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当年说子路,恐死不得其所。宋问不想自己也有这样的担忧。
宋问又拿着卷子,给他们讲了两道题。书院给学生放了假,让他们回去安心等待放榜。
宋问答应他们,放榜之后,宴请众人。
此次科考,礼部与吏部,共选出了九位阅卷官。
吏部尚书向几位分派职责,讲解卷子。将往年的事务重复叮嘱一遍,便紧促的让众人开始阅卷。
卷子整理过后,分发给诸位考官。
礼部侍郎端来杯茶,然后走回座位。慢悠悠翻开卷子,照着名字先往下翻。
心里嘀咕,又要阅卷许久,看这些学生的卷子,实在叫人犯困。
瞥见一个眼熟的,想了想,应当是国子监的学生,想必不错。便抽出来先批了。
紧接着继续翻找。又看见一个相对眼熟的名字。
冯文述。哦,是。云深书院的。似乎是著作郎的公子,也抽出来先批批。
这不看还好,一看之下,陡然清醒。
眼睛瞪了瞪,好一篇锦绣文章!
今年第一篇甲科卷,就这么出来了?
都道冯公子才思敏捷,竟还如此滴水不漏。
侍郎摸摸短须,紧跟着又看了一遍。继续点头,确实是不错的。
将卷子暂时放到右手边,继续去翻下面的文章。
他这边还在震惊,就听旁边一位同僚喟叹道:“御史公的公子,果然是大有可为啊!”
礼部侍郎抬起头,笑道:“我这里也有一篇文章,做得不错。恰巧和李公子一样,都是云深的学生。”
另外一位考官好奇:“真有如此好?这不是才刚开始吗?”
礼部侍郎立马说:“绝不是吹嘘,不信诸位自己看看。属甲科也不为过。”
同僚接着道:“我看李公子,三甲有望。工整对仗,一气呵成。磅礴大气,颇具新意!”
旁边几人纷纷站起来道:“叫我看一眼。”
那位官员将位子让出来道:“来来来,诸位尽管看。这不仅是写得好,还写得好看。李公子这一手字,真是绝了!”
众人便都围过来,将两份卷子放在中间,以作参考。
室内只有安静翻动书卷的声音。
“好!”一人看完答卷,拍手叫绝道:“写得确实是好啊。”
某考官皱眉道:“这通篇读下来,是否觉着有些相似啊?”
一人点头道:“形似,但神不似。我看,还是李公子的文章,更出彩一些。”
他们各自切入的角度不同,所列出的观点自然不尽相同。
然而叫诸位考官最喜欢的,还是那干脆利落的行文格式。一眼,便能将全文脉络看得清清楚楚。这一点,两人的确重了。
但两人文风不同,底蕴有差,还是能一清二楚的辨认出来。
礼部侍郎赞许道:“不逊色也,不逊色也。”
一人看了几眼:“论书法造诣,还是李公子小胜一筹啊。”
几人相视一笑。
这两篇文,及第已是毫无问题。
如此年纪便有如此造诣,皆是难得的青年才俊,何必非要他们分个高下?
将卷子放回旁边,等着最后评判。
第139章 五十万字
“今年的云深书院, 当真是卧虎藏龙啊。”
众人慢慢散去, 回到自己的位置上,继续批卷。一边聊道:“云深的名头, 都传出长安了。”
礼部侍郎道:“太傅在云深坐镇, 李公子又去了云深,还有一位神乎其技的宋先生。今年的云深, 确实与往年有所不同。”
一人道:“今年的云深,或许真能与国子监一比。”
说到这里,不由又想到上次诗会对决的事情。他们没有亲眼所闻,却听见了不少传言,倒是精彩至极。纷纷众人点头称是。
看过两份卷子后,他们也不挑名字了, 就顺着往下阅卷。
只是珠玉在前,难免有所失望。
如此埋头仔细批了半个时辰,又一人喊道:“咦……这……”
他翻了一遍, 问道:“这个叫赵恒的人, 也是云深的学生吗?”
某官员笑道:“这如何知道啊?天下英才有不是尽出云深,非要管他是那个书院的做什么?”
他拿着答卷走到礼部侍郎的旁边:“来,比对比对。”
又一篇格式清晰,叫而耳目一新的文章。
阅卷到这里,众人已经有所察觉。望向吏部尚书, 请他主持大局。
吏部尚书皱眉深思片刻,捻须道:“接着阅卷。将觉得好的都先选出来,其他的事情之后再管。就照原先的标准来。”
众人点头称是。
吏部尚书扭头, 又让人去将云深书院参考的学子名单都整理出来,然后放在案前,也接着阅卷。
这一天下来,卷子批了数百份,粗略的先挑出了十来张。
有了云深卷子的标准,实在很难找出别的出彩的卷子。
国子监里几个名字耳熟的,还有榜贴里打过交道的暂且不说,最后,这挑出来的,云深书院的就占了大多数。
众人原先还不信邪,挑一张去比对一次名字。到后来,他们甚至一眼就能看出这是云深的学生。
那么,问题来了。
这是量产的?这不对吧?这答卷有毒啊。这卷子究竟考的是什么呢?
几人放下纸笔,聚到一起讨论结果。
“所以这是……”礼部侍郎试探道,“他们先生教的吧?”
那不就是宋问呐!
众人脸色都有些精彩。
大梁录取进士,并没有规定的人数限制。
有时二十取一,有时四十无一,全看当年考生的水平。倒是有种宁缺毋滥的意味。
可这今年,这样子似乎就行不通了。
你说不批吧?人家写得确实不错。你说批吧……今年云深岂不是太夸张了?
二十多岁的进士,一年出一两个,已经是相当稀罕了。云深这样的情况,无论对外或是对上,都不好交代。
宋问或许是有真水准,将学生带到这样的程度。这个毋须怀疑。
可,宋问是宋问,学生是学生。单独一份卷子拿出来,没得话说。一起拿出来,便能知其中真假。
不妥不妥。
这是决计不可能的。
吏部尚书深感头疼。这都是什么事儿啊?
兹事体大,确难抉择。
他一手撑在桌上,看着一排卷子,慢慢敲着桌面。
一人试探道:“事情该不会如此简单,云深学子怕不是早有准备?莫非是宋问,提早知道了考题,然后教他们如何应对?”
其余人噤声,但心里差不多也冒出这么一个想法,只是不好说而已。
礼部侍郎摇手道:“这话说得太严重,不妥不妥。”
那人说:“现在不过是你我在探讨,哪来什么妥不妥?”
另外一人道:“莫说是张右丞这么想,外人看见,也免不了这么想。”
某人帮着礼部侍郎插嘴道:“外人是外人,外人不知实情,难免胡乱猜测。你我既是考官,于此事该当严谨才是。”
这眼看这竟然要吵起来了,吏部尚书挥挥手道:“好了,都先回去休息吧。待卷子阅完,再做讨论。”
此事可能确实要查一查,看看是否有所疏漏。再将卷子整理一下,拿去问问陛下的意见。
众人将卷子都放回远处,互相道别,先行回去。
礼部侍郎送走他们,一直站在门口没有离去。
吏部尚书也正有事想问问他,毕竟科举的主考官,历来是他。
看他如此动作,便知道他是有话要说,请他到旁边的座位上,才问道:“叶侍郎,是有何事?”
“方才张右丞说的话。我确实有些疑虑。”礼部侍郎一手负后,神情严肃道:“科考之前,我来这里领卷子,发现卷册外面的封条没有贴紧。”
吏部尚书听闻脸色一变,摇头:“绝不可能,卷子送到尚书省以后,我亲自贴的封条。之后再无人动过了。”
礼部侍郎道:“我只当它是松动了,所以也没有在意。如今看来,或许真像右丞说的一样,别有隐情。”
吏部尚书皱眉,踱了两步,回头道:“侍郎这是何意?莫非你也觉得,云深学子舞弊了?”
“不不不。王尚书误会下官的意思了。”礼部侍郎起身道,“若真是如此,也该稍有避讳,哪敢如此大胆?再者今年云深的学子里,诸如李公子,冯公子等人,心性甚高,岂可能与他们同流合污?何况那些文章,看着结构相似,内容却不尽相同。应当是梳理过了。硬说是舞弊,未免有些牵强。”
吏部尚书点头:“我也是如此考虑的。那侍郎究竟所指何意?”
礼部侍郎指向自己的桌子,请他过去一看。
“今年的考生,实在是叫人称叹,若非云深的几篇文章太过扎眼,国子监今年就要大出风头了。”礼部侍郎挑拣了两份拿出来,放到他面前,说道:“这往年进士的水准,不该是如此。”
礼部侍郎道:“照理来说,今年的题出得并不简单,时间也算不上充裕。这些都是刚刚结业的学生,年纪轻轻,阅历疏浅,却接二连三的冒出来,实在是不应该啊。”
吏部尚书拿起来一看。刨去文采,扣题紧密,逻辑鲜明,该答的点,都答的完整了。的确是不错的。算不上甲壳科,及第可取。
他偏头想了想,奇怪道:“刘阳?这是谁?”
礼部侍郎:“哦,尚书可能不认识,这位是礼部郎中的小孙。太学今年的生徒。”
吏部尚书点头:“未有听闻。”
哪里横空出世的才子?
礼部侍郎点头道:“墨经,杂文,都答得挺好。”
如果李洵与冯文述,是文采与实质俱在,那这位刘公子,就是宋问说的华丽了。
排比,对偶,典故,引用。仔细看一遍,就觉得有些杂乱。
若是真将考点一一罗列出来,那么李与冯两人,还比不上这位刘公子详尽。
礼部侍郎就默默看着尚书。
见惯了文章。哪些是需要时间去琢磨的,那些是限定时间赶工的,一目了然。
“也未必吧,许是押题押中了。”吏部尚书敛起袖子道:“这还有大半的卷子未批,再看,再看。”
随后五天时间里,吏部尚书与礼部侍郎二人,将所有的卷子都过目了一遍。
一是云深。云深出色在答题结构特别,新颖,亮眼。这个他们一时摸不清楚,暂且不谈。
二是国子监。国子监生徒历来出色,今年尤胜。往年都是国子学的学子较为优秀,今年太学的学生,却力压国子学。
考官们写了“通”的卷子,左右加在一起,都快上百份了。叫众人不得不有些怀疑。
你说巧,巧一两个人就罢,哪有巧了这么多的?
只不过,礼部侍郎与吏部尚书怀疑的对象,与众人有些不同而已。
吏部尚书将几份卷子收起,暂时封册,带去上禀陛下。
唐贽近来心情愉悦。唐清远与许君阮的亲事已经定下,定亲的聘礼送到将军府,在长安城里传做一段美谈。
才子佳人,郎才女貌,举国同庆。
子女成婚,他总算了却一桩心事。这一来,身体也好转不少。
正与唐清远说话,问问他近几日时局的看法,就听内侍喊,吏部尚书求见。
唐贽拂袖一挥,宣他进谏。
唐贽笑道:“王尚书,卷子批得如何?今年的考生里,有没有可用之材?”
吏部尚书如实作答:“粗略批改,有近一百人。”
“有一百人?”唐贽微惊,皱眉道:“比往年多了一倍?”
吏部尚书抬起头:“正是。”
随后他便将事情大致相告。
唐贽伸手,接过他手里的卷册,翻开扫了几眼。
前面几张卷子,都是云深学子的卷子,唐贽也没细看,就觉得有些相似。怒而摔桌道:“这云深书院真是好大的胆子!集体舞弊不成?”
唐清远走过去,捡起卷册看了几眼。
吏部尚书抬头道:“陛下,臣觉得云深书院,未必舞弊。”
唐贽手撑在膝盖上:“你还替他们开脱?不然,你说是谁?”
吏部尚书含糊其辞,推卸左右。只上请唐贽彻查此事。
毫无证据便张口诬陷,对方还是太学生徒,父辈为同朝官僚,他自然不可能实言相托。
唐清远:“父亲,仅凭一言将其定罪,未免太过武断。于考生而言,这罪责实在太大了一点。”
唐贽神色淡漠道:“那你说,该怎么办?”
“现如今,查舞弊是一回事,选才又是另外一回事。”唐清远道,“不如让这些考生,都聚在一起再试一试。选些真才实学的出来。”
第140章 加试考察
进士科乙班正式结业后, 宋问在犹豫要不要继续执教, 便没有向书院继续申请。
这几日留在家中,和学生们一起等结果出来。
丁有铭与李洵, 已经开始在父辈官署里任职。能考上最好, 或许能平步青云,少走不少弯路。
宋问打听了几人的情况后, 倒挺为他们高兴。
就孟为那厮,得了唐毅一个“通”字,心中升起一股强烈的预感。专等着自己高中,现在正跟着他爹四处拜谒。还往宋问这里,送了不少礼。
孟为这人虽然鲁莽,虎头虎尾, 但的确是很有灵性的。宋问只能……祝福他。
如往常般出去溜达了一圈回来,挽起袖子准备露两手,吃些好吃的, 外面有人来访。
小五小六忙着和面生火, 宋问过去推开门,发现是王义廷,惊道:“王侍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