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段评论又让他们怀疑人生了。不只是未来难测,对过去也了解不充分。
『△怀念羊肉泡馍的第N天:魔鬼在细节中,你们都在说作物三兄弟,谁注意到了咕咕画的哥伦布航线图?里面有个奇怪点。
再买皮肤就砍手:发现了,土澳大陆板块上不只画了袋鼠、考拉、巨型虫蛇,而且还有一个标识——[汪?]
这是不是指土澳沦为英美走狗在汪汪叫?说错了,不是沦为,它从一开始就是英国犯人的流放地。
我的精神还正常:看法不一样,如果是狗吠应该是[汪!],而不是跟着[?]。
这个“汪”,指的可能是“汪大渊”。元朝的民间航海家,坐商船去过很多地方,写了《岛夷志略》。途径印度洋各国、北非、阿拉伯地区、地中海、红海等等地区。
有学者认为他也去过澳大利亚。
严谨点说是南方大陆,土澳的名称是很后来才有的。在书里,他称呼这块地方为罗娑斯,而且把如今的达尔文港区域叫做麻那里。
有关汪大渊是不是土澳最早发现者,这点没得到东西学界共识认同,所以咕咕才在“汪”字后面加了一个问号。
从地理位置上,澳洲离亚洲近,被元朝先发现很合逻辑。之所以没有详细记录,可能澳洲地形相关。
从东南亚去澳洲,先会到达它的北部。北部是大面积干旱与沙漠地区,没啥好看的,当时也找不到经济效益。
澳洲适宜居住地域多在东南角。
欧洲搞地理发现,是从美洲出发渡过太平洋,登陆澳洲的地点在东岸。那里是适宜居住的地方,也就有了深入殖民。
地理环境的先天影响在这里体现得很充分。
(回复43)』
元朝时期真有人发现南方大陆了吗?
朱元璋忍住此问,先把最后一段评论看完。
『△吐槽专用马甲:司马迁说得对,“天与弗取,反受其咎”。这话过了一千六百多年,放在明朝身上也非常合适。
养猪大户:请咕咕多说些食物相关内容。美食大国的食物历史肯定有不少趣闻。
再加班就回去继承王位:美洲作物不只流量最高的三兄弟,还有很多其他作物。食辣星人提名讲一讲辣椒。
(回复99+)』
至此评论结束,水镜显出了保存视频的可选择清单界面。
这次,朱元璋仍旧没有选择保存。
尽管本集出现了世界地图,但那张图太简略了。如今总觉得下一集视频的内容会更好,更值得反复观影。
何况现在有暂停功能,可以让一群人赶来观影进行辅助记录,他也就不着急选择保存哪集视频。
等水镜消散后,向众人先抛出一问。
“朕没听过汪大渊。老四,你呢?”
朱元璋先点名朱棣。在获知永乐帝下西洋之举后,老四想必会行动起来做点什么。
“儿臣略闻一二。”
朱棣获知历史进程后,确实有了一番调查。
如今,郑和下西洋还没发生,不代表无从了解相关情况。
假设朝廷要派船队出航,不可能一拍脑袋就走,必是要做前期准备,从宋元时期的航海文献里找参考资料。
朱棣以此为切入点派人搞起了相关搜索,《岛夷志略》进入他的视野范围内,还对此书作者汪大渊做了相关调查。
“汪大渊生于八十二年前的元武宗至大四年,江西南昌人,家在赣江与抚河交汇的施尧村。自唐代以来,因地处水路网上,施尧村一带是有名的造船基地,商贾云集。
汪大渊在此环境中长大,而元朝汉人要入仕参政不易。汪家小有余财,汪大渊不满二十岁就去了当时最大最繁华的港口泉州港。随着民间商船开始了第一次远航路。”
为什么说“当时”?
因为从洪武初年封了太仓市舶司后,朱元璋在洪武七年把泉州、明州、广州三市舶司也给关了。如今沿海的全部市舶司都已经关闭,港口上再也没有合法的民间商船。
朱棣显然不认同父皇此举。
这会看似就事论事地叙述,实则是暗暗扎一下朱元璋,开港一事也要尽快提上日程。
他继续说:“汪大渊第一次出航走了五年。回来休息两三年,第二次出航又走了两年。儿臣尚未来得及读全《岛夷志略》,只翻了一两章,还没看到描写南方大陆的篇章,无从推断汪大渊发现澳洲是真是假。
不过,儿臣能肯定这书写得不错。对海外诸国的地貌物产、风土人情与航线风险等都有涉及,是吾等出海的必备参考。遗憾的是汪大渊已经不在人世,其后人暂未表现出相似的航海热情或喜好。”
「暂未」,这个词就很微妙。
汪大渊成为民间航海家,是元朝的环境给了他可能性。
如今,他的后人没有去闯荡大海的梦想,因为过去几十年的明朝环境没给其出海的可能性。
一旦大环境变化,说不定就会有后辈血脉觉醒,效仿先祖了。
朱元璋深深瞧了朱棣一眼。反正大伙很快就要过上加班加点的好日子了。又问其他人,“你们呢?对今日影像有何感想?”
作者有话说:
【小贴士】郑和下西洋船队,在出发前必是看过汪大渊的书籍。
其副手马欢感慨:“其天时、气候、地理、人物,目击而身履之,然后知《岛夷志》所著者不诬。”
——
本章美洲作物的欧洲种植历史,参考《改变近代文明的六种作物》,【日】酒井仲雄·著
第47章 第四十七章
◎。◎
其余众人被朱元璋问有什么想法?
不论是不是第一次观看水镜, 眼下皆是震撼过深,三言两语说不清感想。
说不清,也得挑重点先说一二。
在场的没有一个傻子, 知道必须要表明自己的立场与态度。
今天被传召来此的人之中, 有些藩王年龄尚轻未曾去过封地, 六位官员也非朝中官职最高者。更有似姚广孝, 是未入朝廷僧官编制的寺庙主持。
洪武帝选择了十二人观看水镜,看中了其具备未来推进改革的潜力,那么作为被选中的人岂能没有当场分析问题的能力。
朱棣已经谈及如今罕有人知的元朝民间航海家汪大渊。
以此暗指大明应将重启市舶司, 并且恢复鼓励民间商船出海经商。
二十多年前,朱元璋禁止商船出海,抑制商贸是为了防止动荡因素出现。
如今要重启民间通商, 不是仅仅颁布通商许可就行的,最先要考虑相关税收怎么制定?
搞经济, 洪武帝真的缺乏天赋技能。
有关这点, 在五月上旬的皇子皇孙临场抽考中,部分人回答了实话。
包括朱棣在内, 实话实写的五位皇子今天坐在了上书房内。他们能指出问题, 但对经济都不擅长。
这事要看专业人士。
今天, 年初新上任的户部侍郎卓敬被传召来。
他倒敢讲, “往年,征收的工商业税甚少, 此与唐朝以前不收麦税的原因相近。”
小麦以前不是主食, 所以才没将它纳入征税范围内。
同样, 朱元璋对工商业收税很低, 原因是他本来就没想让工商业发展起来。
“若要开放商贸, 必需改动税收制度。针对皇商、大商人必须增加税收力度, 而非转嫁给小本经营的商户。
不只改工商税,农业税亦需改良。为避免历史上的水稻事件,南北纳粮的分配比例从最初就要做足考量,不能让祖宗之法不可变作为借口。”
大明现在征收农业税,是直接征收实物粮食运到京师。
迁都北平之后,把南边的纳税粮食送往北边必有运输损耗。为减少损失,北方试种水稻必在计划之中。
减少了征收粮食实物的比例,那个部分就要用货币补齐。同时,征工商业的税收也不可能征收实物,货币体系的建立势在必行。
这事恰是朱元璋的短板,大明宝钞发行至今堪称失败。
原本的宝钞制度要废除,而推出新的货币制度需慎重,不能再次犯下重大失误。
这不是皇帝颜面受损与否问题,而是朝廷的信誉不能一而再受损。
一次搞不好是洪武帝没这方面的学问,再来一次就成了整个大明朝廷都不会管钱。
卓敬强调了朝廷在处理钱财上保持好信誉的重要性,举了通俗易懂的例子。
“一旦开放商业,大笔的金银铜钱不适合远距离携带,假以时日必会出现类似宋朝的「交引铺」。以其最简单的职能,存入一笔钱得到一张存单,在另一处铺子取出。
每个铺子的储备金总是有限,信誉就是保证挤兑风波不发生的基础。官方「交引铺」亦需信誉,否则会流失大笔客户。”
官方不可能随心所欲说不给换钱就不给换了,更不能随意让货币贬值或者升值。
这样没保障,还有谁肯用它存款。搞这种操作就是杀鸡取卵,又返回到了压制商贸的老路上。
卓敬:“微臣建议,择取一批人研习宋元旧档中的商贸相关所有内容,从而更好制定新税法。”
还有一个想法,到底没敢得寸进尺地说出来。
皇上,水镜有没有放过财政相关影像,能否拿出来再瞧一瞧?别藏着掖着,这对税改很重要。
朱元璋瞧见了卓敬眼底的渴望。
其实他也想希望咕咕讲过财经内容,自己能先悄悄学习,摘掉贴在脑门上不通经济标签。奈何目前没有相关内容。
“惟恭说得不错,税法需改。”
朱元璋没提再看水镜的事,他没权决定镜子接下来放什么内容,只能转头看向别人。“诸位也要畅所欲言。”
北平左布政使郭资说话了,“启禀陛下,微臣一二浅见。修整北平城时,需提前规划京郊农作田区域。不仅为将来北方种植水稻做准备,更要有专门的试验田区域为试种美洲作物做准备。”
水镜故事里,法国为推广土豆,路易十六搞皇家试验田引起民众的好奇。此法放在大明亦能使用。
如今已知长期天灾会在明朝发生,不可能干等着欧洲船队将高产作物运来,必是要主动出击去寻找美洲大陆。这与下西洋的海贸策略不冲突,而且能相辅相成。
保守估计,慢则二三十年,美洲作物应该有被引入大明的可能。
算算时间,那时全面完成迁都北平,正好能做美洲作物本土化之北方地区如何种植的研究。
再高产的作物也有其种植利弊,那在水镜影像里都有提到,而如何最合理地趋利避害就是大明管理者要研究的事。
郭资是户部试主事出身,几年前在户部尚书的推荐下去了北平府任职布政司左参议。
彼时,朱标是储位牢不可动的太子,朱棣只是注定就藩的燕王。
在那种情况下,郭资没有选择留在京师,而是去燕王封地做官,他自有一番考量。
有几分是想借外放提升资历,又有几分是认为朱棣比朱标更适合做皇帝,只能是他深埋心底的秘密。
岂料,世事无常。
朱标病逝了,本来被一批朝臣看好的由朱标儿子继位之事被洪武帝否了,朱棣被立为新储君。
郭资也被分配了任务,升为北平左布政使,管着迁都北平事宜。
原本他在心底疑惑不已,总觉得那不是朱元璋按照常理会做出的决策。今天恍然大悟,洪武帝改变的秘密就在水镜中。
被水镜奇景凶猛攻击后,短暂的蒙圈了一会,很快就心潮澎湃起来。
他不仅希望建设新的京城,更希望能一手创建繁华港口。楼船万国,百载商埠,四海臣服,那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幻梦。
这就又说了,“北平作为京城需多方规划,重新开放港口城池需全面规划。以微臣浅见,城池商业发展得越好,人口汇集越来越多,就越要考虑基本粮食供应量的风险性。”
繁华城池的城内耕地面积趋近于零,却有着比村镇更多的人口。
如果风调雨顺自是无碍,花钱买粮运入即可,问题在于现在知道了大明将来的气温会升降降降。
这就必须提前规划,不可让粮食供应线路太长。一旦灾害来临,中途必然生变。
港口城池附近需要建立农耕区,且保障运输道路通畅,那么要考虑鼓励农户开垦、兴修道路与水利等等事宜。
郭资浅谈了一些想法。
洪武帝过去二十几年的海禁政策倒也不是全无优点。至少现在计划重开港口,约等于是白纸上作画,比推倒重建方便很多。
朱元璋倾听着郭资的构想,确定此人颇能为长远计。
几年前,郭资升迁去了北平做官,不知当初他是否就更看好老四继位?
那已不重要了。
朱元璋清楚自己再能耐也管不了所有人的喜好偏向。
他能决定继承人由谁来做,朝臣将来会奉其为主,却不是所有人会打心底认可皇帝或储君的一切作为。
如今是劲往一处使就行。
等郭资说完,周王朱橚开口接话。
“两位大人一说全面改税制,一说城池港口建设需多方规划,那都要等一段时间才能见初步方案。儿臣有一个提议可以立刻执行。请父皇大力刊印《王祯农书》,以供各地方官员学习起来。”
朱橚喜好研究医药植物与救荒作物,哪怕是被贬去云南时期也不间断搞民间调查。
今天,从水镜获知小冰河期降临于明朝,深感提升大明全境内人们对农学认知的紧迫性。
为了应对天灾,种植高产作物是必然措施,同时要展开防蝗工作。
大方向上能够参考水镜影像给出的历史教训,但落到实处需要官府与民间脚踏实地摸索适合当地的方案。
那么有可供参考的指导性书籍吗?
好消息:有,就是元朝的《王祯农书》。
朱元璋让朱橚具体说说。“此书好在何处?”
朱橚:“儿臣以为有很多优点。区别于以往的农书,它将黄河流域与江南流域的耕作技术都收入其中,对不同地区的林业、畜牧、渔业等等都做了分析。
其中的《农器图谱》更是图文并茂,把农业器械的起源、构造原理与使用方式都说了个清楚。十分便于推广农具,只需有一定财力就能复刻制作。
以上,仅是部分优点,不同的人读此书能各有收获。
另外,在农书最末处,附有一篇王祯所写的《造活字印书法》,极大改进了木活字印刷以往固有的弊端。儿臣实测过,以此法印刷事半功倍,值得大力推广。不妨在刊印《王祯农书》时就用上此术。”
“好。此计可行。”
朱元璋果断下令,这件事可以先办起来。
朱棣出言道:“农业是立国之本。儿臣认为是时候加开农业部与科技部,独立于六部之外,以而应对大明变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