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之大考古家——庭外红梅
时间:2018-09-11 09:09:48

  贾蔷离开京城之后,先是去了南京,随后顺河而下,到了山东,接着便又来到了中原地区。
  在彰德附近,贾蔷盘垣了一年多,接着又沿江而上,往南方去了,最远到了大理,接着,又从云南到了西北,接着又从西北出发,随后又一路重新回到了京城。
  不过在回京城之前,他又重新去了一趟泗水。
  贾蔷最开始出门的时候不过刚刚才十六岁,到如今他回京城,已经二十五岁,他在外快有十年的时间了。
  这十年的时间里他几乎将大齐的大半土地踏遍了,而且他的行程中囊括了大大小小数百个城市,有的地方他只短短的停留了数天,也有的地方他能停留上数月,不一而足。
  但是对照行程,在场的另外三个人也能够对贾蔷的话有个明确的判断。
  他应该是在离家之后先去了祖籍南京,随后又北上山东,接着又来到了中原。
  很可能就在这个时候发现了这些甲骨文,随后他在这数十年的路程当中不断研究这些甲骨文,终于有了一些了解,在解开这些文字意义之后,他终于将这白玉小龟上的文字读懂了,自然也就得知了兖州鼎的下落。
  三人注意到贾蔷的行程在返回京城是有过一个变化,原本他从西北返回中原时是直奔济宁泗水的,随后在听到贾家出事的消息时改变了方向,想往京城而来,但又在中途改变了方向,重新折返回济宁泗水,随后他在泗水停留了两天,重新从山东出发沿着水路回到了京城。
  从这里可以大概推算出贾蔷应该是原本解开了白玉小龟上文字之谜,想要前往汜水,探究兖州鼎的下落,但是贾家出事的消息让他不得不改变方向。
  只不过在路上,贾蔷发现自己贸然回京并没有任何用处,倒不如先确定兖州鼎的下落之后,反倒更能为自己增添底牌和筹码,这才好解救贾家。
  这也就有了他中途折返的举动。
  这些资料让贾蔷的行为举止有了不少信服力,最起码在场的三个人是不会相信,贾蔷在刚刚十六岁的那年就已经开始筹谋了一场骗局。
  一个十六岁的少年,花费了将近十年的时间去谋划一场骗局,如果说这个人当初业已三十而立,又或者说这个人出身寒门,前途无望,这才转而筹划这样的骗局,三人还有可能相信。
  但是贾蔷那时候不过刚刚成年而已,而且他本身就是出身于勋贵子弟,虽然那时他已经和宁国府分家,然而就他们所知,贾蔷跟宁国府的当家人贾珍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甚至贾比起珍自己的儿子更关心看重自己的这个侄子。
  以当时宁国府的能力,贾蔷想要谋取一个出头的机会实在是很容易。
  这世上有谁会放弃眼前唾手可得的机会,将大好的青春花费在一场未必能够实现的骗局上呢。
  几人心中暗暗回转了一番,心下已经对贾蔷的话信了三分,不过到底这件事□□关重大,他们必须保持谨慎的态度,不可能一下子便放下戒心。
  冯周彦是皇帝最信任的心腹,他本人也是极为忠心于皇帝,他自然知道皇帝虽然面上淡然,但心里肯定还是万分关心这个消息的。
  早前浪费的这些时间是用来给他们进行准备以及观察贾蔷的,皇帝虽然对他的行为理解,但是从皇帝身边的太监透露出来的意思皇帝已经有了焦躁之意。
  冯周彦自然不会惹皇帝不高兴,这一回他将三人都邀请过来便是要尽快确定出发的日期。
  这会儿看他们三人交锋一场,虽不说已经达成了一致,但也勉强有了僵持之意。
  想要让这两位老人家一下子信任贾蔷是完全不可能的,而看贾蔷的意思大约也没有想过只用一场谈话就让人信任的意思,双方都选择了暂时停战,静观其变。
  既然如此这时候便到了这次队伍的负责人冯周彦上场的时候了。
  “晚辈准备两日后便离开京城,出发前往济宁泗水,不知两位老先生可还有需要什么准备的?若是有什么不方便的地方,只管跟晚辈讲,晚辈可略尽绵薄之力。”
  两位老先生在接到皇帝秘密下达的旨意之后,在了解到事情的原委后,已经想到了此行必然要往济宁泗水走一趟,他们早就做好了出行的准备。
  两人现在已经算是退休状态,公务上不用交接,至于家人,他们已经用了闭门养病的借口,不再对外见客,负责庄子里的人也都是他们跟了多少年的心腹,不用担心消息外泄,因此他们走的很放心。
  至于贾蔷,不说这里根本没有他开口反驳的机会,更何况他也是做好了准备的。
  见这三人都没有反对,冯周彦暗暗满意,他笑了笑,道:“我看三位都早有准备,这件事大家也是希望能够早日尘埃落定,我看趁早不趁晚,不如这般,待回去之后贾将军便于今晚出发,从陆路走,我明日一早出发,而后两位老先生岔开时间,从水路走,大家在天津会合,如何?”
  虽然对于冯周彦原定于两日后出发,这时却又出尔反尔,突然提早有些不满,不过在场的人都没有出言反对,因此出行的计划便定了下来,众人各自散了去。
  贾蔷回去之后,禀报了贾母一声,便自顾自的关门谢客起来,对外说是读书,又说是一路奔波,又大喜大悲之后,身子骨受不主,病了,需要卧床休息。
  好在这个时候,贾家全家都在低调当中,贾蔷的行为也不算太过惹眼。
  更何况,当初贾蔷穿越之后,因为那时候他刚刚从宁国府分家出来,再加上他刚刚来到这个陌生的世界,对外头的一切常识、制度都不了解,为了避免这些老笑话,也为了避免自己犯了忌讳,他便找了个借口将自己关在书房里读了好几年的书。
  外人只当他是因为一下子离开了宁国府这棵大树,心里不高兴,而且外面风言风语太盛,他年轻,面子薄,所以这才找了个借口不出门。
  宁国府和荣国府的长辈们最开始没有管他,只想着年轻人,过一阵就自己缓过来也就罢了。
  谁知他一躲就是一年,这下这两府的长辈都坐不住了,纷纷派人前来看望他。
  好在这个时候,贾蔷已经从这具身体残留的记忆,还有下人那里旁敲侧击打听到了这些长辈们的性情,再结合原著分析,倒也不至于慌于应对。
  更何况这个时候,贾蔷年纪小,虽然在贾珍的娇宠之下稍稍胡闹了一些,但还没有到原著剧情他出场是那么荒唐,又有了突然离开宁国府的事情在,他的性格转变也不太过突兀。
  更何况贾蔷原本就长得俊俏,又擅长装模作样,尤其是在长辈面前,惯来装作一副乖巧的模样,面对长辈们的关切,他只需要乖乖听话,偶尔露出一副腼腆的笑容就足够了。
  待到后来,众人习惯了他的不爱交际,也就随他去了。
  毕竟要说起来,贾家男人中比他行为更怪诞的多的是。
  他这副模样实在算不得什么。
  现在见他如此,贾家那些上了年纪的亲朋好友们便立刻想起来贾蔷年轻时候的行为,因此便都只当他虽然在外游历了一段时间,但是腼腆的性情还未曾改变,因此不愿意太过见外人。
  这样一想,他们便理解了贾蔷的行为,也就约束着自家晚辈不要多多上门打扰了。
  再加上又有贾母和王熙凤、贾琏等人的帮忙遮掩,贾蔷离开的消息并没有往外扩散。
  至于那些发现端倪的贾家下人,在经过一场专门针对下人的动作之后,这些人早就吓破了胆子,慌忙闭嘴还来不及,哪里还敢如同以前一样什么八卦都敢往外说。
  就这样,四人各带人马分作不同的时段各自离开。
  在人口流动过密的京城,四个人仿佛投入汪洋中的小鱼,实在是不引人注意,因此他们很平静的便在天津会合,然后上了船,顺着水路来到了山东济宁。
  济宁的河运很发达,他们四人的船只走的很顺利,而到了济宁,最出名的莫过于曲阜了。
  作为孔子的故乡,这里有最闻名的孔庙,便是皇帝到了这里,也不得不祭拜一番,更何况这里有一位天下闻名的大儒。
  更何况,这里还是这位大儒的故乡,在面对外人,对于故乡的自豪之情便油然而生,因此,刚刚进入山东境内,冯周彦、贾蔷跟周浦便不得不面对一位热情好客的主人了。
  说句实在话,面对如此热情,甚至是太过热情的态度,三个人实在有些吃不消。
  这三个人里头,冯周彦是个地地道道的武夫,你要跟他说行军打仗,或是耍弄拳脚功夫,他自然是极为有兴趣的。
  但要说是舞文弄墨,甚至说起这位孔大圣人来,他还真是一提起来就要打瞌睡。
  如果不是顾及到这位老先生的鼎鼎大名,不能得罪这位老先生,冯周彦早就跟小时候一样趴在先生面前睡觉了。
  虽然强打的精神,但是冯周彦的内心却饱受折磨,好在作为整个队伍的负责人,其他人可以有休闲的时间,冯周彦却是不能够闲下来的。
  这也总算是让他有了借口,可以摆脱眼前这位有着与他年龄极其不符和的热情,一直试图用圣人之言来感化他这个武夫的粗鲁和冷血的老先生了。
  冯周彦有借口逃离,其他两位可走不了。
  周浦虽然也是读书人,可说句实在话,他对儒家还真没多大研究,幼时读了三字经百家姓启蒙之后,他随后的大半生时间都用来研究了玄易之学。
  光是一本易经就足够他研究一辈子的了,他哪里还有时间去研究孔圣人的学问呢?
  不过山东也是周公受封鲁国的地方,周公便是在这里著礼,假如周公只是一位普通的治世能臣,哪怕他的功绩再高,即便被天下的书生奉为圣人,周浦也是不感兴趣的。
  但是这位圣人跟周公解梦有非常大的牵扯,虽然这不过是后人假托这位周公的名义杜撰出了周公解梦,但无疑,这还是为这位周公笼罩出上了神秘的色彩。
  而钦天监有一个很大的职责便是为帝王解梦,帝王之梦并非随意便可解释的,不同的说法能带来不同的结果。
  而帝王的一举一动,又牵涉到整个国家的未来跟前途,所以钦天监面对帝王时该说什么话,不该说什么话都要十分慎重。
  周公解梦之说原本流传于民间,然而百姓们实在对于这种说法太过信任,以至于原本觉得这种荒诞之言太过上不了台面的玄易世家也不得不将它纳入自己的学习范围了。
  到了如今,解梦之说已经成为钦天监不可或缺的一项职责,而周浦自然是学过这些的。
  甚至,周家跟这位周公还有些联系。
  据说周家最开始兴盛的时候毕竟是打着自家是作为周公后人的旗帜的。
  虽然到了周浦这一代,这种说法已经在周家渐渐消失了,但是周浦仍然对这位周公很有很大的兴趣。
  如果说起孔圣人,周浦自然是说不上什么来的,但要说起周公,他还是很有话说的。
  好在周公在儒家里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不说孔子如何对他推崇,周公是制定礼乐之人,而儒家最推崇礼乐规矩,自然也是将他奉为圣人的。
  所以对于周浦转移话题的行为,郭庄也默认了。
  提到这位周公,虽然郭庄尽力在自己的言行中掺带私货,想要让眼前这两位不曾沐浴过圣人光辉的俗人体会一下圣人的伟大之处,但在周浦的拐带之下,话题仍然不可避免的走到了某些神秘方向。
  两位老先生交谈起来,便没有了贾蔷什么事情,他也乐得做个听众,更何况一个是儒学大家,一个是易门高人,两人随便说些话,也足够他一个后生受用不尽的了,怕是这大齐朝有无数年轻人将要取代他这个听众的位置
  一路上在大家默契的没有再提到兖州鼎时变得十分和谐,然而这段和谐的时间毕竟短暂,很快,他们便到达了济宁泗水。
  从水路转陆路,他们坐上马车,在贾蔷的指引下来到了泗水的一个小镇之上。
  山东作为孔子出生的地方,一向是文风鼎盛,儒学盛行,尤其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天下人皆以学儒学为荣,山东人尤甚。
  在这个地方,便是乡下的老农也能够说几句孔子之言,念叨几句论语,而他们一路上感受到了这种文风的兴盛,这让一向冷静自持的郭庄颇为兴奋,毕竟这对于他一个地道的山东人来说是十分长脸的行为。
  到了小镇之后,因为前不久贾蔷刚过来,小镇上的居民还记得贾蔷。
  毕竟山东虽然水运发达,但小镇并不靠在水边,商业也算不得兴盛,虽然也有商人来往,但通常都是大家的熟面孔,像贾蔷这样的生面孔来了大家自然是记得很深的。
  不过也幸亏这中间隔了将近十年,贾蔷已经完全从原先的那个纤细到有些弱不禁风少年长成了一个眉目俊秀、卓尔不群的青年,以至于小镇上的居民并不记得这个青年人大约十年前就曾经来过这里。
  否则要是让他们说了出来,这三个人恐怕就要开始怀疑贾蔷的所作所为是否是早有预谋。
  贾蔷上次来的时候,便已经早有筹划,在这里买下了一个小庄子。
  甚至他还买了十几亩地,对外的说法是到这里读书。
  山东文风兴盛,有名的读书人多,书院也很多,想要在这里学习的年轻人自然也很多。
  而且有的人觉得山东人杰地灵,毕竟像孔子,孟子,荀子、诸葛亮等人皆是从这里而出,有些喜欢借助外力的人,难免觉得留在这里或许能够沾染上这里的灵气。
  所以专门外地人跑到山东读书的也不在少数,因此贾蔷的行为并不显得太过突兀了。
  至于为什么不留在那些大城市,而专门跑到这样的小镇上,贾蔷对外的解释是他性喜安静,大城市太过喧闹,他怕自己在那里沾染红尘是非,没了读书的兴趣。
  这种说法倒也不是没有事实依据,因此小镇上的人很快就接受了他们有了一个新邻居。
  不过这个新邻居待了没多久便走了,说是家中有事,这回又回来了,自然又受到了镇上所有人的注目。
  对外的说法,两位老先生是贾蔷的老师,冯周彦是负责保护他的护卫,虽然冯周彦的气势难免太过强了些,让人觉得有些惧怕,但两位老先生还是很有一些仙风道骨的,只看外表就觉得是很有文化的样子,因此小镇居民议论了一阵这家人实在大手笔,又讨论了一番这家人也不知是出身何种富贵人家,哪怕是下人的衣裳有好看的紧,至于那位公子,就更不必提,一生富贵气息,倒不像个读书人,像是哪里来的贵公子。
  不过也因为贾蔷的外表上给没什么大见识的小镇居民带来的震撼,让很多人难免羞怯起来,没有太过频繁上门拜访,这也让贾蔷他们一行人的行为少了泄漏的风险。
  
 
  ☆、下墓
 
  蔷贾一行人入住之后,几人并不打算再浪费时间,很快便动手挖掘起来。
  幸亏贾蔷早就说过,那兖州鼎是藏在古墓当中,因此冯周彦准备的很齐全,来的时候竟然带了盗墓的好手。
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