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英的原配福晋是郭络罗氏,就是沾河村村长常舒的女儿,努尔哈赤不仅让自己的妹妹嫁给了常舒的弟弟扬书,还让褚英娶了常舒的女儿。二福晋是叶赫那拉氏,是皇太极生母孟古哲哲的表妹,两个人是同一个爷爷,只是孟古哲哲属于叶赫东城,这位福晋属于叶赫西城,而且这位还是九部之战被斩杀的叶赫贝勒斋商的妹妹,叶赫老女的姑姑。她大概是1597-1600年左右被叶赫送过来联姻的,同行的还有代善的二福晋,以后会生下萨哈廉的叶赫福晋,她是叶赫老女的妹妹。
郭络罗氏虽然是原配,但是好像不如叶赫那拉氏受褚英宠爱,宗谱上郭络罗氏为褚英生下了两子,分别是长子杜度,次子国欢,但二子出生时间只相差五个月,于情于理都不可能是同一个母亲生的,所以有理由怀疑国欢可能是一位阿哈生的,挂名在原配福晋名下。然后除了杜度,郭络罗氏就再没有生下孩子,而叶赫那拉氏,自嫁过来后,分别给褚英生下了三女一子,足以可见褚英对他的喜爱程度。
感觉爱新觉罗家在还没有跟蒙古联姻以前,他们这些王公贵族都更偏爱海西女真的老婆一些。像努尔哈赤喜欢乌拉部的阿巴亥,褚英的叶赫福晋,代善也是叶赫福晋,莽古尔泰娶的是莽古济丈夫吴尔古代的妹妹,也是哈达福晋,皇太极也偏爱豪格之母乌拉福晋。叶萧萧觉得这可能是海西女真那边更先进,这些女子受到的知识教育不同,会更吸引男人一些。
扯远了。
现在她们把叶萧萧叫过来,还以为会像之前一样明里暗里刁难一下自己,毕竟她们三都是围绕一个男人,难免不雌竞一下。但是这次她们二人却出奇的安静,只让叶萧萧在旁边站着,啥事也没有。
叶萧萧就觉得奇怪,难道是她们觉得褚英已经欺负她了,她们也就消气了?
正想着,褚英就从外面走了进来,两位福晋连忙上去迎接,叶萧萧端着盘子站在原地,并没有主动向前,但此时褚英已经盯上他了。
然后他们俩又待在了一起。
叶萧萧依旧不说话,褚英一开始也在旁边耐心的陪着,后来见叶萧萧还是不搭理自己,他就放下面子主动说了:“我错了,是我不好,我不该对你那样。”
叶萧萧还是没说话。
褚英继续说:“昨天我想了一晚上,今天我又在田地里一边做事一边在想这个问题,明明你是在为我好,为什么我就听不进去呢?后来我听我弟说了才知道,原来有句话叫忠言逆耳,还有一句是良药苦口,我这才发现我是辜负了你的一片好心,我还把你伤了。”
褚英蹲在她面前,想要去看清叶萧萧的伤口,但叶萧萧站起来,不让他看。
褚英立马就明白了:“你不想见我,那我马上就走,你好好养病,这些天我可能有些忙,我打算去那些族亲家里一个个做工作,好让他们都同意我们迁都的事,所以我可能很久都不能看你,你好好照顾自己。”
见叶萧萧还是没理自己,褚英只好站起来走到门口。
然后他像是想到什么,回头:
“你也不用去伺候她们两个,你也是我的人,地位也不比她们差。”
第37章
中西方的交流最早要追溯到公元前400年左右(春秋时期), 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就曾记载中国的大体方向。
两汉时期,丝绸贸易对中西方在经济文化上的交流产生巨大的影响,我国的纺织业到汉代时已经是非常发达了, 随着丝绸技术的提高, 不同的丝织品成为了汉代各个阶层的日常所需用品,也是汉朝张骞出使西域进行商品交易的重要媒介。他们的丝绸在中亚西亚中转, 最后来传到了地中海, 当罗马统一地中海地区之后, 又刺激了那些喜欢奢侈品的统治阶级们, 之后随之传入欧洲,到了奥古斯都时代, 丝绸也成了意大利最常见的物品了。
当时中西方的通商之路就分别有陆路和海路,在随着两边交往的不断加深,他们对于各自的地理认知也越来越明了。东汉时期罗马被称为“大秦”、罗马帝国则称中国为“塞里斯”。这里的塞里斯, 其实就是所有生产和贩卖丝绸的商人, 不单单是指中国本地人, 像那些当时汉地周边也制作丝绸并且进行售卖的人也被他们称为塞里斯。这些塞里斯们不仅给罗马人带来了丝绸, 还有铁器, 漆器,而罗马商人也将他们的魔术传入了中国,其他西方国家的玻璃也流入中国,双方不仅贸易互通, 还交流了文化。
魏晋时期, 中西方实力都大不如前,罗马也分化为东西罗马帝国, 然后波斯人又在这个时候垄断了丝绸贸易,使得中国对罗马的贸易备受打击, 后来东罗马也引进了蚕种,纺织业开始在叙利亚发展起来,后因叙利亚落入他人之手,拜占庭人又将希腊中部作为丝绸生产中心,使得当地变得空前繁荣。同一时间,阿拉伯人也把这项手工业从叙利亚传到西西里和西班牙,意大利,中西方六个世纪的贸易,让养蚕工业和丝绸生产在欧洲大面积普及,它让许多城市发生了巨变,也为后面文艺复兴创造了条件。
随着历史上又一个盛世——唐代的出现,他们在海上和陆路的丝绸之路都变得相当发达。当时和唐交流的还是以东罗马帝国为主,他们先后七次来唐。与此同时因为丝绸之路的缘故,景教也被传入中国。
景教,原属于基督教,因主张“二性二位说”,宣称耶稣并没有人神合一,所以圣母玛利亚也不是神之母,这种言论直接威胁到基督教的存在,然后就遭到了本土势力的强烈镇压。残酷的宗教迫害使这些景教教徒开始大面积东迁,他们先是去了波斯国家,后波斯被□□军队占领,然后一些人去了印度,少部分人则跟着丝绸之路来到了中国。
他们在丝绸之路沿线进行基督教的传播和发展,经商成为了他们传教的手段之一,这些人一边从事商业贸易,一边又做着传教的活动,这些西域商人在唐朝边境地区定居,或再辗转抵达长安继续进行传播。贞观年间,景教教徒阿罗本在民间很多地方活动影响很大,引起了官方注意,随后他被唐太宗接见,然后在唐朝政府对外文化海纳百川的胸怀的大力扶持下,使得景教在唐朝境内传播至繁荣长达两百多年。
景教做为异端教派,为什么会在中国如此成功?这和我们待会要说的在明中期流入的天主教有异曲同工之妙。比如传教之初,两者都力图本土化,那些来到中国的景教徒们为了迎合中国封建统治阶级的祖先崇拜为死者求冥福,还将他们在叙利亚时的礼拜式变成了中国文,将他们的内容转化为佛教术语,景教自阿罗本传入中国以来,他们就借鉴了佛教传播的成功经验,他们不仅借用佛教词汇翻译他们的经书,还自称是“天竺僧”,这一做法势必遭到了佛教徒的攻击和排挤,和后面明代的天主教被佛教谩骂如出一辙,但不妨碍他们在中国继续生存下去。另外景教和天主教都是主动攀附皇权,两个教派都以新奇的西方之物扩大其影响,他们向皇室献出一些奇器异宝,从而达到笼络的目的。在皇帝的扶持和荣恩下,获得了在长安和北京的居留权,为传教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唐朝末年,景教在中国内地遭到灭绝,但是它在塞外地区却仍然存活着,后来随着元朝建立,景教再次传入中国,而这时候的欧洲的天主教也进入中国,他们两教被元朝统称为“也里可温教”,意思是“信奉福音的有缘人”。
出生于威尼斯的马可波罗在1275年随叔父几经周折前往东方贸易,当他来到蒙古都城的时候,因为马可波罗聪明干练,深受忽必烈的喜欢,被忽必烈多次派遣到中国各处。1291年,马可波罗离开中国,在欧洲向众人描述中国的所见所闻,虽然马可波罗的游记多有夸张的成分,但他毕竟亲身经历过,对中国的风土人情有着切身感受,所以他的这本游记在西方备受关注,特别是对中国地大物博的描写,马可波罗利用自己商人的嗅觉特意在笔记里记录了当地的特产,市场,交易方式,还有货币汇率等等,更是刺激着那些西方探险家想要来到中国一探究竟。
元末,这种依附皇权存在的宗教再次被摧毁,这些天主教、景教跟着蒙古势力离开关内,去到了大漠地区。基督教对中国的几次“入侵”就不多赘述了,只是想说明这么多过来传教的西方人,在他们看到了我们强大的汉唐,势必会在他们回国后向国内的人大肆宣传中国,然后让所有人心之向往这个中原地区的天朝上国。
在明朝建立后的100年以内,中西文化都处于低潮期。原因有几个,一个是因为北元经常侵扰明朝边境,使得丝绸之路的通行变得异常艰难,一个是因为明朝的皇帝为了防止倭寇侵犯,实行了“海禁政策”,再有一个是欧洲也进入了动荡的年代,为了应付内部危机,只能减少对外的传教活动。
这里要说下为什么明朝要实行海禁,一开始的原因是为了防止倭寇,还有一个原因则是初期的郑和下西洋。老实说,在郑和出海的三十年里,越来越多的西洋国家都出现在中国的视野里,他们都成为了明朝的朝贡体系,从东非西亚,再到印度,再到东南亚,这些国家都开始跟中国产生了贸易往来。外国的货品,药品,文化,都输入中国,这在中国史上一大惊人的壮举。但是对于朱棣为什么让郑和下西洋这件事,很多学者都有分析过,均没有得到一个令大家都满意的答案。不仅是现代的学者,其实就连当时的大臣也十分不理解,大臣们批评皇帝为了满足私欲的弊政,即使是带回奇珍异宝,但损失了那么多钱粮士兵,对国家毫无用处,于是在几次下西洋之后,这件事终于被制止了,之后即使哪位皇帝又生起了这个念头,也会被那些大臣骂到自闭,再也不敢这么干了。
朱翊钧也在想过这个问题,他记得叶萧萧曾跟他说过明朝海禁。
海禁,从这些官员不让郑和下西洋开始,这群人表面上是说这样的举动铺张浪费,让国库空虚,实际呢,还不是他们看不惯郑和是个宦官,宦官忠于皇帝,然后获得很多权利,一改当年□□朱元璋的祖制吗?在朱棣时期,宦官涉及内政、外交、兵权等各个领域,这些儒臣反抗并且抵制郑和,就是在无形中和皇权做斗争,因为宦官只能依赖皇帝,他们完全是为皇帝服务的,皇帝当然是会选和自己最亲近的人。只不过随着朱棣和郑和去世,这项伟大的航海事业被终结。
当时的人们觉得中国地大物博,根本就不需要和其他小国做贸易。他们一边禁止民间做海上贸易,一边又不停的给小国丰厚的赏赐。
明朝的朝贡跟西方国家的习惯不同,向中国朝贡的国家送来的贡品只是象征性的表示,并没有什么经济性。而明朝坚持厚往薄来的原则,对这些上贡者给予重金和其他物资做为回馈。明朝需要他们承认政权的合法性和正统性,还有为了政权的稳定和不受侵扰,皇帝们认为如果周围的国家都不承认他,那国内的子民又怎么会承认呢?
一旦明朝对朝贡的数量削减,势必会引发海外对华的战争。朱棣时期海军的威慑力还会让人感到敬畏,但随着海军力量的衰落,明朝对于这种威胁就不一定能应付了。
不过话又说回来,如果明朝的目的只是为了笼络和威慑,郑和下西洋还真的没什么必要。此时的朱翊钧正在听一位神秘的传教士向他描述国外的大航海活动。
就在郑和第六次下西洋的前两年,葡萄牙的一位名叫亨利的王子在当地开办了一所航海学校,他在课堂上大力的推广大西洋的海航探险计划,并且培养了数名航海探险家,将他们组成了一支探险队,在1421年,他带领这只探险队向凶险的大西洋进发,直到1460年亨利王子去世时,葡萄牙人已经占领了大西洋的马德拉群岛,亚速尔群岛,加纳利群岛和佛得角群岛,接着他们又到达西非南部的几内亚,加纳一带,1487年,葡萄牙到达好望角,1498年,他们又达到了印度西海岸。1500年,葡萄牙人发现了巴西,他们迅速的垄断了东方的香料贸易,还进而控制了巴西的蔗糖生产。成为了当时1511年,葡萄牙将整个印度洋的管理权掌握在自己手中。成为了香料大国和蔗糖大国的葡萄牙继续东进,对印度、日本乃至中国部分地区开始进行传教,一边传播着上帝福音一边侵略殖民。
西班牙紧随葡萄牙脚步,也开始了航海活动,他们主要的动机有两个,一个是为了到中国和印度寻找香料和黄金,还有一个是寻找之前去东方躲避的基督教徒,好联合本土的□□,前后夹击奥斯曼帝国。这群葡萄牙西班牙人发现,通往中国的道路不只有一条丝绸之路,还可以向南绕过非洲大陆或者向西穿过大西洋进行海上航行。1492年哥伦布发现了美洲新大陆,1513年他们穿过巴拿马海峡发现太平洋,1519-1522年,麦哲伦船队完成了环球航行,证明地球上的海洋是想通的,这样一来他们就可以逃离葡萄牙的掌控,利用另外一条航线来到东方。16世纪40年代,西班牙在墨西哥、秘鲁发现了巨大的银矿,吸引了一波移民热潮,也让西班牙成为了可以制霸欧洲的“白银帝国”。1580年,随着葡萄牙的衰落,西班牙将葡萄牙吞并,成为了“白银帝国”、“蔗糖帝国”、“香料帝国”的海外帝国。
大航海让殖民迅速扩张,此时的西方人已经将原有的陆地草原,改成了海洋,进而征服全世界。16世纪,葡萄牙控制了东南进入印度洋的航道,西班牙则控制了西印度和新大陆的航道,逼得后来崛起的荷兰、英国、法国只能另外寻找新的航道前往亚洲。虽然这样的愿望并没有得以实现,但是他们却通过探险找到了一条途经加勒比海前往美洲的通道,也算是因祸得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