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归——郁桢
时间:2018-05-02 11:46:56

  “她福分浅,我思量着是不是送她去道观里住一阵子,说不定得了天尊的护佑就渐渐好起来呢?听说书姐儿小时候也是在庵院里长大的,还跟着师太学了医,可见也是有了慧根。说不定去观里养一段时日身体也强壮起来了。”阳氏才不敢在程知允跟前说出锦心耽误了女儿说亲的话。
  程知允听后,几乎没有怎么犹豫,立马就答应了:“就这样办吧。”
  阳氏见程知允立刻就答应了还有些诧异,随即又笑道:“把雨花阁腾出来书姐儿一个人住着也方便。等心丫头从庙里回来我再重新给她找屋子。”
  程知允听见阳氏这样说,脑海中立马就浮现出长女的面容来,想起了那一晚跪灵出来锦书一脸冷清的样子。想到这里程知允便觉得眉心一跳,立马睁开了眼皮,坐正了身子,吩咐着阳氏:“心丫头要去观里住可以,让书姐儿也一并去吧。”
  阳氏大惊,还以为耳朵听错了,反问了一句:“书姐儿也跟着去?”
  “是!她不忠不孝的,去白云观里给我好好反思几天,什么时候想通了再回来。”程知允一脸的嫌弃。
  这是意外之喜,阳氏心中如何不称意,不过心中虽然畅快,但面上却依旧要扮演慈母的角色,忍不住问道:“书姐儿她到底怎么惹老爷不喜呢?”
  “我就是看她不顺眼!”程知允不想解释更多。
  不得父亲喜欢,这不是更好么?阳氏私心的想。事情正朝她所期许的一点点的发展,程家没人给锦书撑腰,也就不会有人翻旧账,她拿捏起锦书也就更容易些。
  阳氏得了程知允的允许,也不回青桐院了,直接就去了雨花阁。
  彼时锦书正与锦心吃西瓜,锦心见了阳氏不免有些害怕,有些慌张的站了起来,怯怯的唤了一声“母亲”,然而阳氏依旧正眼也没看过锦心,而是对坐在那里没什么动静的锦书说道:“才你们父亲说了,让你们姐妹俩去观里住一段时日。我看明天就过去吧,眼瞧着夏天来了,山上还要凉快一些。”
  锦书惊讶得说不出话来,她扭头看了一眼跟前的锦心,这个庶妹还是未能逃脱前世的命运,依旧要住到道观去了。不过后来她回味过来,诧异道:“太太的意思是让我也跟随小妹一道去道观?”
  阳氏笑容可掬的答道:“是啊,这是你父亲意思。”
  锦书低头想了一会儿,她也跟着去的话,还能料理锦心的病,她肯定不会让锦心变成哑巴,也不会让锦心早夭的。这里和前世发生了分歧,之前她是没有与锦心同往的,那时候的她还和锦绣走得十分的亲密。
  既然已经发生了分歧,结果会不会不一样呢?
  锦书沉默了一会儿,才冷清的答应了一声:“我知道了。”
  阳氏还以为锦书会哭闹一番,没想到这样平静的就接受了事实,还令她有些错愕,事情进展得未免太顺利了些。
  吴姨娘听说锦心要去道观了心中只觉得不好,找到阳氏苦苦哀求,半天阳氏才答应吴姨娘也同去。
 
 
第二十三章 白云观
  当晚,锦书便吩咐流苏收拾东西,她的东西也不多,不过随便包了几件衣裳,装了几瓶可能用得上的药。
  很快就收拾好了,锦书又去了隔壁屋子。奶娘搂着锦心坐在炕上正哭泣,锦书进去的时候,奶娘这才起身,紧接着满是歉意的对锦书道:“连累四姑娘跟着一道受累了。”
  锦书却根本没有放在心上,过来摸了摸锦心的小脸,语重心长道:“小妹,不用怕的,我们一起去住一段时日。长姐护着你,说不定比在家还要逍遥自在。”
  “真的?”
  “长姐向你保证。”
  在锦书的安抚下锦心平复了许多,锦心带了奶娘、一个丫鬟和吴姨娘,锦书带了流苏,还有夏安。
  隔日一早,锦书拉着锦心去了一趟青桐院。程知允正与阳氏用饭,锦绣、书平也在跟前。一家四口其乐融融。锦书与锦心倒像是别家人一般。
  锦书看着那个父亲低头喝粥,也没抬头看她们一眼,倒是阳氏像模像样的嘱咐了许多话。临走的时候锦绣竟然一路把她们送到了院门口。
  锦心先上了车,锦书也等着上车的时候却突然见锦兰带着个丫鬟跑来送她。
  锦兰甚至拉着她的手低声道:“你又被欺负了吧,你也太老实了。”
  锦兰能来送她,锦书已经很意外,她只说了句:“你好生保重。”
  锦兰也道:“我会保重的。等到有时机了就会来看你。”
  姐妹俩说了几句话便就分别了。锦书已经上了车,锦心挨她坐着,吴姨娘坐在她们对面。车里一片愁云惨雾,很是压抑。
  锦书撩了帘子,见车子缓缓的走着,侧门立着些仆人,个个垂首而立。锦书见侧门上还有两人,定睛一看,竟然是程书砚和秦勉兄弟俩。
  他们也是来相送的么?等到车子近了,锦书探出了半个头。程书砚向锦书挥手,秦勉站在程书砚的身后一脸的凝重。
  锦书在车上唤了一声:“二哥!”
  车子并没有做片刻的停留,很快就出了侧门。夏安早就牵了马在外面候着了。
  很快的,一行人便往邙山而去。这一去不知要呆多久,但对锦书来说,却好过于被拘束在小小的雨花阁里。
  邙山位于洛阳北面,一带并不算高的山,那里布满了大大小小的陵寝,此处埋葬着以前许许多多的帝王。邙山是有名的道家胜地,自然有不少大小不一的道观。其中最有名的便是上清宫。
  夏家信佛,程家尊道,在信仰上而言,两家是有冲突的。锦书在庵院里长了几年,耳濡目染的,自然也信佛。如今信佛的她要住到道观里去了,这本身是相互违背的地方,但一切为了照顾病弱的锦心,她能够忍受。
  程家的道观在翠云峰上,位于邙山的最高处,毗邻玄元皇帝庙。一座小小的道观,观名曰“白云观”,观主道号“玄素”。
  程家派了快马先于白云观告知,玄素听说,便命人把房舍收拾整理出来。等到程家女眷的车子到了门前时,玄素也来门前迎接。
  锦书牵着锦心的手下了车,见门前立着一位道姑。一身黑色的道袍,挽着道士髻,手执拂尘。看上去四十如许,微低着头,倒是一副恭敬的样子。
  等锦书牵着妹妹走至跟前,玄素才施礼道:“无量天尊!姑娘们里面请。”
  锦书只略点点头,带着锦心就进了院门,倒是吴姨娘与玄素施礼,还契阔了几句。
  白云观属于程家出资修建的道观,也由程家人供奉。白云观自然比不了这邙山上另一座出名的道观上清宫,小小巧巧的,前后一共两大殿,前殿“三清殿”供奉着三清老祖,后殿“玉皇大殿”自然供奉着玉皇大帝。
  观中所居大小道姑不过七八人,守着小小的道观,靠着程家供奉过日子。山下也有十来亩地,可是土地贫瘠,所出不多,勉强够观中之人糊口而已。
  玄素把东院收拾来给锦书姐妹住,东院一共七间屋子,程家随来的人刚好住下。院子里有两棵上千年的古柏,因为有这两棵树,所以让人觉得阴森森的。
  送锦书过来的是阳氏身边的刘嬷嬷,她来观里的次数虽然不多,但玄素却记得她,知道她是三房的陪房媳妇,待她也十分的客气,让人端了观里出的茶点来。
  “嬷嬷,请喝信阳茶。”
  刘嬷嬷见观主奉承她,自然也拿出了两分架势来,捧着茶碗品了两口,然后说了句:“还好。”
  “嬷嬷再请尝尝我们观里自己做的饽饽。”
  刘嬷嬷见白瓷盘里整齐的码放着几块绿豆酥,她在程家也是体面的管事媳妇,才不把小小的绿豆酥放在眼里,因此只道:“我不饿。”接着把阳氏捎带的话告诉了玄素:“太太说人要在观里住一段时日,很有可能是要长期住下去,所以还请观主多多照拂。”
  玄素含笑道:“这是应该的。不过两位姑娘都瞧着面生,是三房里的姑娘吗?”
  刘嬷嬷有些轻慢的说道:“是我们三房的人,大些的是三房的长女,才从开封回来的,不知怎的惹了我们老爷,所以让送到这观中来。小些的是三房唯一的庶女,身上有怪病。”
  “原来如此。”玄素心道原来是两个不受重视的姑娘扔到观里来了,如此的话也就好办许多。
  刘嬷嬷觉得自己交代得差不多了,留下了银钱便告辞。
  玄素亲自将刘嬷嬷送了出来,等到刘嬷嬷走后,她才将那块包着银钱的帕子展开来看,里面包着几两碎银子。
  这几两碎银子要供东院的那些人吃喝,玄素嘴巴一撇这么几两银子吃十天或许还够,要是住个三五个月的话不是得赔本么?程家人什么时候变得这样小气来着?还说让她好生照拂,没钱什么也做不了啊。
  精明如斯的玄素终于从刘嬷嬷的话中参透了玄机,她的脸上露出了一丝诡异的笑容来,将银子重新包好了,塞进衣袖里,顺路去了一趟东院。
 
 
第二十四章 菜色
  玄素来到东院,却见程家的东西都归置好了。她一眼就看见了站在檐下的一个男子。那位男子着深蓝色裋褐,蓄着短须。这人是程家的护院?
  玄素来到这边的炕屋里,只见锦书和锦心在炕上坐着,正翻弄几册书籍。
  锦书抬头见是观主来了,忙拉了锦心下了炕。
  玄素向锦书施礼道:“小观今日有幸得程家姑娘光顾,真是蓬荜生辉。”
  锦书见这位观主说话不俗,便料到心中应该是通文墨之人,既然读了书的话那么肯定也是讲道理的,沟通起来也就不会太麻烦。锦书含笑道:“实在不好意思叨扰了,可能要住一段时日,给观主您增添麻烦了。”
  玄素亲切道:“不麻烦,姑娘们能来,也是敝观的荣幸。”很快玄素的话锋一转,又道:“刚才贫道进来时,见一男客在此。想禀知姑娘,我们这是女观,留宿男客的话只怕不大方便。”
  锦书忙道:“他是我的护院,走到哪都带着的。跟着一道来女观是有些不妥,但我和他商量过了,下午就出去找处村户借住,不会让他在观中留宿的,毕竟传出去有损你们的声誉。”
  玄素还以为锦书会有一番为难,没想到这样通情达理,倒让她意外,因此忙道:“如此就好。”
  锦书待玄素越发的客气起来:“我们借住已经给你们添麻烦了,哪能再增加麻烦呢。”
  交接了一回,玄素也没什么挑剔的地方,说了几句话后就出去了。
  等到玄素走后,那吴姨娘才问锦书:“四姑娘还带着护院啊?”
  锦书含笑答道:“是我七哥留下的,出门在外,有个护院也容易些。”
  “这倒也是。”吴姨娘点点头,心道程家也养了好些护院,只是程家几位姑娘还没有谁带着自己的私人护院,看来四姑娘是独一份了。
  晌饭是两个小道姑送来的,两人差不多的年纪,看上去和锦心一般大。
  吴姨娘见了这两个小道姑心中喜欢,还拿了点心给她们吃,又问她们叫什么道号。一个妙法,一个妙清。
  奶娘将食盒的盖子揭开了,锦书往内瞧了一眼,只见是些豆腐茄子,一共三个菜,一钵腌菜汤。主食是一笼屉的粗面馒头。
  加上夏安,一共七个人。他们七个人的饭菜就这些。
  锦书愣怔了一下,拿了筷子拨了些菜,捡了三个大馒头,让流苏把这些送到夏安那里。剩下的菜大家匀了匀,然而还是太少了。
  吴姨娘有些看不下去了,便叫来了妙莲,吩咐她:“我们人多,饭菜有些不够。能不能再给我们再添几个菜。”
  妙清忙回道:“师父说请各位先将就一下,观里没有那么多的粮食,等下午下山去买了再给各位增加饭菜。”
  这是什么说辞?锦书微怔,她先让锦心吃。锦心啃了一口馒头,却因为是粗面做的,比不得家里的大白面馒头,有些难以下咽,只好又接连喝了几口汤,才勉强吞了下去。她只吃了几口就不愿意吃了。
  吴姨娘心疼得紧,搂着锦心柔声哄道:“心丫头,你身子弱,不多吃点怎么行,不吃东西连力气都没有。”
  锦心嘟哝道:“可是我实在吃不下啊,一点也不好吃。”
  三碗菜一点油腥也不见,大概是用白水煮熟,然后加了少许的盐给拌了一下。对于吃惯了山珍海味的娇小姐来说这些饭菜哪能下咽。
  锦书挑了两筷子豆腐吃,豆腥味儿都还没去掉。腌菜汤有一股酸涩的味道。她看了看周围的人,大概知道锦心前世为何会死在庵里了。她坐不住了,起身道:“我去厨房看看。”
  妙清听说锦书要去厨房,神情一慌,忙给妙法递眼色,好在妙法是个来事的人,忙跑出去了。
  锦书大概知道妙法要去做什么,喝了一声:“你站住!”
  妙法只好住了脚,讪笑道:“姑娘,我突然内急,想要行个方便。”
  锦书道:“要方便这屋里就有净桶,你往外面跑做什么?”
  妙法无奈,只好尴尬的笑了笑:“一时心慌给搞忘了。”
  “慌什么慌,这里又没谁撵你!你去方便吧,我在这里等你,等你出来我们一起去厨房。我找不到路你给我带路。”
  妙清没料到锦书会闹这样一出,心道这位姑娘不大好应付,赶紧道:“让师姐去方便,我陪姑娘过去也是一样的。”
  锦书想了想便点头答应了。妙清果然在前面带路,锦书就问些观里的琐事。
  “观里有几亩地?”
  妙清答:“山下有十一亩半的旱地。”
  “都是旱地啊?”
  “是!”
  “都种些什么?”
  “种麦子、高粱、玉米、小米、豆子。”
  “哦,倒还丰富。可有菜地?”
  “有的,我们道观后面有一块菜园。姑娘要去看看吗?”
  锦书摇头道:“暂时不去。观里现在多少人?”
  妙清答道:“一共七个人。”
  “地里产量如何?”
  “不大清楚,但是那几亩地贫瘠,不大能产粮,所以只能勉强糊口。今年春天的时候又天旱,收成不大好。”妙清越说越小声。
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