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丹:“……是。”早知就不来说了,好处没捞着,鞋面倒刮上了一层泥浆。气死了!
清苓下午在卫生院接待了好几拨上门托她捎东西的妇女同胞。要不是秋雨淅淅沥沥地还没停,来找她的人恐怕更多。
幸好有书记媳妇那番话,来托的人,都很自觉地带了钱和票。
清苓拿纸笔把大伙儿托她捎带的东西记了下来,包括给了多少钱、多少票,回头再具体结算。毕竟,钱和票都是照印象给的,省城那边具体什么价格,谁也说不清。
“你们托的我都记好啦。但丑话说在前头,要是价格超出太多,我就不给捎了哦。因为我手头也没几个钱,买什么都算好了的。”
清苓边写边给她们“打预防针”,生怕回头因为价格的原因没买惹她们不高兴。
至于个别几个明里暗里帮助过她的妇人,清苓决定,只要不是贵得太离谱,她都给捎回来。
妇人们“嗯嗯”地点头表示理解。
大伙儿走后,清苓如释重负地吐了一口长气。
邓梅笑着说:“去趟省城不容易,大家都这样,这回你帮她们带,下回轮到她们谁家闺女或是妹子出嫁,有条件去省城买东西,也会帮你带。看我!来半天了,正事还没说,我是来找你商量出发日子的,你看定在哪天比较好?”
“最好紧邻礼拜天的日子。”清苓说。这样她只要请一天假就可以了。
“去两天哪够啊,起码得三天。”邓梅掰着手指说,“你看啊,来回火车渡轮,一天没了。百货商店逛一圈得要一天吧?其他地方拼拼凑凑转一圈,这不三天没了。”
清苓想想也是,大老远地跑一趟省城,只逛百货商店多不划算,便说:“那成,我跟书记说说,请两天假。”
“这事我来跟她说,他一个大老爷们知道啥呀,女人结婚是一辈子最重要的事,啥事都没这重要,请不出也得请!”邓梅安抚地拍拍清苓的肩,风风火火地找丈夫商量请假的事去了。
许丹站在廊檐下,拿抹布蘸着屋檐滴下来的雨水,擦泥浆刮满的鞋面,听到屋里头邓梅给清苓讲的那番话,心里说不出的羡慕嫉妒。
尽管瞧不起清苓,觉得她不过是个乡下妹子,没爹没妈、初一文化,充其量就是长得好看了点。但没有气质的担当,顶多算是小家碧玉,哪及她这样温雅气质的大家闺秀。
可不得不承认,在找对象这事上,她嫉妒了,深深地嫉妒了。
不止一次问自己,假若这辈子都只能留在这穷乡僻壤的山旮旯了,她会甘心于嫁给一个农民吗?不!不甘心!也决不允许自己如此自甘堕落。哪怕找不到和林杨一样出色的男人,找个和向刚一样的解放军也好啊。再不济,定居县城的工人也不错……
就在许丹天马行空地幻想着自己的婚事时,清苓已经搞好包干区卫生,准备下工回家了。
明儿礼拜四,照书记媳妇的意思,趁这段时间地里的活还算清闲,请两天假去省城把该办的东西都办妥了。但愿天公作美,早点放晴,下雨天出行多麻烦呀。
“盈芳,我跟老向说过了,他还想让咱们给公社带些零部件呢,给你开了四天假,咱们礼拜五动身,下礼拜二回来。哦,还说干电池也上省城买去,省得再跑农机站……”
“去这么多天?”清苓讶然地问。
“难得去,多去几天也好,省得性急慌忙的。再说,刚子的部队不就在省城吗?既然去了,你也顺道去看看他,给他个惊喜。”邓梅笑眯眯地说,“听老向说,你要给刚子寄花生,寄啥呀,直接捎去得了,谁还费那钱……”
“这感情好!”张有康听了笑捋着胡子说,“去了就该多住几日。上回信里我跟岳军说了,不管你们啥时去、住几天,房间指定给你们安排好。”
“哈哈!那就谢过老张了。省了住招待所的钱,回头给您老捎点烟草。”
“捎啥呀。你是俩孩子的媒人,我是盈芳的师傅,咱俩也算是自己人了,给自己人办点事,还能要好处?”
“老张这话我爱听!”书记结束公务,也过来了,笑着加入到闲嗑阵容。
说笑间,东方的天际架起一座彩虹桥。
“看来你们运气还不错,下了这么多天雨,总算要放晴了。”
老话说得好:东边彩虹天放晴,西边彩虹雨不停。
清苓早盼着晴天了,连下这么多天雨,不说家里的地返潮,心情都随之湿漉漉的了。
第150章 欢天喜地打枣子
天一晴,先去向刚家,把两只鸡放出来透透气。
下雨天把它们转移到了柴房里。不方便过去喂食,就撒了些糠秕和老菜叶子,又放了一盆水。可以说,吃喝拉撒都在那儿,几天下来,臭气熏天。
清苓几乎全程秉着呼吸,把鸡撵出柴房;把鸡屎铲到簸箕里、回头拿去后院堆肥;再把柴房清扫干净,期间捡到六个鸡蛋;沾了鸡屎的柴禾,丢到外头铺开了晒,晒干后就没那么重的味道了。
两只鸡被关久了,一到后院,扑棱着翅膀到处撒欢,被清苓轻喝了几句,才没再继续糟蹋萝卜、青菜地,踱到桂花树下啄虫子去了。
桂花经过一场连绵多日的秋雨,凋谢了不少。
倒是一旁的两棵枣树,经历秋雨的洗礼,果子完全成熟了,一颗颗既大又红,沉甸甸地挂在枝头,个别几颗还滴着水珠,色泽相当诱人。
清苓大喜。大枣这时候成熟,可算是给她省钱了!过两天去省城,正好给师兄、向刚他们捎一些,省得回头还得特地邮包裹。
趁着天色还没暗下来,赶紧回家拿箩筐,顺路通知二狗子,让他找几个小伙伴来帮忙打枣子。
二狗子一听,喜上眉梢:“好嘞!盈芳姐,我这就找铁蛋他们去。有枣子吃咯!哇哈哈哈……”
到底才刚满十岁的半大孩子,一听有零嘴吃,一蹦蹦得老高,撒丫子集结他那几个小伙伴去了。
二狗子的娘,从前可忌讳向刚了,耳提面命儿子不准去向家院子,生怕染上向刚的倒霉运,可每次看到儿子捧回来的石榴、枣子、柿子等平时家里吃不到的水果,省着点吃还能拿去收购站换几个钱,又不由软了嘴。
这回看到清苓使唤自个儿子摘枣子,老大不高兴地说:“盈芳丫头,我们家小子皮实归皮实,可也不是由着谁都能使唤的,你不跟我商量一声,就喊他去打枣子,是不是太不将我这个娘放眼里了。”
清苓哪是没将她放眼里啊,根本就是注意到她。刚喊二狗子的时候,他家院子里明明没人。啥时候躲一旁偷听的?再说了,你这做娘的要是真不同意孩子去,早点出来制止啊,孩子跑了才站出来说,这是几个意思?
“婶子,对不住,我刚没注意到你呢。不过这事,一早就和狗子说好的,他和铁蛋那帮孩子帮我摘枣子,回头我分些给他们。”
“分多少?”二狗子的娘一脸正经相。
清苓噎了一下,如实说:“摘十斤,分一斤。”
“太少了!”二狗子的娘讨价还价,“向家那两棵枣树,全部打下来都没几十斤,十斤分一斤太少,分到狗子手里才几个啊。不行!起码得给两三斤!”
清苓笑笑,并不着恼:“不少了,其实不找狗子他们帮忙,我自己也能打,打下来后送狗子他们吃几个尝尝鲜也无可厚非。可付出劳动得到的收获,吃到嘴里更甜不是吗?”
狗子娘愣了一下,心道建军家的闺女,啥时变得这么伶牙俐齿了?
身后传来向二婶爽朗的笑声:“盈芳这话对头!狗子娘,你家狗子十岁了,是该让他干点正经活了,成天窜东窜西、不着四六的,过几年吃亏的还不是他自己?”
指的是过几年说亲,谁家都不喜欢成天不干正事、浪来荡去的毛脚女婿。
“哼,我家狗子懂事着咧,农忙的时候哪儿没出过力了?天天都挣两分工!”狗子娘据理力争,却也不是没有心虚。
除了农忙,其他时候基本见不到儿子在家。看来,是得拧拧那臭小子的性子了,再这样下去,要和林家那傻儿子一样——不是找不到对象、就是找个别人不要的破鞋的下场,简直糟心透了!
狗子娘顿时没了讨价还价的心情,“一斤就一斤,但别想糊弄人,不然我可不饶你。”撂完话,扭头“砰”地关上了院门。
“甭理她。”向二婶挽起清苓的胳膊,笑着说,“走!我也跟去看看,尝尝刚子家的枣子味道如何。”
就算不去,清苓回头也肯定会往她家送几斤。因此向二婶干脆一起去了,还能搭把手。
“以前我们隔着河岸看到刚子家那些长势极好的果子树,都叹可惜,果子熟了都没人摘。便宜了那帮熊孩子……”
“二婶,您也知道狗子他们偷摘刚子哥家果子的事啊?”
“哪能不知道啊。可刚子走后,一点音讯都没有,那院子跟封死了似的,我们也不好随便进去。没人打理,结出来的果子,不是被鸟雀啄了,就是被几个调皮捣蛋的熊孩子偷了。如今好了,有你这个贤内助在,往后啊,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
两人边聊边往向家院子走,老远就听到孩子们嗷嗷的欢呼声,不由对视一笑。
往年都是暗戳戳地偷摘,今年可是光明正大地打枣,兴奋劲还用说嘛。
两颗枣树,一共打下来六十七斤大枣。
四舍五入,清苓算了七十斤,分给二狗子他们七斤,七个孩子,正好一人一斤。
就晚饭前这会儿工夫,像玩儿似地爬了会树、挥了几下棍子,便收获一斤大枣,在孩子们看来相当不错了。
起码这是他们用劳动换得的胜利果实,吃到嘴里,格外脆、格外甜。
孩子们欢呼雀跃地走后,向二婶帮着清苓把箩筐抬进堂屋。
“后天不是要去省城吗?正好给刚子捎点去。”
向二婶提议道。
清苓点点头,她就是这么想的。
由于刚下过雨,枣子身上沾着水气,囤在一起容易烂,向二婶帮她把枣子摊晾在席子上,明个再来挑拣。捎去省城的自然得挑卖相好的,自己吃就无所谓了。
走前,拿大竹篮装了一篮枣,送向二婶到家后,倒出半篮,约莫有个五六斤。剩下半篮送去了书记家。
社长那只能等明天上工时捎去公社了。江口埠有点远,天黑了夜路难走,又才下过雨,好多路段积着水,她可不想踩着泥坑摸夜路。
第151章 进城啊激动啊
江北这边,大枣新鲜吃的不多,基本都是晒干了过年做点心,譬如去核后碾成泥做枣泥糕,和豆沙一样熬成馅儿裹汤圆、炸麻团。
再不然就是煮粥、炖甜汤,可以说是正月里很稀罕的一道甜点。
谁家媳妇生了,送包晒干的枣子,那是非常客气的礼了。
清苓经师娘提醒,只给向刚捎五斤新鲜大枣,师兄那边也送五斤,其余的晒干留着过年用。
当晚吃过饭,清苓陪二老坐了会儿,少许啃了几颗鲜枣,枣皮不好消化,多吃积食。
“你奶那边,也送点过去吧。到底是长辈,咱们这儿有的吃,她那边没有,回头又该编排你了。”张奶奶叹了口气道。
“嗯,那明儿早点送去,回头去刚子哥家把枣子晒起来。接下来天气应该都不错,可惜后天要出门,还得劳烦师娘过去看顾。”
“这还用你交代!”张奶奶佯嗔地睨了她一眼,“喂鸡的事也不用你操心,有我和你师傅在,只管放心出门。”
清苓嘿嘿笑了两声解释:“我那不是怕累着您嘛。”
“看个菜、喂个鸡还能累着我啊。”张奶奶笑道,心里却熨帖得很。
张有康看着这一幕,倍感温馨,难怪都说闺女是娘亲的小棉袄,可惜,他的闺女出生没多久夭折了。本以为一辈子就岳军一个孩子,没成想人到晚年,收了徒,倒是过上了有闺女孝顺的贴心日子。
回过神,欣慰地笑着接过老伴儿的话:“你师娘说得对,家里的事不用你操心,倒是你自己,从小到大没出过县城,第一次出远门,可一定要牢牢跟紧你邓婶子。她去过两趟省城了,认路指定比你熟络,别和她走散了。”
清苓点头如捣蒜:“知道了师傅!”
心里有点小激动。
省城啊,听说那里的楼房都是好几层叠一起的,不像县城,最高就两层楼。
供销社够气派了吧?可邓婶子说,省城那边,比供销社气派的楼多了去了。百货商店就有三层楼呢,每层都比供销社大。
师娘也说,她那次去省城,眼睛都看不过来,街道两边都是房子,路上跑着车厢很长的车,车头上拖两根电线,就是这电线让车跑起来的。车里能坐很多人,售票员一路收钱撕票、一路报站名。一不小心听岔了,坐过站,下了车,根本辨不清方向。所以再一次叮咛,要跟紧邓梅,要实在走散了,一定要记清岳军家的地址。
清苓一一记在心上。
回到家,着手收拾行李。
尽管后天才出门,可心里激动啊,再者明天有明天要忙的事,倒不如趁这会儿还没睡意,把要带的东西准备好了。
钱和票那是必须要带的。
不过她没打算把身上所有的钱都带去,除了小打小闹卖山货、草药换得的几十块钱,向刚前后还给了她两百六十元,六十元是让她平时花销的,两百元是给她结婚买衣服行头的。
这一刻,她觉得自己应该算侪身有钱一族的行列了吧。
自得其乐了一番,把那压得很挺括的六十元和辛苦攒下的私房钱重新收回抽屉,压到平常不怎么翻看的古籍里。决定就带两百元。
既然男方出了这笔行头费,不管买不买、买多少,带总归得带着。
票的话,肯定都得带上。省城的消费据说很高,手头攒的这些票,还不知道能不能买齐计划好的那些行头呢。
两个晚上很快就过去了,礼拜五这天早上,邓梅早早就来喊清苓:“盈芳丫头,你都收拾好了吗?六点半的渡轮,可不能迟到了啊。”
清苓哪用她提醒啊,四点半就起来了,上山逮了两只山鸡、捡了一篮野鸡蛋。这是昨晚就想好了的。难得去趟省城,还要在师兄家借住几宿,单那些花生、瓜子、小米、大枣的哪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