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处先不论明后期的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农民们能赚到几个钱,就说后来气候快速变冷带来的问题。
小冰期不仅是温度变化,更是引得整个气候系统异常,例如太平洋风向体系骤变。
当时,远航船只都以风力为动力,风向乱变,跨洋航行非常艰难。
明朝中后期官方不再组织下西洋,但是民间远航贸易不停歇,江南的经济作物所制作的布匹、丝绸远销海外,令人收入不菲。
江南农民依赖于经济作物过好日子。
当冷期到来,宛如多米诺骨牌的倒塌,一环乱了,环环乱了。
在极端气候影响下,今天翻船明天沉船,严重絮乱了贸易市场,挣钱养家成了奢望。又有一大批人吃不饱饭,再陷入战乱循环。
由此可见,明朝的崩溃是全线式的,从北到南,从内到外。天灾人祸,接二连三,轰炸式轮番到来。】
这样的天灾人祸,假如是他们去面对,能够挽救大明吗?
从朱元璋到朱棣,再到其余观影十一人,心中都不免冒出这个问题。
答案很残酷,难,太难了。
想要改变危局,需要提前布局多年。理由太简单了,填饱肚子的粮食是无法凭空变出来的。
正想着粮食,就听水镜提到了农作物。
水镜:【这个时候,有人就好奇了,不都说明朝年间传入了的美洲高产作物,怎么没有看到它们的身影?这就聊一聊。】
朱元璋竖起了耳朵。提到种地,他来了精神。是不是能把这些作物提前引进种起来?
作者有话说:
①“神宗万历四十六年冬十二月,广东雪,时恒阴,寒甚。白昼雪,下如珠,次日复下如鹅毛,历六日至八日乃已,山谷之中峰尽壁立,林皆琼挺,父老俱言,从来未有,此后连岁皆稔。”
——
十七世纪小冰河期的数据参考《全球危机:十七世纪的战争、气候变化与大灾难》,【英国】杰弗里·帕克。对全球具体发生哪些危机的,这套书写了各国战乱。
第44章 第四十四章
◎。◎
水镜:【或多或少, 我们都听过美洲三大高产作物在明朝年间就传入中国,分别是玉米、番薯、土豆。
之所以会有这场物种大交换,时间要倒退到十五世纪末期, 一支船队从西班牙启航。
1492年, 哥伦布带着西班牙国王给东方帝王的信件登船, 原计划开辟一条从前未有的海路前来中国。
之所以有如此强烈的渴望, 与《马可·波罗游记》脱不开关系。
如今,学界对于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是否在十三世纪来过元朝统治下的华夏大地持有不同意见。
怀疑他最多是到了波斯,从其他商人口中听说了一些中华风俗, 加工后写成了游记。
不论他本人是否踏足华夏,这本游记确实给西方打开了一扇新世界大门。它记述的遥远东方,神秘、富足、繁华。
以哥伦布为代表的欧洲探险者, 冒着远洋航行的未知风险誓要一探究竟。若说是出航是为验证地球是圆的理论,这可能是动机之一, 但更多的原因是利益驱动。
传说中的东方富庶, 黄金遍地。谁开辟了前往中国的这条航线就能一夜暴富,后半辈子财源滚滚不是梦。
哥伦布带着托斯加纳里以“托勒密的世界地图”为基础的海图出发了。
他深信能依靠此图与指南针抵达东方, 可事实上季风将船队送去了美洲大陆, 即欧洲人后来说的新大陆。
此处放一张世界历史地图(图1.jpg), 上面四条不同颜色的线表示哥伦布四次出航航线。四次都是从西班牙出发, 往西行。
地球是圆的,理论上一直向西, 过大西洋到美洲, 穿过美洲, 再过太平洋就能抵达亚洲。
大家看, ☆是他幻想中的目标地点, ○是他实际抵达的地方。】
这幅图非常简略, 只画出了七大洲五大洋的形貌,仅仅标注出视频内容相关的几个国家名称。
即便如此,朱元璋不等别人建议,他就主动喊出暂停播放,把影像停格在了这一幕。
原来完整的世界长这样啊!
书房内没有一个人叫出声,但惊讶之情都溢于言表。
将美洲称为新大陆倒也贴切。
不似对于西方番人尚有模糊概念,早前不知从大明出发向东漂洋过海,竟是存在那样一片未知彼方。
不仅美洲是以往没见过的大陆,往地图南方看,还有一片较大的陆地。
上面画了几只奇形怪状的动物。
肚前有口袋的巨型耗子?爬在树上睡大觉的一团灰漆漆肥球?还有体型硕大的蜘蛛与蛇,究竟是夸张画技还是纪实表述?
奇怪的是,咕咕在大陆上标注了一个字【汪】后面加了一个【?】。
这是什么意思呢?
“这片南方大陆距离大明更近。瞧着图上,它距离三佛齐、苏门答剌不远,以这两处为中转地休息,不怕远航物资不足。”
宁王朱权一边看着水镜一边说,尽管咕咕放的图没标上地名,但凭着地形样貌与方位,能与大明已知的藩属国对应起来。
他期待地看向朱棣,“以后四哥派人下西洋时,顺带去南方大陆瞧瞧吧。”
朱棣默念十七弟真的缺心眼。这种话怎么能大大咧咧地说出来,真不是在坑他?
这时候该先问父皇的想法。
哪怕看了水镜先入为主是永乐帝派人下西洋,哪怕能预估近两三年要先修运河通商,再建设皇家学堂创设科学教育,朱元璋在位时来不及搞大规模出海,但实话有时不能实说。
因为实话表达了一种意思,朱元璋活不了几年,撑不过水镜透露出的史上明太祖享年七十一岁。
“此事需凭父皇做主。”
朱棣表现得非常自然,毫不因为被册封太子而得意,仿佛主控权就该是在朱元璋手中。
他还有很充分的理由,不是盲目听话,是从国家治理方面考虑。“下西洋时间与航线应与国策相配合,不可妄定。”
朱元璋没好气地瞪了眼朱棣,又斜了一眼朱权。
孩子都是债,没一个让他省心的。老四城府太深,小十七年近十六岁了还没学会慎言。
偏偏,怪不了朱棣不似朱标与他亲如民间父子,而终留有一份审慎,谁让父子间的感情基础不一样。
有的事比不了。
朱标是培养了二十多年的太子,只要求他做守成之君;
朱棣自幼被当做守边的藩王养大,如今只剩短短几年就要他接位成为革新明主。
朱元璋对于朱棣的恭敬是满意的。不论四儿子几分真心几分伪装,大明现在需要的帝王必须锐意进取却又懂得自我克制。等自己死后,但愿朱棣能装就装一辈子,且将这种克制私欲的思想传给下一任帝王。
至于,两人间父子感情不够亲厚的遗憾就是为帝的代价,谁有没有几分遗憾。
再看朱权,对这个儿子,他就有点发愁了。
今天让人来到上书房,因其上轮测试过关。宁王有谋,准备留给老四做帮手。
听听朱权说的话,到底是犯了忌讳。
既不能让父亲开心,也不可能让四哥高兴。这是支持朱棣,还是给他挖坑呢?
今时今日,朱元璋将精力都放在了大明变革上,自然不与儿子计较,他操心的是将来朱权会否被朱棣记黑账。
“行了。其他事等看完水镜再说。”
朱元璋没多话,喊了继续播放,水镜画面又继续下去。
水镜:【十五世纪,欧洲尚且没有美洲的概念。哥伦布以为他成功抵达了印度,故而称呼当地土著印第安人。
没能获得遍地黄金,带回了一批以前没见过的农作物,向西班牙王室表明他是找到东方大陆了,接下去就是要深入发现。
回望历史,我们发现所谓“深入探险”,伴随着血腥与杀戮。
它的直白叙述是去美洲大陆建立殖民地,从而更快速掠取当地的黄金与资源。
哥伦布至死没有找到他想象中的东方,而美洲的植物被运往了欧洲。
时间进入了十六世纪。
葡萄牙的船队走海路,最先抵达了印度洋。
之前,在《十二块木板》提到满剌加,它在永乐初年获得明朝的认可后被册封,即马六甲王国。郑和下西洋,在当地建立了外府,是大明经营南洋海域的重要中转补给站。
后来,明朝官方的海运废弛,再也没有组织下西洋。
一百年后,葡萄牙船队来到了印度洋,先占领了印度果阿。
又抵达满剌加。岂会看不出此处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占据马六甲海峡,就是占据了一处贯通中西的海上咽喉。
很快,满剌加国被葡萄牙灭。
1511年,马六甲城被劫掠屠杀。自此这个重要海上咽喉,被葡萄牙占据。
葡萄牙不会停止脚步。
1514年即正德八年,第一个葡萄牙人抵达中国珠江口外的屯门。
与他们从前的行事相似,不久就与大明发生冲突而开战。不同的是,大明不是印度也不是满剌加,葡萄牙被打败了。
强攻不了,采取了迂回策略,根本目标是为了赚钱,哪怕是伏低做小也要留下来。
谁说西方人不能学会东方的官场潜规则,可以贿赂广州官员,以求获得澳门的租赁权获得驻扎点。
彼时,澳门是荒地一片。耕地极少,物产不丰。
明朝将此处以五百两白银一年价租赁给了葡萄牙人,即当时所称的弗朗机人。
明朝只是把葡萄牙人当成了给钱的租客。
有着对澳的完整主权,设置了官府,派出军队驻扎,并且对葡商船征收关税,还令其人必须遵守针对他们的《海道禁约》。
不料三百多年后,清朝却签署丧权辱国的《中葡北京条约》,割让土地,将澳门“与葡国治理他处无异”。
葡萄牙的狼子野心为何能达成?最直白的原因,此一时彼一时,在武力上它更胜一筹了。】
水镜前,朱元璋等人俱是皱起了眉头,这会又把影像给暂停了片刻。
朱棣:“元朝文献没有对马可·波罗的记录,儿臣更没有听闻大明境内流传过他的那本游记。如今不知其书具体内容,但它必给西方番邦众人描述了过于富庶的东方大陆。”
大明究竟富不富裕,在场众人心里自有一杆秤。
正所谓: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那些欧洲船队的所作所为就是为掠夺而来,只有打不过时才会勉强臣服。
如果把大明下西洋与其对比,从行事作风到出洋目的都有本质区别。
姚广孝说:“贫僧近日略得元朝旧事,彼时「也里可温」教士进入中原散居多地,此教以十字为标示,却非首次出现于中原。上溯中晚唐,唐武宗灭佛且禁西来教派,景教等一并被禁止。元朝的也里可温,实则就是唐朝景教。”
这说明西方早就有人抵达中原腹地。即便被禁止过,但也没有完全停止再来的脚步。
来的不是一个两个人,至少是一群人。这才能让欧洲人选择性相信马可波罗游记的内容。
反过来,中国有谁去了西方吗?
《孙子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此非大明要主动开战,而观欧洲船队行事作风,这战早晚都要打,而且不会只打一次。
朱元璋问:“道衍师父是否听闻哪派修士去过西方?朕只问唐有玄奘西行,但他去的是天竺,却非欧洲。”
现在有一张大致世界地图放在面前,天竺与欧洲的地理位置区别可太大了。
姚广孝答:“有一人,拉班·扫马出生在元大都,他信奉景教。时至南宋末年,元朝开年,他向西而去抵达欧洲,且留下了一本见闻录。遗憾的是贫僧尚未寻得那本见闻录。
至于元朝不足百年之间是否有人再去西方,贫僧以为应是有的。当时,也里可温教在中原四散传播,有人西行一探究竟也属正常,但未必能留下文字记录。”
朱元璋微微颔首,“此事稍后详谈。”
又满意地瞧了一眼朱棣,老四任用的这个僧人用得不错。
说秋来,这人还是自己选给老四的。
十一年前,马皇后病逝之际,他选了一些僧人陪儿子们诵经祈福。
姚广孝后来随着老四去了北平,在庆寿寺做主持。
如今再看,此人之才不限于青灯古佛。不愧能被老四举荐,让他有了今天被选入上书房商讨秘密的机会。
具体商讨内容暂且等等再说。
水镜观影的单集总暂停时长有限,现在要继续往下看。
朱元璋再叫播放,水镜又传出咕咕的声音。
【话说回来,十六世纪葡萄牙最先抵达了大明。其后,荷兰与西班牙纷沓而至。在这个过程中,美洲作物就从欧洲传入了大明。
目前,学术界对于几大作物传入的时间与途径各有看法。
有走海从广州或福建入境说,有走陆路从印度或东南亚传入说,有多点传入说。
视频最后附上一些参考资料,大家感兴趣的就自行搜索。
这里就说个大概情况。
溯源美洲作物入境,尽管对具体时间与传入方式上有分歧,但绝多数人认同十六世纪末,玉米、土豆、番薯已经出现在中国土地上了。
换句话说,十
七世纪小冰河期最严重的冷期到来前,新型高产物种已经来了。
那么就有新问题,明朝末年灾荒连连,有没有用到这些新作物呢?如果有,救没救活人命。如果没有,为什么没有?
此处,我抛砖引玉先问个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的问题。大家知道小麦什么时候成为中国主食的吗?】
作者有话说:
今天有二更,估计晚八点左右
——
对美洲作物传入时间与途径辨析感兴趣的朋友,可参考《美洲原产作物的传入及其对中国社会影响问题的研究》,郑南。其中将多条路线都写得挺清楚了。
第45章 第四十五章(二更)
◎。◎
听闻说起小麦成为主食的时间, 嬴政的关注度更提升几分。
本集视频的第一个惊喜是令他初见全球地图。
这图说实话有点糙,但他完全不在意,是看到了广袤的远方与无限的可能性。
尽管知道穷兵黩武要不得, 而且国土不是越大越好, 大秦不可能把整个地球都打下来, 但保留爱看地图的小嗜好有何不可。
当看到地图上的汪洋大海, 想起消失一年多的那个人。
徐福拿了一笔寻找海外仙山的钱款走了。
已知这厮找不出结果,他回来后可别想用仙踪难觅就轻松交差。必是要人尽其用,来弥补朕永不可登仙山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