庶子科举日常——小飞鸣【完结】
时间:2024-04-05 23:07:51

  “我姓李,”男人说完顿了下,强调道:“既然都是来钓鱼的,你也不必一口一个相公,听着太客气了些。”
  “那,我唤您李大哥?”
  男人听后点点头,宋知意见他答应,介绍自己道:“李大哥,我姓宋名知意,这两位是家兄和表弟。”
  “哦…”李大哥应了一声,若有所思地点点头,没再说什么,在三人旁边找了个位置坐下开始钓鱼。
  宋知意刚刚本想跟宋知远好好聊聊,减缓些他的压力,可现在多了一人,宋知意一时也不好开口,心里琢磨着一会儿得另找个时机。
  宋知意有钓鱼经验,很快就钓上来了一条鱼,江守徽紧随其后,也钓上一条来。一旁的宋知远看到一同来的伙伴都陆陆续续钓上了鱼,心里难免有些着急,聚精会神地盯着湖里。终于,水面泛起一点涟漪,宋知远忙把鱼竿向后扬,却只抽出一根在空中晃荡的空鱼钩,钩上的饵被吃了,鱼儿也跑了。
  看着空荡荡个的鱼钩,宋知远有些失望,不甘心地看了江守徽和宋知意一眼,正当他打算再把鱼钩抛回去时,坐在他旁边的李大哥用手指点了点他。
  “你反应很快,刚刚那是条大鱼。”
  宋知远不解,既然反说他应快,那刚刚他为何没有钓上鱼来?他刚想开口问,余光就瞥见李大哥的鱼线晃动,像是被什么东西扯着,忙提醒他道:“动了。”
  李大哥却丝毫不急,而是开始数数:“三,二。”宋知远敲他这不紧不慢的样子替他捏把汗,这样的话鱼不就跑走了吗?
  “一。”李大哥数至最后一个数,猛地把鱼竿向后甩,勾着一条大鱼破水而出,带起一阵粼粼的水花,在阳光下就犹如宝石一般。而在宝石的中央,一条大鱼在半空中奋力挣扎着。李大哥把慢条斯理地把鱼收过来放到带来的桶中,示意宋知远过来一起看。
  “这是条贪心的鱼,刚刚吃完你的饵,又来咬我的了。”
  宋知远则很是惊讶,瞪大眼睛道:“李大哥,你刚刚数那三下,我看鱼线都被扯着动,你就不怕这家伙逃跑吗?”
  “守巨物,不能它一咬饵就立马收竿,需得等几秒再打。因为是大鱼,鱼线动的那一下它其实只是将将把饵吸到嘴边,数三下,等它把鱼饵吞深了,这样才能把它钓出来。”
  “原来如此……”宋知远嘴里喃喃,李大哥拍了拍他的肩,道:“钓大鱼如此,做大事亦然,急不得,急不得。”
  宋知远看了他一眼,没再说话,只是默默调整好了饵钩,再次把它抛进了水中。等了好些时候,他的鱼线再次被扯动,这次他耐住性子等了三秒再抽鱼竿,只见一条比刚刚李大哥钓上来那条还要大鱼在水面上扭动着,他呆住片刻,才把鱼往回收。
  宋知远把鱼钓上来后,宋知意和江守徽都过来围观,赞叹不已。
  “二哥,你这条鱼钓得比我们钓得都大,说不定是今天最大的鱼了。”宋知意说完看了一眼宋知远,他的眉眼间舒展豁达,已不复在家时的郁郁之色,看来他不用再多说什么了。
  太阳西斜时分,三人这才收起渔具打算回府,走之前,宋知意还不忘朝李大哥道谢,宋知远亦是上前感谢李大哥今日教他的技巧,要把鱼作为谢礼。而李大哥只是无谓的摆摆手,道:“我这桶也快装不下了。天黑了,你们也快回家吧,有缘还会再见的。”
  三人与李大哥道别后齐力把今日钓上来的鱼运下了山,走到马车前时都有些气喘吁吁。看江守徽上了马车后,宋知远突然对宋知意道:“今日谢谢你。”
  这小子居然也学会开口道谢了,宋知意心中惊讶,面上却故作不解道:“谢我什么。”
  “你,”宋知远话语一滞,挤了半天才道:“谢谢你叫我来钓鱼,我感觉好多了。”
  看来这宋知远还是有些可爱之处的,宋知意抬起起下巴闭眼,道:“那就好,我也放心了。”
  宋知远见他这幅样子,哼一声道:“你少装出一副大人样,我才是你兄长。”说完便转身上了马车。
  宋知意跟在他身后,笑嘻嘻道:“好啊,兄长若是真想谢谢我,那便把今日钓上来最大的那条鱼给我吃了吧。”
  --------------------
第46章 院试
  ==============
  六月的院试很快就到了,作为童生试的最高考试阶段,它由各省的学政主持,学政由皇帝钦派翰林充任,每省一人,任期三年。
  院试分岁试和科试,岁试是学政到任第一年后举行的考试,用以甄别秀才优劣,童生还要进行院考,从中选拔出生员;而科试则是对准备参加乡试的生员进行选拔,通过后方能参加。宋知意等人要参加的就是岁试中的院考。
  六月二日一早,宋家的三个小子早早就动身前往考场。院试只有两场,正场和再覆,考试内容与府,县考大致相同,试八股文和试帖诗,所以宋知意并不紧张,在考位上凝神片刻后就开始作答。
  正场考的是三篇八股文和一篇试帖诗。前两篇为四书题,第一道题为“北辰”,第二道题为“亲民”。这两道题并不像上回府试的截搭题,题义简单,皆是关于治民化民思想。
  第一题出自《论语》“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1]”,意思是用道德的力量去治理国家,自己就会像北极星那样,安然处在自己的位置上,别的星辰都环绕着它。强调治国的基本原则是德治,而非严峻的刑律。
  而第二题“亲民”出自《大学》的第一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2]”。但对亲民的解释有两种,朱子在《大学章句》中将“亲民”解作“新民”,认为“亲”字是“新”字的误写。新者,革其旧之谓,言既自明其明德,又当推已及人,使之亦有以去其旧染之污也[3]。意思是就是去引导、教化人民,革除旧思想,完善自己的德行。
  而王阳明则认为若将“亲民”解释为“新民”,则违背了儒家“反求诸己”的原则,“亲民”也好,“新民”也罢,都指的是自己。
  宋知意虽然认为王阳明的学说也很有道理,但大周科举还是以程朱理学为准,故而还是按照朱子的思路拟出了答案。
  第三道考本经,宋知意的本经是《春秋》,他平日里熟读《左传》,所以他也很快就写好了这一篇文章。
  最后的便是帖诗题了,巡考官举着题板,其上写着“冯妇攘臂下车[4]。”
  宋知意心中一喜,前几日他睡前读《临文漫谈》的序言时,看到山居先生曾提到一句他是冯妇下车,宋知意觉得此句眼熟,但又不记得它的具体意思,于是便下床翻了翻书,才忆起这是孟子中的一篇。
  这篇讲的是晋国有一个叫冯妇的人,他擅长打虎,后来他立志成为善人,不再搏虎。可有一天,他遇见很多人在追逐一只老虎,这只老虎背靠险峻的山,没有人敢接近他,众人见到冯妇,便来迎他去打虎。冯妇受了众人的追捧,于是“攘臂下车”,再次打虎,但也因此遭到了士人的嘲笑。
  后人读了这篇,将其解释为人有了自己的目标,就应该坚持到底,不应该轻易为外因而改变。可如果将此篇结合孟子当时的处境来看,当时齐王并不想重用孟子,他打算离开。齐国遭遇饥荒,齐王却不打算开粮仓救灾民,若孟子回去劝谏,也会受到齐王身边人的嘲讽。
  孟子虽认为他向齐王劝谏是像冯妇一样,可难道他就真的忍心看到齐国的百姓受到饥荒之苦吗?这样看来,“再作冯妇”的意思也并不绝对了。
  宋知意对着题目想了片刻,决定还是取巧,提笔写下
  冯妇
  身能搏虎心存仁,却为尤诟离庙堂。
  若见人间疾苦色,再作冯妇又何妨?[5]
  宋知意想若是能读懂此句,不少人都会从批判冯妇的角度去写诗。他另辟蹊径,从为民做事的角度来写诗,也契合了前面两道题的主题,说不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宋知意誊抄好了答案,又检查了一遍才缴了卷,门口聚集了不少答完题的学子在讨论今日的考试了,江守徽和宋知远也已经出了考场在等他。
  宋知意走到他们两身旁,道:“二哥,三表弟,我来了。今日这场感觉如何?”
  江守徽答道:“今日的帖诗题有些难度,但我和二表哥都觉得答得尚可。我刚刚还听到不少学子没读懂题,缘文生义,把冯妇攘臂下车理解成妇人下车,出了考场何人讨论才知其义,懊悔不已。三表哥答得如何?”
  宋知意笑笑,道:“我也感觉尚可。”他先前就料到会有不少考生栽在此题上,还好他读书时无意间重温了这一掌故,不然说不定也会和这些考生一样了。
  接下来的一场再覆对宋知意来说也没什么难度,他轻松答完,就等十几天后放榜了。
  ……
  贡院里这几天到了晚上也是灯火通明,院试人数不少,主考官又只有学政一人,自然是要加紧批卷排名的,不然赶不上出成绩。
  而此时顺天府学政贺良翰脸色却不怎么好,这次考试的帖诗题出自《孟子》并不是偏题难题,只要熟读四书,是定然不会偏离原意的。可他翻阅考卷时却发现有不少学子将冯妇看作妇人,写出来的诗千奇百怪,更有甚者,写出了“纤纤白玉藕,款款轻莲步”这样的句子。见到这样的诗句,贺良翰怒火攻心,把这些望文生义,胡编乱造的考生都除了名。
  这厢,其他几个阅卷的考官把优秀答卷也挑选出来呈给学政进行排序,贺良翰看了这些考卷上的答案,表情这才和缓了些,直到查看最后一张考卷,他眼睛一亮,露出惊喜的神情,称赞道:“看来还是有人能作出别出心裁的诗作,言语质朴,含义深远,是为上乘。”说完便仔细甄别开始排名。
  ……
  终于到了六月底,院试放榜,贡院外天不亮就挤满了人,都来看自己的成绩。
  很快,贡院里走出衙差来,一张长榜被张贴于墙上,宋家三个哥儿来得晚了些,只能站在人群外围奋力踮着脚看。
  人群中,不知谁说了一声:“第一名是宋家的那个。”
  “是他?比傅阁老家那位还厉害,我先前听说过那位过目不忘的本领,竟然能越过他去,真是了不得啊。我听说他今年才十四岁,年纪轻轻就能夺得院试案首,真是天纵奇才啊。”
  宋知远听了有些紧张地咽了扣唾沫,他们刚刚说的人会是他吗?宋知远又看了一眼身边的宋知意,神情淡然,跟他一比自己这心态就相形见绌。
  宋知远费力向前挤了挤,总算能看清长榜上写的名字。只见上面写着第一名宛平县宋知意,第二名宛平县江守徽,第三名宛平县傅元杰……一直看到第二十二名才是他的名字。虽是中榜,但与宋知意已经是差上了许多。
  宋知远的脸色瞬间有些,他心情复杂,默默地从人群中退出来,对江守徽和宋知意道:“第一名是三弟,第二名是徽弟。”
  两人看着宋知远蔫吧儿的样子,对视一眼,明白了宋知远考的不是很好。宋知意没有表露出太多欣喜,只道:“多谢二哥帮我们看。”
  宋知远点点头,道:“快回去吧,你们一个第一,一个第二,一会儿定有人要去府中报喜的。”随后转身走了,背影看上去有些消沉。
  宋知意二人也没多说什么,只是也跟上了他的脚步。
  三人前脚刚回府,后脚来报喜的衙差就来了,一共两队,一时间宋府的门口甚是热闹,门庭若市。宋恒和江氏都在,看着衙差们给两个孩子递上喜报后,宋恒满脸是笑地请人进屋里头来喝茶,两个儿子都上榜,其中一个还位居榜首,很有他当年的风范,哪能不高兴。而江氏自然也是脸上带笑的,只是那笑容只虚浮在脸上,并不是由内而发。
  带送走衙差们后,宋恒拿过宋知意那张喜报,爱不释手的反复看,家中的后辈有出息,那家族也是在走上坡路。他摸摸胡子,稍微收敛了一下脸上的笑意,道:“知意和守徽这回都高中,知远也不错,今后也需再接再厉,把这势头保持下去。”
  三小子点头称是,但宋知远显得有些闷闷不乐,宋知意和江守徽都知道他平常是个要面子的人,两人本就比他年纪小,这时再去安慰他他肯定会愈发受挫,于是便默默地走了。
  宋知意回到自己的小院,甫一推开门,宋楚兰就飞扑上来,欣喜道:“三哥,刚刚铃儿一听到消息就到我这儿来报信了。恭喜三哥夺得院试案首。”她身后站着周姨娘,也是一脸欢欣地看着他。
  宋知意终于露出一个真心实意地笑,道:“谢谢兰姐儿。”
  宋楚兰拍拍他的肩,打趣道:“不错嘛,比二哥还厉害了,后来者居上啊。不知我和姨娘能不能分到一份你的廪俸啊?”
  “姨娘自然是有的,你嘛,你现在管家,也算是大权在握了,还缺我这一份银钱吗?”
  “三哥!”
  周姨娘看着两个打闹的孩子,微笑着叹口气道:“好了好了,饭菜要凉了,今儿一桌好菜,都快回去吃饭。”
  --------------------
  [1]《论语》
  [2]《大学》
  [3]《大学章句》
  [4]《孟子》
  [5]作者乱写的
第47章 朱衣
  ==============
  翌日,宋家三个中了秀才的小子前往贡院的朱衣宴。
  殿试后有琼林宴,乡试后有鹿鸣宴,而到了大周,院试后又多一朱衣宴。这里的朱衣不是指朱色官袍,而是一桩关于科举的趣闻。
  据说某一学道在批阅试卷时时不时能瞥见到一朱衣人在他眼前点头,学道本疑心是哪来的小吏,但仔细看后却发现并无人影。后来学道发现朱衣人点过头的文章都写得不错,心想自己这是遇到文昌帝君了。于是放榜后他把中榜学子都叫来贡院,答谢帝君青睐。后来这习惯便传下来,渐渐演变成了朱衣宴。
  当然,文昌帝君也只是传说中的神仙,现在的朱衣宴多为感谢学政,学子互相交流之用。
  再学子们齐齐答谢完学政后便开始互相攀谈了,宋知意连中府试,院试案首,自是引来了不少学子围在他身旁。
  “知意兄,刚刚听大宗师点评了你的文章,能否也同我们说说你是怎么写的?”
  宋知意自然是不吝于分享的,刚答应下来,就有一道声音横插:“你就是宋知意?”
  听这语气来者不善啊,宋知意抬眼朝说话的人看去,那人看着跟宋知意差不多大,穿一身素色的秀才服,却透着一股趾高气昂的感觉。宋知意并不认识他,不明白这人为何会对自己有恶意,但还是道:“我是,请问你是?”
  “傅元杰。”他说完便昂起了头,想来是对自己的身份很自豪。
  傅元杰,宋知意觉得耳熟,随即察觉到这是这次院试第三名的学子,听这个取名方式,应该是傅元霜的亲戚之类的。
  宋知意笑笑,道:“傅公子有何指教?”
  “我读了你写的文章和诗,平平无奇,实在是想不通你为何会排在我之前,所以我今日要与你比试一场。”
  傅元杰说这话时神气傲然的样子活像从前的宋知远,宋知意见了觉得有趣,道:“可这朱衣宴上我两手空空,也无可做裁断之人,又该如何比试呢?不如以之后的乡试为比试如何?”
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