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俏七零——微微安心
时间:2017-11-27 16:11:20

 
    那孩子很懂事,知道人家在帮他,每次都是很不好意思的道谢。但是要是多给他也不要,坚决自己卖多少是多少,很有骨气。“是个很机灵的孩子,这样的孩子往往自尊心强,不想受人施舍。要不咱们去跟王大姐说一下,让谭京到我们家来?”
 
    易慧芬同情心泛滥,想着自家又不是养不起小孩,谭家不养不如杨家来。杨小贝可不会像她那么单纯,“谭京肯定不会同意的,王大姐辛辛苦苦护着他,他为了母亲学都不上了,怎么可能会离开她?”
 
    说的也是哦!杨启泰倒是有一个好主意,“要是我聘请王大姐到学校烧饭呢?这样的话他和妈妈在一起,又有了稳定的收入,自然就会回来上学了。”
 
    这主意不错,学校里师生加起来也有百来号人,食堂里的工作虽然累一些,但是比起大冬天的在冰冷刺骨的泥水里挖藕还是适宜多了。特别是食堂不愁吃喝,还能捎带照顾孩子,简直是皆大欢喜。谭家人因为王大姐得到了这份“美差”,每个月有了稳定的收入也没有继续作妖——他们倒是很清楚,学校是看在谭京的份上才给的这份工作,如果孩子还是不去读书,那工作也就没有了。
 
    得到了学校这样的照顾,王大姐感激涕零不说,谭京也特地去找了杨校长表示感谢。小小的孩子不会说豪言壮语,憋了半天,才说道,“以后我一定会报答您的,就像报答我妈妈一样。”
 
    杨启泰把家里老婆和妹妹给他准备的棉衣拿出来递给他,笑着说,“报答妈妈的肯定的。学校的目的是不让一个孩子失学,我们只是做了分内的事,你好好学习将来有出息,就是对老师们的报答了。”
 
    辍学在家没有哭,被爷爷奶奶责骂、母亲护着的时候也没哭的谭京,抱着崭新的棉衣走在学校里泪流满面。他后来果然发奋读书,如母亲所愿考上了大学,把妈妈和弟弟接到了城里。工作以后他的工资就交到母亲手里,弟弟结婚、买房都是他一手包办的,哪怕他明知道这个弟弟和自己没有血缘关系。
 
    这就是他对母亲的报答,还有杨老师。每年过年的时候他都会去给杨老师拜年,哪怕拿不起礼品,鞠个躬也是他的心意。后来出去后,还是坚持每年就寄礼物回来,几十年从不间断。
 
 第258章 变化
 
    人一旦懂得感恩,他的精神就是升华的。学会感恩,为自己已有的而感恩感谢生活给予你的一切,这样你才会有一个积极的人生观,才会有一种健康的心态。所以谭京能有以后是成就是必然的,起码他不会像一些畜生一样,吃完就骂娘,毫无道德观。
 
    错了,世间万物都有感恩之心,包括动物。那些祖国培养出来的所谓“精英”,在外大放厥词诋毁祖国的时候,不知道有没有想过他们连畜生都不如呢?一个智慧的人不应该为自己没有的斤斤计较,也不应该一味索取使自己的私欲膨胀,鸦有反哺之义,羊知跪乳之恩,卑鄙小人却总是忘恩负义,因为忘恩负义原本就是卑鄙的一部分。
 
    还有一些人通过卖惨,让爱心人士捐款用来敛财,过上挥霍奢侈的生活,真是连做人的底线都没有了。道德败坏如斯,再看看因为一份工作就感恩戴德的谭家母子,杨小贝不知道这个社会为什么会变成那样。也许是发展得太快,很多人都迷失了脚步,丢掉了一些做人的基本原则。
 
    她还是希望能够留一片净土,让孩子从小就学会感恩之心,知道什么才是“真善美”。为此她萌发了一个念头,在小学开设一个“国学班”。让孩子从小学习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这个想法很快得到了杨启泰的支持。老师是现成的,海老师本来就是教过私塾,什么“三字经”“弟子规”都是等闲,他也为自己能够再次教上古文而高兴——都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丢了太可惜了。
 
    也就是黄氏小学的特殊情况,才能让杨启泰在教学上有了很大的自由度。这只不过是大家的一个想法,先试验起来看看。没想到的是,后来这门国学课成为了黄氏小学的招牌,从这里走出去的学生,别的不说,古文水平都有很深厚的功底,当别的孩子被文言文虐得欲仙欲死的时候,桃花村的孩子们表示他们从一年级就开始学习了,古文写作都不在话下,很难吗?
 
    很多年以后,当黄氏小学成为远近闻名的私立小学,重点中学升学率超高,大家都莫名而来的时候,才发现这所学校的与众不同。尽管教学质量高,但是学校从不唯成绩论,学习范围很轻松,也有很多的课外、非考试项目。
 
    已经是特级教师,却依然是小学校长的杨启泰说,“学校的目的就是教育好每一个孩子,因材施教。没有坏孩子,只有没有教育好的孩子。”和初衷一样,他从来不会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和电影里说的那样——一个都不能少。
 
    杨小贝回到白云县的第一年很快就过去了,除了多出来一个大胖小子,一切似乎都没有变化。她仍然坚持在诊所上班(虽然失去了动手能力),周品正也依旧做大他的农产品市场。如今合作社的规模越来越大,产生的效益也越来越大,不说大股东周、杨、易三家,就是那些在合作社工作的员工,也早就提前成了“万元户”,叫嚷着步入小康社会了。
 
    杨小贝对自己现在拥有的财富感到十分满意。要是再过一段时间,会浦海买上几栋楼坐等升值,连周至诚都一辈子衣食无忧了。不过还是那句话,她最初的目的不仅仅是赚钱,而是想要改变家乡的贫穷,让大家的日子都好过一些。
 
    事实上,改革开放不过短短3年,韩家冲、徐店镇乃至白云县的面貌都有了巨大的变化。最大的变化就是颜色,以前放眼望去全部乡下全部都是黄色的土墙,灰色的草屋,现在却到处是一片新气象,崭新的大瓦房。甚至有很多小两层楼房正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白墙黑瓦,看着就精神。
 
    如今就数砖瓦匠最吃香,简直供不应求,有很多年轻人都选择去学这门手艺赚钱。除此只外,木匠、漆匠也很繁忙,如今生活水平高了,大家的要求也水涨船高,不仅仅要求实用,还要美观,装饰,人们的要求在短短的时间里就有了很大的变化。
 
    大伯家里也起了新房,而且直接是二层楼房,住一大家子也不嫌拥挤。这两年大伯依托合作社可挣了不少,这回起新房都没有叫穷,看来手头很宽裕。一向争强好胜的大伯夫妻总算是扬眉吐气了,现在他家的房子可是最高哒!大伯挺着胸脯邀请大家今年到他家过年,那必须的!
 
    其实杨小贝很不喜欢现在农村流行的楼房,没有卫生间,楼上也没有吊顶,天热热死,冬天冻死,基本不能住人。这时还没有流行预制板,也没有吊车,最多只能上一层楼板,第二层就无能为力了。大家一窝蜂的追求的,也不过“楼房”二字,其实实用性并不大,这也是她当年没有选择建楼房的原因——实在是技术限制啊!
 
    当然了,农村人为了面子,这种楼房还是很得大家欢迎的。不管怎么说,大家开心就好。在大儿子家过年的时候,杨老汉感叹说,“当年说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还认为是一种幻想,哪曾想这么快就差不多达到了?”又例行赞叹,“还是政策好啊!”
 
    “可不是!前些年二弟、幺弟家的瓦房都让人眼红,谁能想到如今咱家楼房都住上了呢?”大伯母志得意满的说,她今年可下了血本,难得没有抠抠搜搜的,桌上的饭菜都堆起来了。以前没有起新房,总觉得低人一头,如今总算扬眉吐气了一回,谁叫他们家是老大呢?被弟弟们压着的滋味可不好受。
 
    大人们在感慨如今的幸福生活,孩子们却没有想那么多。他们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现在的生活好了,过年好吃的多了,不仅家里会杀猪宰羊,还会去供销社买好吃的糖果和糕点,这在从前是不可想象的——能有自家种的红薯干和花生吃吃就不错了!
 
    “哎呦你这个孩子!有好吃的就猛吃,要的撑坏了肚子可怎么办?”大伯母话说得大气,可到底习惯了算计着过日子的人,看着几个孩子在饭桌上“扫荡”还是心疼不已,忍不住就要说几句。这可都是很金贵的吃食,放在以前那都是端上来摆盘的,看看就好,哪有孩子们吃的份?怎么样端出来的还要怎么样端回去的。
 
 第259章 美食
 
    大伯母说的被孩子们抢这吃的这盘菜,是本地最出名的特色美食——鱼糕。老话有无鱼糕不成席的说法,但是前些年吃饭都成困难,就更别说鱼糕了。
 
    鱼糕的选料,以鲜鱼、肥肉、蛋清等,拌以适量的葱、姜、胡椒和味精等佐料。鱼肉刮洗剔刺沥于,合肥肉剁成泥状,盛入大盆内,加蛋清,拌上佐料,再放入适量食盐清水,用力搅拌,制成糕料。然后将糕料平摊入蒸格内,厚约5厘米许,上笼蒸15分钟,揭开用于布沾去糕面汽水,将蛋黄匀涂于鱼糕面上,用食用红花点饰,再蒸10分钟,起笼冷却即成。吃时,切成长8至10厘米、宽5厘米、厚0.8至1.5厘米的条形糕块装碗成形,入笼回火再蒸至透,出笼返扣盘中,即可出菜上席。
 
    这道菜用大原料都是上好的,最好是10斤以上的草鱼最为主料,一格鱼糕的制作就要花费好几十斤鱼、10来斤鸡蛋。还有上海的五指厚肥膘。它以鱼含肉味,肉有鱼香,洁白柔嫩,入口消溶等特点而著称,被本地人奉为上品,在最重要的场合都要做这道菜以示隆重庆祝。
 
    如今日子红火了,很多条件好的人家过年的时候也请上大师傅到家制作鱼糕,那是倍儿有面子的事情。别的不说,成堆的食材摆出来,那就是有钱象征,主家的脸上都有光的。因为鱼糕制作工艺复杂,往往是成席的时候才会由大师傅亲动手制作,平时孩子们吃到的也不多——席上一盘只有8片,每人都是有定数的,跟着吃席的孩子还没有呢!
 
    这不今年为了庆祝新房落成,还有邀请大家过来吃年夜饭,大伯家也是下了血本做了鱼糕。大人们还好,到底矜持一些,小孩子就不管了,一筷子接着一筷子,三两下就把一大盘鱼糕个抢光了。
 
    这下可把大伯母心疼得够呛,要知道一共也没有做多少,都要等客人来的时候拿出来充场面的,这……空着盘子也不好看啊!
 
    “吃就吃了,大过年的还不兴孩子们吃个够?”大伯不高兴地说,这败家娘们,既然都端出来了,可不是让大家吃的?就是这么小家子气,让人看了笑话!
 
    大伯家的孩子到底是主人,被母亲说了一句就收敛了一点。他们消停下来后,蓉姐和平哥也就不怎么起哄了。他们年纪还小,平时有有点怵这个看上去凶凶的大伯母,于是孩子们早早地就离席玩去了——吃饱喝足后,他们的注意力早就转移到了其他地方,现在可是鞭炮、其他玩意管够,可好玩了。
 
    大人们喝上一点小酒,继续谈论着这一年的高兴事。杨老汉现在的酒总算不用藏起来了,儿子女人们打来的酒,买来的旱烟都堆满了他房间里的桌子。今天喝的是周品正孝敬的茅台,价格比起平时和的粮食酒贵出了好几倍,他端起杯子咪了一口,说道,“到底的国酒,的确的香!但就是喝起来没咱们这的酒带劲儿!”
 
    二伯平时不声不响的,这会儿忽然说道,“您可拉倒吧,主席他们都喝的酒,您还嫌弃不好喝,这是想做皇帝啊!”一言说得大家都笑了起来。“不是不好喝,这酒酱香浓郁,口感绵柔。爹喝惯了咱们这里的烧酒,肯定绝对太柔了!”还是杨启泰了解爹,笑着解释说。
 
    “要我说还是当校长的人有文化,咱们只知道好喝不好喝,哪里知道有这些说法?”大伯母笑着打趣。如今的幺弟可不像以前那样依附着他们而活,人家现在可是正经八百的大学毕业生,出来就是村里的校长。虽然说只是村小,可谁家没个孩子要读书?就连杨家人走出去都是沾光,被人恭维讨好的对象。
 
    大伯母以前因为家里穷,孩子们多,回娘家都抬不起头来。在姐妹间也很是低调,今年就不同了,走到哪里人家都恨不得把她往上席上拖,真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果然的没说错的。当年小弟这么苦,只要读出来了,那不就是人上人了吗?
 
    夫妻同心,大伯母琢磨这个的时候,大伯也想到了,他对三弟说,“老幺,我敬你一杯!你侄子在学校就拜托你照看了,以后就得靠你这个幺爹了!”。他的4个孩子,大的涛哥完全不是读书的料,随她妈蠢笨得很。两个女儿也是平常,唯一小儿子特别聪颖,看着他自己就能想起当年小时候的老幺来,越发坚定了大伯一定要把他培养出来的决心。
 
    就跟爹一样,哪怕家里再穷再累,只要有儿子会读书,那砸锅卖铁举债也要供他读书。当然前提是要有这个基础,朽木不可雕,农家人都是现实的,只有你有这个天赋,才会得到家里的大力培养——至于其他的孩子会不会不公平,有意见,当初他们也是这么过来的,那时的确心不平,现在不是就讨到老幺的好处了吗?
 
    “放心吧哥!亭哥很聪明,成绩也很不错,就是玩心大了一点,我会好好看好他的。”杨启泰喝了一口小酒,肯定的说。这一辈现在看来也就亭哥是块读书的料,不过其他人还小呢,自家的杨文还抱在手里,刚刚回叫粑粑麻麻,早着呢!
 
    杨小贝一边吃着热腾腾的火锅,一边摇了摇头,周品正关心地问,“咋了?哪里不舒服?”他现在是二十四孝老爸,抱着娃不撒手,连酒都没有陪哥哥们喝一点。在照顾娃的同时,还要照顾好老婆的吃喝,也够他忙的了。
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