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俏七零——微微安心
时间:2017-11-27 16:11:20

 
    这也是农民们不爱养兔子的原因,根本关不住,还总是把地上打的千疮百孔。回忆了一下后世电视里面播出的养兔专业户,都是在笼子里面养的。看来不只是兔种的问题,还有笼子要解决。
 
    天快擦黑的时候,二伯总算带着狗狗回来了。他一身基本上也都全湿了,在雪地里转了一天也累得不行。二伯一边脱着湿衣服还一边跟杨小贝邀功,“小妹我又抓到了一只活的!”
 
    没好气地把二伯推到火炉房去洗澡换衣服,杨小贝打开他带回来的麻袋一看,果然有一只活蹦乱跳的兔宝宝。还有两只死兔子。这下家里的肉食可以吃上很久了,杨小贝美滋滋地计算着。她可没打算卖这些兔子,好不容易搞点肉加餐,他们容易嘛!
 
    兔子交给老爸去收拾,杨小贝挽起袖子开始烧兔肉大餐。额——红烧兔肉就不要想了,老家根本就没有酱油,家里也吃不惯甜口。那就按本地的烧法——一锅炖。把兔腿肉等切了一部分下来加上干辣子,再来个干煸兔肉。加上两个小菜,简直比过年都丰富啊!
 
    兔肉切块,除掉血水。家里的土灶上面的大锅烧得旺旺的,倒油,加入大蒜、生姜、干辣椒,还有必备的调味品——豆瓣酱。炒香后放入兔肉,加水加大火炖。这就是传统鄂北菜的做法。基本上除了里面的原料改变,做法千篇一律都是这样。等在灶上炖得差不多了,吃饭的时候把炉子生好,在饭桌上边吃边炖。大冬天的围坐在一起吃火锅,越吃越暖和,越吃越热闹。
 
    传统的炉子是用生铁铸造的,形状有点像鼎,下有三足,有一个成语叫做“三足鼎立”,小时候学这个词的时候,老师直接让同学们参照家里的炉子……内有腔用来放柴火。一般是放上炭火,如果需要长时间燃烧,还会加切成细细的木柴进去。
 
    冬天的时候,小孩子会被安排上山捡松塔。南方的松树果实里并没有美味的松子,但是他的果实还是被利用起来,是很好的燃料。大小最适合放在炉子里,每家都会有一个大箩筐,里面装满了捡来的松塔。
 
    今天,松塔又一次派上了用场。容姐乐坏了,她就知道,跟着小姑有肉吃!小姑不仅舍得烧好菜,最重要的是手艺好,烧得好吃!连一向吝于夸奖孩子们的杨老汉都称赞说比他年轻的时候下馆子吃的味道都要好。难得有好菜,杨老汉拿出珍藏起来的粮食酒——还是过年时候的酒,也不知道他怎么藏的,每次拿出来都还有那么一点点。
 
    男人们照旧眯一点老酒,说说家常。二伯母埋头苦吃,一个人面前的骨头比别人加起来的都多,连容姐也顾不得。还是杨小贝给小的把肉弄好了放到她碗里。锅子里咕噜咕噜,一家人被炉火烘烤得脸色都红通通的。任凭外面寒风呼啸,屋子里却温暖如春。
 
    第二天爷爷安排杨小贝拎了一只兔子去给大伯母,虽然他们家有什么好的大伯母从来都是藏起来的,但是这几年大伯家还是帮了不少忙。远的不说,最近办酒席的肉还是借的呢。大伯母接到兔子总算是喜笑颜开,多云转晴了。还热情地邀请小姑子中午留下了吃饭,被杨小贝婉言谢绝了。
 
    昨天那只兔子最终还是活了下来,爷爷看过后说他们运气还不错,正好是一公一母,简直是老天帮忙。那么现在要紧的事情就是做兔笼子,要不然还没有焐热呢,就被他们逃掉,空欢喜一场。
 
    最终通过大家的商量,决定先弄着简易版的笼子出来。其实没有铁丝笼,用木头做一个也不错。爷爷和二伯都会做简易的木工活,说干就干,二伯去找家里合适的木料,准备开工。
 
    家里面刨子和锯子都有,像弄几根木条做笼子这样的粗活,就没有必要去找木匠了。一上午的功夫,一个一米见方的笼子就大功告成。里面铺上稻草,再把兔子转移进去,感觉还不错。杨家养殖业的起点,就靠它们俩啦!
 
    第二天就放晴了,毕竟已经到了开春,温度很快上升。因为忙着伺候这几只兔子,连雪人都没顾得上堆。等闲下来已经开始融雪,上面沾染了泥土,已经变得脏兮兮的了。杨小贝小小的遗憾了一下,今年不知道还没有雪下,往后越来越暖和,估计今年的雪人是没指望了。不过没有关系,以后的日子长着呢!
 
 52 布料
 
    雪后的路泥泞难行,耐心地等待了好几天,大姑和三姑才到家里来,带着杨小贝一起去县城。二姑家里还有事走不开,这次并没有过来。这年也算是过完了,要换成往年公社早就已经上工,今年大家都人心惶惶的,到现在还没有叫。不过也是这两天的事,等来了工以后出去就没有那么方便了。
 
    路程比较远,姑姑们尽管天没亮就出发,带上杨小贝走到县城也快要到中午了。没办法,虽然她长进了一些,还是个拖后腿的。杨小贝也走得满腹怨气,就这靠走路的交通方式,真的是够了好吗?要不是这年头买自行车还要票,她恨不得马上就任性一把,先买辆自行车再说,好歹还能少走几步路。
 
    第一时间去供销社买布。这些年几家攒的布票倒是不缺,可是供销社的品种实在少得可怜。最多的是“家织布”,实际上是本地人对粗布的统称。因为以前都是妇女们在家自己纺纱、织布、印染,非常麻烦。解放后国家大力发展纺织业,棉布的价格走低,比自家点灯熬夜的织布合算多了,但是大家还是习惯性称之为家织布。
 
    家织布比细棉布厚实、耐穿。除了贴身的衣服是用细布,像外套、裤子,特别的鞋子,乡下人都会选择粗布。见到姑姑往柜台前面一站,里面的售货员手里织着毛衣头都没抬地说,“粗布八毛,细布一块五!票!”反正除了这两样,也没有其他的。至于的确良、灯芯绒这些紧俏货,哪里会留库存?每次一到货就被排着队哄抢一空。
 
    来的时候爷爷已经说了,买布的钱肯定要自家来出,要是姑姑们出了钱,叫他们自己背回家去。爷爷说到做到,两个姑姑也只好放弃了之前的打算(虽然说她们姐妹三个已经讲好了凑份子钱了)眼下自然的打起精神挑选。要说那匹布好坏、要买多少,杨小贝可没有概念,全凭姑姑做主。但是——你们挑的都是些什么啊?!
 
    主要是杨小贝要做衣服,大姑二话没说,给她挑了一匹大红上面带白色小碎花的细布,是年前新来的花样。大姑一个劲地和三姑夸这个颜色好,喜气,小妹皮肤白穿起来肯定很好看……
 
    杨小贝都要哭了。这浓重的乡土气息简直扑面而来呀!她嘴巴都说干了,才打消了姑姑非要选这个花样的决定。又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让她们皱着眉头同意他选的两个素静的颜色。双方的审美观相差了一个世纪,完全没有共同语言。接下来见她们专挑深蓝布、白布的家织布,准备给家里的男人做衣服的布料。得!刚刚挑了两匹细布,姑姑们估计心疼坏了,恨不得有多便宜买多便宜。
 
    看来又要争论了。就算是爷爷和二伯是干活穿的衣服要用粗布,可也得有出门穿的好衣服才行啊!到时候要是按照杨小贝的计划,他们来城里做买卖。穿成那样也会被人瞧不起。再说了,老爸都上高三了,总是穿着一身粗布褂子。以前没有条件,现在杨小贝回来了,不是他偏心,从形象上面也得帮老爸树立起一个好的印象。
 
    所谓“佛靠金装,人靠衣装”。有很多时候,穿着打扮完全可以改变你的气质,一身名牌怎么着都会比一身地摊货来的有自信。老爸的性格不是软弱,而是太过内敛。她倒要看看把老爸包装起来后,凭借那张脸都能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到时候他可是想低调都不行了,你以为现在的妹子很羞涩,很传统?NO,NO!老爸可是对她吹嘘过他读卫校的时候被妹子们穷追猛打的往事滴。
 
    杨小贝和姑姑们摆事实,讲道理,最后连撒娇大法也用上了,才让姑姑不情不愿的同意给家里人每人做一件细布衣裳。真的是,这笔生意谈的,比什么都累!杨小贝抹了把不存在的虚汗,胡乱买了些日用品,赶紧撤了。她算是知道了,以后哪怕是自己一个人来,也不能带上姑姑们,还能不能愉快地购物了?
 
    事实上杨小贝期待了这么久,到了供销社才发现,里面的东西少得可怜。买了一块香皂凑合着洗头洗澡,再买几盒蛤蜊油擦手,就实在买不出什么了。走出供销社低矮的门头,杨小贝拼命回想以前看见过的自制面膜、自制洗面皂……等有条件的时候再慢慢试验吧,哎,没有护肤品的日子可怎么活!
 
    从早上出来到现在已经好几个小时,肚子也唱起了空城计。县城里别的地方杨小贝不知道,老张师傅的包子铺她可是印象深刻。领着两个姑姑就朝包子铺那边走去——她倒是想去下馆子,顺便打探一下老板的食品来路,套套近乎什么的,可是有姑姑跟着还是算了吧,她现在已经头昏脑涨了。等下次和二伯,或者是和老爸来再说。
 
    一共就一条街,没几步就到了。杨小贝还没有来得及跟张师傅打招呼,就听见有人惊喜地跟她打招呼,“小贝!你来县城了?”
 
    杨小贝吃了一惊,望过去却是周品正。这个世界未免也太小了吧?居然她好不容易来趟县城,就又碰面了。
 
    周品正简直太惊喜!!他一个人懒得烧饭,一般就在街上胡乱凑合一下。没想到刚刚还在想着对方,转眼却发现伊人就在眼前!
 
    这就是缘份啊!
 
    杨小贝今天穿着三姑的小花袄,老妈给的棉布鞋,十足一付乡姑打扮,和那天见到的相去甚远。但是周品正还是一样就认出来。他激动得脸都红了,赶紧走过来帮杨小贝拉开凳子,好让她坐下来。“真是好巧!你今天来县城办事吗?”
 
    突然碰到熟人杨小贝也蛮开心的,她笑着说,“是啊!我们来城里买点东西。”出于礼貌,又介绍两个姑姑给他,“这是我大姐,这是三姐。”周品正跟着杨小贝傻傻地叫人:“大姐!三姐!”杨小贝……
 
    好像有哪里不对劲?
 
    三姑哈哈哈的笑了,“这个憨伢子,怎么跟着你叫!”她见周品正一表人才,人高马大的,却犯这种傻劲,特别是还说这一口普通话,显得格外搞笑。
 
    杨小贝意味深长地看了周品正一眼,姑姑们不知道,她还不了解?没吃过猪肉也看过猪跑步,那么多言情剧爱情看下来,此时她很负责任地说:看来这男人有企图啊!
 
 53 打探
 
    大姑听说由这个陌生的男人请客,她生性谨慎,很是推迟了一番。三姑没有到县城的饭馆吃过,倒是跃跃欲试的,只是不敢答应,还是看大姐的脸色。最后还是周品正拍着胸脯说自己是杨小贝的朋友,连小哥也知道的。大姑才勉为其难地答应下来。
 
    一行人又辗转来到县招待所。周品正来了也没多久,县城的几家饭馆吃下来也就招待所这边菜色齐一点,他本来就住在县委大院里,以他八面玲珑的本事,早就跟这边的师傅们混熟了。这会子要在杨小贝面前表现,更是直接去厨房找大师傅,请他无论如何整几个好菜出来。
 
    周品正和他叔不和,可外人不知道啊。人家见他是周书记的侄子,对他一直客客气气的。听说是很重要的朋友过来吃饭,再加上周品正手面大,出手就是一包过滤嘴香烟。大师傅立马拿出十八班武艺来,不多会就整治了一大桌子有荤有素,十分丰盛。
 
    大姑简直坐立不安,她偶尔进城,顶多就是买个馒头垫垫肚子。和家里男人同行的时候下过馆子,一般也就点上两个菜,吃饱饭就成。眼瞧着后厨不断地端出菜来,嘴里一个劲地念叨“够了!够了!”这花销也太大了,人情也太重,大姑倍感压力。
 
    杨小贝才不管那么多呢,她双眼放光地望着面前是各色菜肴,好久都没有这么奢侈了!不是她眼皮子薄,实在是油水太少,白米饭都吃不上,她到现在口水没有流出来已经是够矜持了!本来她应该是回老家大吃大喝,养得一身膘后管一年的,谁知道……说起来都是泪啊!
 
    礼貌地跟主人道完谢,杨小贝安慰大姑说:改天请人家吃一顿不就行了吗?既然都来了,不吃岂不是更浪费?好不容易大家才都动筷子开吃。杨小贝一边吃着一边跟周品正搭话,“哎,周品正,你怎么还没有回浦海啊?”
 
    周品正嘴里嚼着的一块肉,脑子里紧张地想着说辞。首先,他并不想再继续撒谎。撒一个谎需要更多的谎去圆它,就好像之前他对杨小贝的说法,这不,人家问起来了吧!
 
    特别是他现在对人家一见钟情,很想再进一步追求对方,肯定是要坦诚相见比较好。但是他不确定杨小贝会不会对他这个投机倒把份子产生恶感,他们才见第二次面,人家还没有对他有好的印象,这样子坦白从宽会不会太快?不要一下子就把小姑娘吓走了哦!
 
    激烈挣扎了一番,周品正还是选择先忽悠一下。他咽下饭菜,对杨小贝说;“是这样的,我的父亲去世后,我一个人在浦海也没有工作,就来投奔叔叔,看看这边有没有什么机会。”这话也不算骗人,只是避重就轻而已。
 
    杨小贝心里想,我去!这人的话里大有问题啊!
 
    她又不是初出茅庐的菜鸟,能轻易被几句话忽悠过去。上次见面的时候他给的理由,杨小贝就觉得不对劲。有什么天大的理由,会让他年都没有过就急着从浦海过来?所以今天她也是故意问一下,结果他给的答案也太不靠谱了!
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