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农家日常——坐酌泠泠水
时间:2019-01-14 10:34:39

  什么叫“责怪到你我头上”?只责怪她一个人吧?世人都有捏软杮子的心理,齐伯昆的家世是关太太招惹不起的,到头来肯定将黑锅往没什么权势背景的杜锦宁头上扣。
  但一直以来都是四个人合伙,她要是不声不响地跑去府城开个茶馆和书铺,到头来关太太肯定又有说法,觉得她这人是忘恩负义、过河拆桥。便是关嘉泽主动放弃,她一个人去,估计关太太也有话说,觉得杜锦宁自私忘恩,不带她儿子玩。
  现如今关嘉泽放弃,齐慕远参与,关太太再如何不会有话说了。
  齐慕远表面冷淡,心思却细腻入微,永远都会在她最为难的时候出手帮她。
 
 
第232章 府学
  “多谢你。”杜锦宁真挚地道。
  齐慕远一笑,笑容温煦。
  “我祖父叫你去家里吃饭。”他道。
  杜锦宁扬起眉,疑惑地望向齐慕远。
  齐伯昆这人,或许是在官场上戴面具戴久了,又或许是性格使然,除了袁修竹,对谁都不怎么热络。怎么这会子竟然请她吃饭?
  齐慕远无奈地笑了笑:“我不是考了个县案首么?祖父说请袁老先生庆贺一下,问我还想请谁去吃饭,我便说请你。一个县案首而已,没什么好庆贺的,不过是他老人家想热闹热闹而已。吃饭的人不多,就咱们四个。”
  齐慕远平时在书院里,跟关嘉泽在一起的时间远比杜锦宁多,这时候却只请杜锦宁一个人,这份特殊待遇,让杜锦宁越发有知遇之感。
  看你顺眼,这个理由十分强大。
  “好,我一定去。”杜锦宁点头,“什么时候?”
  “后晚。”齐慕远道,“通知了你,帖子我就不发了啊。”
  杜锦宁一笑:“不用。”
  过了两日散了学,杜锦宁便拿了特意叫陈氏卤的卤鸭去了齐府。
  齐府只住着祖孙两个主子,下人也不多,显得有些冷清,不过花木倒是挺繁盛。
  杜锦宁跟着下人走了好一阵,这才到了内厅。
  此时袁修竹早已在座了。齐慕远到了门口去迎了她进来,安排她坐在了自己的下首。
  “小宁儿,看到小远中了县案首,有没有很羡慕?你可得抓紧了,明年也拿个县案首回来。”袁修竹一见杜锦宁进门,就笑着嚷嚷道。
  见到齐慕远和关嘉泽等人过了县试,就不用天天去书院了,杜锦宁说不羡慕那是假的。学习她不反对,但天天困在书院里,实在是影响她的赚钱大业。
  她用力点了点头:“我明年一定下场试试,至于县案首,争取吧。”
  古人喜欢谦虚,从未有人这样大言不惭地说自己要拿县案首。袁修竹听得这话一愣,旋即便“哈哈”大笑起来,指着杜锦宁道:“好好,有志气,我就喜欢这样不造作的孩子。明明有实力,偏偏说自己不行,这哪里是谦虚?分明是虚伪。”
  他转向齐慕远:“有没有信心拿个小三元?”
  县试、府试、院试都拿案首,称为小三元。齐慕远已拿了一个了,还剩两个。
  齐慕远点点头:“先生都说谦虚是虚伪了,我自然得说有信心。”
  袁修竹又哈哈大笑起来。
  杜锦宁和齐慕远年纪小,齐伯昆让下人给他们准备了桂花甜酿,自己则跟袁修竹喝酒。
  杜锦宁喝着甜酿吃着菜,听袁修竹和齐伯昆说起让齐慕远拜师的话来,而且他们嘴里的老师是她没听过的,她不由愣了一愣,忍不住插嘴问道:“这位祁先生是哪里的先生?我怎么没听说过。”
  她现在可不算孤陋寡闻了,在她的有心打听之下,这漓水县有名的人物和世家她都基本上已知道。不光如此,便是如今朝堂上的事,她也有所了解。
  因着对朝堂与漓水县势力的熟知,她也隐隐猜到当初齐伯昆想让齐慕远拜关乐和为师,关乐和为何不收的原因了。
  齐伯昆在朝中站队大皇子,在朝堂争斗中被三皇子一派抓住了把柄,这才以退为进,带着孙子隐退回了漓水县老家,以避其一时锋芒。而关家是保皇派,只对现任皇帝表忠心,不参与任何派系争斗。关家与齐伯昆的政治立场不同,齐伯昆让齐慕远拜关乐和为师,有试探关家之意。
  如果关乐和十分爽快地把齐慕远收归门下,大皇子一派就会明着拉拢关家;关乐和当时却断然拒绝,替关家表明了态度,从此齐伯昆便再也不提此事,京中大皇子一派也将关家摈之门外。以后大皇子登基,从龙之功就没有关家的份了。
  正是清楚这一点,现在听齐伯昆又要让齐慕远拜师,杜锦宁才十分好奇。
  齐伯昆倒不怪她插嘴,笑道:“祁先生是当世大儒,写过许多论著。他只作学问,不理世事,现居于府城。小远取得秀才功名后,我想让他到府学去念两年书。如能就近拜在祁先生门下,对他极有好处。”
  “府学?”杜锦宁看向齐慕远,心里生出了浓浓的不舍之意。
  她穿到这世界来,结识的就是关嘉泽、齐慕远、章鸿文几个好朋友。而这三人中,又以齐慕远最与她脾性相投。如果齐慕远去了府学,想来齐伯昆也不会再呆在这漓水县了吧?到时候想再见齐慕远一面,怕是难了。
  袁修竹是真喜欢杜锦宁这孩子。见她望向齐慕远,还以为她是羡慕,开口道:“小宁,如果你明年考上秀才,我也举荐你去府学上学。”
  博阅书院有名,那也是跟其他县相比。但这终是个小地方。以杜锦宁这非凡的资质,袁修竹希望她不要囿于这小地方,被眼界局限了未来。走出去,见更多的世面,接触更多的人,博采众长,格局才会开阔,以后考了进士做了官,在仕途上才会走得更远。
  齐伯昆平时虽不表现得如何热络,但杜锦宁跟齐慕远走得近,又受袁修竹的影响,他对杜锦宁也是极欣赏的。
  他也道:“如果小远拜在了祁先生门下,到时候他也可以向祁先生举荐你。”
  杜锦宁心里诧异,嘴上笑着推辞道:“我已拜了关山长为师了。”
  袁修竹一挥手,不在意地道:“一个人一生中可以有无数的老师。你家关先生心胸可没有那么狭隘,只要你发展得好,他也面上有光不是?你能入得了祁先生的眼,拜入他门下,你们关先生唯有高兴的份。”
  “这个……”杜锦宁挠挠后脑勺,笑了笑,“还远着呢,我连童生都还不是,况且拜师也讲究缘份,这事以后再说吧。”
  因着要去府城置产,她自然巴不得去府城求学。越往大城市走,她以后隐匿身份也越安全,毕竟“大隐隐于市”么。但这份迫切,不好表露出来。
  “嗯,万丈高楼平地起,你先把秀才给考了再说。”齐伯昆点头道。
 
 
第233章 又一笔投资
  袁修竹是个老饕,十分讲究口腹之欲。吃着杜锦宁带来的卤鸭,顿时赞不绝口:“这东西味道好。你们家这做菜的手艺,还真不错。”
  说着他又问:“听说你用书院给的制茶方子的钱,买了一处茶园?”
  杜锦宁点点头:“是。”
  “你的茶园,不用茶籽来种,而是用你所说的扦插方法?”袁修竹又问。
  “是的。”杜锦宁再次点头。
  袁修竹皱着眉头,似乎在考虑什么。
  齐伯昆也是书院的资助者,书院打算买杜锦宁的制茶方子、杜锦宁又提出茶苗扦插之法的事他是知道的。这时一看老友的表情,他便明白袁修竹的打算,赶紧出言问杜锦宁:“扦插茶苗要比用茶籽种植要好,这个说法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教我制茶的那人说的。用茶籽种茶,茶树会随着土壤和气候的不同而改变。母株的茶叶味道好,不代表其茶籽种出来的茶也同样好。但扦插就不同,它能保持母株的性状与特性。”
  同样的话,杜锦宁跟关乐和说过一次,只是书院的那些人不相信。
  经她这么一说,袁修竹终于拿定了主意:“你告诉我怎么扦插,我打算派人去出产顾渚紫笋的地方弄些枝丫回来,扦插到我的茶园里。”
  “那么远,运回来岂不死了?”齐伯昆觉得这简直是个馊主意。
  “也不是不可行。你完全可以叫人在那里扦插完毕,再运回来,一路浇水照看好就行。现在天气正适合,扦插活后的枝丫是不那么容易死的。”杜锦宁道,又把选什么样的枝条进行扦插,如何扦插,都一一跟袁修竹说了。
  袁修竹生怕自己记不住,令小厮拿了纸笔来,将杜锦宁所说的话记了下来。
  “到时候如何制茶,还是劳烦你。”他又道。
  杜锦宁一笑:“这没问题。”
  大家吃过了饭,便移到花厅里喝茶。
  袁修竹就叹道:“喝过你制的茶,我这高价买回来的贡茶喝起来就没有味道了。”
  提起这个,杜锦宁忽然想起什么,对袁修竹道:“您老要想喝好茶,那可得跟我们庄子上的庄头董叔商量了。山上那两棵树一直都是董叔每年茶叶的来源,到了明前我也不好跟他抢茶叶,毕竟有个先来后道么。到时候您问我要茶叶,我可是没有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不是?”
  那两棵茶树能入杜锦宁的眼,味道其实是真不错。但大概是远香近臭的缘故,不光是书院的一众人等,便是袁修竹对书院后山上那两棵茶树都看不上眼。
  袁修竹摸了摸下巴,站起身来,进了里间。出来时手里就拿了几张银票,递到杜锦宁面前:“我们一致说好的,用你的制茶方法,就得给你七百两银子。你把制茶的方法教给我,我叫人去外地买上一些茶青,用你的方法制些茶出来。也不卖,就咱们自己喝。”
  “这……”杜锦宁忙站起来摆手,“您老就不用给了。”
  袁修竹对她好,她实在不好意思接袁修竹手里的银票。不光是袁修竹,关乐和那里她也不好意思收钱。
  “哎。”袁修竹沉下脸来,“我是你先生,那严松涛也是你先生。我的不收钱,那他的你是不是也不收?如此一来,那你岂不是一文钱拿不到?我如果打算在外地包个山头制一批明前茶和雨前茶,再把这些茶叶拿出去一卖,赚的钱何止七百两?我的茶园出了茶,还每年赚钱呢。我一个家大业大的老人,还能占你小孩子的便宜不成?拿着!”
  “拿着吧。”齐伯昆道,“到时候我那份你也得收,不要不好意思,这是你应得的。”
  杜锦宁这才把银票收了。
  她要去府城开茶馆和书铺,因为缺钱,她还打算租赁铺面呢。这会子有了银子,有合适的铺面倒可以买下来。
  袁修竹这话倒是提醒了齐伯昆。
  他现在没事干,在家里闲得发霉。家里虽不缺钱,但钱多了又不烧手,倒是可以趁着现在制茶干上一票。
  他对袁修竹道:“要不咱们干脆到江南那边去买上一片茶园?”
  这话不光是袁修竹,便是杜锦宁也十分心动。
  她穿来这几个月,已经利用书院的藏书阁把大宋的情况摸得差不多了,知道这只是历史改变,但地理位置还是一样的。
  她出言道:“江南那边富庶,地价太高。不如到徽州去买茶园。”
  她那个时空,大明时期的徽州,可是以松萝茶而著称。松萝茶是什么茶?那就是炒青绿茶的鼻祖。
  徽州山多地少,很合适种茶,前世许多名茶都出自徽州。那地方的地价,比起江南来肯定要便宜很多,而且离这里还近。
  袁修竹听到齐伯昆的话就心动不已。这会子听到杜锦宁的建议,顿时眼睛一亮,道:“这倒是个好主意。”
  他看向杜锦宁:“莫不是你也打算在那边买茶园不成?”
  杜锦宁这个时候也冷静下来了。
  她倒是想在徽州买茶园呢,但没人打理,到头来没准那茶园就是帮别人买的。
  她也不瞒两人,把自己的顾虑说了。
  袁修竹一挥手:“这好办,你拿银子入股,咱们一起买茶园不就好了?”
  杜锦宁眼睛一亮,这倒是个好主意。
  她将银票又递还给袁修竹:“我没人力,只有这七百两,给多少股份您老看着办。”
  袁修竹却摆摆手:“那边情况怎么样还不知道呢,等我把茶园买回来咱们再算。”
  今天来吃饭,又得了一桩进钱的好买卖,杜锦宁十分高兴,站起来用甜酿给两位老人都敬了酒。
  敬过酒,袁修竹和齐伯昆便开始商量起买茶园的事来。现在已是二月了,很快就要采明前茶,时间极紧,两人决定明日就派管事过去买茶园。
  不过说到制茶,两人就卡住了,看着杜锦宁满脸为难。
  杜锦宁自然知道他们顾忌什么,对袁修竹道:“袁先生,您能不能帮我请一段时间假?我跟着你们两家的管事一起去徽州。这样可以在那里直接教他们制茶。这里可没有茶青,想教也教不了。”
 
 
第234章 又见梁先宽
  “这可不行。赚钱哪有你学业重要?”袁修竹连连摇头,“况且路途遥远,一来一回再加上制茶,怕不得要一个月;路上还不安全。要是出了什么事,我怎么跟你母亲交待?”
  杜锦宁这才想起这是古代,可是不后世那交通便利的现代,坐个飞机或是高铁,几个小时就到了。现在的马车还没有避震,路又是石头泥土铺就的土路,坐马车那颠簸的酸爽劲儿就别提了。要是遇到泥泞,那更糟糕。
  现在虽是太平盛世,但路匪还是有的。出行的时候遇到什么事,全看运气。
  她也没再坚持,嘴里道:“那怎么办呢?”
  “听说尉县那边有人种茶,我叫人去打探一下,到时候再说吧。”袁修竹道,“咱们这边的气候比北边暖得早,茶叶也出得早。在这边学会后再去那边,也来得及。”
  也只能这样了。
  将这事情商议完,大家便散了伙。
  第二日,齐伯昆就派人将七百两银子的银票交到杜锦宁手上。那下人还转告了一句话:“我们家老太爷说了,到时候杜少爷您教袁家制茶工的时候,就连我们袁家的一起教了。”
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