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农家日常——坐酌泠泠水
时间:2019-01-14 10:34:39

  希望明年再不要出现像杜锦宁这样被书院寄予厚望的学子了,否则他这种小厮能被累死。
  他一只鞋掉了,也不好就这么光着一只脚回去,只得花了钱雇了辆骡车,这才回到了县馆。
  下了车刚付了车钱,就听一个熟悉的声音在身后响起:“回来了回来了。”
  小厮转头一看,就见一个书院的廩膳生先生飞奔着跑了进去,不一会儿,自家老爷就急急地走了出来,问道:“如何?杜锦宁第几?”
  “第一。”
  黄澄明和三位廩膳生先生一块石头终于落了地:“第一?好好好。”
  只要周东平能秉公阅卷评判,这个府案首就没跑了。
  “第二是谁?”黄澄明又问。
  “梁先宽。”
  博阅书院来参加府试的几个学子的座号,黄澄明特意写在了一张纸上让小厮拿着的,他刚才看榜的时候,就把几个座号都搜寻了一遍,此时也不等黄澄明再问,就一路报了出来:“李从扬第十五,罗单二十六,秦忠明六十。”
  “没了?”见小厮念到这里就没有声音了,黄澄明问道。
  小厮点了点头。
  “不错。”黄澄明满意地点了点头。三位廩膳生的脸上也扬起了笑容。
  七个学子来参加府试,第一场取中了五个,也算是不错了。另外两个在县试中排名本就靠后,府试不过倒是意料之中的事。最难得的是,第一、二名都是他们博阅书院的学子,这份成绩不管放在哪个书院,都已是出类拔萃的了。
  虽说还有两场考试,但第一场最为重要,直接刷下九成六的考生,余下能参加第二场考试的,也不过是三百来人。而书院里被录中的人中排名最差的秦忠明都能排在六十名,这些人只要不出意外,通过府试已是十拿九稳的了。
  “行了,大家都安心吧。”黄澄明对三个廩膳生摆摆手,“把消息告诉他们,让过了第一场的好好准备考试。”
  第二场考试,将在明天举行。
  而杜锦宁那边,也听到了方少华小厮报回来的消息:“少爷,你排在第五。”
  “第五?”方少华觉得自己即便被杜锦宁和梁先宽压了,也能排在第三才对,怎么是第五呢?
  “第三、第四是什么人,你知道么?”方少华问道。
  要是别人倒也罢了,要是排第三、第四的是吴语谋,他便要对主考官的公正性持怀疑态度了。
  小厮摇摇头:“写的是座号,小人不知道。不过小人听旁边的人说了,似乎是别县的案首。”
  杜锦宁听了,在旁边插嘴道:“那两个座号你还记得么?说出来我听听。”
  他们这些案首的座号是从中间往两边排的。吴语谋曾说过他是第一大县的案首,座号自然是甲座子字号。
  小厮说了两个座号。
  杜锦宁转头对方少华道:“吴语谋应该在你后面,他不是子字号就是丑字号,不在这两个座号之列。”
  方少华的心情这才好受一些。
  “唉,我回来的时候还以为桂省的学子都不行,小三元理应由我摘取。在县试的时候我就知道这想法有多可笑,现在就更加了。不过看那吴语谋也领悟到了这个道理。我这心情忽然就十分舒畅了。果然有人能跟自己一样倒霉,甚至更倒霉,是治疗心灵创伤的最好办法。”
  “……”杜锦宁无语。
  “行了,废话少说,回去准备明天的考试吧。”她懒得理会这个逗比,转头对梁先宽道,“你还是去县馆住的吧?”
  梁先宽点了点头:“是的。”
  杜锦宁左右看看:“那我现在就跟你回县馆去吧。”虽说黄澄明肯定也会派人来看名次的,但他们还得去县馆告诉一声。
  ……
  第二日寅时,周东平就起床了,穿戴整齐后吃了点东西,便来到了府衙前面。
  李一同等人已在这里等候了。
  “准备吧。”周东平见人到齐了,率先走了出去。
  一个门人凑到李一同身边,低声问道:“怎么这次的考题,东翁到这时还没出呢?”
  上一场考试的题目,可是周东平头天晚上就出好的,还拿出来与他们讨论了一番。按理说第二场考试不如第一场重要,就得防备考题泄露,也没必要这时候还没出试题吧?毕竟这题目可不是随意出的,总得对题目的类型,难度,考的哪个知识点进行分析。这些都是需要时间的。
  李一同摇摇头,没有说话,心里也同样十分纳闷,不知周东平这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这种事,他们还不好问,否则倒像是包藏祸心,想要早点拿到题目泄露给别人似的。
  一行人乘车到了府学,大家各就各位,与胥吏们一起开始清点差役与城卫兵,分派任务。
  李一同作为师爷,是一直跟在周东平身边的。直到这时候时候,他才见周东平叫人磨墨,开始出题目。
  李一同凑近去看了一眼。
  待看清楚周东平写的题目,他眉头一皱,忍不住问道:“东翁,您这题目……出得有点不合适吧?”
  按例,府试的第一、第三场考试都是经义题,只深浅不一;第二场考试考的则是试帖诗和算学。因大宋对诗词颇为看重,算学式微,所以试帖诗的比重比较大,一般会有三题;算学题量不光少,只有两题,而且也不深。
  可周东平现在出的这题目,却是试帖诗两首,算学题五题,这跟往时的比例大相径庭。而且以李一同的算学水平来看,这五题的算学题是一题难过一难。
  “没什么不合适的。”周东平道,“前段时间户部的大人们提出在科考时加重算学的比重,认为这才是在现实中最为实用的;诗词虽是大道,却无实际用途。某深以为然。此次科考某便力行其道,以支持户部大人们的观点。”
  李一同望着周东平,默然不言。
  周东平这话说的大义凛然,但李一同深深怀疑,他出这样大量的算学题,是想难一难那个叫杜锦宁的考生。
  算学这东西,世家子弟与平民子弟,大地方来的学子与小地方的学子,互相之间的水平相差很大。世家子弟和大地方的学子,因为家学渊源或是书院先生水平高,比另两种人水平要高出许多。
  杜锦宁既是寒门学子,又只在漓水县呆过,而且从他写的履历来看,他还是一个农家子。算学对他来说,必然是一个弱项。周东平这题目一出,他的第一名恐怕就保不住了。
  周东平说自己对往事已放下,说自己不会处事不公,可他潜意识里,还是不愿意让那个杜锦宁做府案首吧?所以才想了这么一个法子,让人抓不住他的把柄,又能把杜锦宁府案首的名头给拿下来,戴到别人头上。
  这是堂堂正正的阳谋!
  偏他还有那么正大光明的借口,叫人没法挑理。
  这一刻,李一同对那个叫杜锦宁的考生表示深切地同情。
 
 
第313章 又坐一起了
  杜家小院里,鲁小北与汪福来仍跟前几日一样,轮流守夜,鲁小北依然是熬了一夜未睡。
  离卯时还有小半个时辰,杜锦宁被叫起床,洗漱后吃了早饭,便领着鲁小北和汪福来一起去了考场。
  这一次,府学门前相比起前几天那种盛况来就差得太远了,毕竟此次有资格参加考试的只有三百人。即便算上来送考的,也不过是五六百人。
  这次依然是在大槐树下集合。黄澄明是有经验的人,知道这次不挤,所以并没有提前太多到。杜锦宁到的时候,他们也刚刚到达此处。
  杜锦宁看了看,问黄澄明道:“咱们县除了咱们书院的,还有多少人参加第二场?”
  黄澄明这两天也做过统计,叹息道:“只有十一个,有四个名次靠后,估计比较悬。”
  杜锦宁默然。
  漓水县通过县试的一共五十人,博阅书院七个,也就是说,其他私塾的考生有四十三人。
  四十三人才有十一个通过第一场考试,通过率四分之一,一下子就淘汰了三十二人。如果这十一个人中最后又有四人被淘汰,拿到童生资格的就剩下七人了。而这七人如果今年参加院试的话,不知能有多少个能获得秀才功名。
  想到这里,杜锦宁十分庆幸自己能进博阅书院,也更加感激关乐和。
  博阅书院的先生们至少是举人,像关乐和、袁修竹这些人还是进士,自然不是外面那些办私塾的落弟秀才能比的。他们与朝堂联系紧密,消息十分灵通,对形式的分析与题型的把握都比较精准。更不用说还有藏书阁的诸多藏书了。
  这些对杜锦宁来说都很重要。要是没有关乐和与袁修竹这些人,她绝对不会走到今天这一步。
  梁先宽自打走水之事发生后,就一直住在县馆里,今早是跟黄澄明等人一块儿来的。此时见杜锦宁已向几位先生问过安了,便凑到她身边跟她闲聊。
  “黄先生,刘先生……早安。”一个欢快的声音响起。
  不用看,杜锦宁就知道,是方少华那个逗比来了。
  还没等她转过头去,一个身影就窜到了她的面前,方少华那张圆脸凑了过来:“杜锦宁,我请教你一个算学题。”说着将一张纸伸到了杜锦宁面前。
  梁先宽跟方少华就是个欢喜冤家,此时一看他这架式,顿时嘲笑道:“这临时抱佛脚的姿势还挺新颖,跑到考场前来请教来了。”
  方少华用力瞪他一眼:“要你管。”
  “梁先宽,别胡闹。”黄澄明管束着梁先宽。
  方少华出身官宦人家,要是因为梁先宽的胡闹而影响他讨教问题,从而影响到考试,梁先宽怕是要得罪人呢。
  梁先宽不过是跟方少华熟了,这才开个玩笑,并不是有意阻拦。此时见自家先生误会了,他扬了一下眉毛,不说话了。
  杜锦宁看了方少华这题目一眼,便找了根树枝,在泥地里给他讲解起来。
  梁先宽和博阅书院的学子们都围了过来。其他那十一位考生犹豫片刻,有三四个也同样伸长了脖子站在外围朝里张望。
  剩下的那六七个人,有愤世嫉俗不愿意与博阅书院的学子走得太近的,有自觉自己算学基础太差怕听不懂的,还有的则觉得临时抱佛脚影响心境,都没有上去凑热闹。
  “杜锦宁你的算学跟谁学的?怎么这么厉害?这样的题目你想都不用想,看了一眼就会了。”方少华佩服不已。
  “自己胡乱学的。”在算学上杜锦宁可找不到一个厉害的老师出来背锅,只好归功于自己的聪明绝顶上,“而且这种题我做过,所以才不用想。”
  “杜师弟的算学一向很厉害。”李从扬道。
  自打杜锦宁到了甲班之后,在梁先宽的推崇和带领下,甲班学子就兴起了向她请教算学的习惯。他们觉得杜锦宁讲起题来特别容易懂,比先生们那云里雾里的说法可强多了。
  而教算学的先生不光没为此生恼,反而鼓励学子们向杜锦宁请教。为此甲班学子在这一年里,算学水平都比以前提高了一大截。
  “行了,准备了,时辰要到了。”黄澄明生怕方少华再拿一题出来让杜锦宁动脑子,影响他考试,连忙提醒道。
  大家转头看去,果然看到差役们都从府学出来了,等他们各就各位,锣声响起,请作保的廩膳生先行进入。三位先生连忙上前验明证身,进了府学。差役们这才一个县一个县地叫着让考生们入场。
  只有三百人考试,自然不可能再按原先的座号安排考场,每个考生入场时新拿到了自己的座号。杜锦宁一看自己的座号,却是甲等子字号。
  她转头问梁先宽:“你是甲等丑字号?”
  “对。”梁先宽点头。
  这是按第一场的名次排的座号,是府试的老规矩了。
  杜锦宁不光是案首,还是头场的第一名,差役们对她越发的客气,草草地随意检查一下就放了行。
  杜锦宁熟门熟路地领着梁先宽和方少华进了正厅,就见先入场的吴语谋坐在靠边的位置上。她数了数,估计吴语谋第一场是取了第六名,正好排在方少华之后。
  见得三人进来,吴语谋赶紧低下头去,装着十分繁忙的样子,检查着自己的文房四宝,不愿意跟三人说话。先前狂妄,现在名次这么低,他觉得实在丢面子。
  方少华看到吴语谋的位置,顿时一乐,张嘴就想跟吴语谋打招呼。
  杜锦宁连忙拉了拉他的衣袖,低声道:“行了,别闹。换你你也不想梁先宽这时候叫你吧?”
  方少华脸色一僵,瞪了梁先宽一眼,转身进了自己的考号。
  梁先宽“哈哈”地轻笑两声,踌躇满志地进了丑字号。
  “杜兄,咱们又排在一起了。”寅字号的考生出声道。
  杜锦宁一看,这不是周致吗?看来周致考了第三名啊。
  “幸会幸会。”她抬手见礼道。
  “你挺厉害啊,第一名。”周致笑道。
 
 
第314章 两难
  其他人都朝这边看来。
  第一排考号坐着的,大多数仍是各县的案首。第一场考试杜锦宁入场和交卷时大家都见过他,当时不少人还暗暗下决心要把他踩在脚下。此时看到他竟然拿了第一名,大家心里都不是滋味。
  自己这么些年都活到狗身上去了,连个小孩子都比不过。
  不过也就这么发句牢骚,大多数人还是能想得开的。毕竟有志不在年高,考场中可见白发苍苍的老翁,也有未成年的稚子。祖子孙三代同考的情况也时有可见。真不是年纪大才学就高的。
  考生人数少,入场快,不一会儿就听云板响了起来,各处的差役高喊的“开考了”声音此起彼伏。紧接着周东平便带着一众人等进了正厅。
  上次因漓水县不大,杜锦宁的位置是第一排的边上。这一次则坐在了第一排考号的正中间。周东平坐下来时,正好与杜锦宁面面相对。
  不管是什么原因,周东平能取她为第一名,就算有知遇之恩,算是座师,杜锦宁觉得自己得讲礼貌,不好对他置之不理。她两手一拱、头微垂,算是行了个半礼——考号狭窄,横板放下后她就站不起来了。而且站起来行大礼有谄媚讨好之嫌,她是不会做出这样的举动的。
站内搜索: