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立本仔细地看了看印章的字,回答道:“那不是臣的印章,就连这幅画也不知道是不是臣的画作。”
他有画过这幅画?难道是他未来画的?
不管是不是他画的,反正他是不想看到自己的画作上留有别人的印章。要杜绝这样的事情发生很简单,回家他就把所有画作都烧了,宁愿自己毁了,也要杜绝被后人糟蹋。
既然不珍惜他的画作,那还是别要了。
李治:“……哦。”说的也是,这幅画的真伪还有待商催。
清朝雍正皇帝爱新觉罗・胤G一眼就在图上看到了弘历的印章,那火气是噌噌噌地往上涨,“这个逆子!”他收藏的名画啊啊啊啊被弘历给毁了,真糟心。
亏他保存的那么好,真是心痛。
好在现在弘历才十来岁的年纪,还能掰正过来,先打一顿狠的吧,让这小子涨涨教训,看以后还敢不敢糟蹋他的珍藏。
不行,他的宝贝将来都得带进坟墓里去,一件都不给弘历留。
天幕上还在展示名画。
爱新觉罗・胤G越看越是心痛,等不及天幕盘点结束再揍儿子了,现在就派人将四阿哥弘历给抓来打一顿。
被打的少年弘历整个人都被打懵了。
此时的他还不知道,以后挨打的地方还多着呢,都在等着他。
清朝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得意洋洋地想到,华夏十大传世名画中有他盖章的有:《五牛图》、《富春山居图》、《韩熙载夜宴图》,包括《步辇图》在内。有他提诗的有《千里江山图》,都是他收藏的宝贝。
他的东西,他想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
【大理寺丞的职责是负责司法案件的复审。
当时积压了大量的案件,狄仁杰在一年内都给处理完了,没有一桩案子是冤假错案。比较直观的数据是,狄仁杰在这一年里处理的案件涉及一万七千人,没有一人喊冤上告。
很快,狄仁杰改任侍御史,负责办案去了。
但是这个官没有当多久,一年都不到就改任度支郎中,掌管全国财赋的统计与支调,类似出纳的工作,工作内容就和断案完全不沾边了。
往后的工作内容就更和断案没什么关系了。】
【狄仁杰在后世以断案如神而闻名,在人们的印象中仿佛一辈子都在断案,但是他真正负责断案的工作年限不到两年,就是在担任大理寺丞和侍御史的时候。
一万七千人啊,我们以为断案是他的主业,其实只是他的副业,而且是没干多久的工作。】
狄・一辈子都在断案・仁杰:“……”万万没有想到,他会以这种方式在后世出名。
他被称为名相,不会也是因为断案吧?
南宋
宋慈看到涉及一万七千人时感叹:狄公虽然没有一辈子都在断案,但是一年断的案子,比他一辈子断的案子都多啊。
他只处理两百多案犯,就用了八个月。
第100章
【唐睿宗垂拱二年,也就是公元686年,狄仁杰五十七岁的时候,外放为宁州刺史。
在唐朝,上州的刺史、中州的刺史以及下州的刺史,官员品级不一样。
宁州是上州,品级高。
唐朝时期外放官员,也就是让京官到地方上去体察民情,促进地方的经济建设。但是宁州刺史这个官职比较特殊,它虽然不在京师属于地方,但是不算地方官员,依旧是属于京官。
因为宁州这个地方,距离京师太近了,在京师的北边一点点。
打个比方,同在京师的学校读书住宿,放假的时候坐公交车,家住宁州的同学能比家住京师的同学先到家。】
天幕上出现了一张地图,上面标注了各个州的区域。
两个卡通人物的头像坐着小车从京师的某个学院,分道扬镳,各回各家,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天幕所说的情景。
唐太宗李世民说道:“去把青雀和雉奴也叫来一起观看。”
李承乾不乐意了,看到内侍领命去了,嘟囔道:“青雀也就罢了,雉奴才五岁,能看得懂吗?”
李世民指着天幕上的卡通形象,说道:“你看,多幼稚,正适合雉奴这个年龄段观看。”
李承乾:“……”是挺幼稚的。
李世民想到之前天幕所说的画家阎立本,本就是他秦王府的人,后来在朝中为官,是他本朝的官员,眼前一亮,看向阎立本,说道:“阎爱卿,天幕上那种风格的画,你能画吗?”
画给雉奴看。
若不是天幕之前提到了阎立本擅长丹青,他还想不到这一点。
阎立本:“……臣尽力一试。”
这种风格的画他从来没有画过,但是不能直接扫了陛下的兴。
李世民听到耳中就是能画的意思。
他正苦恼要怎么教育儿子学习兵法军事这种深奥的知识,若是用孩子喜欢的画风将这些知识点画下来,图文结合,应该容易让孩子喜欢上学习。
五岁就可以学习军事了。
李世民想起了天幕之前的盘点,天幕上出现了两个小人互相抛玉玺的动作,十分的滑稽可以笑。
加强嫡子们的军事知识至关重要。
若是画的画能做成动态的,则可以更直观地将典型的战役展现给儿子们观看,更有利于学习。
现在就等阎立本的画作了。
观音婢一开始也和高明一样的想法,认为皇帝在胡闹,怎么让个五岁的孩子过来,若是哭闹怎么办?
在看到李世民所指的画面后明白了,这确实能够吸引稚童观看。
【唐太宗时期,万邦来朝。
少数民族在朝中当官的特别多,京师以及京师附近都住了很多少数民族的群众。到了唐高宗时期,少数民族聚居的就更多了。
狄仁杰到任之后干的非常出色,安抚少数民族部落,民族关系处理的非常好。这不是假大空的夸赞,而是从民众的反应看出来的。
百姓们给他立碑,称颂褒扬他的政绩。
狄仁杰由于得到了百姓们的爱戴,负责监察官员的御史就向朝廷推荐。
狄仁杰再次升官,成了工部侍郎,当时是叫冬官侍郎。】
【虽然狄仁杰担任宁州刺史时干的不错,得到了御史的推荐。但是京官外放为地方刺史,一般都是受到了排挤,贬谪。
张柬之因为反对突厥王的女儿嫁过来和亲,被贬,先后出任合州、蜀州刺史。合州还属于上州,蜀州就不是了。杜牧也曾被贬为黄州刺史。
两人都是京官,在地方上担任刺史都是被贬。
狄仁杰如果不是干的很好,又恰好御史巡查到宁州,愿意推荐狄仁杰,那么狄仁杰的官途也就这样了。
除非他给京官送礼,打好关系,那么三年任满之后等待他的就是再调到别的地方为官,难以再做回京官。】
狄仁杰:“……”他意在肃清朝堂,不会带头干这种行贿的事情。
在担任侍御史之时,他弹劾朝中有罪之人,即便圣上有意包庇,他都坚持要让其抵罪,以肃朝纲。
想必是因此得罪了不少人吧。
明清时期,一些不干净的官员们瑟瑟发抖,生怕自己的事情被抖落出来,天幕在瞎说什么大实话。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可不是言过其实。地方官员想往上爬,那得是一层一层地孝敬。
当然也有没什么进取心,只想在地方上当土皇帝的。
【狄仁杰在外放为宁州刺史之前的职位是度支郎中,兼朝散大夫。
作者菌查到的度支郎中是从五品官,而宁州刺史,作为一个上州的刺史,官职品级怎么都不会比度支郎中低。
而且宁州距离京师实在是太近了,宁州刺史也是京官的一种,所以这一次外放是去镀金去了,不是被贬。
狄仁杰担任度支郎中时,临时担任过知顿使。
知顿使一般是由皇帝信任的人担任,在皇帝出巡时安排皇帝的饮食起居。狄仁杰在担任知顿使的时候,巧言反驳并州长史李冲玄另开御道的建议,避免了非必要的扰民行为,得到了唐高宗的赏识。】
唐高宗李治对狄仁杰高度赞扬。
这样的人才是要留在身边的,以便随时接受劝谏,以免行差踏错,怎么就把人外放呢?
李旦怎么回事?
【京官外放,远离朝堂,想再次回到中枢是不容易的。
狄仁杰担任度支郎中的时候是在唐高宗调露元年,也就是公元679年。而他外放为宁州刺史的时候,是在唐睿宗垂拱二年,也就是公元686年,皇太后武则天摄政的时候。
一朝天子一朝臣,狄仁杰曾是唐高宗的亲信,是唐高宗的人,所以被武则天给贬了。
毕竟掌权后要换自己的人嘛,李世民当上皇帝后把李渊留给他的丞相清理了一批,李治当上皇帝后把李世民留给他的丞相清理了一批,武则天掌权之后不也得排除异己吗?】
则天大圣皇帝武则天想起了过往,当年她这个伯乐和狄仁杰这匹千里马还未曾有过交集。狄仁杰真正入她的眼的时候,应该是那桩谋反案。
朝中有人要狄仁杰死,是她给保下的。
【当然了,武则天排除异己将狄仁杰外放,只是作者菌恶趣味的构想,当不得真。如果这是篇言情小说,绝对是要火葬场的。
当初的我你爱答不理,还把我推开,现在的我你爱我至深。回想过往,你也有今天。
但这并不是言情小说。
这个时候狄仁杰在武则天眼里只是唐高宗李治的人,而将来狄仁杰在武则天心中的地位,就如同郭嘉在曹操心中的地位一般,无关爱情。
《三国志》记载:赤壁惨败,曹操烧船而回时叹曰:“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资治通鉴》记载:狄仁杰去世时,武则天痛哭:“朝堂空矣。”
嗯,在曹操和武则天眼里,能用的人才就只有郭嘉和狄仁杰。
赤壁之战之前,曹操帐下那么多人劝谏暂时不要南下,曹操不听。战败之后,说出这话,置其他人于何地啊。
武周没有了狄仁杰,还有其他名相,还有满朝文武。武则天却说朝堂空了。】
魏王曹操有点心虚,我不是,我没有。
则天大圣皇帝武则天十分担忧,狄仁杰比她年龄小,也走在了她前头?五禽戏得练起来啊。
不管能不能延长寿命,求个安心。
至于她排除异己将狄仁杰外放为宁州刺史,实乃无稽之谈,竟敢如此编排。
【并不是所有的京官外放都是被贬,狄仁杰这次外放宁州刺史应该是去镀金去了。这不,狄仁杰因为政绩斐然,得人推荐,去之前是从五品度支郎中,回京当了冬官侍郎,正四品官,升官了。
至于是宁州这个上州刺史官职高,还是冬官侍郎官职高,作者菌就不清楚了,可以肯定的是京官更好,哪怕官职较地方官低。
观众朋友们有知道的可以打在屏幕上,将来会开弹幕,大家自由评论。】
天幕下的众人听到会开放评论,十分的高兴,早就想和先贤对话了。
秦始皇位面
萧何这个丞相当的很有压力,朝廷藏书阁的藏书太丰富了,他还没有看完,完全就是现学现卖,再结合文吏抄录的自己将来的著作,这才勉强胜任。
他很想和未来身处汉朝朝堂的自己对话,让未来的自己帮帮他,减轻一点他现在的压力。应该会帮吧?
崖山
陆秀夫和张世杰都期盼着,可早点开吧,时间不等人。
他们迫切地想要请教先贤以及出色的后人,以他们现在的境地,要如何击退元军,恢复河山?
宁死也不想成为元朝最低等的南人。
虽然,南人是最有骨气的那一批人。
【唐睿宗垂拱四年,也就是公元688年,狄仁杰作为中央官员,巡察地方事务,担任江南巡抚使,下令烧了江南一千七百多所滥建的祠庙,也就是祀典的祠庙。
只留下了供奉夏禹、太伯、季札、伍员四所。
祠庙是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里面有可供演出的戏台。戏台嘛,唱戏娱乐用的,不在祀典的祠庙被称作淫祠就很好理解了。
咳,别想歪,这个“淫”是指非正统、多余的意思。
朝廷担心这些民间自发建的祠庙惑乱人心,于是就取缔,而这个也必须要有朝廷的人干预才能办到。
古代讲究宗族,族里的人都去祠庙祭祀跪拜,你不去拜不就合群吗?以后还怎么在族中生存?你身为族中之人,敢说不吗?你不但得拜,还得心甘情愿地拜。说是惑乱人心,一点也不为过。
官府前来干预就不一样了,大家都别拜了。】
第101章
【不久,狄仁杰改任文昌右丞,之后出任豫州刺史。文昌右丞是正四品下,这个豫州,也是上州。
前面提到的李世民的儿子李贞造反,就是在豫州起兵的,也是在豫州歇菜的,正好赶上狄仁杰当豫州刺史的时候。
李贞兵败,连坐被牵连的人有六七百人,要抄没家产的涉及五千人。
主管法律刑罚的官员催促狄仁杰赶紧把这些人给法办了,狄仁杰可怜这些被连累的人,暂缓执行刑罚,上奏朝廷为他们求情,于是这些人得到了网开一面。】
汉文帝刘恒十分的疑惑,他刚登基的时候就废除了连坐制度,怎么到了唐朝还存在,是谁给恢复的?
他真是废了个寂寞。
估计是其他朝代给恢复的,他的后人应该不敢违背他的规定。结果才刚这么安慰自己,就想到了司马迁……
他不光废除了连坐制度,还废除了肉刑,宫刑是谁给恢复的?
司马迁是汉武帝时期的官吏,而汉武帝是他孙子。这么说来,恢复宫刑的不是他孙子就是他的好大儿,那这连坐制度……
刘恒:“……”
【当时的丞相张光辅前来豫州平乱时,纵容手底下的部将,对狄仁杰进行勒索,也就是强行索要财物。
换个词,向地方官索要孝敬就很好理解了。
狄仁杰不愿意助长这种不正之风,就是不给,气得张光辅大骂狄仁杰身为一个州官,对前来平叛的元帅不敬。狄仁杰也骂了回去,说张光辅放纵士兵掳掠暴横,滥杀无辜,干出杀良冒功的事情来,比一万个李贞还可恶。
张光辅没要到孝敬,灰溜溜地走了,回京就状告狄仁杰无礼。
狄仁杰因此被贬,为复州刺史。这个复州不属于上州,离京师非常远。接着又被调到了边地去做官,为洛州司马。
洛州在河南,也就是汝南,当时的京师是在西安。】
洪武大帝朱元璋一想到贪官污吏,火气就上来了,如果朝中都是狄仁杰这样清正廉明的官员就好了。
若说俸禄低,他给官员们涨了三次俸禄,也该知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