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农家日常——坐酌泠泠水
时间:2019-01-14 10:34:39

  古代就这点最讨厌,写文章有许多避讳。观世音菩萨这么一尊大佛,因为要避李世民的名讳,都得改成观音菩萨,可见皇权的威力大。文章犯了忌讳,直接成为废卷不说,情节严重的还会惹麻烦。
  仔细检查了两遍,确定没有问题了,杜锦宁便拿过试卷纸,开始誊抄起来。
  到得太阳偏西的时候,杜锦宁终于把试卷誊抄完毕了。
  她把笔放好,伸了个懒腰,动了动因坐得太久有些发僵发麻的身子,就感觉到一道目光投射到自己身上。
  她抬眼一看,正对上周知府冷厉的目光。
  她身子一僵,赶紧端坐好,低眉顺目的做乖觉状。
  府试可是不糊名的,知府周东平既是监考官,又是阅卷官,他要是对自己的印象不好,后果不是一般的严重。
  见得周东平面无表情地将目光收了回去,杜锦宁舒了一口气,待试卷上的墨迹干了,她小心地卷了起来,把文房四宝收拾好,拉了拉角落里的铃铛。
  “什么事?”差役过来问道。
  “交卷。”
  她这动静,不光把周东平的目光吸引了过来,隔壁几个考号的考生也被惊动了。
  “就交卷了?我这还有一篇文章没有写完呢。”周致大感不妙。
  他可不会认为杜锦宁是不会做或是胡乱做了提前交卷的。
  要是别的考生如此倒还罢了,作为县案首,那是绝对不会如此糊弄的。向来的惯例,只要他们考得不是太差,这府试和院试都会过的。没有谁在这两次考试中胡乱应付,把到手的功名放弃不要。
  而案首的目标太大,府试和院试的主考官都盯着,所以县试的考官也不敢徇私,把不具有真才实学的考生放到案首这个位置上来。“不会做”这种情况也是不存在的。
  杜锦宁提前交卷,只说明一个问题,他做题的速度比大家都快。
  只有思维敏捷,不受其他因素干扰,心理素质强大的人,做题的速度才能快。从这一点上来说,杜锦宁就比他们强上许多。而有这种抗干扰特质,在以后的乡试和会试里就会表现得更出色。
  因此杜锦宁这“交卷”两个字,扰乱了许多人的心神。有些人能迅速平复心绪,仍然按着自己的节奏写下去;而有的人则是彻底被影响了,不由地也加快起写文章的速度来。
  杜锦宁却没想那么多,差役将她的文房四宝和草稿纸收起,她便将木板提了起来,从考号里走了出去,走到周东平面前施了一礼:“大人,学生交卷。”说着,将试卷递上。
  差役连忙接过试卷,放到周东平面前。
  周东平看了试卷一眼,抬起眼问道:“你叫杜锦宁,漓水县人?”
  “回大人话,是的。”杜锦宁眼观鼻,鼻观心,态度恭敬地回道。
  “行了,去吧。”
  听到周东平这话,杜锦宁愣了一愣,这才惊讶地抬起眼来看向周东平。
  因为阅卷任务艰巨,监考官们都会对提前交卷的试卷进行当场批阅。如果觉得你能取中,就会当场再考校考校,一来确认一下对方的水平如何,与文章体现出来的水平是不是相符;另一方面也以此来决定录取的名次。
  尤其是对交头卷的考生,监考官们更是如此。
  她还是第一次见像周东平这样的做法。
  莫不是自己写的文章入不了他的眼,他决定让自己落榜,所以没兴趣再考校一番?
  “还有什么事?”被杜锦宁这一看,周东平的脸色越发冷了。
  “没,没有了。”杜锦宁连忙作揖行了一礼,跟在差役身后往外面走去。
  坐在第一排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的案首们,也跟杜锦宁一样一脑袋的问号。不过周东平这种做法还是让刚才受了点小打击的案首们一下子又振作了起来。
  见杜锦宁跟着差役老老实实走了出去,周东平的目光这才落到了试卷上。
  首先入眼的就是那一笔普普通通没有半点出彩的字。
  周东平顿时在心里嗤笑了一声。关乐和师从名家,自己的字写得颇有大家风范。可教出来的弟子写的字怎么这么差劲?差评!
  对书法好好批判了一番,他这才看起文章来。
  “民既富于下,君自富于上。盖君之富藏于民者也。民既富矣,君岂有独贫之理哉?有若深言君民一体之意……”
  看着看着,周东平的身体越坐越直,看到最后,他已经是正经危坐了。
  坐在周东平后面的师爷看到他这样,忍不住站起身来,凑到前面也跟着看了起来。
  打从周东平任县令起,这位名叫李一同的师爷就跟在了他身边,两人对对方的了解比夫妻还要深。李一同深知周东平看文章有个习惯,要是读到好文章,他的身体都会不自觉地紧绷起来,眼眸也会变得异常清亮。
  此时周东平已读到杜锦宁的第二篇文章了。
  第二题的题目是“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杜锦宁如此破题:“圣人行藏之宜,俟能者而始微示之也。”
  看到这里,周东平忍不住拍起案来:“好,好啊。”
  “破题”即是在开篇用两句话解释或概括题意,但要换个说法,不能与题面重复。
  破题是全篇最重要的。破题破得好,文章就算成功了一半;破得不好,下面的内容就不必再看了。
  而杜锦宁这破题就破得很好。“圣人”指孔子,“能”指颜回。“行藏之宜”,指恰到好处的“行藏”。“微示”二字不仅体现孔颜的师生关系,也突出了颜回的悟性,响鼓不用重槌敲。周东平觉得,这样的题目让他自己来写,破题也就破到这种程度,不能做得再好了。
  他继续往下看,直到一字一句把整篇文章看完,他才长长地吐了一口气,整个身子松懈下来。
  周东平遇到好文章,会一字一句看得特别慢,似乎要把所有的内容都印到脑子里一般。他看完最后一篇文章时,李一同也把两篇文章都看完了。
  李一同轻轻赞道:“好文章,为八股之典范。”
  八股文本来是一种很死板僵化的文体,但这两篇文章却写得感情充沛,文笔生动,对仗工稳。
  八股的对仗不同于骈文的对仗,更有别于诗词的对仗。它是散文的对仗。这种对仗没有华丽的辞藻,也很少有骈文和诗歌对仗的跳跃性,读时不觉其为对,但它同样是音调铿锵,富有音乐性。
  而这两篇文章,在声调上都很讲究。
  在思想内容上,它句句递进,都言之有物,情感也表现得十分到位。实是两篇十分难得的八股文。
  难得的是,他们都出自出一人之手;更难得的是,它们是在府试这种高压考试下、在有限的时间内写成的。被誉为八股文扛鼎之人的周东平都不一定能写得出来。
  李一同认为,这样的文章不能评为案首,那是天理不容。
 
 
第304章 比下他
  听得李一同这话,周东平不但没有欣然赞同,反而沉默着,眉头皱成了一团。良久,他朝后挥了挥手,示意李一同回到自己的位置上。
  李一同不解他是什么意思,不过这里是考场,不是说话的地方,他只得后退几步,坐了回去。
  接下来的时间里,李一同发现周东平表面上望着考场上的那些案首,眼睛却时不时地瞥向自己面前的文章,紧皱的眉头就一直没有松开,他发现自己完全不能理解周东平。
  周东平做县令十年,做学政五年,做知府两年,这十七年来几乎年年做监考官,李一同与他一起四处任职,看过的考生的文章不计其数,深知在考场上能发现像杜锦宁这样水平的文章,那只能用走运来形容。难道周东平看到这两篇文章还不满足,还想再找一篇比这更好的八股文不成?
  或者是因为这两篇文章写得太好了,在某些程度上超过了他,所以他心里不爽,妒贤疾能了?不可能啊,周东平向来不是那等心胸狭窄的。
  那这到底是为什么?
  不过没等他多想,另一个考生就拉了铃,然后被差役领了过来交卷。
  周东平一见此人,一直阴沉的脸色一下子晴朗起来,笑问道:“吴语谋,福兴县人?”
  “是的,大人。”吴语谋恭敬地行了一礼。
  周东平点了点头,低头看向自己面前的试卷。
  李一同也起身,走到了周东平身后,与他一起批阅起试卷来。
  府试六七千份试卷,周东平不可能一个人批改,可以请自己的师爷一同承担。师爷是跟东家一体的,福祸共担,共同进退。因此这做法也是官场上默许的。
  看了一会儿,李一同的眉头就皱了起来。草草把第二篇文章看完,他抬头看了吴语谋一眼,便退回去坐回了自己的座位。
  这吴语谋他知道。
  府试不是小事,不光这些考生们要提前做功课,他们这些监考官也要对考生提前做功课。本地的考生有多少,外地回原籍考试的考生又有多少。而这其中,从文风昌盛的地方回原籍考试的官二代或官三代又有多少。各地县案首的大致水平如何。他们对这些情况都有一定的了解。
  这吴语谋是大县的县案首,因为大县参加考试的人比较多,虽县试录取的人数也比小县多上一倍,但县案首只有一个,因此这些县的县案首含金量比小县的更大。
  吴语谋的父亲在京中翰林院任职。中进士时需名次靠前,且通过一定的考试才能入翰林,这才学自然比一般的进士厉害。吴语谋家学渊源,想来才学在这一届考生里也是佼佼者。周东平对他十分关注,觉得府案首很有可能会被这位考生摘走。
  可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要是没有杜锦宁珠玉在前,吴语谋这两篇文章也算不错的了。可两人的文章放在一起这么一比,他这两篇八股文就完全不够看了。
  想来这位也是做过功课的,所以投其所好,写了两篇八股文。但因为八股文并不是科举考试规矩的文体,研究它的人不多,擅长写八股文的也不多。即便吴语谋做了功课,也学了八股文,但在李一同看来,他的火候差得还远。
  李一同看向了周东平。
  果然,周东平原先还如春风一般和煦的脸,在看了文章以后,一下子变成了冬天,眉头皱得能夹死蚊子。
  他抑制住自己心里的烦躁,极力对吴语谋挤出一个笑容,鼓励他道:“回去好好准备院试吧。”
  吴语谋虽然对自己极有信心,但看周东平的脸色变来变去,心里也跟着像过山车一般一起一伏。此时听得这话,又见周东平给了自己笑脸,他的心一下子安定下来。
  他深深作了一揖:“多谢大人。”
  此时差役又领了一个人进来,禀道:“大人,此生交卷。”
  每个考棚都有人监考,卷子交给监考者即可,并不一定非得交到周东平面前。差役之所以领此考生来此,是因为他是前十个交卷的。对于交头卷的十名考生,按旧例,周东平都会见上一见。
  因为府案首很有可能在这十人中出现。
  周东平瞥了新交来的试卷一眼,正要挥手叫差役领他们出去,可看到这考生的名字,他又改变了主意。
  “方少华,原籍漓水县?”他问道。
  “是的,大人。”
  周东平点了点头,低下头去仔细批阅起试卷来。
  这人他知道,是江浙回来的考生,在县试中排名第三。他倒想看看,这人跟杜锦宁差距到底有多大。
  方少华心里忐忑。
  县试被杜锦宁和梁先宽压了一头,他虽然服气,但仍有不甘。“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这句话他最近深有体会,所以没敢放出狂言,一定要把府案首拿下。但他立志要在府试时考出好成绩,名次要在杜锦宁和梁先宽之上。
  此时他格外希望监考官对自己的文章赞赏有加。
  李一同又起身上前,跟周东平一起观看起文章来。
  周东平不发话,即便现在没自己什么事了,吴语谋也不敢擅自离开。不过他也没想离开。他想看看这位考生的文章写得如何,周东平对他又会有什么样的评价。
  而这一次周东平的脸色不如看吴语谋文章时那般难看。他看完文章时还点了点头,对方少华道:“文章写得不错,回去好好努力,准备参加院试吧。”
  方少华大喜,朝周东平深深一揖,道了一声谢。
  “行了,去吧。”周东平挥了挥手,示意差役领两人离开。
  方少华临走前扫了最前排的考号一眼,寻找杜锦宁的身影。结果发现有两个考号是空的,杜锦宁却不见踪影。
  难道这家伙又提前交卷了?
  他心里嘀咕,跟着差役出了屋子后,忍不住问吴语谋:“这位兄台,请问在你交卷前,可有人交卷?那人是不是叫杜锦宁?”
  吴语谋淡淡地瞥他一眼,没有理他。
  刚才知府大人的话他可听到了,这人跟那十三岁的县案首是同一个县的。眼前这人也有十七八岁年纪了,长得还算人模狗样,衣服的料子也是顶好的,家境非富即贵。怎么就那么废材,被一个毛都没长齐的小屁孩子压在了底下呢。这样的人他才懒得理会呢。
  望着他们一行人出去,李一同终于忍不住问周东平:“这文章虽比第二个好,但跟第一个完全不在一个档次上,东翁你为何……”
 
 
第305章 似乎厉害一点点
  他实在想不出为什么周东平对方少华和吴语谋的态度那么好,而对杜锦宁却各种看不上,还盼着来两篇更好的文章把杜锦宁给压下去,明摆着不想把府案首给杜锦宁。
  要说方少华和吴语谋是官二代,杜锦宁是寒门子弟,故而周东平对他们的态度不同,李一同是不信的。周东平自己就是寒门出身,他向来不喜欢世家子弟。他对于同是寒门出身的杜锦宁应该更为欣赏才对。
  但到底是为什么?
  周东平望着还在考号里奋战的学子,一句话都不说,就仿佛没听到李一同的问话似的,表情还十分平静,这叫李一同很是无奈。
  这是明摆着不想理他。
  那头,方少华和吴语谋跟着差役出了院子,到了第一进门庭处,就见杜锦宁一个人在那里百无聊赖的走来走去。见了两人出来,她眼睛一亮,脸上扬起的笑容让她如同一朵盛开的花,让人心情禁不住跟着灿烂与明媚起来。
  吴语谋被她这笑容晃花了眼,心里着实惊艳了一下。可旋即他就反应过来,这人是个男的,而且还跟他是竞争关系,吴语谋顿时别扭得不行,转过头去,心里冷哼一声:“一个大男人,长得跟个娘儿们似的,丢脸。”
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