
以及这次把造纸术的浅层理论说出来,吸引天下大部分饱学之士过来。
国子监对远道而来的客人也是非常欢迎,不仅有专门修的房子提供居住,更有每月发的俸禄。
只要成为纪国讲学台的老师,每个月定期讲一节课,两节课,都能收到这些东西,足够他们在纪国生活。
这种待遇让很多士大夫都停留下来。
特别是家道中落,在自己国家过得不好的人,很大一部分人有学识却没人欣赏。
没关系,纪国欣赏,纪国最明白你们!
至于留在纪国好不好?
公子庆这种喜爱奢靡的人都觉得好,其他人更是如此。
纪国国都今年虽然扩建了一圈,但内里的人还是非常多。
两步一个摊位,五部一处店铺。
天下间想要的东西这里都有,衣食住行吃喝玩乐,应有尽有。
除了有一点不好。
纪国国都是以前修的,那时候并行三辆马车的道路已经足够了。
可现在不行,人山人海,接踵而至。
要不是国都管理的规范,估计人会更多。
可偏偏大家都喜欢往都城主街走,虽然这里繁华热闹。
甚至那个祁国叫祁未平卿士的夫人,她们家开的酒楼分店也在这条街上。
大家都想去尝尝,谁让以前没见过贵族自己人出来开店的。
来了纪国国都,才知道什么叫繁华,什么叫热闹。
加上很多客商在国都买进卖出,大批货物从周边街道经过,那些货物琳琅满目,很快运往各地了。
这些东西给纪国带来财富,给商人带来金钱,还给远方的人带来快乐。
以前来过纪国的人,不敢相信这样的变化。
短短七八年时间,谁不惊叹纪国的发展。
没来过纪国的人,头一句便是:“以前谁说纪国是半个国家?”
别说郑国了,卢国也没有这样繁华啊。
昌国内里偏严肃,国君对吃喝玩乐管得严格,更没有这样的繁华的生活气息。
其中一位名士还说,走在纪国主街上,才发现世上不仅山野竹林有趣味。
人声鼎沸的闹市,同样带着有趣。
纪凌听了,专门让人给这位名师收拾一间主街附近的房屋,闹中取静,想安静家里有竹林,想热闹出门就能买碗水饭。
名士刚开始还有些不好意思,到最后家里人来催,他甚至都不想回去,还写信让家人干脆搬到纪国。
这里日子再好不过。
大家也无一例外,从一日两顿变为三顿。
甚至下午的时候还能吃点果干垫垫肚子。
这种市井烟火气,足以吸引任何人。
估计名士自己也没想到,他冲着讲学而来,最后真的喜欢上纪国都城。
跟他一样想法的还有很多人。
每日清早起来,去纪国国都主街吃顿早饭,还有白面包子可以买,慢慢悠悠去讲学台,要么讲课要么听课要么交流。
中午跟好友们一起去酒楼吃炒菜。
下午纵情山水,谈诗论画,晚上趁着宵禁前,再去酒楼吃碗纪国特有的面。
这种日子,谁想回去!
而且纪国真的不拿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以及各种政务立场来麻烦他们。
如果他们想给纪国提建议,那纪国就听,不想提也不勉强。
这种单纯的,不夹杂任何政治色彩的讲学,是每个名士,士大夫都愿意看到的。
对比起来,郑国利用名士让他们站队,选储君,还有明里暗里的各方争斗。
甚至刚到郑国就分为两派,这里的环境太单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