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同人)剧透历史从八件有趣文物开始——山海十八【完结】
时间:2023-06-09 14:44:07

  有的地方暴雨,比如中欧的阿尔卑斯地区山前湖泊水位急剧上升,人们被迫迁徙。
  再看华夏。
  季风减弱,气温下降,黄河改道。
  北边:甘肃民勤盆地的湖泊退变为浅沼泽。
  内蒙古凉城的岱海湖,湖面急剧退缩,而后水位再不复从前。
  东边:古云梦泽、鄱阳湖、洞庭湖等扩大,长江三峡、汉江等的洪水频频发生。
  公元前两千多年与洪水,这两个词是否令你们联系到一位传说中的人物?
  对,就是广为人知的“大禹”。
  依照如今的考古发现,大禹大概率不是虚构传说人物。
  他极有可能真实存在,确实治理了水患,但具体治理操作过程与传说有所出入。
  洪水传说,不只存在于中国,《吉尔伽美什史诗》、《圣经》等其他地区的书籍中亦有记载。
  对比气候考古所得,4.2-4.0ka BP的两百年气候异常振荡期,全球多处频频发生水灾。
  《竹书纪年》提到了尧帝几次命人治水。
  “十九年,命共工治河”、“六十一年,帝命崇伯鲧治河患”、“七十五年,司空禹治河”。
  这个时间段,在中国对应到尧舜禹时期。
  持续性的北旱东涝,新石器文化走向衰落。齐家文化、两处文化、龙山文化等等或衰弱或终结。
  大禹因为治水有功,后来继承了舜的首领位置。此时,经过了两百年的气候降温,时间到了4.0ka BP。
  4.0ka BP,气温回暖。
  广义上的先秦历史故事由此开始。
  大禹不再搞禅让制,让儿子启继承了他的首领位置,由此创立了夏朝。
  此前,北旱东涝造成了多处文化走向终结。
  中原地区因地理位置的原因,受灾程度相对较低,这也是它作为夏朝诞生地的原因之一。
  4.0-3.5ka BP,前两百年气温缓慢上升,后三百年显著转转暖。
  二里头文化呈现出扩趋势。商取代夏后,这种扩张趋势仍未停止。
  3.5ka BP,降温来了!气温开始变得不稳定。
  北方游牧民族纷纷南侵,商朝内斗不止,开始频繁地迁都。
  降温到了3.3ka BP结束。
  其后两百年,维持了气温平暖的状态。商朝在这个时间段内出现了武丁盛世。
  3.1-3.0ka BP ,这一百年发生了突然降温。
  约公元前1100年,即3.05kaBP,冰岛发生了全新世以来最大的火山喷发。
  部分学者认为火山喷发是全球降温主因。
  也有一些持质疑意见,但至少认同火山活动让降温趋势雪上加霜,让降温幅度加剧。
  这次降温,标志着从8.5-3.0ka BP的中国全新世大暖期结束。
  我们已经看到持续五千五百年的大暖期中有过几次振荡。新石器时代文化、夏朝、商朝在这段时间内兴衰变化。
  当大暖期结束会发生什么?
  3.0kaBP,即公元前1050年。
  商朝在这一时间左右灭亡,被周朝取代了。
  3.0kaBP起,气温回暖了。
  虽然从更长的时间段观察,其温暖程度比不过此前五千五百年的大暖期,但在3.0-2.85kaBP的一百五十年呈温暖趋势。
  换句话说,西周早期虽不及殷商时温暖,但也在偏暖温度中度过。
  当时,西周官方的铭文先刻在青铜器上,后来多记载于竹简上。竹子喜暖,它能在黄河流域的广泛生长,也表明了气候的温暖程度。
  在温暖中,西周从周武王传至周懿王。
  司马迁描述:“懿王之时,王室遂衰”。此后,周孝王夺位,也是周朝史上的第一次夺位之变。
  2.85kaBP,周孝王执政期间,正遇上了气温变化点,降温趋势来了。
  从2.85-2.7kaBP,一百五十年间的气温干冷。
  是从周孝王在位开始,汉水、长江结冰。此后气候异常频发,多位君王都遇上了大旱。比如周厉王、周幽王、周宣王等等。
  《竹书纪年》:“泾、渭、洛竭,岐山崩”,《诗经》:“旱魃为虐,如惔如焚”,能在古籍中找到诸如此类气候异常现象的相关记载。
  西周走过了前一百五十年的兴盛,从2.85kaBP的降温起,后来的一百多年日益衰落。
  这股降温在2.7kaBP得以缓解。
  此时是公元前750年。西周已经在公元前771年灭亡,此时进入了东周春秋。
  整个春秋时期气温偏暖,与其后的战国时期气温温凉形成对比。
  两个时期对比来看,春秋相对平和,战国则是诸侯国之间征战不休。
  说到这里,各位观众可能看出了奇妙的现象。
  ——朝代兴亡与气候暖冷变化居然同步了!
  王朝上升的和平时期——气候温暖。
  王朝衰败的战乱不休期——气温下降转冷。
  从夏朝兴起到战国兵乱,莫不如是。
  以往研究历史,对于王朝兴衰的分析多集中在战乱、经济、君王能力等因素上,对于气候因素的关注度不高。
  直至九十年代,科技发展对于古代气候的考古越来越深入,能从更长的时空维度看到气候变化的威力。
  地球上仿佛存在一只看不见手,动则以千百年,将文明推向兴盛,又将文明拽入衰亡。冷期暖期的跨度之长,足以将一个王朝摆布于股掌之间。
  这是巧合吗?
  那就继续拉长镜头去看,而首先要得到一份中华五千年的气候数据。
  这里就要提到著名的竺可桢曲线。
  早在1972年,竺可桢先生通过历代文献,提出《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总结了五千多年的中国气温变化曲线图。
  八十年代以来,学者们在此基础上根据新的考古物证不断完善气候曲线模型。
  然后,另一些学者再将王朝兴衰的曲线绘制出来,将它与气候曲线进行比对。发现两者几乎重叠,从而验证了“冷抑暖扬“的大致历史发展规律。
  此处需要着重说明:警惕!不要掉入气候决定论的陷阱中。
  气候冷暖脉动,只是王朝兴衰的影响因素之一。
  两条曲线对照时也出现了无法重叠的部分,那就是人为因素占比重,人力对历史发展影响强的体现。
  对于为什么会有此规律,两句朴实的俗语可以解释说明,即“民以食为天”与“看天吃饭”。
  中国古代文明主要起源于中东部地域,属于典型的季风气候。
  暖期,季风雨带北进,且维持时间较长。北方降雨增加,而南边降雨减少。
  如此一来,北方湿润天气更利于当地粮食种植,南方的洪涝灾害减少亦是利于当地农业发展。
  气温下降进入冷期,情况就反着来了。
  季风雨带南移,且维持时间较短。北干南涝出现,不利于全境的农业生产。
  随之,粮食大面积歉收出现。很多人吃不饱,是一切动乱的根源。
  如果天公不作美的时间较短,还能通过政府调控比如开仓放粮去救灾。
  然而,气候脉动进入冷期后,持续时间以百年为打底计数。
  即便其中有短暂回暖,整体趋势也是呈气温下降。这就导致人们长期在吃不饱的状态,而发生了动乱。
  提及动乱,必要提北方游牧南侵。
  气温偏冷,食物短缺,北方势力南下抢夺资源,这成了历史循环。
  有人就要问了。气候温暖时期,北方游牧与中原王朝获得的食物量都偏高,双方都是呈上升趋势,那个时候也会南侵啊。
  此处,涉及相对发展。
  同在风调雨顺时期,谁兴盛更快。同在粮食减产期,谁的抵抗力更弱。
  先说气温降低时。
  北方势力南侵,其根本目标是抢到资源就行。
  中原王朝依托于农耕文明建立,希望粮食增产,无法似北方势力去抢掠资源。在王朝范围内,也没地方去抢。
  显然,北方势力的目标更易完成,中原王朝的目标因气候降温难以达成。
  因此,气候冷期,动乱丛生。
  回过头去看气候暖期,北方游牧与中原王朝孰强孰弱?
  来!
  先看一看哪些朝代上了气候暖期榜。
  不正经地说,这些王朝都是幸运儿。开局不错,赶上了大环境向上,老天爷给饭吃。】
  嬴政与朱元璋竖起了耳朵,眼睛一眨不眨地看向水镜。
  画面切换到几张曲线图。
  第一张是总图。
  竖轴表气温,横轴表朝代。一张从秦朝开始到清朝结束的气候变化曲线呈现在眼前。
  后五张是地域分图。
  竖轴表气温,横轴则是某朝代某地区。可以看到同一个朝代不同地区的温度变化差异。
  嬴政迅速浏览几幅图表。
  他先确定了两大暖期是秦汉、隋至唐前期,接下来相对温暖期是宋朝到元中期。①
  朱元璋紧盯着水镜,越看脸色越白。
  秦汉以降,前两次的寒冷时段分别是:东汉末年开始到魏晋南北朝、唐后期至五代十国。
  这两个时期是出了名的混乱,混乱到让人记不清楚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各地势力名称。
  第三次寒潮是什么时候呢?
  朱元璋看着曲线图,脑子嗡嗡作响。
  寒潮已经来了,从元朝中后期开始,一直持续到清朝末年。
  天意如刀。
  可悲可笑,屠刀挥落时,他竟然毫无察觉。
  是他眼光不够长远,被一时的好天气蒙蔽了。
  大明的早期与中期有五六十多年的温暖,而其余时间气温都偏低,而在明末跌到了谷底。
  此前,他的想法大错特错。
  认为九选一的最差结果是明朝某个年代遇上特大旱灾。岂料没有最糟只有更糟,原来大明是常年不得风调雨顺。
  水镜:
  【通过这几幅气候冷暖脉动变化图,再去看温暖时期,中原王朝与北方游牧势力的强弱对比。
  我们发现了气候并不是决定性因素。
  同在暖期,秦、汉、唐,中原王朝兴盛一时,能够很好控制住北方势力。
  宋朝则不然,重文轻武的国策让它再未收复燕云十六州,而被北方的辽、金压制。
  不仅是对外,对内也一样,朝局稳定性与人为因素息息相关。
  比如秦朝,它处于气温上升期,秦末更是进入稳定温暖期。
  大秦赶走了匈奴,但还是二世而亡。是天公不作美吗?并不是。
  秦亡有多方面的因素。
  统一时间太短,多数人习惯于分裂的思维没有改变。
  从秦国到秦朝的转变过程,国策调整不及时,再遇上了胡亥与赵高一踩油门,大秦轰然崩塌。
  话到此处,我们已经认识到了气候的影响力。
  回到九选一选择题,特大干旱是发生在明朝末年。
  朱由检在位期间,干旱时间长达七年,而受灾范围由南到北特别广,史称“崇祯大旱”。
  极端气候不是始于崇祯年间。
  如今回头看,气候变冷始于元朝中后期,史称明清小冰河时期。
  长期寒冷潮不单单发生在中国,全球都进入小冰河时期。
  十七世纪,凛冬已至,全球各地又都发生了什么呢?
  下集,我们在《植物考古之让明朝见识小冰河时代的威力》中再一探究竟。
  就这样,咕咕先吃饭去了。祝大家也吃得愉快。】
  水镜前。
  嬴政与朱元璋显然是没法好好吃饭了,都被扎心了。
  尤其是朱元璋,那种想吐血的感觉又来了。
  咋回事?自从看了水镜,这都成习惯性吐血了。总不能吐吐更健康吧?
  作者有话说:
  文中气候数据参考:《中国历朝气候变化》,葛全胜等,2011年出版。
  1972年,竺可桢先生开历史气候研究之先河。
  到了21世纪,葛全胜等人在整体上突破了竺可桢先生的温度曲线,在此书中列出了更多的数据,得出了分辨率更高且更为精确的结果。
  ①竺可桢在1972年根据历史文献推演的气候变化规律时,认为中国没有存在与欧洲对应的中世纪暖期。
  九十年代以来,满志敏等人从文献证明10世纪-13世纪,中国存在暖期,与欧洲中世纪暖期对应。
  后来,越来越多的古气候考古证明中国宋到元中期的暖期存在。它与欧洲中世纪暖期的区别在于温暖程度与起止时间不同。
第41章 第四十一章
  ◎。◎
  不论气候曲线带来何等冲击, 令人意识到在自然面前人的力量何其渺小,但都不会因此颓唐消沉。
  即便有些天意已注定,但仍能拼尽全力去更改。
  《易经》有云, 大道五十, 天衍四九, 人遁其一。
  朱元璋不信无法摆脱历史的宿命。如果信命, 他还是一穷二白的和尚,不会创建大明。
  如今获知大明处在小冰河期,更要将压力转化为动力去推进改革。
  继续认真水镜, 一来评论区总能给人启发,二来也想知道上传书籍活动的奖励结果如何。
  『评论:
  △我的精神还正常:科技改变生活,这话真不是吹的。
  桑葚好吃吗:不懂种田。听说化肥、灌溉、育种是三要素?
  亡者荣X:农耕时代, 生产化肥就别多想了,那考验国家的工业化能力。
  可也说不好, 老祖宗的智慧不容小觑, 说不定能把肥料玩出花来。水利建设很重要,再多多培育耐旱农作物, 在政局稳定的情况下, 勉勉强强渡过小冰河。
  (回复67)
  △上岸了:话说有谁解释一下气候脉动的成因吗?
  度娘说至今成因不明。地球内部活动、火山爆发、太阳黑子、人类影响等等, 似乎都有关系, 好复杂。
  放不起假别放:全球危机的话,逃不了的, 只能迭代更新技术来保命了。
  吃饱了再减肥:我们技术更新再快, 也赶不上隔壁往海里倒核废水的速度。
  (回复45)
  △转发抽奖:气候影响刀死我了, 人类太渺小了, 咕咕下集聊点轻松的吧。都讲到植物了, 不如聊聊历史上植物趣闻, 或者好吃好喝的。
  巫医:荤素搭配吃得香,也聊一聊肉食。
  猫狗双全:+1
  (回复99+)
  ……』
  当评论显示结束后,镜面上冒出了奖励发放内容。
  【恭喜您,明朝观众,经过系统综合评定,在保护典籍活动中,您获得49分(满分100)。
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