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昭昭忙道:“哪能让夫人一人出,我比不过夫人富裕,我添二十金,夫人只出三十金即可。”
武夫人咯咯笑,豪迈地挥手,道:“既然你比不过我富裕,就无需与我争了。你手上那点钱,加上张相赚得的俸禄,须得要养一大家子。韶州府的三郎也该定亲了,又要送钱回去,来长安考试,又要你这个长嫂安排,出钱。哎呀,只一想这些就头疼,真是奇怪,算学堂的账,与算府中的账,都是算账,为何有这般大的区别呢?”
谭昭昭笑道:“既然夫人这般说,我就却之不恭了。这学堂的账,是我们女人自己做事的账,府里的账,是我们作为妻子,母亲等等的账。一个是给自己算,一个是给他人算,当然不同了。”
武夫人神色若有所思,道:“我懂得了,在男人背后掌家做事,总隔着一层,哪有做自己痛快!”
谭昭昭笑着点头,道:“便是如此。”
两人笑说了一会,谭昭昭起身道别,走出学堂,朝左手边走了约莫几百步,便到了府门前。
门房迎上前见礼,谭昭昭颔首,刚踏进门,眼前便出现了一枝盛放的月桂。
谭昭昭闻着迎面扑来的香气,看着手握桂花的修长手指,笑着伸手接过来,道:“张相,就这么一颗月桂,你可别折完了。”
张相张九龄拥着她,往院子里走去,笑道:“我今朝忙了些,未能亲自前去东市买,就从庭院里折了一枝。月桂乃昭昭所种植,算是借花献佛了。”
庭院里的花木葳蕤,木棉,月桂,菊花等争相开放。
曾经的小胖墩,已经变成瘦高少年的张小郎张拯,蹲坐在正厅的台阶下,看着亲亲密密走来的父母,仰头朝天乱翻眼珠,怪叫道:“好饿,好饿!”
张九龄不理会他,谭昭昭倒是看过去,道:“嘴角巨胜奴的渣滓擦干净吧。”
张拯最爱美,忙去掏罗帕擦拭。
谭昭昭噗呲笑了,张九龄也忍俊不禁。
张拯回过神,知道谭昭昭在诓他,不过他先前的确刚吃过点心,所以才被谭昭昭得逞。
起身拍了拍衣衫,张拯不见半点心虚,往屋内走去,喊道:“阿耶,阿娘,你们走快些,用完饭,我自会懂事地离开,定不会碍了阿耶的眼。”
张九龄恼怒地瞪过去,谭昭昭笑着拉他,道:“张小郎这个年纪,逆反得很,别理会他。”
张拯在屋内怪叫道:“我可不逆反!”
屋外并未有回答,窸窸窣窣脚步声朝着后院方向而去。张拯侧耳听了片刻,走到门边趴着门框探头往外瞧,看到了张九龄与谭昭昭相拥走进了穿堂。
金灿灿的月桂枝,在空中晃动。
张拯仿佛闻到了月桂的香气,香中带着甜,就像是父母这些年来相处的日常一样,经常眼里只看得到彼此,让他无时无刻不觉着,自己是这个府里的外人。
同时,他又是天下最幸运之人,父母开明,与他似友人般相处。
身为相府子弟,府中就只有他们三个主子,关系简单,温暖又安宁,舒适得如长安的秋日。
这辈子,下辈子,生生世世,他都要与他们在一起,再次成为亲人。
第一百零五章
张九龄在朝堂上, 遭受到了来自四面八方的弹劾,同时,张九龄又受到了在京贡生的大力声援。
毕竟, 科举是“草泽望之起家”,对于普通草民来说,是他们改换门楣的唯一之路。
在大唐,权贵始终占少数, 九成九皆为寒门平民。从前朝隋起开始科举,汉时的“九品中正制”被打破, 给了底层百姓走入上层的机会。
但若是出仕为官只看关系,凭着关系的“举荐”抢去了重要的差使, 步步高升。
辛辛苦苦读书考中进士, 最后却郁郁一辈子不得志, 科举的意义又何在?
隋开科举制, 当时并非真正为了提拔底层的平民百姓。而是世家权贵们的力量太过强大, 把持了朝廷,杨氏为了扶持新的势力与其对抗,方开了科举。
李隆基对此一清二楚, 他当然支持张九龄的谏言。不过, 他想在中间取舍, 双方势力互相制约。
世家权贵们的势力不能膨胀,影响到他凭着血腥杀戮, 厮杀出来的皇位。
同时,他又不愿意见到寒门的势力声望过高,毕竟, 寒门平民的人数众多,一方的力量太强大, 总会令人心生忌惮。
起初,李隆基还挺郁闷,今年风调雨顺,天下承平日久,朝堂上也算得上和气,张九龄突然出来败兴,令他颇为不满。
待看到反对的声音,对张九龄的弹劾越来越厉害时,李隆基就不那么乐意了。
要是他们不想要借此巩固自己的势力,他们为何要反对?
最受信任的高力士,不咸不淡提了几句张九皋考中进士之事,以及孟浩然,张旭之事:“张相从来皆言行一致,实属难得的君子。”
张九皋考中进士,回到岭南道做了县丞,孟浩然未曾考中进士,在官学寻了个教书的差使,张旭则做了金吾长史。
无论是亲人朋友,张九龄并未以手中的权势,为他们谋取全程。
反观姚崇,张说,他们的儿孙族人亲信,早就挤满了朝野。
要是一味依赖举荐制,旧的世家大族倒下,新的世家大族重新崛起。
李隆基悚然而惊,心中的天平,不知不觉朝着张九龄倾斜,连着驳斥了几个吵得最大声官员举荐的人才,随同前往泰山参禅的名册,打回去让张说重新拟定。
闻上意而知后退,想要弹劾的官员,逐渐偃旗息鼓。
至于长安的市坊问题,反倒是很快就通过了。
关于这一点,朝臣官员几乎没有疑义,皆因长安城的宵禁制度,已经实在是不适合长安城的发展,对士庶都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在长安城的冬至来临时,响彻了许多年的晨钟暮鼓,终于再次敲响。
与从前不同,由此开始的晨钟暮鼓,变成了长安城的习俗风景,当做提醒百姓早出晚归,报时辰的响声。
长安城像是往年的大年三十一样,灯火彻夜不明,到处一片欢腾。
金吾卫与武侯捕在街头巷尾,分班巡逻,坊正继续管着街巷,提醒百姓洒扫,小贩不许占用道乱摆摊,挡住了通行,保证所负责坊小巷的清洁。
张九龄从头到尾,无论是面对着疾风骤雨,还是惠风和畅,始终淡然处之。
在提出这一切之前,张九龄就先与谭昭昭商议过,考虑到了将会面临的后果。
大不了被贬谪,罢官。
谭昭昭则没张九龄那般悲观,而且支持他早些提出来:“一棵树苗,若是开始生长虫害时,尚可极力挽救一二。待到树根在看不到的地里被虫蚁吞食一空,再要救治时,已晚矣。”
其实,谭昭昭是知晓现在的李隆基,还是励精图治的李三郎,等他开始变得耽于享乐,帝王当得太久,只愿意听取顺耳之言时再提出来,肯定会失败。
这一切,都有前世的前车之鉴。
李三郎做了太久的天子,日子过得实在太顺,已经昏庸到,连张九龄提出安禄山有反心,都以为是危言耸听。
大唐天下富裕,四海归心,安禄山这个滑稽,唯唯诺诺的胡人,凭着他的提拔宠信做了节度使,他岂敢造反?
自信到自负,自负到愚蠢,是听不进任何逆耳的忠言,李林甫杨国忠他们才有了机会。
其实,大唐到了如今,兵乱带来的元气大伤,方恢复了七七八八,早已种下的各种吏治混乱,从未消除过。
尤其是边疆地区,各族眼下吐蕃,突厥,龟兹等看似归顺。一旦危机起,他们也就跟着乱了。
外面的街巷一片欢腾喜庆,比往年的大年三十驱傩还要热闹。
张拯岂能错过这个难得的日子,在千山张大牛他们的陪同下,出去玩耍了。
张九龄与谭昭昭则留在了府里,坐下来静静吃茶,享受着难得的安宁。
熏香茶香袅袅,谭昭昭舒服得伸了个懒腰,道:“今晚他们可是要彻夜狂欢?”
张九龄提壶倒茶,道:“估计还得欢庆几日,待到变成了寻常,便会恢复了往常的日子。”
谭昭昭笑道:“倒也是,难得无需宵禁,定会新鲜几日。不过,这些天金吾卫他们得忙了,张颠又要叫苦,说是太忙,连吃酒都不得闲。”
“趁机偷鸡摸狗的宵小,是会比以前多一些,金吾卫与武侯捕须得辛苦些时日。昭昭以前说过一句话,只有千年做贼的,哪有千年防贼的。要是因着宵小之徒,还如以前那样,不顾长安城的实际现状,还是遵循着旧制,实属愚昧了。”
张九龄边说话,边将倒好的茶给谭昭昭,关心地道:“烫,昭昭慢些吃。”
谭昭昭斜了张九龄一眼,端起茶盏,道:“我又不是张小郎。”
这时,谭昭昭听到外面传来了脚步声,她以为是张拯回来了,不禁咦了一声,道:“他今朝竟然这般听话,回来得还挺早。”
张九龄侧耳听了一下,道:“不是他。”
谭昭昭意外了下,转头朝门外看去,见眉豆拉开了门,在她身后,立着自从雪奴死后,便再未见过的高力士。
五年多未见,高力士如今早已加官进爵,封为渤海郡公,执掌内省事务,右监门将军,手握兵权的大官。
高力士容颜依旧,气度更甚从前,身披绣着衔瑞草的大雁玄色大氅,金冠束发,在昏昏的灯光下,像是盛放的大丽花一样艳丽,一言不发站在那里,眉豆不受控制,躬身肃立在了一旁。
谭昭昭心情很是复杂,看了他两眼,便淡淡收回了视线,转向了张九龄。
张九龄随着年纪的增长与地位的高升,反倒收敛起了以前的尖锐凌厉,如一块璞玉,雨后的远山,温润,空旷清幽。
迎着谭昭昭的目光,张九龄浅浅一笑,眼神温柔。
“高郡公。”张九龄起身叉手见礼,含笑道:“高郡公难得光临寒舍,快快请进来坐。”
谭昭昭垂下眼帘,起身跟着见礼:“我出去给你们准备茶点。”
高力士还礼,眼神在谭昭昭身上停留半晌,道:“九娘无需回避,我只说几句话就走。”
谭昭昭便立在了一旁,张九龄神色微楞,忙道:“高郡公请说。”
高力士微笑道:“先前我在东市前见到了小郎,他与几个官学同窗在一起玩闹,外面人多眼杂,张相最近在朝堂上受到了颇多的攻讦,纷争尚未平息,我恐小郎会受到小人的暗算,便派了几人暗中保护。后来,我实在不放心,干脆将他送了回来。小郎被打断了玩兴,很是不悦,回了自己的院子生气。”
张九龄松了口气,忙叉手道谢:“小儿性子顽劣,不理解高郡公一片好心,还请高郡公见谅,莫要与他一般见识。”
高力士笑了声,道:“送回张府时,我便想到,是我紧张太过了。要是外面真有危险,张相九娘岂会让小郎出门。不过,既然已经到了门前,我就进来打声招呼,见见久未蒙面的亲人故友。”
亲人故友这几个字,说得极为缓慢,随着涌进屋的寒风,一起回荡。
谭昭昭静默在那里,此时略微抬起了眼,朝高力士看去。
高力士背对着光,脸上的表情不太看得清楚,似乎是眼花了,谭昭昭看到他的双眸,霎时闪亮无比。
谭昭昭道:“高郡公公务繁忙,不敢前来打扰。若高郡公有空,随时前来就是。”
高力士眼里的光渐渐退却,鼓起勇气,想尽办法登了门,等着他的,是生疏客气的寒暄。
后背被寒风吹过,冷得他一颤,不由得拉紧了大氅。
这么多年了,谭昭昭始终没有原谅他。
高力士僵硬地道:“贸然上门,打扰了,我这就告辞。”
谭昭昭叫住了他,道:“高郡公请稍等。”
高力士脚步不受控制停了下来,转身等在那里,见谭昭昭朝西边屋子急匆匆走去,很快抱了一个匣子出来,递到他的面前。
“当年武皇退位之时,你送出来的钱财,我替你保存着。听说你快娶妻,我便想送还给你。正好你来了,这些带回去吧。钱不多,算是冯氏麦氏亲人,给你准备的成亲花销。”
高力士双眸微垂,定定盯着面前的红木匣子。
良久之后,高力士始终未去拿匣子,凄凉一笑,道:“我这个阉人,本就不该娶妻。他们将女儿送给我,不过是看在我有权优势,想要我提拔他们。我看得清楚明白,只是在长安,太过孤单,有个人陪着说话也好。”
谭昭昭暗自叹息一声,一时没有做声。
高力士期盼地问道:“我在长安没有亲人,除了你。九娘,张相,你们可能替我操持张罗,看这门亲事可合适?”
第一百零六章
可合适?
谭昭昭不假思索, 便拒绝了:“对不住,亲事太过重要,高郡公位高权重, 我们不敢当。”
听到谭昭昭不同以往温和的话语,张九龄不禁意外地朝她看去,很快他就明白过来。
高力士是阉人,娶妻不过是找个陪伴, 无法让妻子像是正常夫妻那样过日子。
小娘子的家人所为如何,一目了然, 不过是看重了高力士的位高权重,卖女求荣罢了。
高力士替其谋求富贵, 官职, 亦与张九龄如今在朝堂上提出的谏言相冲突。
张九龄同样歉意地道:“高郡公的亲事, 还是自己做主的好, 我们惟都盼着高郡公能顺遂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